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初二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汇总4篇】

时间:2023-12-09 05:13:17 初二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篇1

  一、目标要求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 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

  意识。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通知”,学生阅读过后,教师:同学们,高不高兴?生:高兴。师:想不想在比赛中获胜?生:想。师: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不好?生:好!

  二、引导研究:

  1.材料的准备:

  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写好计划,为了明天的比赛,我们先应干什么?(制降落伞),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做材料?(让学生举手回答,如纸、布、塑料等,然后综合得出最好的),还要什么?绳子。

  2.仪器的择:

①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20g),

  20克究竟是多少?我们用什么来称?磅秤?杆秤?案秤?(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天平秤),你们会使用天平吗?过一会儿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②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要求?(指出3米)。

  怎样测出高度是3米?需要什么仪器?(刻度尺)

③比赛是比什么?(时间长为胜),那么这又要什么仪器?(秒表)

  3.天平的使用

  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材,下面一步就是要会使用这些仪器了,上节课就布置了,要求同学们在图书室或上届初二学生的物理书上自己找一找有关天平使用的方法,你们找了吗?有谁会使用天平,请给同学们说一说。学生说后,教师再边演示边讲解。

  4.秒表的使用

  我们一开课就讲了怎样学好物理,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再复述一次,秒表如何使用,现在就要用上这一方法。我们先要猜一猜:上面一些按钮是干什么的,然后试一试。证明自己的所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5.我们即准备了所需的仪器,又会使用。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怎样让“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哪些因素影响下降的速度?),这一问题、也需要自己猜想、实验,我想:由于时间和环境有限,现在大家自己想一想,课后再试一试,剩下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熟练一下天平、秒表的使用。

  三、比赛活动。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

  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整理好仪器、药品以及其它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若有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报告任课教师,并如实填写仪器报损单。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协商后,可根据有关制度准予报损或责成赔偿。

  九、经任教教师允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教室。

  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课代表应按要求填写《实验登记表》。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

  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

  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

  4.回声的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声音的响度、音色;

  2.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3.回声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1).作业部分讲解

(2).概念检查.

  2.导入新课:

  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

  3.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1).响度和振动幅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活动一: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与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

  活动二: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5m、7m、9m处听,感觉声音大小.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音调与频率的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

  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活动: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

  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

  越高.

  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1)弦的长短; (2)弦的粗细; (3)弦的松紧.

  6.辨别声音

  活动: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

  在朗读。

  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

  7.声音的传播速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8.回声

(1).定义: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2)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认 识 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

  2.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防止紫外线过量照射给人们带来灾害。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

  1白光或太阳光会分解成哪七种颜色光?

  2、色光的三原光是什么?颜料的三原光是什么?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规律是否相同?

  3 、什么叫光能?光能转化为 内能、电能、化学能。

  二、 引入:

  提出问题,除了七色光外,有无其它光存在呢?

  三、 进行新课:

  1、 师生共同探究:

① 猜想:

  2、 提问:冬天人们为什么穿深色衣服 ,夏天为什么穿浅色衣服呢?

  3、 按照图3—17实验,先将温度计放在红光、紫外上读出示数,再 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红光、紫光外侧分别读出示数(将温度计玻璃泡涂成黑色)

  4、将实验数据分析和小结:

  实验完毕,将实验结果填入表格:

  5、概念:

(1)可见光:人眼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叫可见光。

(2)不可见光:人眼无法觉察 到的光叫不可见光 。

(3)红外线: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红外线,红外线能使被照物体发 热,具有热效应。太阳的热主要通过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

  6、 红外线的应用:

(1)红外线探测器

(2)红外线照相机

(3)红 外夜视仪

  7、 紫外线

(1)紫外线:在红光外侧存在红 外线,那么紫光外侧是否也存在某种不可见光?在紫光 外侧存在人眼看不见 光叫紫外线。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它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紫外 线的应用:

①用紫外灯灭菌

②验钞机:是利用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光的 原理制成的。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 有益,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它能引发白内障,导致皮肤过早老,甚至发生癌变,电焊工人在焊按时戴上防护罩以防紫外线伤害。

  环保话题:紫外线与臭氧层。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