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古诗教案范文【锦集10篇】

时间:2023-12-11 13:06:37 教案大全

古诗教案范文 篇1

  一、看拼音写汉字

  gu shi zhao liang yi si shou xian an jing ye wan jiao shu

  二、选字填空,再读一读

  (1)首 手   一( )古诗     一(  )好字

  (2)望 往   (  )上看     一(  )无边

  (3)思 丝   雨(   )     意(   )

  三、请你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填空。

  静夜思

  ,疑           霜。

  ,             。

  1.”举“的意思是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朝诗人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感情。

  补充阅读:

  为什么(wèishénme)中秋(zhōngqiū)的(de)月亮(yuèliàng)分外(fènwài)明(míng)

  中秋(zhōngqiū)期间(qījiān)的(de)月亮(yuèliàng)特别(tèbié)明亮(míngliàng),是(shì)由(yóu)这么(zhème)几(jǐ)个(gè)原因(yuányīn)造成(zàochéng)的(de):

  一(yī)是(shì),中秋节(zhōngqiūjié)在(zài)农历(nónglì)八月十五(bāyuèshíwǔ)。在(zài)这几天(zhèjǐtiān)里(lǐ),正是(zhèngshì)月亮(yuèliàng)“满月”(mǎnyuè)的(de)时候(shíhòu)。

  二(èr)是(shì),中秋节(zhōngqiūjié)正(zhèng)处在(chǔzài)秋天(qiūtiān),秋天(qiūtiān)是(shì)一年中(yīniánzhōng)天气(tiānqì)最好(zuìhǎo)的(de)时期(shíqī),天气(tiānqì)明朗(mínglǎng),万里无云(wànlǐwúyún),空气(kōngqì)新鲜(xīnxiān),到(dào)了(le)夜晚(yèwǎn),圆圆(yuányuán)的(de)月亮(yuèliàng)挂(guà)在(zài)空中(kōngzhōng),格外(géwài)明亮(míngliàng)。

  三(sān)是(shì),中秋(zhōngqiū)期间(qījiān),正逢(zhèngféng)秋分(qiūfēn)季节(jìjié)。在(zài)平时(píngshí),太阳光(tàiyángguāng)往往(wǎngwǎng)是(shì)斜(xié)着(zhe)照射(zhàoshè)月亮(yuèliàng)的(de);到(dào)了(le)秋分(qiūfēn)时(shí),太阳光(tàiyángguāng)几乎(jīhū)是(shì)直射(zhíshè)着(zhe)月亮(yuèliàng)的(de),因此(yīncǐ)反射(fǎnshè)到(dào)地球(dìqiú)上来(shànglái)的(de)光(guāng)更多(gèngduō)了(le)。

  当然(dāngrán),秋季(qiūjì)还(hái)不是(búshì)月光(yuèguāng)最多(zuìduō)的(de)季节(jìjié),冬天(dōngtiān)才是(cáishì)月光(yuèguāng)最多(zuìduō)的(de)季节(jìjié)。不过(búguò),冬天(dōngtiān)又(yòu)有(yǒu)谁(shuí)出来(chūlái)赏月(shǎngyuè)呢(ne)。

  十五(shíwǔ)夜(yè)望月(wàngyuè)

  唐(táng):王(wáng)建(jiàn)

  中庭(zhōngtíng)地(dì)白(bái)树(shù)栖(qī)鸦(yā),冷(lěng)露(lù)无声(wúshēng)湿(shī)桂花(guìhuā)。

  今夜(jīnyè)月(yuè)明人(míngrén)尽(jìn)望(wàng),不知(bùzhī)秋(qiū)思(sī)落(luò)谁(shuí)家(jiā)。

  大意(dàyì):

  中秋节(zhōngqiūjié)的(de)晚上(wǎnshang),皎洁(jiǎojié)的(de)月光(yuèguāng)洒(sǎ)满(mǎn)大地(dàdì),乌鸦(wūyā)已(yǐ)在(zài)树(shù)上(shàng)歇息(xiēxī),院(yuàn)中(zhōng)的(de)桂花(guìhuā)被(bèi)露水(lùshui)打(dǎ)湿(shī)。今(jīn)夜(yè)有(yǒu)许(xǔ)多(duō)人(rén)在(zài)赏(shǎng)月(yuè),不(bù)知(zhī)道(dào)那(nà)茫(máng)茫(máng)的(de)秋(qiū)思(sī)会(huì)落(luò)在(zài)谁(shuí)那(nà)儿(er)?

古诗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 能学会歌曲《咏鹅》,感受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完美结合的艺术感染力。

  2、 感受乐曲中描绘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教学重点及难点:体会歌曲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师:请小朋友们听音乐《春晓》拍手,律动。

  2、 师:谁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欢快的歌曲是什么?《春晓》

  师:真聪明!对,《春晓》。《春晓》的歌词是一首唐诗,你们会背吗?小朋友们一起来背诵。小朋友真棒!

  师: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新的歌曲,歌词也是一首唐诗,我们一起来看吧。

  师:你们看,谁来了?(出示《咏鹅》歌曲伴奏FLASH课件)

  生:鹅。

  师:嗯,一群漂亮的大白鹅。他们在做什么呢?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吗?

  师:你说的真好。

  师:鹅在水中游的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呀,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生:优美)

  二:歌词教学

  (一)了解古诗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师:这位小诗人叫骆宾王,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年龄和我们小朋友差不多大,只有七岁呢,因为这首诗写的特别好,简单的四句诗就把鹅优美的体态以及对鹅的喜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一直流传到现在。

  (二)读古诗

  1、 朗诵古诗: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朗诵古诗《咏鹅》。(播放背景音乐)

  2、 按节奏朗读歌词。

  A、鹅 鹅 | 鹅 0 | 曲项 向天 | 歌 ―| 白 毛 | 浮绿 水| 红掌 拨清|波―|

  B、 鹅 鹅 | 鹅 曲项 | 向 天 | 歌 ―| 白 毛 | 浮绿 水| 红掌 拨清| 波― |

  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第一种节奏在鹅后使用了休止符)

  练习第一种节奏:为了能读准确,我们在读到休止符的时候握一下手,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再听歌曲,歌曲分别采用了哪种节奏?(前两遍采取的是第一种节奏,后两遍采取的是第二种节奏)

  三、歌曲教学

  1、 了解音乐知识

  师:古诗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呢?(4次)咦?怎么歌谱中只写了两次呢?这是怎么回事? 师:这是因为歌曲中有一种记号,它的作用可大了,歌唱中遇到它要重复演唱两遍,是什么记号呢?(反复跳跃记号)哦,原来是反复跳跃记号。我们第一遍唱到这儿进入小房间1,第二遍唱到这儿要跳过小房间1到小房间2去。反复跳跃记号在歌谱中出现了几次呢?(2次)分别在哪里?

  2、 师唱曲,生唱词,分句学习。

  3、 随琴演唱。

  师:你们有信心在老师的伴奏下唱好这首歌曲吗?

  4、用不同的速度演唱

  师:大家觉得这首歌曲应该是用较快的速度唱,还是较慢的速度唱呢?

  (分别用较快、较慢的速度唱一遍)

  师:你们觉得用哪种速度歌唱更能表现出鹅在水中悠闲自在的戏水呢?

  师:那我们就再一次用较慢的速度演唱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

  5、有表情地演唱。

  四、创编动作

  1)谁能用动作模仿鹅“曲项向天歌”的姿态呢?

  2)白白的羽毛在绿水上真漂亮,你能模仿一下它流水的动作吗?

  3)它们游水时,红色的脚掌是怎样动的呢?

  谁来失扮演可爱的大白鹅?请人上来表演,其他小朋友用我们最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歌曲。评价。

  师:大家想不想变成可爱的大白鹅,都到水里游一游呢?我们一起随着音乐用最漂亮的动作把大白鹅悠闲自在游水的优美姿态尽情地展示出来。

  五、拓展延伸

  师:一首古诗在我们音乐家的努力下,变成了如此动听的歌曲,你想不想把你学的古诗改编成歌曲呢?你们都会背哪些古诗?先背来听听吧!

  1、 背古诗

  2、 唱古诗。用《咏鹅》的曲调,唱其他的古诗。

  3、 欣赏另一版本的《咏鹅》:你有什么感受?

  (情绪不一样,一首欢快活泼,一首优美抒情)

  师:这两首歌曲都是古诗《咏鹅》改编的,但作曲家为它们配的旋律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六、总结

  师:小朋友们看,古诗不仅读起来是那么的朗朗上口,唱起来又是这么的悦耳动听。那你想不想演唱更多的古诗歌曲呢?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在你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搜集一些古诗歌曲,下节课带来,我们共同欣赏、学唱好吗?

  快乐的音乐活动就要结束了,让我们随着优美的古诗歌曲《咏鹅》走出教室吧!

古诗教案范文 篇3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参与整理国家藏书。后擢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贬为江州司马。文宗即位,迁刑部尚书。武宗时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

  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 有卓著的贡献。在整理集贤院藏书时,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藏书,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私家藏书颇富,建有藏书楼,名“池北书库”。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罢刑部侍郎时,有栗千斗,书一车”。著有《白氏长庆集》等。他曾以自己藏书为基础,编撰了一部词语佳句类书《白氏经史事类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为1 367门。宋代黄鉴著《杨文公谈苑》记载:“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数千,各题门目,作七层架,列置斋中。命诸生采集其事类,投瓶中。倒取之,抄录成书。”可见《白氏六帖》在最初搜集资料时,就开始以类汇集。另编有《元白因继集》、《刘白唱和集》、《洛下游赏宴集》(又名《洛中集》)等。

古诗教案范文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视、听、嗅、品尝、触、、、、、、都是基本的和非常重要的感知觉。能自觉积极地运用眼、耳、鼻、口、手等感官去感知,对于一个人能否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主动地发现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爱的笑脸》这一有趣的活动,不是单纯地给于幼儿关于感知的现成知识,而是让幼儿在感官的运用中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体验,主动建构有关感知的经验世界。同时还让幼儿感受到保护感官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感官的方法,养成保护的习惯。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口、眼、耳、鼻的名称。

  2、能撕贴五官,巩固五官在脸部位置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五官在脸部的正确位置并且学会撕贴五官及画五官。

  活动准备

  1 、人手一面小镜子、一份固体胶。

  2、白纸、彩纸、蜡笔等绘画工具。

  3、五官图卡,一张画空白的脸的图片。

  3、每组一只装纸屑用的筐子、两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找五官:幼儿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脸上有什么?

  二、幼儿学念儿歌,巩固了解五官的位置及作用。

  1、师:眼睛长在脸的那里,有什么用?用相同方法,提问其他五官。

  2、学念儿歌,了解五官的作用。这是我的眼睛,眼睛看世界。这是我的鼻子,鼻子闻气味。这是我的嘴巴,嘴巴尝味道。这是我的耳朵,耳朵听声音。

  三、教师教育幼儿要保护好自己的五官,比如:不用脏手揉眼睛,不用手挖鼻孔、抠耳朵等。

  四、教师出示一张画有空白的脸的图片及五官图卡,将五官贴在合适的位置

  五、幼儿分组活动

  1、幼儿撕贴作画:幼儿自由撕五官,并在背面抹上胶水,然后在空白的脸找到合适的位置粘贴。鼓励幼儿大胆撕贴,提醒幼儿完成后把废纸放入筐内、用抹布擦手。

  2、幼儿画五官:为幼儿提供绘画工具,幼儿画五官。

  六、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欣赏。

  教学反思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五官的名称的回答,孩子们都能回答得及时、准确,当讨论到如何保护五官时,孩子们也回答很好,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发言也非常踊跃。在动手粘贴和画画时,孩子们都积极动手参与,从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都掌握了五官的位置与名称,虽然有的幼儿动手能力较差,贴得耳朵与脸分了家,但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古诗教案范文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1、现在正值冬季。寒风凛冽,腊月到来,紧接着就要过年了,跟孩子们恣意地想象年景,畅谈过年的欣喜。引出许多游子过年“过节”漂流外地的心结。描写这一景象的诗歌、故事也有很多,《静夜思》是选自语言教材中的一首比较经典的诗歌,之所以选择它为教学内容,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抒情叙事诗,它还有着一种引人入胜的情节,刻画出了季节的萧瑟、冷清,符合幼儿的欣赏特点,更容易激发幼儿的欣赏愿望、学习兴趣,引起美的情感和共鸣。

  2、利用本诗激发孩子孝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关爱长辈。

  3、以此谈论家中“唯我独尊”的现象。

  4、计划过年。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感悟诗人的心境。

  2、初步学习按古诗节律吟诵。

  3、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幼儿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能入情入境的通顺、流利的朗诵诗歌。

  2、激发积累古诗的愿望,主动学习、积累古诗。

  难点:基本理解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思乡情结。

  活动准备

  1、有关古诗的现代散文及古诗大挂图。

  2、了解冬季植物、天气特点。

  活动过程

  1、边听音乐《静夜思》边进教室,感受歌曲的优美。

  ——歌曲里描写了霜、月光等景物,随着作者思绪飘动着,好美啊!

  2、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清秋季节,你们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秋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呢?

  ——教师小结:秋天来了,凉风习习,让人倍感寒意,那么夜幕降临,李白独在夜里,从月光中也看到了霜,想到了很多。教师边朗诵散文边出示大挂图。

  3、引出古诗。

  创设情境:教师模仿古代诗人大声朗诵古诗《静夜思》。

  刚才老师在朗诵时,你听到了什么呀?出示古诗大挂图。

  教师再次朗诵。

  4、教师朗诵《静夜思》古诗,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哪一句古诗的意思你不懂呢?请知道的幼儿告诉其中的意思,或教师可根据幼儿提出不懂古诗在现代散文中用不同颜色画出来让幼儿进行理解。

  和幼儿一起来朗诵古诗。

  再次一起来朗诵古诗。提出要求:大声、慢、要有古代诗人的感受。

  教师小结:秋天给我们带来了寒意,给诗人带来了忧思。和幼儿一起感悟古诗朗读。

  5、教师与幼儿试着再次朗诵,学会古代朗诵时的神态。配乐

  ——小朋友可以回忆刚才教师模仿古代诗人朗诵古诗的样子,一起来模仿着进行朗诵古诗。

  附: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题目: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2、床:五种说法。

  ⑴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⑵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⑶“床”即“窗”的通假字。

  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4]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教学反思

  古诗对幼儿是一种即陌生又熟悉的一种文学活动,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不能很好的真正的理解其中古诗的含义。所以在教学中我夹着现在的、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幼儿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我运用幼儿已经学会的歌曲《静夜思》进行导入活动,让幼儿感受古诗很美,可以和着音乐演唱。在记忆古诗时,加上相应的动作,使幼儿能形象的进行记忆,更好的对古诗进行理解记忆。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幼儿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古诗教案范文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 荷语无声 - 荷语无声

  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

  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

  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似。

  3.指导书写: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六、总结。

  1、背诵古诗。

  2、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

  七、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生字各写一行。

  教学反思:这是一首经典诗歌,是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名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及其洗练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物,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本着与学生一起欣赏经典之美的目的,我充满激情地上完了这节课。

  第二课时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庐山瀑布的壮美。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时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到风光秀丽的庐山看看。(出示挂图)庐山秀丽的风

  光,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来观赏,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今天我

  们来学习赞美庐山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诗句,互相纠正字音,把诗句读正确。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导名读全诗。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

  3.全班交流,教师解答学生未解决的词语。

  4、出示挂图,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尺、挂、流、烟,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挂、流、烟。

  3.指导书写。

  五、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1.这节课,我们和诗人一起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诗人对

  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2.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六: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生字各写一行。

  板书 3古诗两首

  天

  勒乐歌 野 广阔、美丽

  牛羊

  望庐山瀑布

  飞 三千尺

  壮观 夸张

  疑 落九天

  教学反思:体会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意境有时靠人们的言传,就破坏了个人对诗境的理解个性,而作为教师又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很难理解,就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以夸张手法表现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的,因此,教学中就要想办法缩短学生现有关知识与诗的意境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体会。如前面对“望”的理解就是从直观的观察到实景的观察再到句子的描写,层层递进,而对“望”字的理解,又成为学生理解全诗的一座桥梁,这样对“望”字的品读,理解就应当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以达到对诗的理解,应当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古诗教案范文 篇7

  教材分析

  《画》是一个谜语,谜面是一首五言诗,谜底就是插图的“山水画”,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课前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仔细观察,这样,上课时才能使学生对大自然,山水,花鸟,诗情进行联系比较后,顺利地悟出谜底。

  教学目的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地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懂得为什么说谜底是一幅画。

  2.学会“画、远、近、无、声、惊”七个生字,认识土字旁,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3.会正确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准备教具:生字卡片、挂图、录音

  教学过程: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同上

  2.学会七个生字

  3.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课件)

  1.教师范读诗歌猜谜,出示挂图,并揭课题。

  a.上课之前,老师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语,听仔细了(范读课文)

  b.学生动脑筋猜

  c.出示挂图(课件):好极了,就是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画》(板书课题)。

  2.仔细看这幅画,画上画了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正音:色、近、惊

  三、对照图画,再读课文

  1.看看图画再读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2.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山、水、花、鸟)

  3.请小朋友在这几个字下画上小圆圈,说明这首古诗主要写这些景色,课文主要写的景色,我们要读重音。

  四、讲读课文,理解诗意

  (一)讲读第一、二行

  1.看图说话:小朋友们,画多美啊,有山有水,用自己的话说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想一想:我们平时出去玩,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吗?水从山上直往下流,如果我们在近处听,会听见什么声音啊?你能学一学吗?(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3.小结:这幅画画得太像了,把山和水都画得像真的一样,那么究竟是一幅图画,还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为什么?

  4.扮演诗人,远看山,近听水。

  a.指名扮演诗人,到教室后面看画中的山,问:现在你看这画中的山,有没有看到它的颜色?

  b.这就叫“远看山有色”

  c.教学生字“色”:读准字音;说说怎样记字型;说说色是什么意思?(颜色,课文指景色)

  d.指名扮演诗人,到画前听听流水:问,你听到流水的声音了吗?为什么?

  e.小结:因为是画,所以说听听--(水无声)

  f.教学远近:远近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能记住这两个字;无声是什么意思;无的反义词是什么?

  g.教学声:强调字形,声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h.指导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二)讲读第三、四行

  1.想一想,春天,许多花都怎么样了?可是课文里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2.要是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3.指名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课文是怎样说的?

  4.教学惊:说说你是怎样记住惊的?惊是什么意思?(吃惊、害怕)

  5.指导朗读第三、四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朗读全文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一幅画,而且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画呢!

  七、作业: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7个生字;画:先中间,后两边;声:强调上面是士;色:注意刀字头;远近:注意走字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掌握“有--无”、“远--近”等反义词。

  2.指导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认读生字卡片(开火车)

  2.课堂作业本第一题

  3.形近字比较,组词

  远( ) 近( ) 京( ) 声( )

  运( ) 听( ) 惊( ) 色( )

  二、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2.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范读-指读-引读-齐读

  3.根据画面背诵课文

  a.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b.课件(声画统一),试背-齐背-指背

  三、作业指导

  1.写出这首诗的几对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默写课文◆[2004-03-20]

古诗教案范文 篇8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教案范文 篇9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希望大家能认真听讲,等下老师可要提问的哦!(你们把笔和笔记都准备好了吗?)

  2、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看一幅画,看看大家能从图片中回忆起我们低年级曾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吗?请看屏幕:(有人知道与图有关的诗句吗?

  嗯,是《村居》)

  3、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二月早春乡间孩子们放学回来后兴致勃勃放风筝的情景。这样惬意的童年生活,真是让现在还宅在家里的我们感到羡慕是不是?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这一课的生字。

  2、(1)现在来认读这一课的几个生僻字,注意读准字音。

  (2)接下来学习4个会写的字,请大家注意听(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在纸上把这几个字练写一遍。

  3、学完了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三、再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中的“四时”是指一年四季;“田园”是乡村;而“杂”是有感而发;注意这个“兴”的读音。“其三十一”就是第三十一首。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古诗,(出示要求)请结合注释大概了解一下诗句意思。

  (1)理解词语: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2、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这是大部分同学一看就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古诗的韵味:《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请同学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古诗,读出韵律。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有没有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读出节奏),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诗句。思考下列问题:

  4、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儿女、童孙)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

  (2)后面两句诗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你们知道吗?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五、课堂小结。

  这么可爱的孩子怎能不令人喜爱呢?天真可爱的孩子和和谐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吸引诗人,所以他写下了这首名诗(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是一首田园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好了,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最后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古诗。(好了,下课!希望同学们明天还来给老师捧场,谢谢大家!)

古诗教案范文 篇10

第四关:金睛火眼。

利用你们的金睛火眼,猜诗主,说出处,看谁最厉害! (1)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

教学目标:

1.回顾整理小学学过的古诗,进行归类,按类积累背诵、运用古诗。 2.继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古诗词复习方法中复习古诗词,按类积累背诵、运用古诗。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古诗词的音乐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春晓》,要求学生仔细听,你发现了什么?歌词是首诗《春晓》 是啊,诗可吟可诵,可读可唱,我们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老师相信,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词。今天, 就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让优美的古诗词在我们口中吟诵,让诗情画意在我们心中流淌。

揭示课题:漫步诗林

二.诗歌整合,梳理归类

(一)诗中有画(山水田园诗) 1.古诗万花筒

诗中有春花秋月,有飞禽走兽,有历史典故,有山水名胜??让我们走进古诗万花筒,你的一双慧眼能否发现其中的奥秘呢?(生在练习纸上填写,分组汇报,正确的得5分)

(1)根据诗句内容,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西湖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洞庭湖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庐山 ) (2)给下列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分组朗读两组诗句)

(3)填写动物的名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填上植物的名称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分男女生读以上两组诗句) 小结:牛刀小试,可以看出大家古诗的积累还不错。精彩继续—— 2.看图吟诗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看——(出示图片) 这儿有几幅画,每幅画都对应着一首古诗。(抢答题)看看你能不能当个小诗人,给这些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呢?

出示图片,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小池》《望庐山瀑布》《村居》《小儿垂钓》 学生齐读或背诵以上古诗

3.小结:像以上我们复习的这些诗句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山野景物以及安逸闲适的乡村生活为主,我们把这类写景的诗叫做“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起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们吟咏自然山水、农村景物、田园生活,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当中,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出示,齐读诗句)代表诗人及作品有: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王维《鹿柴》、《竹里篁》、《鸟鸣涧》??

(二)诗中有情

1.浓浓的思乡情 (思乡诗) 过渡:古人的诗词中不但有画,更有情。诗人把自己的相思别恨、喜怒哀乐、所思所想都化作了一首首充满情意的诗词歌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他们把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融入到诗中,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千古名句!

对王安石来说,乡愁是那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对张籍来说,乡愁是那一封写了又拆的家书——《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对纳兰性德来说,乡愁是那一个寒风朔雪中难成的梦——《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对杜甫来说,乡愁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吗? (指名说)??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真挚的朋友情(送别诗) 除了思念家乡亲人,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送别诗也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少诗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诵。指名答诗句后,齐读

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友人的真挚感情;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李白在《赠汪伦》中以水之深来比喻情之深的名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而高适在《别董大》中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安慰朋友;

王勃更是乐观,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惜,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三)诗中有理(托物言志) 咏物诗

《梅花》、《墨梅》、《卜算子·咏梅》、《咏柳》、《画鸡》

(四)哲理诗

陆游的《游山西村》 苏轼的《题西林壁》

三.理解诗意,学以致用

1.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内容极其丰富。有的写景,有的写物;有的抒情,有的叙事;按内容来分,我们可以把古诗分成写景的诗(山水田园诗)、思乡诗、送别诗、咏物诗、哲理诗、边塞诗等。(指板书)把学过的古诗进行分类整理,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更有条理性,那么背诵记忆起来就更加清楚明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先填空,然后再写出相应的诗的类别。

举头望明月,( )。遥知兄弟登高处, ( )。——思乡诗

海内存知己,( )。洛阳亲友如相问,( )。——送别诗

( ),为有暗香来。不要人夸颜色好,( )。——咏物诗

明月松间照,( )。接天莲叶无穷碧,( )。——写景诗

大漠孤烟直,( )。但使龙城飞将在,( )。——边塞诗 欲穷千里目,( )。问渠哪得清如许,( )。——哲理诗

3.举一反三:生活中古诗无处不在,在你心有千千结,却又不知如何张开口时,不妨借古诗来传达心声。比如好朋友要到异地去生活了,你可以说什么?

(生答: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要求:抽选作答。听提示,按序号用诗句作答。 (1)芳芳数学考了99分,有点得意,爸爸对她说:“取得好成绩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力争 ,好上加好。”

(2)初冬的早晨,小明走出家门,看到满树的雪花,不禁感慨地说:“ ”

(3)爷爷70大寿,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可爷爷却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错,正如诗句 “

” 所说的那样,美好的事物是任何禁锢也阻止不了的。

(5)中秋佳节,我手捧着香香甜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心中多了几分伤感,这正是:“ ”。

四、吟唱词曲,课堂小结

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华夏文明光辉灿烂。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受益于千古诗文的文学滋养,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吟唱《但愿人长久》

板书:

诗海拾贝

诗中有画————田园诗 诗中有情————思乡诗

送别诗

诗中有志————咏物诗

边塞诗

诗中有理————哲理诗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