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老师教案模板 篇1
高中化学教案 1. 题目:离子 2. 课本分析 本课程以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学习为基础,继续研究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列,从原子中得失电子的过程原子形成离子。本章内容是引导学生将学习注意力从宏观世界转向微观研究的重要转变。它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领域的窗口,让学生探索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和向往好的材料。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列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了解离子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 (3) 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含义及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和猜测,证明和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列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观察元素1~1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最外层原子的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索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离子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向往。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了解离子是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难点: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列的。 5.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情景演示 6.课表:1课时 7.教学过程 1.情境介绍,教师感性阅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知识。附:我是一个小电子。我一直在原子核周围旋转。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搭档一直想挣脱细胞核的吸引力。但小老头,原子核,却很能干。虽然它只占原子的很小空间,但它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中子不带电,而质子带正电。问题:电子如何在原子核外移动?他们能摆脱原子核的吸引力吗? 2. 新课教学 (1) 探索核外电子排列的指导 ①学生猜想:电子是如何在核外运动的? ②学生交流:告诉你的同学你想象中的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③探索证明假设:阅读课本中的文字。 ④归纳结论:原子核外的电子呈层状排列。 ⑤老师的启示:科学家们在探索原子核外的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和猜想阶段,然后通过科学手段和先进仪器进行实验测量和测试,得到了真相。那么为什么第一层有一些电子呢?有的在二楼?每个电子壳层中电子数的规律是什么?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会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编排的思考,并提醒学生高中毕业后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查阅相关资料)⑥学习原子结构含义的示意图。 ⑦ 实践巩固。 ⑧ 展示挂图:元素1~18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总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元素的最外壳,元素的化学性质,8种稀有气体元素(He为2),相对稳定的金属元素,小于4种不稳定的非金属元素不稳定元素大于4种的元素⑨老师提问:个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结构稳定,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没有被完全填满,想要变得稳定又如何达到目的呢? (创设探索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探索) (2)探索离子的形成 ①提供资料: a.钠与氯反应生成氯化钠;湾。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学生表演: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的角色(元素符号附在头部,最外层电子数的“电子”附在身体上) ),其他学生是评委。 (表演形式生动巧妙,考验同学们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同学们踊跃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③同学们讨论:如何将钠原子和氯原子变为稳定结构以达到稳定? ?设计一个计划。 ④学生表现:两个学生和同学一起研究每个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将“钠原子”上最外层的“电子”粘贴到“氯原子”上。 “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因得电子而变成Cl-,并因静电相互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⑤师生分析:⑥引导题:离子是如何形成的? 什么是离子? 如何区分阳离子和阴离子? 离子符号应该如何与原子不同? 3. 总结 在这个话题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要求学生自己总结) 4. 作业 8. 黑板书写设计
高中生物老师教案模板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