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壤的实习报告中,我将分享我在实习期间对土壤的研究和观察所得到的宝贵经验和发现。以下是热心网友“ff2605”整理的土壤的实习报告(共13篇),供大家赏析。
土壤实习报告 篇1
前言:本次实习是植物与土壤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地点是猫儿山、桂林植物园。猫儿山的植物、土壤实习共考察了三天,桂林植物园植物实习考察了半天,总共三天半。
一、猫儿山实习(7月7-8日)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北纬25°48`—25°58`,东经110°20`—110°35`。主峰海拔米,是华南第一高峰,有华南之巅的称号。山体高大,境内山峦重叠,原始森林密布,原始植被保护完整,山地气候特征突出,植物、气候、土壤垂直带谱明显。
(一)猫儿山土壤植被基本分布
从山脚到山顶,土壤的变化特征是,随海拔升高,土壤依次地出现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气候特征是,在海拔400米~900米为山地中亚热带气候;900米~1300米为山地北亚热带气候;1300~1950米为山地暖温带气候;1950~2142米为山地中温带气候。去猫儿山时正值7月,在市区是比较炎热的。在猫儿山,气温日较差为6℃,7月份平均气温为℃,为全年月平均最高。猫儿山的植被,可以归纳为森林、灌丛和草丛。森林是猫儿山最主要的植被类型,根据其组成结构和特征,有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400~1200米;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1200~1800米;其余的是落叶阔叶林、亚热带针叶和针阔叶混交林、山地矮林以及竹林等。灌丛是以灌木占优势的植被类型,在猫儿山它很有限。草丛是以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我们看到的草丛面积不大,分布较少。
气候与植被在猫儿山土壤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体现在:1.为土壤形成和演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庇护场所,林内空气湿度、温度均较林外稳定;2.植被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有机质积累提供了物质保障;3.植物根系的分泌物为岩石和矿物的风化创造了条件。
猫儿山土壤的分布于气候植被有关,其分布规律主要是通过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来体现。猫儿山地区位于北纬25°48′~25°58′,属中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因此,从纬度地带性来看,猫儿山区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在相同的纬度内,猫儿山地处东经110°20′~110°35′,以猫儿山主峰为主体的中山区,构成以黄棕壤、黄壤为主体的土区,800米~1000米区域则以山地黄红壤为主,1000~1600米以山地黄壤为主,1600米以上则是山地黄棕壤。
我们能看到的山体,由于暴雨频繁,土壤侵蚀流失严重,裸露出来的土壤颗粒较粗,还能明显看出土壤的层次。(二)猫儿山植物分类
根据相关资料,猫儿山的植被共有202科,691属,1720种。其中木本维管束植物784种,草本植物707种,藤本植物229种。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樟科、壳斗科、茶金缕梅科、蔷薇科等种类。由于条件有限,我们的实习考察只在海拔400~800之间。在这一段地带,海拔低,阴凉潮湿,适合喜阴植物生长,比较多的是蕨类植物,比如芒萁;蕨类植物主要生长在暗湿的森林、岩石的裂缝亦或是太阳光极少照到的地方。再次就是比较低矮的阴生植物以及一些灌木类,如我们庭园的观赏植物红背桂、假连翘等。我们在庭园里看到的是经过人工栽培的,所以比较美观。
除了我们常见的,还有一些对于我们来说是只问其名不见其真面目的植物,如盐肤木,它是中国主要经济树种,广西也有分布。为漆树科盐肤木属落叶小乔木,可供制药和作工业染料的原料。其皮部、种子还可榨油。在园林绿化中,可作为观叶、观 果的树种。花开于8~9月,蜜、粉都很丰富,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根、叶、花及果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散瘀止血、涩肠止泻之效。所以盐肤木也是很好的经济树种。猫儿山在800m以下的地段多种植毛竹,毛竹,禾本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秆高,叶翠,四季常青,秀丽挺拔,经霜不凋。毛竹林面积大、分布广,尤其是从竹海梯田处放眼望去,整个山坳都长满毛竹。毛竹的经济价值较高,生产潜力很大,所以这大片的毛竹应该是村民们的经济来源了。
猫儿山上还残遗着一些针叶树种等珍贵植物,是国家公布的保护植物,如长苞铁杉、南方铁杉、广东五叶针松以及红豆杉等,它们分布在海拔1400~2000米的范围内,大多与阔叶树种混交。另外在1300米以下有少量的马尾松林,但因其分布无规律,所以不足以形成一个植被分布带谱。
只因条件有限,我们能认识到植物只有百余种,除了大部分蕨类植物外,其余还有大戟科植物,如油桐,油桐属落叶乔木,树皮灰色,枝条粗壮,叶卵圆形;有金缕梅科植物,如蚊母树,蚊母树常绿灌木或中乔木,嫩枝有鳞垢,老枝秃净,干后暗褐色;有菊科植物,如革命菜,此类植物在山间很常见,因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老前辈曾用它来充饥,故起名“革命菜”,等等。每一种植物都认真记录下了其科属,可见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二、桂林植物园实习(7月11日)(一)植物园介绍
桂林植物园始建于1958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雁山镇。桂林植物园建园的宗旨是以收集和保存南亚热带植物物种为主,重点是广西特有植物、石灰岩特有植物、稀有濒危植物以及各类经济观赏植物。现引种收集植物近3000种,可供观赏的园区:(一)奇珍植物精品园;(二)标本园;(三)杜鹃园;(四)百竹园;(五)金花茶园;(六)濒危植物园;(七)棕榈苏铁区;(八)桃花园。桂林植物园现已成为我国较大的植物迁地保护基地,并将在今后的几年内再引种2000种,使园内的植物种类达到5000种以上。园里的每棵重点保护树种都有标签,介绍树种的名称、产地、科属和用途等,我们一看便知。(二)主要植物区
靠近植物园大门口的是棕榈区。棕榈科植物为乔木状,树干挺拔,呈圆柱型,常绿,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性极强,稍耐阴。棕榈区中植物主要有:桄榔,乔木状,茎较粗壮,高5米至10余米,直径15-30厘米,有疏离的环状叶痕,果实近球形,直径4-5厘米,具三棱,顶端凹陷,灰褐色(未熟果实干后呈黑色);毛花轴榈,叶近半圆形,掌状深裂至几全裂,叶形美丽,适于庭园栽培或作盆景,供观赏;还有翠云草,卷柏科植物;春羽,天南星科植物;典型的还有蒲葵,等等。
往里是苏铁区。苏铁科植物属常绿树,不分枝,高1-4米,密被宿存的叶基和叶痕。羽状达100对以长,条形,质坚硬,长9-18厘米,宽4-6毫米,先端锐尖,边缘向下卷曲,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有毛或无毛。雄球花圆柱形,长30-70厘米,直径10-15厘米,小孢子叶长方形楔形,长3-7厘米,上端宽厘米,有急尖头,有黄褐色绒毛,上部顶片宽卵形,羽状分裂,其下方两侧着生数枚近球形的胚珠。种子卵圆形,微扁,顶凹,长2-4厘米,熟时朱红色。
植物园以棕榈科、苏铁科居多。我们在园里看到的苏铁,树龄都在20岁以上,甚至100岁以上。其形状也很奇特。
经过这两区,进去看到的就属奇花异草和珍稀物种了。但这些花草树木虽珍稀奇特,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奇特物种如猪笼草,其拥有一个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笼,捕虫笼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笼口上具有盖子,因其形状像猪笼而得名。珍稀物种如楠木,楠木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木材,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楠木的木质坚硬,经久耐用,耐腐性能极好,带有特殊的香味,能避免虫蛀。楠木又分为金丝楠木、香楠、水楠,其中金丝楠是楠木种最好的,是以前皇家的专用木材。再有就是国家保护物种如金花茶、银杏等,还有许多的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如苦丁茶、板蓝根等。
三、总结
土壤、植物的实习虽短,但要了解的内容不少,在整个过程中能记下的笔记也很少,大都是了解而已。在实习期间都尽量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能运用到的资料进行学习,学习热情高,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但在实习中,有待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偶尔的打闹,乱扔垃圾。我们要改正缺点,做一个懂学习,素质好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猫儿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材料汇编.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土壤肥料学实习报告 篇2
2014肥料学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的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比。
2、生理酸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
3、碳氮比:有机物质中碳与氮物质的量的比值,简称为碳氮比。
4、速效养分:是指当季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
5、目标产量:计划获取的作物产量,一般以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
6、营养诊断:对土壤养分贮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分为土 壤诊断和植株诊断两种。
7、生物固氮:指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包括共生固氮、联合固氮和自生固氮。
8、生理碱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的,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地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碱的肥料。
9、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0、枸溶性磷肥:能溶于2%的柠檬酸、中性柠檬酸铵或碱性柠檬酸溶液的磷肥称为弱酸溶性磷肥,也称枸溶性磷肥。
11、微量元素肥料:是指那些含有硼、锰、锌、铜、钼或铁等微量元素,并作为肥料来使用的物质,简称微肥。
12、有机肥料:由粪便、油饼、秸秆、泥炭、城市生活垃圾等各种有机物料加工而成的肥料,俗称农家肥料。
13、堆肥:把各种有机物料堆成一定大小的堆,经过约一个多月的发酵,即成为有机肥料,这种肥料称为堆肥。
14、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称为化成复合肥料,多种肥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
15、叶面肥:喷施于作物叶片上,能够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材料。包括无机营养型、腐殖酸型、生物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型、综合型等类型。
16、根外营养:作物除了根系吸收养分外,还能通过叶片和茎吸收养分,这就是根外营养。
17、有效钾:土壤中能够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包括存在于水溶液的钾和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可交换性钾,是作物吸收钾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强度指标。
18、矿物态钾:主要指存在于土壤原生矿物中的钾,很难被作物吸收利用,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作用,才能释放出来。
19、腐殖化系数:腐殖质与有机物质的比例。
20、秸秆还田:作物收获后,把秸秆直接翻入土中,让其自然腐烂,称为秸秆还田。
21、微生物肥料:一般将含有特殊功能微生物的材料施入土壤后对作物生长发育有益,那么这种材料就是微生物肥料,也称菌肥或菌剂。
22、单质肥料:如果一种肥料中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一种元素,这种肥料就是单质肥料。
二、填空
1、2、一般来说,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 而缺素症状首先出现在幼嫩器官,表明该营养元素是不能再利用的营养元素。
3、80~90%
4、硝化作用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由 硝化细菌将亚硝酸转化为硝酸。
5、6、作物上。
7、8、等量氮、磷、钾含量的有机肥料比化肥的增产效果
9、10、土
11、土壤中的缓效养分主要指大部分有机态养分、部分吸附态养分和易分解的矿物态养分
12、复
22、有机物质的碳氮比约为时,比较容易被微生物分解。
23、养分在作物体内短距离运输依靠
25、水稻对有益元素硅和微量元素锌有特殊的需要,应注意施用。
26离子两种形态的氮素养分。
27淋失和反硝化脱氮。
29、双子叶作物的含硼量 单子叶作物,生殖器官 营养器官。
30、羊粪分解时产生的热量比较多 ,所以称为 热性 肥料。
32的营养元素有硼、铁、锰、锌、钼、铜、氯。
33、作物体内有和 两种酰胺,其作用表现在 危害和作为氮素的贮藏形式两个方面。
34、原因是、36、牛粪分解时产生的热量肥料。
37、如果秸杆的碳氮比 25或是30,分解时就会从土壤中吸收氮素,造成氮素的微生
物固定而暂时失效。
38大类型。
三、选择题
1.必须营养元素就是(C)
〈A〉在作物体内含量相对较高而且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
〈B〉在作物体内所起的作作完全不能被其它营养元素所代替的营养元素
〈C〉作物的某些特有缺素症状只能够通过补充某元素才能消失,这种营养元素就是
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
〈D〉作物经常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
2、养分归还原理是建立在(B)
〈 A〉作物吸收养分的基础上〈B〉土壤养分储量有限性基础上的〈C〉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基础上的D〉获得高的产量基础上的3、大多数作物缺磷的症状不太明显,主要是由于(A)
〈A〉磷在作物体内的移动性较大再利用率高〈B〉根系吸收磷比较困难
〈C〉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比较低〈D〉吸收氮素过多
4、对作物体内氧化还原反应有重要影响的微量营养元素包括(A)
〈A〉铁、铜、锰〈B〉锰、铜、硼
〈C〉铁、锌、钼〈D〉铁、锰、锌
5、光照的强弱直接影响(B)
〈A〉铵的吸收和同化〈B〉硝酸盐的吸收和同化
〈C〉作物体内酰胺的含量〈D〉作物体内铵的含量
6、中低产田指的是(C)
A、作物产量比较低的田B、作物平均产量比较低的田
C、作物平均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D、作物产量相对比较低的田
7、作物吸收养分物质最根本的特点就是(B)
A、养分供给越多,吸收得就越多B、具有选择性
C、优先吸收分子小的养分物质D、吸收供给量最少的那种养分物质
8、当其它环境条件适合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B)
A、土壤中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B、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
C、土壤中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的制约D、土壤中总养分含量的制约
9、难溶性磷肥的肥效主要取决于(B)
A、作物吸收磷的能力B、土壤酸碱性C、肥料颗粒大小D、耕作栽培措施
10、玉米出现“白化苗”是由于缺乏(B)
A、铁B、锌C、锰D、铜
11、旱作农业的关键是(D)
A 加强灌溉B 减少灌溉C 合理地利用地下水D 充分利用降雨
12、在旱作的条件下导致硝态氮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C)
A 粘土矿物对铵的固定B 反硝化脱氮作用C 硝酸根的淋失D 转化为其它形态的氮
13、许多作物缺锌时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其原因是锌影响(A)
A 生长素的合成B 一些酶的合成 C 细胞壁的形成 D 蛋白质的合成14、我国南方土壤常常施用石灰,其施用量一般根据土壤的(D)
APH值来计算B氢离子的浓度C铝离子浓度来计算D交换性酸度来计算
15、有机物质分解的最终产物是(B)
A、腐殖质B、二氧化碳和水 C、褐腐酸D 胡敏酸
16、作物吸收的钙主要存在于(B)
9.叶片中B、细胞壁中C、籽粒中D、根系中
17、大白菜的干烧心是由于缺乏(D)
A、钾B、镁 C、锌 D、钙
18、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主要是硼影响(B)
A、糖向花器的运输B、花器的受精 C、细胞壁的形成 D、糖的合成五问答题
1、钾是如何影响作物光合作用的?
答:钾能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改善叶绿体的结构,控制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提高光合作
用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
2、硼对作物的生殖器官发育有什么影响?
答:硼能促进作物生殖器官正常发育。花的柱头、子房、雄蕊、雌蕊中含硼量很高,花
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都需要硼,缺硼时受精受阻,籽粒不能正常发育。
3、翻压绿肥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答:首先要注意翻压时期,一般在花期翻压,翻压深度10~20cm,由于绿肥在分解时,会产生一些有毒的物质,因此必须根据绿肥的分解速度,确定翻压时间,如紫花苜蓿一
般在播种前10天翻压。对于多年生的绿肥,最后一次收割,必须让绿肥有足够的时间
生长,保证能够越冬。收割后应加强灌溉和施肥。
4、15-10-2-Zn3是什么意思?
答:表示该复合肥料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5%,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分数为10%,钾的质
量分数为2%,锌的质量分数为3%。
5、潜在酸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活性酸?
答:潜在酸被交换出来即变成活性酸。
6、作物营养的必需营养元素有哪些?
答: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铜、锰、钼、硼、氯等16种。
7、目标产量配方施肥方法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目标产量配方施肥方法就是根据土壤养分供给量,以及计划获取的作物产量所需养
分量来计算肥料用量。分为养分平衡和地力差减两种方法。
8、作物根系吸收铵时,根际土壤为什么会变酸?
答:因为铵离子在进入细胞前要先脱去氢离子,所以会使根际土壤变酸。
9.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很低?
答:因为土壤一般具有很强的固定磷的能力,而且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很小,所以磷肥的利用率一般很低。
10.铁供给不足时,植株的叶片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答:缺铁时首先表现为幼嫩叶片缺绿,而老叶仍然保持绿色。典型症状是叶片的叶脉之
间和细网状组织出现失绿,往往明显可见叶脉深绿而脉间黄化,黄绿相间相当明显。
11.磷肥为什么做基肥或种肥效果最好?
答:因为当季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一般都很低,大部分磷存在土壤中,也就是说其肥
效可维持较长的时间,所以适合作基肥。另外用磷肥拌种,可减小肥料和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磷的固定,故作种肥效果好。
12.尿素作追肥时为什么要提前施用?
答:因为尿素施入土壤中要在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铵,再被作物吸收。所以尿素作追
肥时要提前施用,以保证其在土壤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转化。
13.增加土壤有机质为什么能够提高土壤保持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答:因为土壤腐殖质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可以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避免其流失。
即保持养分;土壤腐殖质还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可增强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
14.土壤中磷的固定有哪些形式?各有何特点?
答:有化学固定、吸附固定、闭蓄固定、生物固定。化学固定是由于化学反应,产生磷
酸盐沉淀,从而降低磷的有效性;吸附固定是磷吸附于土壤矿物上;闭蓄固定是磷酸盐
被各种胶膜包被起来;生物固定是生物吸收土壤中的有效磷组成其躯体,当生物死亡时
其吸收的磷被释放出来。
15.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有哪途径?
答:⑴大量施用有机肥。⑵种植绿肥。⑶秸杆还田。⑷其他途径:如施用河泥、塘泥,农产品加工厂的废渣和食品工业的废弃物等。
16.如何保护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答:⑴开源节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减少输水损失,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劣质水和工农业污水的资源化和有效利用。
⑵加强管理:加强法制宣传;建立水源保护区,狠抓“三废:治理;统一规划,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实行水资源商品化。
⑶农业耕种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培育抗旱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合理灌溉。
17.用杜南扩散的原理,说明养分进入根系细胞内的过程。
答:由于细胞质膜是大分子的半透膜,质膜内则含有带负电的蛋白质分子,它不能扩散,但可与钾等阳离子形成盐。当膜外的阴离子透过质膜进入细胞时,为保持电荷平衡,质膜外的阳离子必然随着进入细胞内,直到质膜内外离子扩散速度相等为止。此时质膜内阳离子的浓度高于阴离子的浓度,质膜外则相反。养分进入细胞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18.土壤各种养分之间的转化对配方施肥有什么意义?
答:配方施肥是一项综合的科学施肥技术,它要以四个施肥理论为基础,以高产、优质、高效、无污染为目标,同时考虑多方面因素。土壤中的养分有多种形态,各种形态的养分可相互转化,随着速效养分的减少,缓效养分可转化为速效养分,无效养分也可缓慢地转化为缓效或速效养分。反之,如果土壤中的养分浓度增加,更多的养分就会被土壤胶体吸附,并转化为缓效态或无效态养分。故施肥时不仅要考虑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而且要考虑缓效养分的储量。
19.根据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说明应该如何合理施用。
答:施入土壤中的尿素,大部分以分子态溶于土壤中,约有20%被土壤颗粒吸附,但这种吸附很弱,尿素易随水流失。土壤中有些生物能够分泌脲酶,施入土壤中的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很快转化为铵,在尿素颗粒周围铵离子的浓度常常很高,一方面会导致氨的挥发,另一方面会影响作物根系发育。为避免铵离子浓度过高所造成的氮素损失和危害,应深施尿素。尿素用作追肥时,应提前一周施用,以保证其在土壤中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转化。尿素一般不宜作种肥,因尿素浓度高能使蛋白质变性,同时缩二脲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根系生长。另外尿素可用作根外追肥。
20.根据普钙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说明如何合理施用。
答:普钙非常容易被土壤固定,高效施用应尽量减少与土壤的接触面,但增加与根系的接触面,从而减少固定。具体措施包括:⑴集中施于根系附近。⑵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⑶制成颗粒肥⑷分层施用⑸根外追肥。
21.如何高效施用钾肥?
答:要高效施用钾肥,必须遵循以下几原则:⑴钾肥应优先施用在供钾能力低的土壤上。⑵钾肥应优先施用在蔬菜和果树上以及需钾量大的作物上。⑶钾肥应与氮、磷肥料配合施用。⑷钾肥应该分次施用,底肥、种肥和追肥相结合。
22.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⑴适量、适时、均匀。⑵经济合理。微量元素肥料的价格一般比较高,应将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在能够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土壤和作物上,增产效果明显的作物上应优先施用。⑶采用合理的施肥技术。根据微量元素肥料的性质,在施用上应分别采取基肥、追肥、种肥、种子处理、根外追肥等不同的施肥方法。
23.如何种植绿肥和合理利用绿肥?
答:绿肥种植的关键技术在于播种、田间管理两大环节。要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播种量,提高播种质量;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是水、肥管理。绿肥作物的根茬可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物质和养分,地上部茎叶可作为家畜良好的饲料,水生绿肥是鱼的食物来源,许多绿肥的花是很好的蜜源。将种植绿肥与养畜、养鱼、养蜂结合起来,可大大提高绿肥种植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坡地、荒山等地种植绿肥,不仅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4.如何合理地施用叶面肥?
答:⑴选择适宜的喷施时期。在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喷施,在作物生长后期以及作物根系受伤时喷施,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⑵确定喷施量及喷施次数。叶面肥喷施的浓度必须严格遵循使用说明,浓度太大非常容易“烧伤”叶片。一般喷施2~3次即可。⑶掌握喷施时间。喷施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无风的阴天,晴天时早上9时以前或下午4时后,中午和刮风天不能喷肥,以免肥液在短时间内挥发。如果喷施后3~4小时下雨,应重新喷施。⑷加入粘附剂。为了使肥料液滴在叶面摊开,扩大吸收面积,常常喷施时加入肥皂粉等物质,以降低雾滴的表面张力,使其在整个叶片均匀分布,有利于作物吸收。
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篇3
武夷山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一、武夷山风景区概况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闵赣两省的交界处。前身为崇安县,建置于北宋淳化五年,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段,隶属中亚热带季风区,范围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总面积为570km2。武夷山地质构造中,以新构造运动对保护区地貌影响最大,它奠定了该区地貌基础。保护区内地势高差悬殊,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58m。保护区年均温13~19℃,年均降水量1600~2000mm,年均相对湿度78%~85%,条件适宜,植被资源丰富。区内现存蕨类植物39科,85属,269种,6变种;裸子植物7科,16属,19种;被子植物145科,679属,1527种,32亚种或变种,其中不乏许多稀有珍贵和濒临灭绝的树种,如钟萼木、鹅掌楸、天女花、南方铁杉、银杏等。其气候类型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势高,地形起伏大,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风力很强。由于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植被种类齐全,生态类群多种多样。其中有许多稀有的树种,如香榧子、南方铁杉、银杏等。气候的垂直变化颇为显著,表现为植被生长在垂直方向上有规律的分布。
武夷山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属于罕见的自然美地带,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代表。武夷山自然风光独树一帜,总面积7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丹霞地貌为特征、自然山水为主景、历史文化积淀为内涵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贸易为一体的景区。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尚存的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是代表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5万亩。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珍稀、特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被中外生物学家称为“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武夷山市我国江南著名的粮区、林区、茶叶产区。全市现有耕地30万亩,是福建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997年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称号。武夷岩茶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以独具岩韵而享誉中外。名丛“肉桂”茶自80年代以来连续6次蝉联国家名茶、金奖等殊荣,茶王“大红袍”更是时间极品。
二、武夷山主要景区
武夷山现在拥有的整个景区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天游/云窝景区、虎啸岩/一线天景区、大红袍/水帘洞景区、莲花峰/遇林亭景区和九曲溪漂流景区,出去九曲溪之外的所有景区都是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新开发的产品包含有宋街、朱熹园、古闽越文化博物馆和王城遗址以及下梅村古民居,此外还有社会力量开发的带有商业性质的各种游览点。其中武夷山的热点重点景区是天游景区、九曲溪景区和一线天景区,莲花峰景区由于路途较远很少有游人抵达,本次武夷山调研也放弃了这个偏远的景点,而水帘洞景区属于附属的次要景区。
武夷山市内云集了各种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山体峻峭挺拔,山峰姿态优美、造型石惟妙惟肖、山涧流泉飞瀑与清晰碧潭、晶莹卵石和森林植被巧妙组合,96.3%的森林覆盖率。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武夷山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景观。武夷山同时还拥有许多人文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朱熹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柳永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这六种旅游文化。武夷山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开发方对此认识不够,未能合理的对其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更深程度的开发。同时,其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存在一定的环境破坏与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都是将来武夷山旅游开发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多以自然遗产观光产品为主导。形式单一,同质性强
目前武夷山市根据其自身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功能区规划为三区两线,即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森林公园观光体验区:风景名胜旅游区、红色旅游线和历史文化名人旅游线。在这些旅游功能区域中开发的旅游产品有75%左右是观光型产品,少量的体验型产品则全部是类似九曲溪的漂流活动,产品形式单调,同质性强的现象十分明显。
2.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协调不够,影响当地生态
整个武夷山主要景区实际上对于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并且也有一定的成效,整体上基本保护了自然景观的原生态。但从细节上看,仍然有许多可供改进之处。例如一线天景区内原栖居的大量白蝙蝠在旅游度假热季每天都会受到大量游客的惊扰,严重影响了蝙蝠群的栖息与生活,开发方对于游客管理程度的欠缺显然已经导致了该地生态的破坏。
3.自然观光开发缺乏细致研究,降低游客体验
武夷山的自然观光存在许多细节上的问题,而这些细节却恰恰是影响游客体验的重要环节。整个景区内部的阶梯过窄、过陡,导致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急剧增加时通道显得极为拥挤,上山与下山的游客经常发生挤撞摩擦,不仅大大降低了游客在在观光过程中旅游体验,而且还容易造成游客受伤。另外,主要景点天游峰景区山顶部分处于不完全开发状态,只有一个可供游客休息的亭子,而周围风光却完全被树木挡住,调研过程中发现游客们纷纷抱怨花费大量精力终于登上山顶时却什么也看不到,可见这一问题已经造成游客体验大打折扣。如果不注意这些细节上的体验,武夷山主要景区的档次也能很难再有长足的进步。
4.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形式单调。文化内涵发掘不够
武夷山虽然以其自然景观玉女峰、天游峰等为世人和广大游客所熟知,但实际上武夷山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包括朱熹文化、闽越文化、茶文化、柳永文化等等。目前武夷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它的红色旅游线和历史文化名人旅游线上,开发方式主要是传统的遗迹遗址观光,如宋街景区的武夷山民俗馆参观,柳永故居参观等等。这些产品中对文化的表现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实物表像上,仅仅让游客在实地走一遍而已,没有参与性,对于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这种开发理念与开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游客对文化的探寻需求。
四、整体综合建议措施
(一)短期竞争力与持续竞争力
现有的对武夷山评价都是比较高的,但涉及长久竞争力的问题评价则相对较低,说明过去武夷山的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现有开发旅游过度,需要整合资源弥补生态破坏问题,改变旅游开发发展模式,转变利润增长点,提升未来的竞争力,应对更多景区的竞争状态。
(二)加强旅游产品的政府的作用
1.区域旅游形象营销活动
由于旅游企业如旅行社在早期的启动阶段会产生恶性竞争和经济外部性,导致的后果是各个旅游企业不会率先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因此,政府需要承担起树立和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工作,带动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对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的投资。
2.建立区域旅游营销平台
政府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跨地区合作,建立旅游资讯平台,为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进行牵线搭桥进行担保,是旅游者有机会更多的了解到旅游线路的详细信息,进而推进旅游产品的营销效果。
3.加强政府监管,提升法律意识
在过去景区已经有了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和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景区的基本环境,但需要人的执行。现有状况是政府执行力度有限,居民游客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法律没有很好的执行,政府有责任整顿监管,教育民众相关法律,使武夷山景区获得可持续发展。
4.以治理水资源为核心治理当地生态环境
武夷山素有“三三九曲水、六六溪环峰”,“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美誉,这点的来源就是九曲溪对武夷山的滋养。因此,有人把九曲溪比作武夷山的灵魂、武夷山的心灵。山无水不秀、水无山不立,山与水的天然结合,才是自然景观的最高境界。但近几年九曲溪在洪水期的水量骤增与枯水期水量骤减,影响到行筏及景区的自然景观,景区的水资源保护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任务,景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焦点集中在了水资源的治理上。
兴建一定的水利设施,严格管制水体利用,保护河道和水体的洁净安全,对武夷山的林地进行维护,尽快涵养水源回复武夷山的正常生态环境状态。对于水帘洞等景区进行重新规划,营造清亮的水环境旅游地。
5联合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变观光旅游为体验旅游
由于早期的武夷山开发偏重于自然资源的观光游览,文化开发受到了忽视,此次调查走访的下梅村和闽越王城文化遗址开发状况十分不容乐观,简单的投入没有加以保护使得相关古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景区可以尝试创新旅游方式,加入体验项目,如设置斗茶园,或者在景点加入理学文化的体验游,在封闭景区内设置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使得游客进入武夷文化之中,感受文化的震撼,而非走马观花。
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4
一、实习目的
1、在实际环境中充分认识、辨识、了解土壤,熟悉土壤的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农业性状等内容,丰富理论知识。
2、理论联系实际,学会挖掘土壤剖面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识别土壤类型和层次。
3、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的土壤学学习打下基础。
4、了解陕西境内土壤分布的总体趋势,认识各种土壤类型。
5、为了实现以上目的,通过从陕西渭北旱塬到关中盆地以及秦岭北麓一带主要环境要素自然变异规律、地质与地貌特征和土壤剖面类型的综合调查,掌握土壤剖面的分异规律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区域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及其土壤演化趋势。
二、实习时间
20XX年7月16日——20XX年7月23日
三、实习地点
1、洛川县城工地
2、安塞生态站
3、火地沟
4、火地塘林场后山坡
5、高山草甸
6、天坑草甸
7、平河梁
8、宁陕县红褐土剖面
9、宁陕县寨沟村
10、周至县马召镇
四、实习用具
1.试剂:土壤学实习所用试剂有:10%的稀HCl、 酸碱混和指示剂、比色盘、比色卡及试纸,蒸馏水瓶。
2.仪器:GPS(或海拔仪)、地磁仪。
3.工具:手铲、镢、铁锨、剖面刀、皮尺(2米左右)。
4.小型土壤剖面盒及记载表格。
五、实习内容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体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它是一个多孔多相系统,具有垂直分层性。土壤是自然演变的活化石,是记录地球沧海桑田变化过程的最有力也是最易获取的证据。
本次实习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根据地形气候等因素所导致的陕西境内的土壤分布总体趋势,二是观察学习各种土壤类型的形成因素、成土过程、剖面特征、基本性质等具体内容。
(一)陕西土壤分布趋势
根据陕西省的地势高低、地形、气候等条件因素,由北向南,依次可分为了渭北高原、关中盆地、秦岭山地等几个板块,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类型的土壤。所以,土壤的分布规律存在着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及垂直分布规律等特征。
1、地带性分布
黄土高原由东南向西北气候逐渐变得干冷,植被经历着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的过渡变化,地势渐次增高;黄土母质沉积规律与该生物气候规律相呼应,土壤质地越来越粗,因而,使得土壤的水分规律与此生态条件相适应。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在河流两岸,分布着一些受河流冲击影响的非地带性土壤。在渭河、黑河和泾河分布着潮土,由于经常受地下水的影响,铁的氧化还原交替,故在土壤剖面上形成黄棕色锈纹锈斑。河流冲击母质受上游地质构造的影响,其质地差异很大。
3、土壤垂直分布
随着海拔的升高,环境因素也在不断改变,如降雨量、温度、植被、光照等。土壤的分布与各种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秦岭山地土壤分布受到基带土壤及南北方气候差异,南北坡土壤垂直分布规律差异很明显。
(二)具体土壤观测
根据陕西土壤分布规律,本次实习我们相继观察了黑垆土、塿土、潮土、黄褐土、淋溶褐土、水稻土、草甸土、棕壤、暗棕壤、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下面,就分别详细介绍以上土壤:
1、 黑垆土
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具有残积粘化层(俗称黑垆土层)的黑钙土型土壤。多分布于中国陕西北部、 甘肃东部、 宁夏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的黄土塬地、黄土丘陵和河谷高阶地等地,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类之一。
(1)形成因素
①母质:黑垆土成土母质为第四季风成黄土。其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草原植被生长繁茂。
②气候:黑垆土分布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7—11℃,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2—℃,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22—25℃,无霜期150—210天,年降雨量320—650毫米,7—9月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53—58%。干燥度—,年蒸发量1600—2400毫米,为降水量的3—4倍。气候总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少雪,春干秋湿,四季分明。
③生物:在疏松、营养条件丰富的黄土母质条件下,土壤生物和母质间旺盛的物质交换频繁,多于黑垆土深厚的腐殖质层 (80~100厘米)。
④地形:主要地形为平坦的黄土塬面。
⑤ 时间:8000---年以来
(2)成土过程:
①腐殖质的累积过程
黑垆土的腐殖质层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经长期的生草作用而形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使土壤中有机物质分解形成腐殖质,并且大量积累。
有机物质残体腐解后所形成的腐殖质与土壤中钙离子结合,并以薄膜形式包被于土粒和微团聚体表面,或富集于孔隙壁上,因而形成深厚的暗灰色的腐殖质层,即黑垆土层。
②钙化过程
由于母质属于石灰性土,其钙成为黑垆土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化学迁移元素。在夏秋高温多雨季,土壤中碳酸钙迁移明显,迁移机理有:与腐殖质络合迁移,有形成Ca(HCO3)2形式迁移。在剖面上形成假菌丝、霜粉状或者结核石灰新生体。
③黑垆土的次要成土过程还包括土壤的残积粘化作用,黄土覆盖作用、坡积洪积作用等。
(3)剖面特征:
①耕作熟化层:厚度为30~60cm,淡灰棕色,质地壤土—粘壤土,有石灰反应,团粒和团块状结构。
②黑垆土层:50~60cm,暗灰色,多蚯蚓粪和虫孔。块状结构,有白色菌丝体。
③碳酸钙淀积层:黄棕色,粘壤土,与母质层过度不明显。钙离子与胡敏酸反应产生絮凝沉淀。块状和拟块状结构。
④母质层:黄棕色,粘壤土。
(4)农业性状:
黑垆土的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且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草原植被生长繁茂,适耕性较强,已全部为耕作土壤,利用时应采取措施制止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 扩大灌溉面积并增施有机肥料。
2、塿土
塿土,又称为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与落叶阔叶林为主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土壤的淋溶淀积明显,有粘化现象,具有褐色的粘化层,属于半淋溶土纲。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渭河和山西汾河盆地的台塬和高阶地之上。
土壤的实习报告 篇5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自然资料。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各种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过根部从土壤里取得养分和水分,才能生长繁茂。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土壤学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工程建设中发挥着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土壤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基于以上理由,作为学习土壤学的学生,我们于12月12日至16日期间,对珠江三角洲土壤进行了一次详细地实习考察。
实习概况与记录
实习工具:铁锹、镐、PH指示剂、口盅、瓷块两块、卷尺、比色卡、采样袋两个、刀。
我们的行程为三天,路线是:中山民众镇—中山五桂山—中山三乡镇—珠海香洲区—广州火炉山—广州茶山—华南农业大学农场。在这三天中,我们挖掘了各个地点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第三天下午,我们听取了李华兴院长的关于土壤学发展现状和展望的专题讲座,获益匪浅。第四天我们在实验室里制备土壤样品和精确测定它的PH值。第五天我们将各组的记录做成报告,进行了总结交流。
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6
前言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我们农业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土壤学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土壤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壤学学科教学实习,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项包括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等多门课程实习内容的综合性实习。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让我们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将所学知识对号入座,消法、巩固已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基于以上,我们农业资源于环境专业于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开展了土壤学学科野外实习。
一、实习概况与记录
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
指导老师:资源环境学院张杨珠教授,周卫军,王翠红,廖超林,黄运湘,尹力初。
小组成员:刘国云(组长)、陈浩、杜虎、周水亮、谢嵩、谭艳玲、龙毅飞。
实习工具:铁锹、大小锄头、剖面刀、pH指示剂、HCl试剂、白瓷板、皮尺、比色卡、土色卡、样品盒、望远镜、地质罗盘仪、海拔仪、GPS仪。
实习内容:我们的行程为五天(8月22日—26日)。行程路线:8月22日行程为学校-昭山(107国道)-株洲城区-醴陵-攸县(106国道)-茶陵-炎陵县城(宾馆);8月23日由炎陵县城出发经宁岗、黄洋界到达井冈山;8月24日由炎陵县城出发经大院农场到达万洋山最高峰;8月25日由炎陵县城出发至鹿原镇;8月26日由炎陵县城回至学校。在这几天中,我们对实习地区主要地质地貌进行了调查,挖掘了多个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在8月26日下午,我们在湖南地质博物馆观看了有关录像,在博物馆初步了解了湖南地区金属矿物分布图,恐龙演变过程及其部分恐龙标本,还看到各种岩石矿物标和震旦纪至第四纪生物进化过程的中由代表性的标本,获益匪浅。28日我们在学校实验室里对采回的土样进行了综合评价。
实习记录:
第一部分:长沙县地区(20xx年7月15日)
路线:学校—星沙镇东—春华—大鱼—高桥—金井
观测点一:星沙镇东
在该点我们观测到了紫色页岩上发育而成的第四纪红土红壤。下层紫色页岩为第三纪新生代紫色页岩,岩层理清晰,呈细—粗—细分布,很明显是由流水搬运时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岩层下部石砾磨圆度不高,可看出搬运的距离不远,但中间磨圆度较好。从剖面上可看出下层岩石颜色变化大,这是沉积过程不同而造成的。胶结物部分有石灰反应。上层第四纪红土红壤受流水侵蚀形成了明显的冲沟、袭沟。该土壤以粘粒为主,质地粘重,可分为A-AB-B-C层。植被有大量的蕨类(酸性土壤代表植物)、油茶等。
观测点二:春华
在该地区我们观测了板岩性状及其它所发育的土壤。该点板岩由距今3亿5000万年古生代页岩变质而来的。质地稍软,由于岩层之间的积压造成层理倾斜,岩层间通气透水性好。岩层上发育的土壤肥沃,养分含量多,植被好。土层内含有红、褐色胶膜。可分为A-AB-C层。A为淋溶层,颜色暗,根系多;AB层土层致密为土壤母质混合层;C为母质层。
观测点三:茶科所
该地区发育形成的土壤为第四纪红土红壤,其母质沉积深厚,表土耕作层亦深厚,在土壤剖面上可观测到网纹层。左右。总的说来,该土壤具酸、瘦、板、粘、旱的特性。这正符合茶叶生长的需要,所以该地的茶叶享有一定的名气。
观测点四:金井花岗岩采石场
在该点我们观测了中生代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花岗岩。其结构有白云母、黑云母、石英、长石、角闪石、石英变体。该地花岗岩物理风化强强烈、风化物含大量石英砂,母质疏松,所形成的土壤土层深厚,可分为A-B-BC-C层。土壤中K含量和养分多,其上上所生长的植被好。但土层易流失、崩塌,破坏后难以恢复。
第二部分:长沙——井冈山(20xx年8月22日-26日)
观测点一:湘潭昭山107国道旁海拔40m处
时间:20xx年8月22日上午
观测内容:中元古界板溪群变质岩系(P2t2)岩性特征,中泥盆纪跳马涧组(D2t)岩性特征,P2t2与D2t之间的不整合接触。
基本特点:该点位于长平盆地的。边缘。其中中元古界板溪群变质岩距今约11亿年,由砂质和硅质板页岩构成,具明显的劈理,硬度大,呈灰黄色。上层由它发育而成的土壤称板岩红壤。中泥盆纪跳马涧组岩石是紫红色砂砾岩、页岩,距今约3亿年,岩石板状构造明显,疏松,上层发育而成的土壤为紫色土。P2t2与D2t之间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观测点二:醴陵至攸县106国道1729公里海拔80m处。
时间:20xx年8月22日上午
观测内容:Q2与E地层之间的假整合接触关系。
基本特点:该地层上层为第四纪红土红壤,距今约100万年;下层为白垩纪发育而来的砂页岩(粉砂泥岩),距今约1000~7000万年;中间夹杂一层薄的砂砾层。上下层之间呈水平的假整合接触关系。
观测点三:茶陵至攸县106国道旁海拔180m处。
时间:20xx年8月22日下午
观测内容:D与E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基本特点:该地层上层为第四纪红土红壤下层为由泥盆纪发育而来的砂质板岩,属于中度变质千枚岩,距今约3亿年。上下层之间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观测点四(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一):炎陵县城至宁岗319国道旁海拔270m处
时间:20xx年8月23日上午
经纬度: N26°’ E113°’
观测内容:山地花岗岩红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花岗岩
基本特点:该点的土壤类型为第四纪红土红壤,土壤层深厚,通体为红色,松散,剖面层次分异明显。土层中夹有多量石英砂和砾石,质地粗糙,漏水漏肥。该地区为低山丘陵,光热资源丰富,植被密集。主要松树、杉树,还有酸性土壤的指示性植物铁芒萁。红壤在较好的林被下自然肥力高。
观测点五(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二):宁岗至井冈山319国道旁海拔790m处
时间:20xx年8月23日上午
经纬度: N26°’ E114°’
观测内容:山地花岗岩黄红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花岗岩
基本特点:黄红壤是红壤向黄壤过渡的土壤类型。其成土的热量条件较红壤低,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较红壤高,因此,其成土的富铝化较红壤弱。粘土矿物以高龄石为主。其淋溶作用较红壤强。由于其土壤条件和水热条件较好,植被主要有松、杉、竹等用材林和经济林。
观测点六(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三):黄洋界西北坡319国道旁海拔1248m处
时间:20xx年8月23日上午
经纬度: N26°’ E114°’
观测内容:山地花岗岩黄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花岗岩
基本特点:黄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温湿的气候条件下,于同纬度的红壤比较,其热量较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较大,雾日多,光照较少,干湿交替不明显,因此其成土过程表现为轻度富铝化作用。在同一山地垂直带中,从红壤到黄壤,游离铁含量和铁的游离度逐渐减少,铁的活化度逐渐增大;粘粒含量逐渐减少,粉砂粒的含量逐渐增大;这说明黄壤的富铝化相对较弱。土体常年保持湿润状态,游离氧化铁水化,多以针铁矿,褐铁矿存在为主,使土体多呈黄色,尤以淀积层最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由于淋溶作用强烈,交换性盐基含量低,土壤酸性强。
观测点七(附土壤剖面记载表四):黄洋界东南坡319国道傍海拔925m处
时间:20xx年8月23日下午
经纬度: N26°’ E114°’
观测内容:山地板页岩黄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板页岩
基本特点:该点为泥质页岩黄壤,具O-AC—C层,缺B层,土层薄,中间夹杂岩石碎片,岩砾多,富铝化强。由其形成的水稻田称黄泥田。该地区雾日多,湿度大,土体中游离氧化铁水化,使剖面呈现黄色或蜡黄色。
观测点八(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五):大院农场至江西坳小路旁海拔1455m处
时间:20xx年8月24日上午
经纬度: N26°’ E114°’
观测内容:山地花岗岩暗黄棕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花岗岩
基本特点:该土种由花岗岩风化残积、坡积物发育而成,土体较厚,在40—100mm不等 ,地表由较厚得有机质层(Ao)。该土种质地较轻,养分含量丰富,土体湿润,适合中亚热带各种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木生长,是水源林的主要基地。
观测点九(附土壤剖面记载表六): 江西坳山顶海拔1890m处
时间:20xx年8月24日下午
经纬度: N26°’ E114°’
观测内容:山地花岗岩灌丛草甸土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花岗岩坡残积物
基本特点:山地灌丛草甸土是在亚热带山顶草本植被条件下形成发育得土壤,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气温相对较低,相对湿度高,风大,土层浅薄,树木难以生长,而为灌木,草本植物所代替,则形成山地灌丛草甸土,有嵩草、杂类草草甸。土层虽然多根系,但草根盘结紧密度较小,地表有薄层凋落物,腐殖质层较厚。母岩碎片较多。其成土过程中矿物风化作用弱,脱硅富铝化作用不太明显。
观测点十(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七): 鹿原镇公路旁海拔245m处
时间:20xx年8月25日上午
经纬度: N26°’ E113°’
观测内容:泥盆系石灰岩及其发育得土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石灰岩
基本特点:石灰岩红壤土层深厚,富铝化作用明显,土色棕红或黄棕色,粘粒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全剖面pH值~。土壤酸、瘦、粘、板、旱、肥力较低,土壤缺磷,作物生长较差,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水土流失严重地段,甚至形成侵蚀红壤。
观测点十一(附土壤剖面记载表八):炎陵至攸县106国道旁海拔193m处
时间:20xx年8月26日上午
经纬度: N26°’ E113°’
观测内容:板页岩红壤剖面性状观测
成土母质:板岩
基本特点:改土壤质地粘细,自然肥力较高,土壤容易耕作, 保水保肥,通透性好,是发展柑桔、板栗等特产的理想土壤。该区植被生长良好。
观测点十二(附土壤剖面记载表九):炎陵至攸县106国道旁海拔处
时间:20xx年8月26日上午
经纬度: N26°’ E113°’
观测内容:板页岩紫色土剖面观测
成土母质:板页岩
基本特点:紫色土是紫色砂页岩上弱度发育起来的岩成立,母岩易受风化,土壤侵蚀强烈,土作更替频繁,常具有一较厚的半风化母岩碎屑层。紫色土不仅土色与母岩颜色相似,理化性状也受母岩影响。紫色土上宜种性广。紫色土的结构强度低,易受冲刷。粘粒的硅铝率和硅铝铁率均较高,土壤矿物的风化作用较弱。
观测点十三:炎陵至攸县106国道旁
时间:20xx年8月26日上午
观测内容: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的观测
观测结果:在该点所观测的岩层产状为141°<19°。即倾向为141°,倾角为19°,走向为51°。
二、实习内容与分析
我们的实习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下面是对实习记录的归类和分析。
1、实习地区主要地质地貌特征和主要成土母岩、母质特性
万洋山区域:炎陵县在大地构造上隶属华南褶皱系的酃汝加里东褶皱带部分。其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砂岩、炭质板岩和硅质岩等组成。在早古生代晚期志留纪时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较大规模的花岗岩活动联翩而来,于是形成了万洋山花岗岩体。万洋山花岗岩体亦叫宁冈花岗岩体,雄居罗霄山脉中段,是地跨湘赣两省的巨大盐基体,在我省大部分在茶陵、炎陵境内。其主要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岩相多系粗中或中粒似斑状结构。万洋山似肇基和承继与早期花岗岩侵入体所形成的古陆态势,历经沧桑演进,至中生代基本成型,新生代以来的地貌回春期,隧成今日地势高峻磅礴,岭谷交错起伏的特有形态组合。
井冈山地区:井冈山属隆起的山地丘陵区,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西高东低,蜓蜿曲折,层峦迭嶂。其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主要山岭由前泥盆系地层和花岗岩组成。前泥盆系地层其岩性多为砂泥质岩石(片岩、千枚岩、板岩)和砂质岩石(石英岩、石英泥质砂岩等)组成,变质程度深浅不一。泥盆系地层是砂岩。页岩、石灰岩互层,由于变质软硬不一,受流水侵蚀,形成深壑的峡谷壑嶂谷。在河流两侧有由泥、沙、砾等组成的现代冲积物。在黄洋界一带,坡陡缓悬殊,山坡不对称现象极为明显,发育为典型的单斜地形。
湘东地区:湘东地区位于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西缘,属于湘东侵蚀构造山丘区。其最大的地貌特征是由一系列呈NNE-SSW走向的山岭壑谷地相间平行斜列而成。这些山地主要是由花岗岩及古生代以前的变质岩系列如麻岩、片岩、千枚岩等组成。在山地之间发育者与山地方向一致的断陷谷地。这些盆地自北向南由桃汨盆地、长平盆地、株渌盆地、醴攸盆地、茶永盆地。这些盆地分布着白垩纪—第三纪形成的由铁质、钙质壑泥质胶结而成的陆相碎屑沉积岩类。盆地边缘多砾岩、砂砾岩,中心多细砂岩、粉砂岩、页岩和泥岩。
2、实习地区土壤分布规律
山地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
在总结所观测的炎陵县城至黄洋界海拔为270mm、790mm、1248mm的三个剖面点和大院农场海拔为1455mm、赵公亭往上海拔为1890mm两个剖面点时,可以看出随着海拔的增高,该地区土壤依次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暗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在海拔为200mm-500mm的红壤区,植被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荒山草地;在海拔500mm-800mm的黄红壤区,植被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毛竹林和油茶林;在800mm-1300mm的黄壤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毛竹、针阔叶混交林;海拔又1300mm-1800mm的暗黄棕壤区,植被为灌丛及常绿阔叶林、毛竹、阔叶混交林;在海拔1800mm以上的灌丛草甸土区域植被以山地灌丛草甸为主。各区域土壤性状在土壤剖面记载表中有记载。
水平地带性分布
红壤是实习地区一种重要的水平地带性土壤,它是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红壤分布面积较广,从长沙、湘潭、株洲知道醴陵、攸县、茶陵、炎陵等地都有分布。在生物、气候、地形的影响下可形成红壤、黄红壤等亚类。红壤亚类主要分布在海拔300m 以下的丘陵岗地和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区。实习地区的红壤亚类多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花岗岩分化物、石灰岩分化物、砂岩分化物、板页岩分化物,由此可分为第四纪红土红壤(校区)、花岗岩红壤(炎陵县城郊,长沙县金井镇)、石灰岩红壤(炎陵县鹿原镇)、板岩岩红壤(长沙县春华镇、大鱼和炎陵县鹿原镇)。实习地区丘岗地植被大都被马尾松、杉木、油茶等人工林覆盖,林下还有铁芒萁、刺芒映山红等植物。农作物主要为水稻、花生等。
3、剖面挖掘和剖面形态描述及其样品采集方法和技能:
土壤剖面挖掘
我们在有代表性的观察地点都挖掘了剖面来进行观察,因此很好地掌握了其原则和方法。
在野外调查研究土壤一般利用自然断面进行挖掘。然后对土壤剖面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变化情况。因此,土壤剖面要具有自然的代表地带性,还要尽量减少人为的影响,不应在道路两旁,也不能位于山脚因为山脚有山上土壤堆积,不具代表性。应该选择在山腰地带。再者,土壤剖面应挖掘一个宽1mm左右、深达母质的坑,必须沿山坡垂直与水平挖下去,剖面与山坡的等高线平行,为了便于观察剖面“尾部”呈台阶状。还要注意要保留枯枝落叶层。剖面上方人不要踩,否则会影响腐殖质层性状。对于自然断面,需要向内挖进至少10mm,以防止外界环境对剖面产生影响。
剖面形态观测和描述
土壤剖面描述是土壤调查野外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剖面特征是土壤分类的制图单元划分的基础,因此,土壤剖面的描述。记载都必须按标准进行。
剖面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空隙度、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酸碱度、石灰反应以及亚铁反应等等。
土壤标本采集
为了在实验室对土壤进行评比,我们在野外观测土壤剖面时需要采集土壤样品。取样应在剖面层次分好后,按剖面层次由下往上进行取样。并且采样时要在各土层的典型段上切取,将保持土壤结构体原状的土块分格转入纸盒或塑料盒中。盒上应注明剖面号码、剖面地点、土壤名称、各层深度以及取样的深度。
三、个人总结与建议
短短的六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我们对地质地貌学、土壤学和土壤地理学这几门课程新的认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湖南地区主要地质地貌和所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
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美中不足的是,这次实习我们主要对林地土壤剖面进行了观察,对于耕地土壤没有进行全面的观测。林地和耕地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基础,作为我们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两者有必要都有所了解,这样才会满足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希望老师能在以后的实习教学中补充这一点,使我们专业的师弟师妹受益。
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7
引言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矿物质与有机质的疏松混合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自然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深刻影响着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壤资源。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土壤科学今后必须为提高粮食产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服务。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而且后备土壤资源严重不足,人类生存环境前景也不容乐观,土壤科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日益增多,土壤科学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也日益增强。
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野外研究土壤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实习报告的书写,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
一、实习概况与记录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进行识别。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
实习时间:20xx年12月2日到12月5日
指导老师:***老师、***老师、***老师
实习人员:****级全体同学
实习工具:铁锹、PH指示剂、比色卡、采样袋、剖面刀、比色卡、卷尺、瓷块、布袋、卫生纸等
实习记录:12月2号集体观看了有关土壤样本化验、土壤农化分析的电视节目,下午领取了实习工具。3、4号两天进行野外实习。我们的实习路线是:棘洪滩水库附近-胶东镇镇南-大沽河旁-莱阳北坡村-莱阳红土崖,在这两天中,我们挖掘了各个地点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粗测土壤样品的pH值和石灰反应。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第四天我们将各组的记录做成报告,进行了总结交流。
土壤剖面情况见表1-5。
二、实习内容
我们的实习内容有八个方面:
1、不同成土条件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五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的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上述五大成土因素,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去作用
于土壤,去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性质。相反,它们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它们的综合起来的特点去制约土壤形成的方向的。
除了上述的自然成土因素外,人为作用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所谓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人类生产活动通过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形成方向的改变和对土壤性质的改造。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以农业利用方式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深刻。但是,人为因素与其他自然因素不能等同看待,它们之间虽然有密切关系,并且人为作用尚不能在许多方面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影响土壤形成过程来说,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毕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图,以一定的方式和措施,参与土壤形成和改造土壤,使土壤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生产的方向演变,这是自然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如果土地利用不合理。那么,生产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就会是不良的和破坏性的。例如,滥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等,都会造成土壤水蚀或风蚀。土壤侵蚀的结果,不仅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完全破坏了土壤,而且蚀去的泥沙还会淤塞沟渠、河道,埋没农田,造成很难补救的不良后果,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
2、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
(1)要对所要求制图的地区在地面景观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条件比较平稳,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否则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积肥坑周围和坟墓附近等一切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3)如果发现土层中有炭片、砖片等人为干扰的侵入体,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应改变剖面点位,或重新增设剖面。
(4)山地丘陵区的土壤比较复杂,应根据调查目的和精度选择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3、剖面挖掘时应注意的事项
(1)剖面观察面应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
(2)挖掘出来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放在土坑的两侧,不宜相混合,以便然观察后再分层回填。
(3)观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来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而影响剖面的观察结果。
(4)在垄作的农田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时,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垄沟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时看到垄背、垄沟部位的表土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
4、自然剖面的优缺点
这次实习中我们利用了较多的自然剖面,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并被长期保留下来,成为土壤调查中可以利用的现存剖面。
自然剖面的优点:垂直面往往开挖较深,延伸面较广,连续性较好。
缺点:不是因土壤调查需要开挖的垂直面,首先不能均匀地分布在各种土壤类型上,位置也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其次,自然剖面长期露在大气中,日晒雨淋,生物滋生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土壤理化性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5、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
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6、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对各个地点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较好地掌握了采集土壤样品的技术和方法。
A、样品采集的方法,应根据研究、分析目的来确定。如果是为了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情况,就应按照剖面层次来取样。如果是为了研究某地土壤的肥力特性,通常是把土壤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再在同一类型的土壤地段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块,采取混合样品。如果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如研究高产田、高产园或低产田低产园,或分析某一土壤的障碍物质,则在特定的田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采取混合样品。取样必须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如植株生长特殊的地方、路旁、水沟边、土丘较低洼部位或放置过肥料的地方都应避开。
B、制备样品步骤:从田间采回的土壤样品,应及时进行风干,以免发霉引起土壤性质的改变。用木槌压散土块,捡出杂质。混匀土壤,准确称取300克。将称好的土壤用木槌压散(勿将石砾打碎),通过3毫米孔径的土筛(不能通过的石砾,在称重后可弃去,但要计算其所占的百分比)。从通过3毫米筛的土壤中称取100克土,使之全部通过1毫米的土筛。不能通过者,用研钵反复研磨,使之全部通过。各种样本制备完毕后,分别将其放入大中小广口瓶后塑料袋保存,并写上标签,其内容有:样本编号、土壤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通过筛孔大小、制备实践及制样人的姓名和专业等等。
三、个人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收获挺大的。一方面,它让我们和老师们一起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也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友情。另一方面,它让我们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对于一个学习农业方向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不仅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而且还是我们应用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能够将课堂上讲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不仅使我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激发了我对这一门课程的热爱。这次实习还使我认识了几种土壤的类型并知道了它们的性质特征,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
当然,实习过程中也让我也知道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自己平时应该更加的努力学习知识。另外在实习中我还懂得了搞科学要认真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要多动手,绝对不能偷懒,该做的就要动手去做,不能凭空想像。我们还应该好好珍惜实习机会,多学些有用的东西,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土壤实习报告 篇8
前言 :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它具有肥力,在自然界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产生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土壤与地球表面其他疏松、多孔的物质的重要区别在于土壤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经常地,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产生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水、肥、气、热是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它们之间互相作用,共同决定土壤肥力。土壤中固、液、气三相物质比例不同,使土壤表现出许多不同的性质,其中有的有利于作物生长,有的则不利。土壤不但是植物生长的基地,也是动物、人类以及绝大多数微生物栖息、繁衍的场所。
通过这学期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性质,基本理化性状和利用改良;并能够鉴别出主要的岩石。土壤学不仅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教学环节中,除包括系统的讲授课时外,实习实验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
土壤学是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其目的、任务及要求如下:
1.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特点,为水保规划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据。
4.了解全国土壤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土壤类型。
5.熟悉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学会土壤类型的识别。
7.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学会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并能提出各类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改良技术措施。
8、通过实习进一步熟悉主要成土岩石的性质和提高鉴别技能。
9、通过实习学会野外母质类型的鉴别和地形地势的观察。
10.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1、了解土壤调查工作的基本方法,土壤调查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调查是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土壤调查是研究土壤科学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水保基本建设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
1、 实习时间 :
2、 实习地点:
3、参加人员 : 指导老师
级别
专业组别第组
组员
第一天 实习地点:
进行实习前的总动员,老师给大家讲解实习的具体安排,各项实习操作的方法,实习内容,时间安排,参加人员的分组,工具的领取及介绍工具的使用。要求预习实习相关的内容:三大岩类的识别方法、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等。最后特别强调实习期间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安全等等。
第二天20xx年12月30日 实习地点:
沿途观察地质地貌及母岩母质特征等,并取采集岩石标本同时学习观察、鉴别岩石标本。观察山地红壤的形成、利用现状和改良措施;观察林场建立的各种休闲娱乐设施及立体养殖模式;土壤剖面的挖掘、土壤发生层的划分,土壤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载方法。进行土壤原状样品的采集,分析样品的采集。
第三天20xx年12月31日 实习地点:校内,实验室和水保园。
参观水保园,去实验室观察岩石标本、利用整段标本进行全国土壤的分布和主要土壤类型的介绍,观察不同类型的整段剖面等,了解全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土壤类型。博学楼后观察岩石风化的特点并采集岩石标本同时进行鉴别,
下午在实验室风干土壤样品并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土壤自然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等)。
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9
通过几次实习,我们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品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
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次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第一,在户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很苦很累,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户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美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户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户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老师的认真耐心的带领和教导。
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10
通过两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历经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同一个地方的土壤的品质不会相差太大。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从垂直分布开看浙江的土壤,1.低丘:红壤;2.海拔(600)800-(1100)1200:黄壤;3.(1100)1200以上是棕黄壤。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们实习的几中土壤都是浙江地区的红壤。上甘的是石灰性红壤,青山的是红壤,后山是黄红壤。纬度越往上就越接近黄壤。
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
土壤学实习报告 篇11
一、实习目的
1、了解野外剖面点的选择原则,并据此确定调查剖面的位置。
2、掌握土壤剖面挖掘和土层划分的基本原则;学习利用常用工具(罗盘、剖面刀等)与方法进行土壤剖面形态观察与记录。
3、掌握土壤剖面分析样品采样、环刀采样的方法与操作。
4、通过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并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其不同特征。
5、培养科研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科研外业习惯,增强小组、班级及专业的凝聚力。
二、实习意义
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习的方式让我们对土壤剖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可以做一些外业调查,同时为室内实验准备原材料。另外,此次实习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三、土壤剖面的确定和土壤样品的采集
由于我们班三个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于是我们分组挖掘不同林木下的土壤剖面,以求涉及更多的方面,进而使研究内容更饱满,研究结果更具有概括性。
四、样品处理与分析
1、测容重和含水量
由于环刀取样的限制,我们只取了部分土层的原状土壤,并进行容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2、土样的处理及速效钾的测定
(1)将采集的各层土样过1mm和0、25mm的筛供以后实验使用。
(2)用醋酸铵浸提法测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含量。
3、用电位法测土壤样品的pH。
4、用稀释热法测土壤样品的有机碳和有机质的含量。
5、用比重法测土壤样品的质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林木土层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测定有机质含量测定pH质地有机碳百分比(%)有机质百分比(%)栓皮栎荆条大A19、、487、727、97砂壤土大BC18、、190、337、53砂壤土槲栎鹫峰A—2803、756、4656、74砂壤土鹫峰B14、、210、365、48砂壤土
鹫峰C—600、170、296、83轻黏土
采样地点:校内。
(二)实验分析
1、野外调查分析
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目测及老师提供的调查方法对土壤剖面进行大致的调查,所得结论可能与室内实验有所差别。但是野外调查所做的初步判断能够让我们对所调查剖面有一个初步了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参照野外调查数据所得结论如下:
(1)土壤剖面的紧实度从上到下逐渐增大,不同于农业土壤。原因是我们所挖土壤剖面为自然土壤剖面,受人为因素(如人及机器的碾压)影响极小,由于重力的作用,上层土壤必定对下层土壤产生压力,压力由上向下逐渐增大,于是产生土壤剖面紧实度从上向下逐渐增大的结果。
(2)同一地区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紧实度不同。大区地形差别不大,所挖剖面土壤的紧实度却不同,这时植被的影响因素不容忽略。由于不同植被的生长所需环境不同,而植物的生长也在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不同植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切割能力不同,代谢产生的有机酸不同,因此导致周围矿物岩石的风化程度也不同,进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和石砾含量。
(3)不同植被下土壤的质地不同。由于大区环境大体相同,土壤质地的不同同样取决于植被。不同植被的含根量及跟的大小粗细不同,必然影响周围矿物岩石的物理风化,而植物生长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的不同让土壤进行进一步不同的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加上不同植物吸收的营养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有所差异,必导致土壤质地不同。另外,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不同,会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含水量不同。
2、室内实验数据分析
(1)土壤的含水量同野外调查结果大体一致,从上到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2)同一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从上至下呈增高的趋势,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容重又有所不同。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的孔隙度,可见土壤的孔隙度从上到下呈降低的趋势,这一趋势也符合土壤紧实度自上而下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造成以上规律的原因同样是重力和植物的综合影响。
(3)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从上到下大体呈降低的规律,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钾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之一。土壤中的钾素可分为四种状态:含钾矿物(难溶性钾);非代换性钾(迟效钾);代换性钾;水溶性钾(后两种为速效钾)。植物所能利用的钾是以水溶性及代换性状态存在的钾,其中主要是代换性钾。土壤中的速效钾之所以呈现从上到下逐渐降低的规律,我认为能为原因有两方面:第一,矿质元素的生物小循环。钾被植物吸收以后运输到植株的各个部位,最后随着枯枝落叶返回土壤。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会导致土壤中钾的含量从上到下逐渐减少。第二,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钾,因此由于根系的吸引作用,根系附近钾的聚集也相应会多一点,而根系也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的上层。综上所述,以钾的循环为主,根系对钾的吸引为辅的机制,导致了以上规律。
(4)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不同植被下又有所不同。造成这种规律的原因是:第一,总体上植物散落的枯枝落叶、动物及微生物的残体所积累的有机质遗留在土壤表层之后,虽然会随着雨水等向下渗,但由于土壤颗粒的截留,就会导致有机质含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第二,不同植被散落的枯枝落叶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不同会造成不同植被下有机质的含量的差异;第三,不同植被生长所需环境不同,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有差异,因此对土壤质地会有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的截留能力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有机质的分布规律。
(5)不同植被下土壤的pH和有机质不同。pH没有明显的规律,猜想原因是不同植被的根系位置不同、释放有机酸的量和位置不同、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以上因素综合导致了土壤的pH的不规律性。土壤质地从上到下由壤土过渡为砂土或黏土,主要是不同植被的改造能力的差异引起的。
六、实习结论
同一地区土壤的各种特征的变化规律从上到下大体一致,但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特征有所差异。这种规律主要是植被引起的。植物生长过程中,从周围吸收的营养成分不同,因而对周围环境的改造程度有所差异,从而导致了同一地区土壤特征大体规律一致,具体有所差异的结果。
土壤实习报告 篇12
一、实习意义
土壤在农林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是农林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壤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以及机械支持等,而由于动物生产又是以植物生产为基础的次一级生产,所以,土壤不仅是植物生产的基础,也是动物生产的基础,农林生产要以土壤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其次,土壤是制定农林生产技术措施的基础和依据。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已经证实,整个农林生产过程中,在制定和采取各项生产技术措施时,必须首先考虑土壤因素,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生产原则,包括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种植、因土管理等。
其三,土壤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地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保护和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对土壤的科研与保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伟大意义。
其四,土壤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土壤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的3大环境因素之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她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栖息之地,她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对土壤科学的学习与研究迫切而需要。
土壤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新发展起来的科学,主要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农业生产中有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土壤学一般归属于农业科学中的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是农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教学实习作为土壤学实践学习的重要内容,每个学生都应该积极参与并认真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锻炼,掌握各种实习与实践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为将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土壤学理论基础。
二、实习要求
1、3—6人为一小组。野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土壤剖面观测和记录以及讨论,每人完成一份实习总结。
2、要求同学们遵守各项纪律,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进行实习内容的学习。注意实习期间的安全。
三、实习过程
1.实习目的:
(1)学习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细节,回顾掌握土壤剖面性状观察的方法
(2)了解泰山山脚主要的岩石类型和土壤的类型、分布、成土条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
(3)锻炼独立进行土壤剖面的观察,并能鉴别土壤类型的能力,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4)通过实习实验,掌握土壤和岩层常规理化分析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
(5)通过实习,回顾学习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各种质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增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环保意识。
2.仪器配备和试剂:
(1)仪器
1、土铲:挖掘土壤剖面。
2、比色卡:比色确定土壤的PH值。
3、白瓷板(点滴板):测定土壤PH。
4、剖面刀:整理土壤的剖面、检验岩石的硬度。
5、卷尺:测定土壤发生层厚度。
6、铁锤:敲砸岩石以便于做岩石的石灰性反应和观察岩石内部性状
(2)
1、混合指示剂:测定土壤pH值中显色。
2、稀盐酸(1:3):用于测碱性土壤的石灰性反应。
3、实习方法步骤:
(一)、泰山山脚实习地点
(1)剖面点的选择:
根据实习目的选择剖面点,选点位置为泰山山脚的一小片棕壤土,具有代表性,避免了沟渠、村庄等人易干扰的地段。选好点后应观察如下:
土壤类为棕壤;
土壤类型分布的地形为山地山脚;
植被为灌木林多为农业果木山楂、核桃等;
成土母质为残、坡积母质;
农业利用情况为种植少量柏树和经济树木等;
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主要为岩石较多,不便耕作;
最后开始挖掘剖面。
(2)剖面挖掘与修整:
根据实习目的确定剖面深为,宽 ,依靠一个断坡而挖掘,达到了母质层,剖面坑的一端向阳,垂直削平作为观察面,观察者随宋老师站在断坡地面观察分析。挖掘时将表土堆于一侧,下层土壤堆于另一侧,两端不堆土,观察完毕后,将底土填回下层,表土填回上层,观察面上不能践踏。
(3) 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 :
先远距离观察剖面,看清全剖面的土层组合,再靠近仔细观察,根据各个剖面的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的变化,参考环境因素,推断土壤的发育过程,具体划分出各个发生层次。用钢卷尺量出各层深度,记录母岩的层位,在记录本上勾画土体构型如图。
(4)土壤性状的观察和记载 :
记录剖面特征,对各发生层次逐层详细观察并进行一些理化性质的速测。记录颜色、质地、结构、土壤坚实度、土壤干湿度、孔隙状况、侵人体、土壤酸碱度等。
(5)土壤pH测定:
取白瓷板(点滴板),将其擦拭干净,取相应层次土层的土适量于点滴板凹槽中,滴加适当过量的混合指示剂,轻轻晃动点滴板使测定充分,倾斜点滴板使显色后的部分指示剂从凹槽中流出,观察流出指示剂的颜色,拿比色卡进行对比,确定土壤的pH。
(6)实习实验数据内容统计与处理:
土壤层次
土层深度/cm
土壤pH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石砾含量
结构特点
有机质
新生体
腐殖质
0-3
-
棕色
-
-
-
较高
无
淋溶层(A)
3-17
浅棕色
酸性壤质
无
团粒
一般
无
淀积层(B)
17-30
浅橙黄
近中性壤质
无
粒状
较少
无
母质层(C)
30-55
橙黄
弱酸沙壤质
细小量少
粒状
无
母岩层(R)
55以下
(因为实习时间紧张、观察粗略及笔记较慢等使表格里部分内容缺失。)
(7)总结回顾:
1、泰山的气候环境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植被分布为以海拔800m为界,800m以上油松木,500m-800m多为侧柏、松树,500m-200m多为灌木;
2、泰山阳面成土母质为残积母质和坡积母质,土壤类型多为棕壤,其母质岩主要是花岗岩,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其主要特征是剖面中有棕色或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3、泰山山顶和阳面的岩石组成多为花岗岩,阴面岩石组成多为石灰岩,且泰山地势为东高西低,较多溪流为自动向西流;
4、实验实习中,坚定岩石矿物,主要鉴定光泽(包括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颜色(岩石有本色、假色、他色,其中其条痕颜色为其本身的颜色)、形态(晶体、非晶体等)、力学性质(解理性质、断口、硬度等)、发光性、盐酸反应、磁性、导电性等。
5、岩石元素组成分中,钾长石和云母等钾元素含量较高。泰山上钾长石和石英分布较多。
(二)馒头山实习地点(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徐毛村)
(1)由宋老师带领观察馒头山的各种土质类型分布和岩石的性状和形成分布;
(2)各组同学带实习工具爬山观察记录各种岩石和土壤的形状、颜色及周围环境等,对个别土壤类型的土壤进行取样测定其pH、对各种岩石进行取样测定其风化物pH和是否具有盐酸反应。
(3)观察记录内容如下:
馒头组土层及主要岩石层分布由下到上为:黄土——薄层灰岩——黄绿色页岩——鲜红色页岩——浅绿色页岩
其中,各土壤和岩石层的分布不是严格遵守以上分布层次,由于受时间和自然风化的影响,各土壤和岩石层的分布基本上以上层次周期性分布。
土壤实习报告 篇13
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