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下面是热心网友“i7731”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汇编5篇),供大家赏析。
幼儿园大班交通安全教育教案 篇1
活动内容:
《安全过马路》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一些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
2、知道过马路时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让幼儿知道不走斑马线的危险性。
3、让幼儿学会念儿歌,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红绿灯、斑马线
2、儿歌《交通灯》
活动过程:
1、手指游戏,稳定幼儿情绪。
“小朋友们伸出小手,跟叔叔一起玩个手指游戏好不好?”
2、谈话,引入主题。
“小朋友们知道怎样过马路吗?过马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幼儿讨论)
3、出示图片,提高幼儿兴趣。
“我们中三班小朋友太乖了,叔叔让你们看以些图片好不好?想不想看?小朋友们把小眼睛闭上,叔叔把小图 片请出来,3,2,1,好了,睁开小眼睛。”
“这是什么呀?(红绿灯)小朋友们见过吗?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有没有见过?”(幼儿讨论)
4、引导幼儿认识红绿灯
“中三班小朋友真棒,叔叔来告诉小朋友,这个是红绿灯,小朋友们跟爸爸妈妈上街时候可以看一看,马路上的十字路口就有了。”
5、引导幼儿讨论
“我们中三班小朋友那么聪明,那么,你们知道要怎样看红绿灯吗?” (幼儿讨论)
6、讲解怎样安全过马路
“小朋友说街上车多不多?危不危险?所以小朋友们一定要知道怎样看红绿灯是不是。那小朋友们要张开小嘴巴跟叔叔学了好不好。”
“红灯停(出示图片红灯),绿灯行(出示图片绿灯)。”(反复教幼儿三遍)
7、引导幼儿认识斑马线
“小朋友们看,这又是什么呀?你们有没有见过”(同上,介绍红绿灯时一样)
“小朋友们张开小嘴巴跟叔叔念,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8、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今天中三班小朋友表现太棒了,叔叔来你们一首儿歌好不好?每个小朋友都要张开小嘴巴跟叔叔读了,叔叔来一下,看哪个小朋友的声音最好听,等一下我们就送小星星给它。”
9、带幼儿读儿歌(引导幼儿读第一遍,鼓励幼儿读第二遍,引起幼儿兴趣,读第三遍。)
10、延伸
“小朋友跟爸爸妈妈上街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呀?”
(做公车时先下后上,上街时要拉好爸爸妈妈的手,不能攀爬街上的护栏等等)
11、请小朋友跟图片红绿灯说再见,活动结束。
附:儿歌
交通灯,会说话
黄灯说,请注意
红灯说,快停下
绿灯说,请走吧
牢记他们说的话
按照红黄绿行动
做个文明好娃娃。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教案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电材料。初步了解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的关系。
2、知道实验验证的重要性以及培养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干电池 电珠 铁丝 钢丝 铝线 橡皮管 塑料管 纸棒 手电筒 记录纸 笔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电筒,引导幼儿探究手电筒发光的基本原理。
目的:通过手电筒的发亮现象,让幼儿初步知道导电材料有什么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通过教师的实验示范,让幼儿知道电珠发亮实验是如何操作的。
(1)问题讨论:手电筒怎么会发光?(2)教师演示电珠发光的实验,引出导电材料这一名词。
二、实验:寻找能通电的导线目的:让幼儿通过电珠发光实验的结果比较,找出一些常见的导电材料。初步感知在常态下金属材料不是都能导电的现象。
出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究哪些是导电材料的兴趣。
幼儿进行寻找导电材料的实验实验结果分享与交流实验结果总结: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金属材料是否都可以导电?
三、电池数量与电珠发亮程度的系列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设计与验证,让幼儿更深刻地知道了电珠发亮与电池的关系,更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了实验验证对实验结论的重要性。
引导幼儿观察"相比较一节电池,两节电池能使电珠更亮"的现象。
(2)验证第一次结论: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验证第二次结论:每节电池必须正负极相连摆放,电池越多,电珠越亮。
问题讨论:为什么电池连接得那么多,电珠却不亮了?
(引导幼儿感受烧坏的电珠的温度,引出安全用电的知识。)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对于幼儿来说,既好奇有乐于参加 因此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操作的特点,同时作为参与到活动中的指导教师来说,既要及时给与指导又要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用幼儿园大班教案模板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汉字变化的神奇,激发幼儿对汉字的浓厚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2、能够轻松愉快的理解、记忆儿歌内容,初步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
3、认识字词:众、森、晶、焱,叠罗汉。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2件:汉字演变课件和儿歌课件;
2、幼儿阅读卡、彩笔、
活动过程
1、欣赏课件“汉字的演变”,引起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小朋友们看看,在大屏幕上有什么?(字)在很久很久以前是没有这些字宝宝的,那它们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2、游戏“字宝宝叠罗汉”,通过欣赏字宝宝的表演,感受汉字变化的神奇,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
原来字宝宝还有这样一段有趣的经历,现在的字宝宝更加神奇啦!它们还会表演杂技了,你们相信吗?请欣赏字宝宝的杂技表演。
提问:有哪些主要的字宝宝演员?你们知道它们表演的.是什么节目吗?谁还记得它们都摆出了哪些造型?你能在图中找到它们吗?(真棒!)其实字宝宝们的表演是要给小朋友介绍新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和它们交朋友吧!
3、欣赏儿歌“叠罗汉”,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趣味性。
(1)认识新朋友,帮助幼儿认识字宝宝众、森、晶、焱的字体结构。
提问:分别出示字卡“众”、“森”、“晶”、“焱”,摆出这个造型的演员是谁?有个同伴?演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字体结构,知道字宝宝的名字。
(2)字宝宝们给我们介绍的新朋友分别是“众、森、晶、焱”,为了让大家很快和它们成为好朋友,一首“叠罗汉”的儿歌送给大家。
4、识字阅读儿歌“叠罗汉”,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内容,认识字词:众、森、晶、焱,叠罗汉,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课件)
(1)演示课件欣赏儿歌
(2)识字游戏(幼儿操作)
(3)趣味阅读
(4)游戏“捉迷藏”
延伸活动:
生活中还有哪些叠罗汉造型的字宝宝(品、垚yao、淼、惢suo)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提高幼儿上肢力量和身体协调性。
2.培养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的良好品质。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准备:
4条不同宽度不同颜色的溜溜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简短谈话,引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随机玩游戏《跟我一起做》,达到集体活动过程:的效果。
教师领操,语言提示:动作滔泼、有力。
二、基本部分
神秘地引出游戏材料——溜溜布,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
1.游戏一:大风小风。
玩法:
(l)整合原有经验,激发活动兴趣。让所有幼儿拉着溜溜布的两边,然后想象像什么,可以怎么和它做游戏?
(2)进行上下起伏蹲起。跳跃等动作的游戏。如:大波浪、小波浪;小风、大风等,听口令学习集体协调活动。
教法:教师简讲玩法,语言提示,参与游戏。
次数:游戏三次。
2.游戏二:海底隧道。
玩法:利用溜溜布设置情景,让一组幼儿做柱子撑起一条海底隧道,进行海底探险游戏,练习绕障碍物跑。
教法:教师简讲玩法,语言提示,参与游戏。
次数:两次后交换另一组进行游戏。
3.游戏三:飞渡“铁”索桥。
玩法:幼儿利用上肢的力量拖动溜溜布使身体向前滑行。
教法:教师简讲玩法,语言提示,指导动作方法,并帮助力量小的幼儿协调用力。
时间:4分钟。
4.游戏四:捞鱼。
玩法:利用溜溜布拉成一张渔网,幼儿做小鱼,当网上面的鱼时,小鱼要尝试从渔网下钻过,当网下面的鱼时,小鱼要尝试从渔网上跳过,知道躲避危险,提高动作的灵敏性。
教法:教师简讲玩法,提示注意安全,规定活动范围,参与游戏。
三、结束部分
放松:游戏《大气球》。
活动小结。
活动延伸: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练习上肢力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针对本班幼儿体能测查后投掷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而设计的,孩子们非常喜爱这个活动。在活动中,我引导孩子运用接触到布条后的自然动作——摸一摸、抖一抖,和孩子们共同探讨,创设情景,设置障碍,发展以钻、爬、跳、仰面攀登的动作,从“大海浪、小海浪”一“海底隧道”—“飞渡铁索桥”一“捕鱼”游戏设计循序渐进,使幼儿在轻松快乐中提高了抖、S跑、跨跳和各种各样爬的技能技巧,巧妙地锻炼了幼儿的上肢力量和身体的灵活性,发展了创造能力,培养了幼儿机智果断、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实现了活动目标。
活动评析:
本活动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这次的活动是从幼儿中来的,所以孩子们活动时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并能全身心地投入。
活动以溜溜布为主要活动器材贯串游戏始终,孩子们对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活动中气氛活跃,他们探索出了很多种的摆法、玩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身体得到了全面锻炼,同时培养了幼儿一物多玩的能力,发展了创造力;在与同伴合作摆布、拉网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教学目标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此活动的亮点是不仅体现出了快乐体育的特点,还将生存体育蕴含于游戏中。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景中,探索多种方法,使幼儿掌握了在不利的环境下自救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生存。
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在进行集体练习时幼儿都想积极地完成动作,教师没把活动要求讲解清楚就开始活动,造成幼儿混乱。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活动设计的基础来源于,纸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东西。幼儿常常用它来画画、写字、做手工作品。在观察中发现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在创造思维(主要是求异性发散性)上有了明显地发展,他们已不满足于已经发现的几种玩法、用法,而是喜欢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旧”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纸时,幼儿常用平面的纸当扇子;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再请他们做扇子,则多数采用摺摺皱的方法。在剪、贴、画、折的各项活动中幼儿显示出很大的热情,为本次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操作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懂得只要用折叠的方法,改变纸的形状,纸就能承受一定的力。
活动准备:
1、积木若干、小筐。
2、长方形的似明信片的白纸若干、玻璃杯、花。
3、固体胶、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说说纸的用途
1、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说说纸。纸可以用来干什么?(画画、写字、擦窗、折手工……)
2、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诉我,他能用两张纸,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在这张纸桌上能放上一筐积木、一杯水。你觉得这件事,是真是假?为什么你觉得是真或是假?(幼儿明确的阐述自己的理由)
3、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小结:小朋友想用实事求事的办法来试试。谁说得对,谁说得错?
二、尝试两张纸做纸桌
1、无论是真是假,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做纸桌?每人两张纸,学着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让纸桌站起来。
2、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幼儿用语言表述或结合实物表述)
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贺卡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门”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W”型
用折的方法:将纸卷成圆柱型
三、进一步尝试用两张纸做纸桌
1、试试在纸桌上轻轻地平放积木,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积木最多?
2、鼓励幼儿尝试实验各种形状的桌腿承受力的本领,教师巡回指导。
3、组织交流:你的纸桌上放了几块积木?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桌面上可放积木多些?在尝试做纸桌的过程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4、不错的幼儿再次尝试用不同的积木进行实验?
四、师生共同小结
1、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桌子。
2、小朋友想出了各种方法来造各种形状的纸桌,发现圆柱体的桌腿比“门型”、“W型”、“波浪型”的桌腿都牢,桌面上放的积木块数量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
3、还有什么形状的桌腿也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面,在桌上可以放许多块积木呢?
4、教师演示折成三棱柱型的桌腿,放上一筐积木一杯水,证实朋友说的话是可信的。
5、小结:有时听别人说的话,你觉得有点信、有点不信,最好呢!我们去动手试试,因为事实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