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最新6篇

时间:2023-12-23 08:45:52 教案大全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主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参照“教学设计(A)”。

  二、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有关内容参照“教学设计(A)”。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句,疏通课文内容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然后要求学生圈注本段中自己难以把握的字词。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翻译第1段。

  (3)教师评点学生翻译,特别提醒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然后标注出其中的重点字词。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2段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3)指名学生翻译全段。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3段。

  (1)要求学生笔译第3段。

  (2)学生相互检查,讨论对方翻译中的不足之处。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翻译的内容。

  然后教师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按照“信”、“达”的标准修改自己的译文。

  (4)学生齐读第3段。

  6.学生齐读全文。

  四、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请学生概括各段的中心意思。

  2.细读第1段,从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3.默读第1段,回答: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请引用课文中的原

  句回答。

  4.提问:请复述作者读书时的勤奋的情形,想一想:这勤奋和前面所说的艰难的生活

  条件有什么联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5.提问:与作者读书时相比,现今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6.提问: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7.请简要介绍马生,谈谈作者对马生所持的态度。

  8.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五、学习迁移

  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序与赠序的不同。

  2,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上新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回一下从初一到现在学过的特殊的文言文体。

  (书,表,记,疏)

  二,导学

  1,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序

  2,以前,你看到过“序”吗?它都写些什么?

  3,师生比较后小结:“序”作为一种文体

  可分为“赠序”和“书序”。“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面赠序与书序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4,请一学生读课文,正字正音

  5,全班读课文,思考:

  (1)本文“序”的目的何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2)透过文字,我们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作者少年时求学的艰辛?并用自已怕话说说。

  (3)作者记写“太学生”的目的何在?(对比)

  (4)文中除此对比外,还有对比吗?

  三,联想学习:像这样“劝学”的文章,你还可以说出哪些?(《为学》,《孙权劝学》)

  (联系《为学》可让学生背背,并从内容上比较)

  四,小结“以”字句: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身份)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3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合上课本,我反复回味着刚读完的《送东阳马生序》,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自己幼时“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劝告马生要好好读书,不知道马生看到这篇文章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也许和我的感受一样,震撼且有受益匪浅吧。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当今社会,像宋濂这样抄书的精神,还有几个人有呢?我们借到一本书,大多人只是翻一翻,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尚未领悟其中的意思,便大呼读完了,实际上,自己连这本书的皮毛都没学到;只有少数人想留下这本书多多钻研,最多只会去复印,而根本不会自己去抄一遍,虽然书的内容没变,但是,古人那种求学好学的抄书精神已经改变了。

  我也是这大多数人之中的一个,平时,我总是不认真看书,以为书中的知识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宋濂的`故事让我醒悟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宋濂就是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难道我要让这些知识白白溜走吗?现在,我们都是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在爸爸妈妈给予的优越环境中成长。坐在明亮的台灯下,不用因担心没有书读而抄书,不用担心没有好的老师,不用在寒风中跑好几十里山路去求学……可是,我们却把这些优越的学习条件当成了挥霍的资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却不认真听课;面前摆放着一本本飘着墨香的书却不认真读;做作业时总想一天拖一天……

  比起宋濂,我们这些现代有着优越环境学习的学生是多么惭愧呀!

  我们要学习宋濂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虽然没有必要“头悬梁,锥刺股”,但也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了家长、老师的一片期望1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读完《送东阳马生序》,我深刻意识到,只有勤奋学习,日记月累,才能积累知识,获得成功!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滑。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3.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4.思考: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5.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6.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明确: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段。

  2.学生采用结合注释、相互交流、向老师提问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点语句,疏通阅读障碍。

  3.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七、学习课文第3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段。

  2.学生自行翻译之后,教师指名学生翻译本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订正其中的错误,使学生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3.思考:请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八、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6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