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后反思

时间:2024-02-12 16:54:11 二年级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后反思,欢迎参阅。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教学流程

  复习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能)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想)

  师说要求: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回班,整理表格。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教后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习。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 拨一拨

  看书24页 了解算盘的历史 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1)同桌合作 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2)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3)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人文精神

  (4)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1)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2)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3)交流千位上的2 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4)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1)学生看图 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2)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3)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4)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重点分析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难点分析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 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一、 教学内容: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5)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平均分后有余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第十单元总复习

  单元教学内容:课本第119~127页

  第一课时表内除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页表内除法,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用除法解决问题。在复习除法计算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一道除法题,然后再进行巩固练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二.复习整理:

  1.说说下面各题你是怎样算的?(小黑板)

  32÷4 81÷9 15÷5

  24÷6 42÷7 40÷8

  24÷3 14÷2

  2.针对刚才学生容易错的内容,用听算的方法,选拓展练习中的题进行训练。

  在草稿本上听算练习。

  3.复习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可挂图出示,小组讨论后学生口答)

  出示挂图:教材第119页的第1题。(如果没有挂图可让学生看书)

  4.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在○填上“<”“>”“=”。引导学生正确计算。

  三.教学效果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第1、2题。

  巡视、评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同桌检查。

  四、拓展性学习:

  1.口算。

  15÷5= 6÷3= 16÷8= 9÷3=

  45÷9= 56÷7= 49÷7= 2×4=

  45÷5= 56÷8= 63÷7= 8÷2=

  2.看图,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计算。

  3.在○填上“+”“-”“×”“÷”使算式成立。

  16○6=10 8○4=2 21○3=7

  20○5=25 6○9=54 30○5=6

  第二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及加法、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9、120页第3~8题,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加法、减法的复习,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与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方法,正确、熟练地读数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对于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使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知识整理: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请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了万以内数的哪些知识?

  2、下面先请大家独立做教材第119页第3题,然后集体订正。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做的?

  3、写一写,再读一读。

  ①千位上是2个千、百位上是5个百、个位上是6个一。

  ②二千五百零六。

  4、下面复习用计数单位表示数,独立完成书上第120页第4题,想一想是怎样做出来的。

  5、复习近似数。

  6、复习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

  (1)请同学们口算教材第120页第6题,看谁算得都对。“开火车”订正。

  (2)引导学生做教材第120页第7题。先笔算,再请两个同学到台上板书,并展示。

  (3)通过第6、7题的计算,请大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4)请各学习小组互相讨论一下教材第121页第8题。我们怎样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处理意见,并在全班汇报。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综合练习教材第123、124页第3~6题。

  2、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知道和对学生进行帮助。

  第三课时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第9~12题“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形成锐角、钝角的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整理复习。

  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请同学们看教材第121页第9题,大家想一想,你会怎么样去圈?为什么要这样圈?

  学生根据原来有的克和千克的概念,动手圈。

  (2)用重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判断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到呢?小组讨论,把没有复习到的知识列出来,作好全面复习。

  2、复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小黑板出示)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平移、旋转现象。升降机、观光缆车、共3页,当前第2页123

  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2页“解决问题和统计”

  教学目标:

  1.复习“解决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看题,学生能知道题中所说的事理,并能正确选择解决的方法。

  2.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统计”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使学生能搜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图表,并能看懂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请大家想一想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哪些知识?

  2.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内容是我们没有复习到或复习了掌握不好的?如果学生有问题,则针对问题,让同学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二.复习整理:

  1.分别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3、14题的挂图。

  (1)看了图后,你明白图中的画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看挂图,小组讨论这两题的意思。

  (2)怎样来解决这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明:12÷3=4(次)

  一共要花:6×1=6(角)8×3=24(角)6+24=30(角)

  或:6×1+8×3=6+24=30(角)

  2.复习统计图。出示教材第122页第15题。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第15题的数据怎么搜集?

  3.组织搜集数据,清点人数。

  根据自己的情况举手,并把老师清点结果填在书上。

  4.大家已经搜集好了数据,从这个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请小组讨论一下,得到一个结果,然后在全班交流。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观察、操作等学习乘法的过程,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树护树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感受加法与乘法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出示第1页主题图,学生观察。

  提出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加法算式。

  二、情境引人,探究引新

  1、出示第2页情境图,提问:看图,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植了多少棵树?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板书:

  1+1+1+1+1+1+……+1=32

  2+2+2+……+2=32

  8+8+8+8=32

  4+4+4+4+4+4+4+4=32

  3、提问:刚才的计算中,你们有什么感受?

  4、学生观察算式,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连加法、加数相同、得数相同等)

  5、教师:都是几个几相加。

  6、学生看算式,说说几个几相加(4个8相加)

  7、教师:求4个8或8个4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乘法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互动探索

  1、介绍乘法读法、写法

  (1) 4个8和8个4相加的和用乘法怎样表示呢?板书:8×4 4×8

  (2)比较加法和乘法有什么不同?

  2、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3、学习例2

  (1)学生操作,按老师的要求摆:每次摆3根摆6次,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还可以怎样列?你是怎样想的?

  (2)小组讨论:观察例1、例2各个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乘法计算?

  四、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

  2、课堂活动第2题。小组活动

  五、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8+8+8+8=32(棵) 3+3+3+3+3+3+=18(棵)

  4+4+4+4+4+4+4+4+=32(棵) 3 __ 6=18(棵)

  8 __ 4=32(棵) 6 __ 3=18(棵)

  或4 __ 8=32(棵)

  因数因数积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第一课时 东南西北

  第二课时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具: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 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 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作业

  下课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课找同学汇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例2,第50页练习十一第4、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级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 32-6 3×6 18÷9 47-10 37+5 28÷7 4×6 47-2 54÷9

  2、计算。

  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2。

  (1)观察例2图,说说图意

  (2)列式

  4×3=12 12+7=19

  4×3+7=19 7+(4×3)=19 7+4×3=19

  引导学生明白:第一行是分步算式,第二行是综合算式。

  (3)脱式计算

  4×3+7 7+4×3

  (4)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因此算式7+(4×3)和算式7+4×3是一样的.。

  (5)脱式计算54÷6-7 7+54÷6

  (6)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不管除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除法。

  2、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8页做一做

  强调:计算两步式题时,必须首先观察,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

  先计算算出结果,再进行比较。

  四、总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五、布置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20+67= 24+63=46+53=

  62+17=35+24= 3+84=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50+26= 42+3=72

  1 7 5 0 4 2

  +2+ 2 6 + 3

  1 9 7 6 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 4 5

  + 2 ? + ? 4

  5 9 79

  开放题: 3 6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

  36+21=23+7556+30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3 86 71 7 9

  + 3 9+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4 9 2 16 5

  + 4 4 +3 9 + 3 5

  8 3 61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31+( )=( )54+( )=( ) 13+( )=( )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

  24 7 3 2

  + 6 9 +9 + 2 8 +6 +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40+38=16+52=23+72=

  36+47=28+59=8+75= 43+37=

  24+68=19+49=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

  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

  38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教学后记: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

  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

  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

  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6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正好分完6÷2=3(盘)

  7个草莓每2个一盘分了3盘,还剩1个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 “做一做”和习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