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范文1
“三维”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
2、深入研读课文,探究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
3、品析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3、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计:“学、导、练”教学模式。
教学思路:感知——感悟——感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3、品味对苏州园林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苏州园林图片
2、导语: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
建筑中的一朵奇葩。今天让我们共同品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来欣赏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图画美和艺术美。
3、板书课题:二十一 苏州园林 作者:叶圣陶
二、揭示学习目标:1、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2、探究文章结构方式;3、品味作者深情。
三、作者简介与题解: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过《小说月报》等杂志,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创作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练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本文是叶老为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
四、检查预习: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轩榭 对称..xuān xiè.chn 重峦叠嶂.zhàng 斟酌..zhēn zhuò
池沼 zhǎo 嶙峋 lín xún 镂空 lóu 阑干 lán .....
五、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1、2段,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3—9段,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第10段,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还不止以上所写。
六、合作探究:(一)齐读1——2段, 回答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
(第一段:总印象:标本)
2、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第二段:总特点:一幅完美的图画)
(二)默读3——6段,探究问题:
1、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追求“苏州园林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他们如何 去做?(四个讲究)
2、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的?
第3段:亭台轩榭——讲究布局美
第4段:假山池沼——讲究配合美
第5段:花草树木——讲究映衬美
第6段:花墙廊子——讲究层次美
3、四个“讲究”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四个“讲究”的顺序依次照应了第3——6段的`内容。)
(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除了上面四个方面的“讲究”,还从其它方面也注意到图画美,
快读第7——9段,请从文中找出来。
第7段:每一个角落——图画美
第8段:门窗——图案美
第9段:建筑颜色——色彩美
思考:第2——9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总分关系,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第3——9段分说具体特征,其中
第3——6段的四个“讲究”是从局部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第7——9段的后三个方面则是
从细部来说明的。
七、拓展延伸: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
作者是按照“总说——分说——小结”的思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分说部分
则是按照先主后次,从局部到细部的思路来写的。
2、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八、课文小结: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
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九、点击中考:见《苏州园林》中考题
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亭台轩榭——布局美 每个角落——图画美
假山池沼——配合美 图画美 门窗设计——图案美
花草树木——映衬美 建筑颜色——色彩美
花墙廊子——层次美
(局部)(主) (细部)(次)
教后反思: (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弄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2.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导语: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继续来品味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2. 检查上节课后练习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见“教学要点”
三、自主学习
(一)自学导纲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明确: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是不讲究对称
2、第4段"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中" 往往" 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
明确:不能, " 往往" 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有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3、本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 师生共同完成导纲
四、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语言准确、周密。读下列句子,注意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明确:" 很少" 表示池沼或河道边沿砌齐整石岸的极少,但不是没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明确: "几乎"表示不是全部,但已接近全部。准确地说明了在园林适当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在增加园林层次上的作用。
3.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明确: "大多" 表明苏州园林多数门窗阑干漆广漆,但不是全部漆广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创造人与周围环境的谐调美,是怎样刻意追求自然之趣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1、突出自然之景地位;2、增添或仿造自然之景;3、人造景点力求“自然之趣”。 个人感受:各抒己见,只要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即可。
六、课堂小结:本文介绍苏州园林,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也适当穿插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方法;语言准确、周密,前后呼应,简练生动,耐人寻味。
七、达标检测 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①分类别
说明 ②作比较 语言 简炼生动
③引用
方法 ④举例子 特点 耐人寻味
⑤列数字
教学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
关于《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关于《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范文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要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步骤和实施
一、导入课文:
(修路的联想)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
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
(世遗会的思考)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视频资料的播放)带着问题看《苏园六记》的开头片段)
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ClassicalGardensofSuzhou(苏州古典园林)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3-6)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⑴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⑶(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⑷(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⑸(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幻灯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链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看网上论坛帖子)
4、(提供相关网站)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四、提高和延伸(代作业)
1、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
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2、给以下四幅图各起个好听的名字,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幅写上一段美文。(蕉窗听雨、晚意金秋、苏园冬韵、深院幽庭)
3、我们一初中就是极富吴文化韵味和苏园风格的姑苏名校,课后各小组结合学校的园林资源写个调查报告,介绍惠荫花园一初中。
关于《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范文4
课题:苏州园林
编写时间:20xx年4月18日
设 计 人:何芸芸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阅读课文,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两课时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拔法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导语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园林》。
二、释题、简介文体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
育家,编辑家,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
三、录音机朗读课文。
录音机朗读课文,正音正音,查字典,解释词语,扫除阅读障碍。
四、看图,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点。
1、投影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具体讲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教进
行引导点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五、分析课文结构特点,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阅读2—7自然段,确立说明对象,及之间的关系。
3、朗读第二、9段,思考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如果作者不在此结尾,还要继续写下去的话,会再写些什么呢?那为什么作者又不继续写下去呢?
5、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全文紧紧抓住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哪能一点来进行分析和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