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并能举一反三,学习同类诗歌的特点。
3、学写送别诗。
教学重点:
送别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写送别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一、欣赏音乐《送别》,导入:《送别》组诗
1、你送过一些人吗?怎么送的?
2、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送别亲友的?——《送别》组诗
二、第一首《赠汪伦》
1、齐读,范读。(放开喇叭,诗歌就得吟唱)
2、问:谁送谁?李白跟汪伦什么关系?李白怎么到汪伦那里去了?(背景介绍: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过渡:了解了李白和汪伦的关系,我们再来尹诗,可能会有长进吧,试着做做李白吟唱——
3、再读诗歌。(自由读、齐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A、注意语句的通顺、连贯。B、后两句用上关联词试试。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
5、交流反馈。(说对的表扬,说错的依然表扬。最欣赏的是……)
6、这样的读也是表面的读,而要真正走进李白的心,我们得发现一些问题,在书上做一些记号。(同学讨论)(举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请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
问题预设:
①字词方面:踏歌、忽闻、不及、深千尺
②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行?踏歌的歌词会是什么?
③桃花潭水的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用水深比喻情深,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④李白本是汪伦请来的,可为何李白走的时候汪伦却不去送别呢?有几种可能?看谁最厉害。
A、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B、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C、李白怕汪伦伤心,没让他知道自己的离开。
D、汪伦没时间送。
⑤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桌讨论互说)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李白面对这与众不同的送别情景,面对汪伦这样的深厚友情,即兴吟了一首诗——《赠汪伦》(齐读)
9、汪伦用什么送朋友?(歌)
二、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三、拓展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A、一生读。简单评价。
B、你猜李白在哪里站了多久?他仅仅是看滚滚的江水吗?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情?(友情)它打动你吗?(李白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C、这又是一种什么方式送朋友?(目光)
2、《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自由选择一首学习。
B、高适在什么样的天气与朋友分别?在这样的天气里,你的心情如何?你能让好友在这样的天气里离开你吗?看看高适是怎么送朋友的?(后两句话)听了这两句话朋友的心情会怎样?
C、这又是一种什么方式送朋友?(暖语)(酒)
四、小结:
人生自古伤别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古代的诗人送别友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暖语、酒、目光、歌等,你知道这些诗歌为什么千古传诵?我告诉你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些诗歌作者在写的时候都是以真心在写,用真情在吟,惟有这样的诗才会让我们百吟不厌!(投影出示:真心、真情。)
五、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1、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
出示:求学六载将远行,遥闻校园读书声。友情好比千尺水,难忘同窗离别情。
2、写给亲人送别的一首小诗。(投影出示)
赠妈妈
虞杰乘车将欲行,忽闻窗边叮咛声。秋时朝阳暖如火,恰似妈妈送我情。
3、交流反馈。
六、推荐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芙蓉楼送辛渐》(投影出示)
《长亭送别》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读全文,理解情节,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主人公在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能力目标
1、品味曲词多用修辞,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而富于文采的特点。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欣赏情景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主题,领悟剧中的矛盾冲突和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教学重点】
1、积累有关知识,品析人物形象。
2、欣赏曲词特点,品味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体悟莺莺离别时的心理,理解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明确本剧的戏剧冲突。
【教学方法】
1、策划分角色朗读和美读,在读中领略优美曲词的艺术魅力。
2、运用现代化手段,扩大课堂容量,为学生欣赏课文提供帮助。
3、引导、点拨学生对曲词的赏析、学习和领悟曲词的艺术手法。
4、对曲词进行改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利用多媒体播放《长亭送别》的京剧唱段,营造学习曲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
1、王实甫简介。
2、《西厢记》全剧简介。
三、阅读课文,整体整知。
要求:1、学生轻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结合注解,弄清句意,把文中化用的诗句和运用的典故画出来。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经学生讨论之后,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有关化用的诗句及运用的典故。
四、初次品读课文
请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发表自己的评论。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之上,结合《长亭送别》的连环画,叙述并归纳《长亭送别》的情节。
五、再次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剧情,概括人物的个性特点。
通过曲词把握主人公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六、第三次品读,欣赏曲词美,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小组阅读,以剧中人的口吻诵读课文,并推荐优秀者上台表演。
总结本折戏的语言特点,
七、选取任何一首感兴趣的曲词,改写为一篇散文。
八、总结。
《长亭送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洛浦。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首动人的离情歌。
附板书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移情于景→恨
临行叮嘱→直抒胸臆→怕
极目远送→化情入景→念
《长亭送别》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
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方法指导】
诵读法 点评法
【知识链接】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课堂小结(c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