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太行山实习报告3篇,供大家阅读。
太行山实习报告1
通过写生,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从地域特色感知自然色彩,从大自然中感受光与色的变化和魅力。 5月19日,我们怀着期望来到了太行山,下车后,环顾四周……看着到处郁郁葱葱,顿时觉得浑身清爽,城市的喧嚣也涤荡而去,心情也是格外的好,未来二十多天的写生也变得更加诱人。
第二天,我们就起了个大早,说实话,在学校也从来起不那么早呢,,虽然很想睡,但好奇心和新鲜感催促着自己……吃完早饭后,基地的杨老板就带领我们
初步领略了一下太行山的锦绣风光,虽然累,但却乐在其中。爬山回来后,也算是真正开始了写生生活。 前几天,我们是在基地附近的村庄写生,那里有很多的旧房子非常适合我们画画,尤其是速写,所以,我在这几天里画的绝大多数都是速写。
开始的时候,我并没太在意构图时对画面的取舍,所以画出的速写总是乱糟糟的,但经过老师的指导,我在构图上也慢慢成熟起来,懂得了疏密结合,也懂得了注重主体、照顾全局……懂得了构图,再在技法上加以锻炼,取得进步是肯定没问题,但色彩就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提高的啦,
况且在这个季节里,到处都是绿的,
要在一幅画里同时表现出几种不同的景物是有一定难度的,要在几幅画里表现有点相似但又不同的景色那就更难啦,有可能虽然选了不同地方的景色,但画出的结果是相似的;也有可能虽然画完了一幅画,但完全没画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画完第一张后,我让老师帮我瞧了瞧,老师就首先指出我画的书的颜色太跳、太鲜啦,但我一直是用的油画棒,不能像水粉、丙烯那样调配,所以更显得增加了难度。
每天,我们小组五人相伴出去,一起画画,也会坐在一起讨论画画的心得和画法,有什么好的地方也可鉴戒一下,并且,老师每隔一天都会给我们讲评作业,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改正。 其实,我们老师每隔几天就会组织一次游玩,第一次时,我们去了仙台山,在仙台山上我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竟然能造就出如此神奇瑰丽的奇景,简直就是天釜神工嘛,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那次坐船。其实我是怕水的,也许是因为身上穿了救生衣的
缘故吧,胆子也格外大了些,竟
一点也不觉着害怕,且还感觉很爽、很刺激,那种在船上迎风飞驰的感觉,我至今仍无法忘怀,只是遗憾时间太短。在最后几天里,老师还组织我们去了一趟山西的神龙湾,我竟从山底爬到了山顶,这可是我人生第一次站在这么高的山上,领略祖国山河的'无限风光啊! 在这儿写生期间,天气变化很大,忽晴忽雨,这就为我们深化对光和色彩的规律认识,锻炼掌握视觉色彩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技法的掌握能力提供了条件。还记得我开始画的色彩中风景、物体都是客观真实的颜色和关系,但老师的话提醒了我,色彩是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我明白了——实际对象的色彩只是参考而已,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融
入到自己的画中,让它也变得有生命!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现在已是写生生活的尾期了,但这些天与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激情和奋斗会是我永远的记忆。 五、实习感悟:
写生是我对这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再单纯地认为只是学校开设的一个课程。要想提高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就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观察力去解读美,用我们的表现力去表现美,对自然风景和环境进行美的提炼,不再漫无目的的去画一幅画、做一件事,就像老师说的那样,既然画了就要对的起这张纸,绝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忙地乱画。
写生实习结束了,马上就要回学校了,但不一样的是,我们对以后的学习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对美的感受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有些事情也有了新的认知。
而且,美是相通的,对于设计专业的我们来说,写生最主要的还是要开拓视野、提升艺术品味和审美能力。这次虽然在太行山只有短短的二十天,但收获却无穷无尽,这会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
太行山实习报告2
学校课程安排,8~10周是专业实践考察,学校决定去太行山。 学习目的:通过外出(写生)进一步加强了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提高写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和拓宽写生对美的修养;同时锻炼我们在实践中意志力、吃苦精神、协作与友爱精神。培养对自然界、风景、民居等建筑造型、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表现力。
很多同学都把写生当作一种惬意之事,一种享受,去太行山?当然也有觉得非常痛苦的,因为是在山里面我刚开始去的时候去也觉得条件比较艰苦,本来就晕车还坐了那么久的汽车,然后看到的太行山也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然后吃的住的···反正那时候心情不太好。 到那第一天老师们交代了一系列的注意事项,由于对山区的好奇心,上午老师并没要我们画画,而是让我们到附近转转,熟悉一下地形,顺便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山上树林丛丛,透出一股让人摸不透的神秘感,特别是早晨,当那第一缕太阳的光线照在山上的时候,我震惊了,被它那漂亮的色彩所吸引,陶醉其中。忍不住想要表现它。然后带着憧憬,带着冲动,拿着画箱拿着油画工具,开始了我的写生?由于第一次接触油画风景写生再加上太行山特征,总觉表现不出我看到时候的激情,才画一会儿就发下那光线变了,回想着那个时候的光线努力想表现脑海中的东西,发现手好像不听使唤,那个色彩跟理想中的总是不接近,正郁闷着呢,于是到吃饭的点了,收拾了下就回去了,反正第一张油画嘛,就当找找感觉。然后也思考着自己出现的和该解决的问题,通过后几张的写生,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首先是时间问题,画风景油画并不同于我们以前在室内做画,早在印象主义出现前,绘画上的光多为画家按自己的需要在室内制造的人造光,即使是风景画也是先在野外写生后再回到室内完成。自出现印象主义画派之后,油画风景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也越来越成熟。这并非偶然和简单意义上的巧合,而是大自然的风光景物为油画中光色的表现力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而油画色彩的丰富性和笔触的生动性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表现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写生的这种感觉不是在学校里能够拥有的。站在大山绿水间那种想放开一切去绘画的欲望,那种想把眼前看到的一切书写的淋漓尽致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来到太行山见到的都是石头房。他们就取自山上的石头,堆砌而成,简洁而有特色,最能代表那一方的山里风情。所以我取的小景画也是画石头房子的比较多。
清晰的记得到太行山的第二天我们一帮人早饭后爬去山顶想去画速写,一路上清风徐徐,一切幽静,感受着天籁悸动与大地的胎音,踏着台阶,也是音阶,叩响的是天籁之音。结果到了山顶都中午了,累的半死不说画画就别提了,还赶不回去吃中饭。但是我们一路欢歌笑语,喝泉水,够柿子。山楂,野枣。很久很久都没有这么开心过了··一次心灵之旅,一次返璞归真,一次心灵的洗礼,这里感受不到城市的浮华与宣泄,感受不到外面哪中无休止的快节奏,感受到的只是这里的宁静悠远,这里的动静和谐,那么祥和,一个幽静且能激发你创作灵感的地方,用全身的肌肤感受它,此种感受真的难以言表,好像是潜意识里驻足了很久很久,冥冥之中被遗忘或被尘封了好多年的那份淡定,又被重新拾起。这让我体会到源自山野里边的最纯真最朴实的生活,偶尔会想,觉得这样一辈子也挺不错的。
人到无求,心自清宁,不过人是终究做不到的。不过是有必要对生活进行一下清理,去除不必要的淤塞与羁绊,来拓展思想的空间,净化心灵的旅程。
每隔几天晚上两位老师就会给我们评画,通过老师们的讲解,我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让自己能够在这难得的机会里让自己的绘画能力能有近一步的提升。老师慷慨解囊相授,指点迷津,使我真正的得益匪浅!老师的学识渊博,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自己的感受与总结也画了不少的.画。
在写生的同时,也感受了自然的美,在山上见的怪石很多,那些石头真像活生生的人各样姿态都有。那些山谷更让人震惊,在那喊一声,那回音传遍整个大山,真是想都不敢想像,它竟有这样的神奇!在攀登的过程中,在行走的旅途上,我们感叹着太行深山的神奇,感受着蓝天白云的辽阔,品味着坚持不懈的快乐。 短暂的写生很快结束了。十几天中,我们品尝了辛苦,领悟了生活;走过了艰辛,思考了人生。在这当中,累与我们为伴,乐与我们作友。记忆中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回味,让人沉思。
回校的途中,一切开始模糊。太行山大峡谷春色的山,绿淙淙的水,粉色的桃花,可爱的草,机灵的鱼儿,快活的鸟儿,淳朴的笑容和热情的笑声都渐渐远去。当我们刚刚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方式时我们就回来了,好多景点都没有去,这是我最遗憾的。写生实习结束,我们回到校园中,对以后的学习目的我们更加明确,对美的感受更加深刻,对人对物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不同角度去观察,不同位置去分析,得到的就不同,要多角度的看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
学校这次社会实践教学对培养创造艺术人才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这也是艺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为艺术离源于生活。
太行山实习报告3
摘要:本篇采风报告主要是从河北,河南的历史文化,旅游名胜等各方面来阐述这次有意义的采风活动以及从中我所体会到的自然和纯朴的艺术,同时也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何为“自然美”,以及对“审美性”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平原地理和自然风光、农家院文化、陶瓷艺术、地方特色
这是一次期待了很久的采风课程,暑假前就已经明确了采风的前行去向是河北河南地区,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以此促进我们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能更好的融入自然元素。
虽然在赶路车程方面是累了点,不过那里是个很有艺术价值的的去处。北方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平原豪放之气。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乡土风俗,民族民间工艺。那里山峦起伏云水缠绕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华北平原的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而又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里的万物令我灵堂满目无法言表,身临其境犹如身处自然艺术的殿堂,让人不禁为之赞叹。
若想领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那一定要去河南焦作云台山。其中的种种需你用心体会,在那里你会聆听到人类最古老声音。
在我看来,最值得一看的就是高山峡谷和云。河南的峡谷独具特色,由于特殊的地形,当雨天过后站在石上,会有一大团一大团云雾朝你涌来,环顾四周,顷刻心一片茫然......而云呢,在碧蓝的天空映照下显得格外的纯净。
脚步到达的地方:天津蓟县白蛇谷——天津蓟县黄崖关长城——河北邯郸——河南云台山
经过了一周漫长的等待我们终于迎来了采风启程的日子,即将开始我们的大三采
风行程其中的3个阶段的短途旅行。心里怀着喜悦与渴望之情。平时就喜欢到处走走,且行且看,无论远近,如果自己条件允许的话,我想去更远的地方,去感受与众不同的异域风情,仅是一种爱好,凭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让我在发现每处新的景致时都够有所感悟。
去年在天津周边的时候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农家的淳朴民风,但总感到有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临行之前就听说蓟县有很多观光景点,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蠢蠢欲动。9月2日我们就到达蓟县,去领略蓟县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地域文化。
蓟县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境内有八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和四千多年前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有两汉、唐、宋、辽等朝代的遗迹。《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多有记载,《水浒传》中蓟州被描写为主要人物活动地之一。蓟县,西周时属燕国,春秋时期称无终子国并建都于此,秦代置无终县,隋大业末年改为渔阳,明洪武初年撤渔阳县入蓟州,民国二年改为蓟县至今。蓟县位于京、津,冀之腹心,南距沧溟,西连太行,东放碣石,北负长城。古来为兵家所必争。蓟县是天津历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居住,春秋时建无终子国,隋改称渔阳,唐置蓟州,1913年称蓟县。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名流人才荟萃,古塔、寺庙、碑刻、古墓众多,历史文化悠久灿烂,对现代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我们这些初到到蓟县的人,尚未进到院子内,就被当地的建筑群巨大的规模与恢宏的气势所震撼,因为当时我们在半山头看到是灯火通明的一片。突然在你面前的蓟县千户农家院就会带给你一种如其所愿的喜悦。下午我们便进入当地的白蛇谷景区。
白蛇谷自然风景区:白蛇谷风景区位于蓟县下营镇,"蓟北雄关"--黄崖关长城北1公里处,因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白蛇、青蛇"修炼"之地白蛇谷与青蛇沟而得名。这里峰奇谷幽,植被繁茂,山林静谧,空气清新。有神龙瀑布、清凉谷、天然石壁图、悬空石、小一线天、白蛇洞、鬼门关、玉米峰、王帽顶山等众多迷人的自然景观和古长城、抗战遗址等历史遗迹。
游完白蛇谷,第二天,我们便赶往黄崖关长城:黄崖关长城坐落在蓟县城北的下营镇,国家4A级景区。这里依山傍水,自然景观雄、险、秀、古,人文景观新、奇、幽、雅,是品位较高的旅游风景区。黄崖关长城始建于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7年),明代包砖大修,1985年修复了城墙3025米,楼台20座,八卦关城、水关各一座,全段长城墙体和敌楼建在海拔700多米的山脊上,陡峭险峻。被长城专家誉为“万里长城的缩影”。
绵延于天津城北蓟县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建于北齐天宝初年。明隆庆初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任蓟州总兵,又对长城进行了整修。蓟县境内长城长41公里,其中石墙52座,墩障而未北省遵谷县将口关、左山岭、太
公里,砖墙2公里,敌楼台14座,利用山崖为天然屏筑城墙的公里。东起河化县马兰峪,西止北京市平军关。设一关六寨,即黄崖强峪、船仓峪、连道峪、青平寨。全线寨堡墙垣皆存,沿线有水关、拦马墙、哨铺等建筑。1984年9月,天津市开展了"爱我中华,修我
长城"社会赞助活动,集资修复了太平寨和黄崖关两段,全长3000多米,是目前全国已修复长城中最长的地段。黄崖关长城集中了各种类型长城的建筑形式,与周围山岭的奇、险、秀融为一体。修复时,在黄崖关正南建立了黄崖关长城博物馆,展示各种出土文物,还建造了长城碑林,人们能够观赏到歌颂长城的墨迹碑刻。
这里的饰品不仅仅数量上多,种类和花样上也很丰富充分体现了当地的风俗和民族文化,当地的人们现在也渐渐有了经商意识,把自己亲手做的小工艺品或是收来的银饰卖给游者,这也渐渐成了他们经济收入的部分来源了。
前往邯郸的时间在即,这次去的目的是看看瓷器的“故乡”。
新石器时代邯郸地区即开始制造陶器。北朝至隋代曾生产过青瓷。隋开皇十年(590),因州之西部有磁石山而设置磁州,该地区陶瓷窑场后来被命名为磁州窑。唐末至五代时期,磁州窑逐渐形成,北宋中期成为北方民间瓷窑,迄金、元时期达到鼎盛。磁州窑有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三彩等独具特色的陶瓷器装饰技法,造型厚朴,纹饰生动有力。这些制瓷工艺和装饰技法不但广泛流行于中国北方各省,并对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的陶瓷业产生影响。
20世纪80年代,邯郸已成为陶瓷的生产、科研、教育和原料及辅助材料工业的基地。邯郸陶瓷分粗瓷与细瓷。粗瓷产品使用当地原料制成,细瓷则使用中国北方大同土、石英、长石三元配方制成。采用滚压与注浆等陶瓷器成型方法,用连续式隧道窑一次氧化焰烧成。代表性品种有象牙瓷器、青花瓷器、石质瓷、陶瓷壁画等4种。
磁州窑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郸的磁县、峰峰矿区和武安等地,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这一地区曾多有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战国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生产已初具规模。
汉代磁州的釉陶臻于成熟,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转化,开始烧制白瓷。隋唐五代的化妆白瓷在工艺技术上更趋成熟,胎釉蔚为大观。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并跃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这时直系窑口生产主要分布在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和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观台窑与元代几近衰落;临水、彭城窑口则薪传于今,生产规模日益壮大,遂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
磁州窑瓷器面向大众而品相纷华,在宋元众多瓷窑中风骚独领。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丰富的装饰技法,即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绘划花,又有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和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种;尤其是铁锈花技法突破了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具有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并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以后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磁州窑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画师们以极其潇洒的手法和高妙的画技,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禽瑞兽、山水人物、戏曲故事、诗词曲赋、格言民谚、婴戏杂剧等绘于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及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国内乃至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次日早上,我们便早早的去实践下做陶瓷的手工艺,那里我们度过了紧张而充实的一天。(图上是我们的作品)
河南焦作云台山应该是我们此行中记录最多的一处地方了,热情的导游在乘车的区间就向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云台山的特色。周日早上六点,我们出发。在3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抵达目的地。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同时又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六个国家级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90平方公里,含泉瀑峡、潭瀑峡、红石峡、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十大景点。
云台山以文聚友,唐代诗人王维在茱萸峰写下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绝唱;白居易也留下了“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的诗词,而山中更留有众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这又使云台山具有了丰富深蕴的文化内涵。
云台山
以史颂名,汉献帝在此留有避暑台和陵基;这里还曾是魏晋“竹林七贤”的隐居故里;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曾在此采药炼丹。众多的名人都曾到过云台山,也为云台山留下了众多历史故事。秀矗,形似一口巨锅,兀覆在群峰之上,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得名云台山。
以水叫绝,素以"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
云台山以山称奇,整个景区奇峰秀岭连绵不断,主峰茱萸峰海拔1304米,踏千阶的云梯栈道登上茱萸峰顶,北望太行深处,巍巍群山层峦叠嶂,南望怀川平原,沃野千里、田园似棋,黄河如带,不禁使人心旷神怡,领略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
公园内群峡间列、峰谷交错、悬崖长墙、崖台梯叠的“云台地貌”景观,是以构造作用为主,与自然侵蚀共同作用形成的特殊景观,是地貌类型中的新类型,既具有美学观赏价值,又具有典型性。距今约14亿至3亿年间的中元古界蓟县系云梦山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地层,出露系统而完整;有太古界—早元古界基底、还有典型的构造遗迹,诸如基底太古界片麻杂岩构造,早元古界表壳岩的底僻穹窿构造,盖层的超覆构造,韧性剪切带构造,韧-脆性变形构造,脆性断裂构造,单面山构造,以及盖层中的垮塌构造,滑坡构造等。特殊的构造部位和地层岩性条件,使公园内水体和水动力作用极为发育,形成的瀑布、溪泉和河流钙华阶地、钙华瀑、钙华滩等代表了中国北方岩溶的特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尤其是新构造运动遗迹,遍布园区各处,十分典型。
青龙峡
青龙峡面积108平方公里,于2000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风景名胜区。是目前全省惟一的峡谷型省级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中原第一峡”。景区由青龙峡、净影峡、影寺盆地、双庙、猕猴谷、马头山和大山脑等七大游览区组成,主要景点100余处。
潭瀑峡在云台山风景画廊里,潭瀑峡(小寨沟)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飞瀑、走泉、彩潭和山石景观,故得雅号:“潭瀑川”。潭瀑峡地处云台山北部略偏西,是主要河流子房河的一个源头。沟长1270米,南北走向。红石峡
(温盘峪)位于子房湖南,峪内夏日凉爽宜人,隆冬苔卉莳草翠,故称红石峡。它集泉瀑溪潭涧诸景于一谷,融雄险奇幽诸美于一体,被风景园林专家称赞为“自然山水精品廊”。谷里分布“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九龙溪”。还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石”等景观。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且有瀑高50余米的白龙瀑布。两侧高山耸立,恰似一个石阙,正好是云台山的西大门。
叠彩洞
叠彩洞是连接豫晋两省的公路隧洞,是修武人民战天斗地的杰作,前后历时八年开筑而成。大小二十三条,首尾相连,总长4000多米,在峭壁间重叠直上。
猕猴谷
是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最近向游客新开放的一个景点。1998年8月,云台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有数量众多的野生猕猴群在景区内分布。
总结
现在我们是学生,借着学校安排课程的机会,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旅游的快
乐,走出校园书本的框架学习贴近大自然。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的老师,毕竟大自然中的美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次的采风让我的心和大自然更亲密的接触,心的却被屡屡震撼,感觉在旅途之中会有劳累与不适都是微不足道的。
这短短十天的出行,让我体会颇深,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还增长了对自然中美的见识,为我们以后的设计打下基础,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接触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领略到自然文化,同时有着对这些地区有着不同的感受。将这些不同的体验融会到一起,把不同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来。热爱大自然的变化无穷,感受着祖国的山河瑰丽,体验着或雄壮或细腻的各式情感,惊叹于艺术与生活的亲近联系。
采风结束,我们都回归到了原位,这的确是一段难忘的旅程。所到过的地方没有了城市的宣泄和繁忙,摆脱了纷繁缭绕的人工之色,有的只是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朴实无华的民族风情。不管是对于我的艺术感觉,还是以后在自己专业上的创作,甚至对于我今后在艺术之道路上的发展,都是记忆深刻而且最值得借鉴的经历。
对于美,对于艺术,对于所有与之有关的一切我都会继续的追寻和研究下去,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将来而努力。希望我的人生之路在与艺术的同行之下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