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大班教案

推荐大班教案3篇(幼儿园大班推荐)

时间:2024-04-01 09:37:30 大班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推荐大班教案3篇(幼儿园大班推荐),供大家参考。

推荐大班教案3篇(幼儿园大班推荐)

推荐大班教案1

  一、设计意图:

  双簧是一种曲艺形式,也是一门舞台艺术。大多是成人表演的节目,幼儿园的孩子对这方面的经验很少,但大班孩子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认识新鲜事物的兴趣,喜欢尝试。在日常儿歌的学习活动中,对儿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强,表述时也能体现出儿歌的韵律与节奏,喜欢边说儿歌边自然的加以动作表现。考虑到这一点,也为了引导孩子们了解双簧这一曲艺形式,感受双簧的艺术魅力,敢于尝试表演,我就选择了既贴近幼儿生活又适合双簧表演的内容——《小螃蟹找朋友》。儿歌内容幽默诙谐、极富表现力,让孩子在尝试、探索中感受双簧表演的魅力。

  二、活动目标:

  1.欣赏双簧表演,了解双簧这一曲艺的基本表演形式和特点。

  2.通过观察与尝试表演,学习双簧表演中“前脸”与“后背”的分工与配合。

  3.能大胆参与表演,体验双簧表演中的诙谐、幽默,激发幼儿对曲艺表演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会儿歌《小螃蟹找朋友》。

  2、双簧视频。

  3、图卡、汉字(前脸、后背)、白色即时贴。

  四、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小螃蟹找朋友》,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我们一起把刚学的儿歌《小螃蟹找朋友》表演给客人老师看,好吗?

  (二)欣赏双簧视频,感知表演的形式与方法。

  1、你们表演的真棒!我也带了一段表演,请小朋友们来欣赏。看看他表演的好不好?什么地方好?(提出看到要求)

  2、幼儿欣赏视频。

  3、讨论:看看她们是怎么表演的?他们是怎么分工合作表演的?

  小结:这种两个人演的像一个人的表演叫双簧。坐在前面的人叫“前脸”,躲在后面的.人叫“后背”。双簧是我们中国曲艺的一种,是一种逗人乐的表演。

  (三)再次欣赏双簧表演,观察“前脸”表演的特点。

  1、她们表演的好不好呢?什么地方表演的好?你为什么觉得好笑(好玩)?

  我们再来看看!

  2、幼儿再次欣赏双簧。

  小结:他的动作、表情和说话都很有趣、很夸张。

  4、游戏:听话学样

  那我们也来玩个这样动作夸张的游戏。我来说,你们根据我说的意思做动作。比比看,谁的动作最有趣、最夸张。

  (四)探索双簧表演方法。

  师:那我们能不能把学的那首儿歌用双簧的形式来表演呢?

  1、探索尝试“前脸”的表演方法。

  1)集体学习口型表演。

  2)尝试动作与口型配合表演。

  3)讨论:“前脸”怎么表演的有趣?(动作幅度要大,表情、口型要夸张)

  4)请个别幼儿上前做做,再集体练习。

  2、分角色表演:教师做“后背”,幼儿表演“前脸”给客人老师看看。

  3、幼儿评价:我这个“后背”表演的怎样?

  小结“后背”的表演要求:声音响亮,说话速度不能太快……

  4、请个别幼儿上前表演,集体评价、整理幼儿的经验。

  你觉得他们表演的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5、讨论并创编“前脸”的提醒动作。

  刚才发现前脸和后背表演的时候没有一起开始,后背和前脸怎么才能一起表演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幼:拍一手、跺一下脚、拍腿等等。

  (五)两两结对尝试表演双簧。

  1、交代要求:两人一组,商量好角色表演。

  表演前,前脸要有一个提醒动作。

  动作表情声音都要夸张有趣。

  表演完后交换角色。

  2、幼儿结伴表演《双簧》

  (六)表演给客人老师看看。教师加上道具(快板),给幼儿打节奏。进一步提高幼儿表演的兴趣。

推荐大班教案2

  一、活动目标

  在本活动中,幼儿将初步感知溶解现象,了解哪些物品能溶解,哪些物品不能溶解。

  二、活动准备

  糖、盐、菊花晶、奶粉、洗衣粉等;花生、小石子、沙子、扣子等;记录卡;透明玻璃杯、筷子。

  三、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

  1、教师出示糖、小石子,请幼儿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到水里后会怎么样?

  2、幼儿猜想。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猜想。

  (二)试一试

  1、引导幼儿把糖、石子依次放入水中,你发现了什么?(糖放到水里不见了,石子还在水里)。

  2、问题:糖到哪里去了?

  (1)引导幼儿把糖放进凉开水里,溶解后用筷子尝一尝。

  结论:糖跑到水里了。(或糖溶化在水里了)。

  (2)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三)猜一猜,试一试

  1、教师把其它物品发给幼儿,请幼儿猜一猜,把它们放进水里后会怎么样,并把自己的猜想写在记录卡上。

  2、试一试,自己的猜想对吗?你发现了什么?

  3、请幼儿把试验结果写在记录卡上。

  (四)说一说

  1、教师讲“小马过河”的故事,引导幼儿应用获取的知识经验讨论,盐为什么会越来越轻,棉花为什么会越来越重。

  2、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讨论,把盐和棉花放进水里试一试。

  附:故事:小马过河

  在清清的小河边,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老马经常驼着东西从河这边运到河对岸,小马经常晒晒太阳,撒着欢儿地跑,他们快乐地生活着。

  小马一天天地长大了,老马却一天天地变老了。这一天,老马对小马说:“小马,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我当然愿意。”小马高兴地说道。“你把这袋盐运到河对岸的牛伯伯家吧!路上要小心哟!”老马叮嘱道。小马驼着这袋盐很快过了河,上了岸才感觉背上的一袋盐怎么变得越来越轻了。来到牛伯伯家,小马不好意思地说:“牛伯伯,我来的时候驼的是一袋盐,不知怎么回事,现在只剩下半袋盐了。”牛伯伯说:“没关系,请你把这半袋棉花驼回去交给你妈妈。”小马驼着半袋棉花欢快地跑着,过了河,上了岸,小马觉得背上的棉花越来越重了。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推荐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初步体会视觉暂留现象,学会看图示制作旋转玩具。

  2、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知道眼睛会产生错觉,旋转后的鱼儿和小鸟的位置会有变化。

  3、对“错觉”游戏感兴趣,乐意参与科学游戏。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2、双面胶带、胶棒或浆糊,筷子人手两根,剪刀人手一把。尺子或一根绳子。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上面毛,下面毛,中间有颗黑葡萄。请你猜猜这是什么?

  2、通过提问引出主提。

  ——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眼睛,你的饿眼睛能看见什么?

  ——教师:我们的眼睛能看见许多存在的东西,眼睛看见的就都是对的吗?

  3、阅读幼儿用书,学习制作《转转转—鱼儿的家》。

  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看图示,教师示范讲解制作中的难点:

  ——剪下制作材料。

  ——看图示用双面胶将筷子固定在方面。

  ——让幼儿了解制作步骤,幼儿进行制作活动,在幼儿制作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4、引导幼儿玩一玩操作材料,并与同伴交流。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现这种现象呢?启发幼儿说说:鱼缸是鱼儿的家。

  ——教师小结:我们的眼睛看见一条鱼和一只空鱼缸,但是,当我们旋转它们以后,我们的眼睛产生了错觉,鱼儿就游到了鱼缸里,这是视觉暂留现象。

  5、学习制作《转转转—小鸟家》。

  —教师:刚才,小朋友制作了《转转转—鱼儿的家》,看一看,想一想,如果将中间这张画做成旋转玩具,会怎样?

  6、幼儿独立制作《转转转—小鸟家》,并与同伴交流、分享旋转后出现的错觉现象,想一想:为什么小鸟会飞到大树上?说一说:大树是小鸟的饿家。

  7、扩展幼儿的`想象,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做了两个有趣的旋转错觉玩具,你还想做什么错觉玩具呢?鼓励幼儿大胆说一说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