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 篇1
教学课题:素描绘画
教学内容:素描绘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学生的观察力与观察方法,为今后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讲解有关素描的基础知识及素描工具如何用。
教学重点:素描的基础知识及素描工具如何用。
教学难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并做好记录
2、端正学生的坐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课要求:按时上课,不缺课,不落课,作业按时完成,保质保量;工具要求。
3、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二)新课讲授:(教师讲授)
素描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一种平面造型方式,可以说是一切图画之母。
1、关于素描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认识。
第一、素描是与色彩画相对而言的。
第二、素描是造型的基本功。
第三、素描作为画家艺术创作意图,观念的体现,是为创作服务的。
第四、素描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是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画种。
素描是一种单色的绘画形式,是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可以有以下分类:
按照传统体系,可分为:中国写意传统素描(白描);西方写实传统素描。
按照现实手法分:以线为主。(注重形体结构研究和表现的结构素描);光影明暗。(形体体积素描和空间感表现的明暗素描)线面综合。
按照功能性质与目的性分:基础素描、习作素描、创作素描
2、素描工具如何用:(教师讲授:)
(1)笔的种类
(软、硬)6H—HB—6B
(2)素描用纸
素描纸:8k4k半k整k
(3)橡皮
软质橡皮,可塑橡皮
(4)定画液
使画面不退色
(5)画板画夹画架
3、素描写生的正确姿势:(多媒体上显示)
①坐姿和站姿:
②、握笔的方式
握笔写字式握笔,有利于较小画面与细部的刻画。另一种是持棒式握笔,可最大限度地调动指、腕、肘、肩的活动范围,使你能流畅舒展地作画。
(三)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画,画一幅素描画。(详情:略)
教学后记:
通过优秀的作品展示,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从而从中领悟到素描的应用性及重要性,使其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本课主要采用实际练习的方式,通过具体的形体的绘制达到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并在绘制的过程中去感受美、感受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的喜悦。
小学美术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吃虫草的自然知识,并选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吃虫草捕虫的情景。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表演等形式了解吃虫草捕虫的经过,并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绘画、制作。
3、情感目标: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吃虫草的知识,能用所学的方法来表现吃虫草吃虫的情景。
难点:画面表达清晰,有遮挡关系,具有情趣性。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德育渗透:通过观察了解吃虫草的特点,引起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进行设计、绘画、制作的能力。
五、材料准备:课件、吃虫草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见过吃虫子的草吗?生答
2.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吃虫草是怎样吃虫子的?(教师出示课件:放录像学生观看,毛毡苔、猪笼草、捕蝇草、狸藻捕虫的情景。)
(二)、新授:
1.看了这些吃虫草捕虫子的情景,你们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吃虫草图片和它的名称,学生了解吃虫草的种类)
2.如果你是一株吃虫草,你会怎样吃掉小虫子?请同学上台表演。(用肢体语言表现吃虫草吃虫子的情景,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你是靠什么来吸引小虫子的?(生答)
4.我们来看看吃虫草是怎样吸引小虫子的(出示课件:吃虫草各种形态、不同色彩的图片,学生欣赏。)
学生总结并板书:形状:奇特、颜色:鲜艳、气味:芬芳
(课件出示小朋友们的画。让学生了解表现吃虫草不同的方法,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课堂制作:
1.教师示范:
这么多漂亮的吃虫草,我也想做一个(教师拿出纸盒用彩色纸装饰成吃虫草,贴在准备好的吃虫草画中。)我将它种在吃虫草丛中,让它多吸引小虫子,为我们的庄家多消灭害虫。
2.你是不是也想拥有一株漂亮的吃虫草呢?
3.学生创作
看谁制作的吃虫草能将老师这里的小虫子吸引过去。
作业提示: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你学过的方法表现吃虫草捕食的情景。可自己表现,也可以小组合作。
要求:
1.吃虫器要新奇独特,画面要饱满,有疏密变化。
2.添画草梗、叶梗、叶子、小虫等,要变化形状。
3.色彩要丰富鲜艳,尽最大可能来吸引小虫。
四、展示作业:
请各组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讲台上。
1.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吃虫草,用什么方法表现的?
2.其他同学对他的设计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学美术教案 篇3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渗透简单的构成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形体的概括能力及想象力。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教具学具:蜡笔、彩色笔、彩色纸及各种学习用具、磁铁教学
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粉笔)它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写字、画画等老师:对(画上一条鱼 )(出示磁铁块)这些是拿来做什么的?
学生:把东西吸住的
老师:还能做什么?可不可以也用它画画啊
学生:行或不行
老师:(示范)可以想一想办法啊(摆出一条鱼)现在老师“画”出这条鱼,像不像!
老师:(出示一张彩纸或报纸)老师还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来做这条鱼(可以用撕出一条鱼 展示)现在老师把这张纸变变样子,(用手撕出一条,搓成绳)也可把它当成画笔来画这条鱼,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好么!(邀请学生上来,圈出一条鱼,老师可提示,摆出鱼的形状,转折处用磁铁压住)这也是一条鱼,它用的是什么材料?
学生:纸条老师:刚才老师用了几种方法来表现这条鱼啊?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三种:画的、磁铁摆的,纸条绕的。
老师:(总结引出课题)对了,不管是画的还是摆的都可以“画”出鱼来,只要我们能够把鱼的形状抓住就可以“画”出来。只要肯动脑筋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我们想要的线条,今天就让我们用变化无穷的线条(板书)来摆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启发、拓展思路
老师:看看你们手中都准备了什么材料啊,他们是不是让你觉得是可以运用的线条啊?一起来看一看。(展示学生手中现有的线形材料:短蜡笔、彩笔、长铅笔、细绳)这些线条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直硬有柔软弯曲。这么多线条!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线条创造出有趣的图形呢?让我们一起试一试 (示范) ,哪位同学有更好的想法?(蜡 笔)(绳子 纸条)(综合运用)粉笔、彩纸
3、欣赏书上小朋友的活动照片来拓展学生的思路:老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一看这些同学如何运线条的变化来表现他们的画
4、布置作业:现在请大家按小组分开,讨论一下小组要做什么?老师现在出几个主题,你们选择一个或自己小组想一个(如:海底世界、动物园、太空宇宙等),把准备好的材料拿出,一起创造一幅美丽的图画(提醒摆放时要注意位置,材料的巧妙运用及队员的配合)
三、老师巡视辅导
鼓励学生创造出新的方法及大胆运用种材料,进行创造性和概括性的塑造图形四、组织学生布置创作的主题,进行作品展示与评析
小学美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按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练习用“渐渐”、“越,越”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组声音,(课件播放雷雨中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雷雨)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5课:雷雨(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生答,师板书:雨前雨中雨后)那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谁来帮老师说说?
二、听声音判断,指导看图
想不想听听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声音呀?
(想!)那好,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来老师先播放什么声音再播放什么声音?(先播放雨后部分,再播放雨前部分)
想看看这三幅美丽的图吗?(分别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画面)大自然真神奇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变化真大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的景象呢?请你说一说(说喜欢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来决定先学哪一部分,引导一个部分,放手另两个部分的内容)
方案一:(先学雷雨后部分)
(一)、学习雷雨后部分
过渡语:(指名说喜欢的画面)这么多人喜欢雷雨后的景象,那我们赶快去感受一下雨后的景象吧!(放雨后景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生1:太阳露出了大红脸。
生2:小鸟在树枝上唱歌跳舞。
生3:天空出现了一座弯弯的彩虹。
师:雨后的景物真是太美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赶快去读一读课文吧,并用笔圈出雨后的景物。
(生读课文,圈画词语,教师指导)(课件雨后课文)
1、学完了吗?雨后写了哪些景物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呢?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回答到蝉叫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时,问:蝉在叫什么?青蛙在叫什么?回答到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时,问:有关“彩虹”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雨后的景色写得多好啊!喜欢读吗?带着你们的喜爱只情自己练习把这部分读一读吧,呆会老师请你们来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3、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蜘蛛,蝉或者其他小动物,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演一演?
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跳上树头欢快地歌唱。
生2:我是一只小青蛙,雨停了,我—“扑通”一声跳到荷叶上边唱歌边跳舞。
生3: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爬到网上玩蹦蹦床。
同学们,雨停后,还有哪些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呢?请大家站起来,选好你要表演的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表演)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后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怎么学习的?先看图,读一读课文;再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再演一演。
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见上)
(二)、学习雷雨前和雨中部分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雷雨前和雷雨中部分
1、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部分的内容了?你能通过读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吗?
3、交流要点:
A、雨前部分:当汇报到“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时,相机指导学生比较句子:
(1)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问: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句说明了一丝风也没有,天气闷热。)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追问: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好?“垂”字。
和哪个字意思相近,掉、落。为什么要用“垂”?因为蜘蛛是顺着一根丝逃走的,所以用垂。“逃”字可以看出蜘蛛是很快跑掉了。)
汇报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追问:“越来越”说明什么?说明一次比一次强烈,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
相机指导比较句子:(点课件)
(1)、闪电亮,雷声响。
(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句好,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你会用“越,越”来说一个句子吗?指导造句。
3、指导朗读
快要下雷雨了,空气闷得不得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朗读,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中闷热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好,我们现在就采用打擂的方式来比一比。同学们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指读,评价,再读。
B、雷雨中部分
能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考考大家吗?
问题:(如)
a、为什么第4小节连用了三个“哗,哗,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雨下得大而且急)(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b、为什么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雨太大了,隔着雨帘,树和房子都看不清了)
c、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渐渐地”?(雨和雷声是慢慢地变小的)
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雨是怎样变化的?
相机指导用“渐渐”进行说话练习。师:板书“渐”字,边讲述:“渐”字古时候是“浸染”的意思,跟水有关,所以用三点水,这里的“渐渐地”可以换成什么词?(慢慢地)请大家读一读课文里的这句话,(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小了。谁能给这个句子中的“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是意思不能变。出示:雷声渐渐地小了,雨声也渐渐地小了
从刚才从大家提的问题和回答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学得很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好吗?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根据老师提的问题,大家读出雷雨的变化,雨刚下的时候既大又急,接着,越下越——大!渐渐地,又变——小了。师:雨是怎么样地下起来的?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看见了什么?渐渐地,渐渐地。
4、读课文,背诵课文。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神奇。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最喜欢的地方背出来吗?那好,大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加上自己的动作,看谁背得最好!大家准备一会吧!(自由准备)指名背课文。
5、总结课文,课外延伸。说一说:春雨、秋雨、夏雨是什么样的?
小学美术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三面画构成的原理
② 学会运用切割与重复排列的方法制作一幅三面画。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欣赏中感受作者创造美的情感;
②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增强动手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条理性和耐性.培养对美的追求,美的创造的行为习惯。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三幅画面进行等份切割、依次排列的方法制作—幅三面画的技能技巧。
2、教学难点
如何将三幅画面分别哉戊长度,宽度相同的K条,按照:顶序黏合沟成——件可以动观赏的工艺品:
3、兴趣点: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三个不同的画画。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制作出一幅“三面画”作。
2.较高要求:
三幅画面的色调、内容搭配和谐统一,做工精致,或三幅画画的内容构成一个内容相关的故事,
3.个性探究:
选出学生代表操作、展示优秀作品。
二、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活动一:分享、讨沦;
看一看: 欣赏课本中提供的三画面。你见过去变幻的画画吗?课本中的画面是如何变换的?
2.活动二:尝试、探索
①看一看、议一议:为什么要将课本中的三幅摄影作品切割成大小一样、份数一样的长条形?
②说一说:观察图中的步骤图,想一想这些长条应按怎样的顺序黏合在一个画面上?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探索三幅画的排放顺序。
③想一想:课本中的三幅摄影作品组合在一起后,给我们带出了哪些环保信息?
3.活动三:创作、表现。
做一做:尝试制作一幅有趣的三面画。
4.活动四:展示、评价。
①谁的三画画色彩搭配最美,做工最精致。
②谁的三面画能构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小学美术教案 篇6
《彩线连彩点》
教学目标:
1、用点、线大胆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
2、运用不同的点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3、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人物以及各种自然物体、用点、线、面概括成完整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能否用点、线、面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多种工具描绘出的各种点、线、面。
A、你觉得这些点、线、面有趣吗?
B、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呢?
2、揭示课题:彩线连彩点
师:你觉得彩线和彩点连在一起会是怎样的.呢?
二、欣赏作品
1、教师展示大师康定斯基的作品:
师:你从画中看到了那些东西?他们是怎样组合排列在一起的?
2、展示儿童有关于“彩线连彩点”的绘画作品和手工作品。
三、造型和表现
1、请学生思考:
A、你想用点、线、面来表现画面吗?
B、想一想,你准备用他们来表现哪些东西?
2、分小组尝试运用点、线、面来表现自己想表现的画面。
采用单线、涂色及剪贴等各种形式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进一步了解线的组细、点的大小、色彩的变化、画面的构图……
3、组织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并对创作的难点重点“画面要完整”进行进一步讲解。
4、教师出示相关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
四、练习和评价
1、提出本节课练习的要求。
学生练习,利用手中的工具和喜欢的形式表现彩线连彩点的形象。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3、教师适当评价,对课堂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4、组织学生作好课堂结束的收拾和整
五、收拾整理
小学美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观察感兴趣的生物的外形、结构特征、模仿他们的样子设计出有趣的建筑;
2、 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建筑物的美,在学习中体验发现和创造的乐趣;
3、 培养有喜欢大自然的情感,有创造性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由生物的外形特点联想和设计奇妙的建筑。
教学难点:
如何设计出奇妙的建筑,让生物的特点与建筑的特点巧妙地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1、 将准备好的玉米棒、贝壳或仙人球实物带入课堂,然后开始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课堂用语:老师现在要拿一些很棒的东西给大家看:“这是什么东西?”你们可别小看这些东西哦,知道吗?世界上有些非常的建筑还是模仿他们的样子设计出来的呢!
2、拿一种实物出来提问,了解模仿它的原因(从实物的外形、结构特征和色彩去分析)。
提问:你知道为什么要模仿它的样子设计吗?
学生:因为它的形状是圆的,表面长着很多刺,外形既特别又有趣。
问:那么有趣设计,你们觉得奇妙吗?
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奇妙的建筑”,好吗?
幻灯出示课题
(板书:奇妙的建筑)
二、探讨与想像
1、刚才我们了解到有些建筑是模仿一些生物、植物或者是动物的样子来设计的,那在我们学习设计建筑前先来观看一些图片,进一步了解建筑。
2、幻灯演示图片:
(1)提问:看了这建筑让你联想到什么东西?好像是模仿什么东西的样子来设计的呢?你觉得它哪里最奇妙,最独特?
(2)除了刚才看到的这些奇妙的建筑,在生活和我们的周围里,你还见过哪些奇妙的、让你难忘的建筑吗?
(3)同桌讨论
小结:从刚才看到的建筑、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呢?是什么呢?
回答:他们的外观、结构都很独特,很奇妙。
(4)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了解到这么美观、奇妙的建筑物都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你们想不想也来当一名设计师?
提问:谁来说说你准备设计一组怎么样的奇妙建筑?
三、 引导设计
我们如何来设计一组奇妙的建筑呢?
想一想:
模仿什么东西把奇妙的建筑设计出来呢?
步骤:
1、 构思(模仿什么东西来设计?)
2、 起稿(画出建筑的形状)
3、 上颜色(注意色彩的搭配)
4、 调整画面
四、 同桌讨论后作画。
五、 评一评,比一比
1、 作品展示:画好的作品拿上展板展示。
2、 自我评价:作者发言,你设计了什么样的建筑物?是怎样想出来的呢?
3、 他人评价: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可以从建筑的奇妙、结构、特点和色彩去评价)
小学美术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3.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大自然的语言》和《走进大自然》,通过朗读了解大自然的八种语言。
4、能通过朗读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读中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了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那你们有没有听过大自然的交响曲——雷雨呢?请闭上眼睛听这场雷雨。(播放课件)
2.师:听到这场雷雨,你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3.过渡:同学们,夏日炎炎,骄阳似火,一阵雷雨,送来清凉,声声蝉鸣,阵阵蛙叫,一群孩子,尽情玩耍!雷雨给夏天带来了无限乐趣!想不想到雨中走一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大自然,聆听大自然的交响曲——雷雨!(点出课题)
4.板书课题。
二、学习字词
昨天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字词检查(课件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3、表演读“乱摆 压下来 垂下来“
4、指导写“垂“字
三、复习课文内容
1、还记得这三幅画面吗?(课件出示三幅图)
2、谁来说一说这三幅图展现的是什么?
3师小结:这三幅画面展现的就是雷雨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师板书:雨前 雨中 雨后)
4师:还记得哪几个自然段写雨前,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哪几个自然段写雨后吗?
5读课文:师:我们再读一读这不同的场面,初步感受一下雷雨的变化过程。
四、学习雨前段落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雷雨前的情境。
出示阅读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并用铅笔把词语画出来。
1、第一自然段
(1)乌云是怎样的? 从满天能够看出云怎么样? 你又能从黑沉沉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压下来是怎样的感觉?
(2)谁能读出压下来的感觉!(练习读)
(3)引读:天真闷啊!难怪树上的叶子——蝉——
(4)师:这就是蝉,(出图)它还有个名字叫什么?(知了!)
从一动不动你能感受到什么?从一声也不叫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5)练习读句子
2、第二自然段
过渡:雷雨来临之前,天暗了下来,空气是那样的闷热潮湿,一丝风也没有,连爱唱歌的蝉都闭紧了嘴巴,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一场大雨的来临。可这沉闷的气氛转眼间就发生了变化。
(1)引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2)谁打破了雨前的沉闷。哪个词语说明风来的快? 风大到什么程度了? 还有什么可以说明风大,看后面的句子想一想。
(3)蜘蛛怎样逃的,在文中找一个词语。蜘蛛为什么不从树上爬下来呀?
(4)这么大的风后面会是多大的雨呀?赶紧跑吧!练习读句子。
3、第三自然段
(1)大风之后,(课件点击)生读句子 。
(2)练习朗读。
五、学习雨中段落:
师:在大家的呼唤声中,雷雨终于来了!
看——(课件欣赏)
1、自己读一读,把雨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读出来。
2、雨真大啊!落在我们的头上,肩膀上,身上什么感觉?这是夏天啊!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坐在屋内向外往去,又是什么感觉?看不清什么了?这样的景象用一个词来形容?
4、整个世界都穿上了雨做的外衣,大家一起来读雨中的段落,让我们再次感受雷雨的神奇!
六、学习雨后段落。
过渡:雨停了,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最后一段。
1、看到彩虹,又想到了什么词语?
(生说词语)(彩虹)都有什么颜色?一人说一个!
2、赤橙黄绿——怎么能不美呢?看到这么美丽的彩虹,你们的笑容呢?就带着这样的表情齐读最后一段!
3、(点击课件)听!蝉叫了!它在用声音表达心中的喜悦!(点击课件)蜘蛛好不容易又回来了,坐在网上,此时此刻它又会是什么心情呢?(点击课件)连小青蛙也想和你们一起大声赞叹!请同学们带着动作再一次有感情读最后一段。
七、练习
1、排序:课文读懂了,你能把这几个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吗?
2、练习二:
(1)太阳和彩虹,我想把彩虹先挂在天空,后写太阳,行不行?
(2)树上有蝉又有蜘蛛,那它两个可以颠倒顺序吗?
(3)作者在观察雨后的景象时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点击课件)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的。
八、总结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了解到雷雨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它的特点,还要从课文中学到写观察日记的方法。其实这篇课文就是一片观察日记,我们来把它改成日记的格式。
师板书:观察日记
1、日记格式是有要求的,第一行要些什么呢?
2、要写好观察日记要注意什么呢?这个小儿歌能给你帮上忙。
——生读儿歌
九、拓展
1、老师请你们观看几幅雨后的图片,你们可要仔细观察并展开想象。
2、同学们想一想,雨后还有哪些美景呢?
3、作业:观察日记 雨停了……
把刚才观察到的雨后景象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