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教案 篇1
【活动设想】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间,我正与学生在操场上游戏,突然一个帅气、可爱的男孩子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的鞋带开了,我不会系!”……
午休了,我正在与学生们共进午餐。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忘记带勺子了。”我随即递给她一双方便筷子,她却无奈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用筷子!
现在社会上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数孩子们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孩子们逐渐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能够独立完成的事却懒于亲自动手,不容易独立完成的事更是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针对这一问题,特开展此项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双手和大脑是多么的神奇,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多动脑、勤动手的乐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手的用处非常大,可以为我们人类做很多事情。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情感与态度
通过表演、手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
3、过程和方法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
通过观看录像,初步感知“手”的神奇,在活动实践中,充分体验“手”的神奇。
【活动方法】
“游戏法”,让学生初步体验“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讨论法”,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中认识“手”的作用,进而确定主题;“调查法”,让学生在课前对社会上的人进行调查,了解什么人的手会说、什么人的手会变、什么人的手会演;“实践法”,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自己也拥有一双神奇的手;“交流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在评价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活动材料——水彩笔、剪刀、胶棒、卡纸、手工纸、文房四宝、有关手的资料、小魔术等。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最认真!请同学们把你们的双手背到后面,老师只提一个要求请你不要用手,可以用身体的其他部分把文具盒打开,任意拿出一样文具,然后再把文具盒盖上。老师开始计时,看看谁能第一个做好?(教师计时)(时间写在黑板上)
(如果有学生用嘴来做,强调用嘴不卫生,对身体有害。)
师:同学们,你们不用手来翻书感觉怎么样?谁愿意来谈一谈
(指导学生从“不能没有手”的角度谈感受)
生:太累了。
生:太麻烦了。(怎么麻烦了?)
生:太费劲儿了。(怎么费劲了?)
生:根本做不到……
师小结:同学们都觉得没有手翻书太费劲了,是吗?
2、师:那我们来做第二个游戏。请同学们把你的一只手背到后面,用另一只手来把文具盒打开,任意拿出一样文具,然后再把文具盒盖上。看看谁能够最先做好?(教师计时)(时间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用一只手来取文具和刚才不用手取文具,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说明)
生:比刚才容易些,但仍然很难做到。
生:比刚才用的时间少。一只手做事比没有手做事快多了。
生:两只手都不用,似乎没办法做事,用一只手可以做事,但是很难做好……
师:刚才同学们都会用比较的方法,说出了不同。
3、师:这样我们继续比较一下第三个游戏看看这回你们感觉怎么样?请你用我们的双手把文具盒打开,任意拿出一样文具,然后再把文具盒盖上。看看我们最快需要多长时间?(教师计时)(时间写在黑板上)
师:这回同学们只用了(
)时间就做好了,你们真棒,这回和前两回相比你们感觉如何?
生:我觉得用两只手做事比刚才容易多了。
生:我觉得用双手做事动作很快,节省时间。
生:我觉得如果没有手,我们好像什么事也做不了,有了双手我们就可以做想做的事了……
二、主题生成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离不开手。可想而知,那些没有双手的残疾人生活该有多么艰难。如果我们看到这些残疾人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帮帮他们。你们愿意吗?(生:愿意)看来同学们对“手”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次我们就以“手”为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板书:手)
1、我们的手会说
师:那人们都用手做些什么呢?(播放录像:手语播音员在用手语播音)(学生自由说出画面上的人在做什么。)
师:瞧,他们的手都会说话,你们知道什么人用手语吗?(生:聋哑人)对了!聋哑人的手就是他们的嘴,他们用手势与人交流,在无声的世界里,同样感受着我们的快乐。还有什么人的手能说话呢?你们看——(播放录像:音乐指挥和交警指挥)
师:你们的手会说话吗?什么时候你们用手来说话?
2、我们的手会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只是我们的手不但会说,还会变呢!你们看——(播放录像:魔术表演和手影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的手会变吗?
(请同学做手影,全体学生都可以学一学、做一做)
3、我们的手会演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居然也会变。不过有些人更厉害,他们的手还会演呢!不信,你们看——(播放录像:各种乐器表演)
师:他们厉害吗?你的手会演吗?
4、我们的手会做
师:其实我们的手能做的事还多着呢!谁来说一说我们平时都用手来做些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汇报)
师:原来,“手”可以做这么多事情,那么你们认为我们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生说:灵巧的手、神奇的手、了不起的手、不可缺少的手、奇妙的手、有趣的手、多才多艺的手……)最后定出题目。(你们觉得选哪一个题目作为我们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题目最合适呢?为什么?)
师:好,我们就以《神奇的手》为题来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三、动手实践
师:看来,我们的手也很神奇。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来做一件事证明我们神奇的手可以给我们带来的神奇吧。
师: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你的手做些什么?(根据学生喜好进行分组)(合作制作作品)
(如:剪纸小组、绘画小组、制作手抄报小组……)
师:同学们做得多认真啊!谁愿意把你们的劳动成果展示一下?(组长简介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简要的评价)
(学生互评)
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你们学会了向同伴推介自己的作品,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学会了欣赏他人,在欣赏的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今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四、情感升华
生:我觉得我的手太神奇了。
生:我觉得手的作用真大。
生:我觉得人不能没有手。
生:我要用多才多艺的手创造出许多奇迹来。
师:是啊,有一双健康神奇的手是多么幸福啊!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着双多才多艺的手,用这双勤劳的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强大!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向后转,用手对听课的老师说“再见”吧!
【活动反思】
1、侧重指导学生全员参与,在活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有些孩子由于没有特长,平时在班级中有没有突出表现,因此总是处于被他人忽视的地位。时间一久,形成了孩子自卑的心理状态。对这样的.孩子,我提前对他们以聊天的形式做以肤浅的心理指导,目的在于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使其在活动过程中也充满表现欲望,进而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为此,我特意安排“我们的手会做”这一主题。在这一活动环节中,我帮助每一个孩子挖掘自己的专长,让没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手可以劳动。为其创设“母亲节献给妈妈的爱”和“教师节的礼物”等情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自信——“我也同样拥有一双多才多艺的手!”
2、侧重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在活动中体验多才多艺。
学生平时都是用手来做事,因此,我特意安排学生学做手影的环节,以此调动全体学生的动手欲望,促进全员参与活动,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3、侧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活动中受到启示,学会学习。
活动虽然结束,但学生的探究欲望却更加强烈。对于课堂上没能学习的手语、交通指挥等活动,学生极其感兴趣。基于这种情况,我大胆鼓励学生借此机会走出课堂,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学习。如:想表演手语的孩子,我建议他请自己做记者的父亲帮忙联系电视台用手语播音的阿姨进行学习;想表演裁判的同学,我建议他回家观看体育频道;想表演交警的同学,我建议他到花园街与中山路的交接口处去观察交警的手势,并向交警叔叔进行请教;想表演音乐指挥的同学,我建议他直接请求音乐老师的特殊指导……经过这次活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大幅度提高,掌握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来达到学习目的的方法。
神奇的水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欣赏离奇的童话故事情节,拓展想象空间,对蛋的种类有探索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
该童话的录音、母鸡、鸡蛋、国王等桌面教具一套、实物蛋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童话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1)教师先出示实物蛋,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一遍,让幼儿欣赏童话故事,思考:
故事叫什么名字?
故事里有谁?
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
1、结合桌面教具演示听故事一遍,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思考:三只母鸡下的蛋有什么不一样?
2、欣赏童话录音一遍,让幼儿用语言与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
二、让幼儿想象"蛋"的奇遇记,集体合编童话故事。
1、小组自由讨论,想象"蛋"的奇遇记。
2、集体续编童话故事。
三、组织幼儿讨论:
有几种动物会下蛋?(鸡鸭鹅鸟类蛇等)它们下的蛋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加以比较)
四、活动延伸:
根据不同动物下的蛋继续续编童话故事,讲给客人老师或爸爸妈妈听
神奇的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会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汉字的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对汉字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 4.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5.认识10个生字,掌握掌握“采访、外甥、喇叭、枇杷、物语、鸿鹄、紧凑、诞生、删改、保存、特殊、搁板、恭恭敬敬、井然有序。” 教学重难点: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课前准备:相关的教学挂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2.认识10生字。掌握“采访、外甥、喇叭、枇杷、物语、鸿鹄、紧凑、诞生、删改、保存、特殊、搁板、恭恭敬敬、井然有序。” 3.学习《字谜七则》、《有趣的谐音》、《仓颉造字》 4.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2、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揭示内容.同学们,你们的发言,再加上刚才书上的介绍,仅仅是对汉字的初步了解,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好,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板书课题“遨游汉字王国”)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1、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第78~83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感受汉字的神奇吧.
2、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熟读材料,掌握本课的10个生字,画出重点词语。 b.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c.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d.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课件出示要掌握的10个生字:甥、舅、锥、鸿、迂、典、剖、蛀、恭、搁 b.课件出示生点词语:采访、外甥、喇叭、枇杷、物语、鸿鹄、紧凑、诞生、删改、保存、特殊、搁板、恭恭敬敬、井然有序 c.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汇报.
d.关于《有趣的谐音》:
师: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答:歇后语和笑话.)
师:能说出哪些字是字谐音吗?
e.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
f.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的来历.注意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总结拓展,激发学生探究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一、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第一小组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11月8日
活动地点: x x家
活动内容:丰富而有趣的汉字
活动过程: 1、猜字谜 2、讲谐音笑话、歇后语 3、编小报分工:
组长: 搜集资料:
抄写:
插图: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三、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三、四课时 课时目标:开展活动,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字谜大擂台.
a.教师引言:首先,我们从汉字的猜字谜开始.同学们,大家在课外一定收集了不少汉字字谜,还有的同学自己编写了一些字谜.现在,我们要举行字谜大擂台活动,大家准备好了吗?
(活动说明:教师事先将学生收集和编写的字谜和谜底集中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必答题、抢答题若干道,分别用不同的信封装好,以便主持人活动时使用.)
b.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大组.将每个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每个组人数尽可能相等.
(2)在班级中选出一位活动主持人,五位裁判员,一位记分员.
(3)必答题每题5分.答对加5分,答错不扣分.
(4)抢答题每题8分.答对加8分,答错扣8分.
(教师根据活动的效果和学生人数进行控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c.交流体会,感受乐趣.
活动结束后,可以请自编字谜的同学介绍编字谜的过程和自己的体会,也可以介绍自己在收集字谜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二、谐音俱乐部.
a.教师谈话:刚才我们进行了紧张激烈的字谜大擂台,大家不仅通过猜字谜积累了汉字的知识,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进人我们的谐音俱乐部,再次享受汉字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b.互动游戏.
(1)歇后语: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歇后语前半句,指名其他人说其中的谐音字.
(2)古诗:一学生读自己搜集的古诗,指名其他人说后半句.
(3)对联:一学生说自己搜集的对联上联,指名说对联下联,并说出其中的谐音字.
(4)笑话:一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笑话.其他人说为什么好笑.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实践
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无穷乐趣.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学习的主人.课下,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字谜,有趣的谐音现象整理归类,准备分成小组出小报。 第五课时
课时目标: 1.检查前面的学习掌握情况。 2.学习<<“册”、“典”、“删”的来历>>。一、检查歇后语的掌握。二、展示小报。三、学习“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样造出的? 2.自读材料,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由来? 5.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神奇的水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发现碘遇到淀粉会变色这一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
2、动手调制淀粉液,体验操作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材料:绘画纸、淀粉、水、小盘子、棉签、小勺(以上材料人手一份)
淀粉糊画好的画一张、喷壶一个(喷发胶的瓶子效果较好)
说明:碘酒用医用碘酒按1:3的比例加入水,装入喷壶。
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熊:(幼儿扮演):今天我过生日,好朋友送我什么礼物呢?
小猴:(戴头饰,幼儿扮演)上场:今天小熊过生日,群殴送给他一张贺卡,小熊请收下
小熊说:"谢谢你,(翻来覆去的.看)怎么什么也没有呢?"
小猴说:别急、别急,这是一张神奇的贺卡,我来变出来(用碘酒往画上一喷,出现生日快乐及图案)小熊高兴地拍手说:真神奇、真神奇。
小朋友,我们也来做神奇的贺卡吧
(二)教师讲解操作过程
1、先调淀粉糊:请小朋友用小勺把淀粉(加入小盘内,用棉签悄悄搅拌,调成稀糊状,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注:(幼儿掌握不住淀粉与水的比例,教师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2、用棉签沾上调好的淀粉糊在纸面上画画
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说一说想在贺卡上画什么(提问几个幼儿、启发思路)
请小朋友在纸上绘画,让小朋友看画的痕迹、吹干
观察幼儿画的过程,个别指导。
3、画完的幼儿把画贴在黑板上,教师用碘酒喷洒,幼儿感受淀粉变色现象带来的快乐
(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
今天小朋友都用碘酒和淀粉做了一个神奇的贺卡,回去后可以把贺卡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神奇的水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稻子是家乡的一种农作物,幼儿对水稻很熟悉,差不多每家都种水稻,他们对身边的农作物有所了解。这节课以幼儿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稻米及稻草的用途让幼儿懂得爱护水稻,爱惜粮食。通过玩草垫游戏活动,培养了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稻谷和稻草的用途,懂得爱护水稻,爱惜粮食。
2、幼儿喜欢玩草垫子,能想出各种玩草垫子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块草垫子、稻草一束、米一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很多东西到了秋天都成熟了,请幼儿说说什么东西到了秋天都成熟了?出示图片: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秋天的农作物,它是谁呢?下面邀请小朋友一起来猜一猜。
2、出示水稻图片:
提问:
(1)你们看这是……?(在我们这里,水稻小时候是长在水里的,所以它才叫水稻)
(2)你们看稻穗上一颗一颗成串的是什么?(稻谷)
(3)稻谷外面包着一层黄色的壳,剥掉外面的壳以后,里面是什么呢?(米)
(4)米有什么用呢?(可以做成饭、粥、磨成米粉)
(5)让幼儿知道水稻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每天吃的饭、粥都是用米做的,小朋友要爱惜粮食。
教师小结:水稻浑身都是宝,除了它的果实有那么多的作用以外,剩下的稻草也有很多的用处。
师:出示稻草实物,小朋友知道稻草可以干什么吗?(搓草绳、盖草绳、做稻草人、做草垫子……)(逐一出示实物)3、玩草垫:
(1)师出示草垫,看,这就是用稻草做成的草垫子,它有很多用处。小朋友还可以用它来做游戏呢。小朋友们可以开动小脑筋想一想、玩一玩。看谁玩的方法多。
(2)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草垫,一边玩一边念儿歌草垫子,变变变,变不成小河跳过去。草垫子,真有趣,变成格子,跳一跳。草垫子,真好玩,顶在头上,慢慢走。
(3)幼儿自由游戏。教师巡视指导。
延伸活动:
活动后教师可在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稻草编制草垫,草绳等。
活动反思:
本次体育活动我始终围绕"认识水稻,了解生长环境用途及草垫子玩法的,设计的环节层层递进。同时,幼儿在玩草垫活动中也体现了尊重幼儿个别差异,在集体练习环节我用草垫子搭设了两条难易不同的路线,这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能力来选择路线。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幼儿掌握了玩草垫及双脚立定跳远的基本技能,能够跳过三个草垫子并且双脚稳稳着地。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勇于挑战的品质,一部分幼儿能够尝试双脚立定跳四个草垫子。
神奇的水教案 篇6
神奇的电话号码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学习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十分必要。与其整天把幼儿看管得紧紧的,不如教会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鉴于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教育外,觉得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幼儿年龄小,不处在未成年期,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虽然知道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我利用经常发生在孩子周边的生活经验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从而真正体现《纲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精神。
三、说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分析和幼儿情况分析,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我为本活动定出了两条教育目标。第一,让幼儿知道几个常用的报急电话,并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第二,增强幼儿的自保护能力。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活动知道几个常用报急电话,学会保护自己。难点是: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
四、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幻灯机、幻灯片。(内容是一些突发事件的过程)
2、三幅有关突发事件图画。
3、一部电话。(供幼儿学习拨打报急电话)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安全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才能使幼儿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本活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以幼儿自己探索知识,形成对安全知识的兴趣为主要内容;第二大部分,让游戏活动的知识落实到行为。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放幻灯,吸引幼儿注意力。目的将幼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我让幼儿在“该怎么办”情景中,通过看、说、获取相关经验,“小明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帮他想想办法”,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学习拨打报警电话。要求幼儿不但要说出报急电话号码,而且还要正确拨打电话。这样使幼儿不但掌握知识,而且掌握正确的报警的方法。
第四环节:游戏活动,本活动在幼儿掌握初步的报警知识的基础上,为幼儿设置一个情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
六、说活动延伸:
中班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些报急电话号码不一定全记住,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牢记。我在活动室摆放一个电话,供幼儿游戏时练习拨打电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提醒幼儿、教育幼儿,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神奇的水教案 篇7
大班数学《魔术师》的教案
活动目标:
1、 学习在一定数量的物品基础上再增加3个的加法列式方法,初步建立数字相加的概念。
2、 尝试根据图意列加法算式,进行10以内的加法练习。
活动准备:
苹果图片、磁性数字卡。 水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 观察挂图,分析、理解图意,知道魔术师的本领是会使所有物品增加3个。
1、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新朋友到我们班来,我这个朋友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这个魔术师可厉害呢,所有的物品只要经过他一变就会增加3个。3个苹果一变就会再增加3个,两块积木一变就会增加几个?(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说出增加3个,以增进幼儿的理解,加深幼儿的印象)4个柿子和5个梨子一变,它们分别会增加几个呢?
2、分析教学挂图,理解书中方框的用处,学习在一定数量的物品基础上再增加3个的加法列式方法,初步建立数字相加的概念。
教师:魔术师把所有物品变多了,小朋友算一算,经过魔术师这么一变,新的方框中每种物品有几个呢?算好后,请你们在对应的框中添画圆圈表示相应的数量。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算的结果告诉我们?(教师引导一幼儿说出魔术师一变,原来3个苹果会变成6个苹果。)
二、尝试根据图意和自己添画的圆圈数量,列加法算式建立数字相加的概念。
1、讨论理解左边图式与右边不完整算式的关系,学习用数字表示变化前后的物品数量。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右边的加法算式。每个算式都有两个括号(教师同时用手指括号)这些括号里都需要填写一个数字。每道算式前面括号里填写的数字表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表示魔术师没有变魔术以前的物品个数)后面括号里的数字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幼儿说出表示魔术师变魔术后,每种物品的个数)请小朋友根据魔术师变魔术前后物品的变化情况,在括号里填写上一个正确的数字。
2、尝试根据图意进行加法列式。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数一数,填数字列加法算式。(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完成练习的情况。)
三、介绍自己的练习结果,清楚讲述“x个xx再加上3个xx是x个xx”的计算结果。
1、介绍练习结果,清楚讲述“x个xx再加上3个xx是x个xx”的计算结果。
教师:小朋友,谁愿意把你练习的结果说给我们大家听一听?(教师根据某一幼儿的介绍,板书在黑板上)
2、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正确学习加法列式。
教师:还有哪个小朋友和他做的不一样?(若有,教师同样把他的结果板书,引导幼儿与同伴比较,帮助个别幼儿确定正确的方法。若没有,表明全班幼儿已达成共识,都能正确列加法算式了。教师引导全班幼儿清楚讲述“x个xx再加上3个xx是x个xx”)
四、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