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穷"这两个成语。
4、教育学生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本文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1)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
(2)学习"庞然大物""黔驴技突"这两个成语。
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手段:CAI、录音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文也是一篇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所谓"寓"就是寄托的意思。通过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阅读本文时,要理解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含有什么深刻的道理。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予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目标2)
"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船载":用船载。以:连词,相当于而。
"放之山下。虎见之"这两个"之'奖代词,指驴。
"庞然大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
"他日":有一天。
"甚恐"甚:很。
"益司其声"益:更加。
"终不敢搏"终:始终。
"稍近":渐渐靠近。
"蹄之":蹄:名词用作动词,用脚踢。
以为:以为神。把(它)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阚于是
3.文中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分为六个层次,请找出各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目标3)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稍出近之,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
(2)孤雁在干什么?作者为何“怜”它?
明确: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
因为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尽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象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喊声。
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4、尾联: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作者为何在尾联提到野鸦?
明确:以野鸭反衬孤雁,表达诗人的爱憎之情。
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鸭全然不懂,纷纷然鼓噪不停。
诗人以孤雁自比,野鸭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5、赏析:诗中传递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
三、赏析《鹧鸪》这首诗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首联: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外貌特征。
这种鸟儿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由整齐。这种鸟儿与哪一种鸟儿比较相似呢?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似。
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看出是咏鹧鸪。
2、颈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颔联渲染了什么样的意境?为何提到“青草湖”和“黄帝陵”?
颈联中“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引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
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因此联,作者被称为“郑鹧鸪”。
3、颔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颔联承“啼”字。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试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
“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的啼声感人。
“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的啼声之悲。
4、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尾联“相呼相应”明写鹧鸪雌雄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
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象在叫“型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诗人着意表现鹧鸪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加传神。
赏析:作者借鹧鸪啼声抒写什么情怀?
(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 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4
导入
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整体答)
好,
请大家欣赏几幅画面,你能说出这些画面出自哪些作品吗?
(点击:出现动画)
(学生说)
对了,它们就是来自著名的童话《白雪公主》、《灰姑娘》、《海的女儿》。大家想一想,童话有哪些特点:童话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语言通俗、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童话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特点,才受到了全世界少年儿童也包括成年人的喜欢。今天,我们来学习由美国作家莫德·林赛给我们带来的童话《地毯下的尘土》。屏显:地毯下的尘土莫德。林赛
屏显:《美德书》由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
(学生读课文)、(点击)
一整体感知
屏显:整体感知
1、注意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有关词语的词义。
2、这篇童话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检查阅读效果
好,大家阅读得都很认真,我来检查一下阅读效果,请看屏幕上的这几个词
屏显:葱茏cōnglóng
被褥rù
眷顾juàn
真挚zhì
宝藏zàngcáng
教诲(huǐ?huì?)
葱茏在文中怎么理解?
眷顾在文中怎么理解?
真挚在文中怎么理解?教诲在文中怎么理解?
现在我想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内容。概述故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屏显: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内容。
大家对故事内容概述得比较到位。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中米妮具有哪些优点?
(学生答):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米妮:勤劳能干,诚实善良
请大家再读全文
三屏显细读,感悟
1请画出课文中描写米妮勤劳能干的语句。
2请读出表现米妮诚实的语句。
请读出相关语句,并说一说这是什么描写?对,是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描写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文章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小姑娘米妮勤劳、善良、诚实的形象。这篇童话语言的生动还表现在运用了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请大家找一找有关语句,品味,品味。
屏显:诵读,品味。
读出文中你喜欢的带修辞的语句,体会好在哪里?
我们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了童话的魅力,大家有没有想一想——屏显: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育呢?
学生回答。这篇童话告诉我们: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勤奋,诚实。
这个故事的结局,米妮以她的诚实换来了回报。请大家发挥想象。
四屏显:拓展,想像
在下面的情况下,故事将会怎样发展呢?
1假如米妮上床后就睡着了,根本就没有想起地毯下的尘土。
2米妮拒绝了小矮人的好心,不要金子。
请大家两人一组选择一种情况进行讨论,发挥想象续接故事。
五作业
课后将未选择的一种情况进行续接故事。
l心量活动问题?
l不安的经历问题?
l课文标题问题?
l教案中为什么不先概述故事、后生字词?概述故事为什么不用一问一答或列出要点的提不形式?学生读书的时间是否大多?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 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惮( ) \ 踱( ) \ 撮( ) \ 归省( ) \行( )辈
撺掇( )( )\ 凫( )水 \ 潺潺( ) \ 宛( )转
絮叨( )( )\ 怠( )慢 \ 蕴藻( )( )\ 家眷( )\ 纠 葛( )
喝( )采 \ 旺相( )\ 桕( )树 \ 楫( )子 \ 棹(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前段时间,莫言刚刚成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第一人,鲁迅也是被提名过的。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读音、释义的'预习情况,可通过听写、提问等方式进行。
三、走近作者及解题
(学生看注释①,了解作者作品大体情况,教师作相应补充。)
1、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
2、关于社戏
社戏,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3、补充
本文体裁是小说,所以作品中的“我”,虽有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子,但绝不是作者。
四、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2、综合来看,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
3、划分段落,并指出详略。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能够复述课文。
2、完成本课教学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2、提问词语解释及作者介绍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1、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乡亲对“我”又是怎样?
3.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4、“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文章写到从赵庄归来,“看戏”的经过就写完,为什么还要写六一公公送豆?
7、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三、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7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
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
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
佳肴( ) (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
是故自强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
二、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
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读懂文章,说说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收获,我快乐)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记录等的问答,记述。
【课外延伸】: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 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当素未谋过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老虎见面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故事。
2、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柳宗元?(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小结)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mí]》《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著有《柳河东集》。
师: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 分析新课
1、导入: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要多读才能领会其内容,尤其是文言文。好,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散读课文,读出感情注意节奏,还要注意手中的笔,也应该动起来。圈画出文中生字读音。)
师:好下面再来听课文录音一遍。注意自己刚才练读与录音比较。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哪位同学来读?请举手!(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请坐。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他读的有不足的地方?
(纠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
师:注意“载”,读四声。
生:表示年的时候才读三声,表示运输时读四声。
生:“踉”,左形右声,跳跃的意思。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仔细,那我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字、词容易读错的或有些句子容易读错破句的?来提醒一下大家,你认为字、词、句在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懀字形很难。我们可以这样来记:狗来了心里很害怕,所以是小心谨慎的样子?nbsp;
生:黔,要注意右边没有点,这点很重要,也需要大家注意,黔的意思是贵州。
师:好,我们已经把要注意的一些字词熟悉了一下,那现在应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这篇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一遍。
师:没有错误,很好,很流畅。
2、 师:现在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遍,讲给同桌听,一会儿请同学讲给大家听。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结合注释或工具书对文章进行翻译,注意一些重点词。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教师板书重点词:
船--用船(名当状语) 蔽--隐藏 窥--偷看
稍--渐渐地 憖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 噬--咬 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 狎--亲近而不庄重 计--盘算
跳踉--跳跃 蹄--踢(名作动) 近--靠近
止--通“只”、不过意思 技--技艺、本领
胜:禁不住(不胜:不能承受) 尽: 吃光 (用做动词)
师:我叫两位同学上来把黑板中重点词的意思写出来。
师: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师:好,下面我们派两名代表上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生译)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师:很好,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故事字数不多,但是短短的一百多个字,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非常精彩的、生动的,应该说不愧是大文学柳宗元写的。
3、 再读
师:我们刚才读的很正确,但现在我们再读,但跟刚才不一样,这次能否通过读把驴的性格特点,老虎的性格特点读出来,至于怎么读,就看你们的理解能力了。好,等一会我们同样请一名代表来切磋交流一下。
(生自读)
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听得同学,觉得他读得好的句子是哪句?或者说你觉得他读的还有什么欠佳的地方,需要加强的地方?
生:我觉得要读出老虎的狠,特别在读吃驴的时候
师:那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
师:好,读得更有力了。你觉得哪两个字能突出老虎狠的特点。
生:断、尽
师:对。这两个动词最能体现。(板书)
师:刚才讲到老虎害怕驴,那还有没有哪里可以看出老虎很害怕的`?
生:憫远遁,往来视之,终不敢搏
师:这里有个字很能看出老虎害怕,不敢看?
生:窥 (板书)
师:把窥换成看、观察行吗?为什么? (生答)
生:这里面有2个过程,往来视之,又近其身。
师:他考虑的很周到。刚才在读“技止此耳”时,大家读的狠好,我们来稍微揣测一下,当时老虎心理师怎样的?
生:高兴、得意、窃喜……
师:原来害怕,现在知道他没有什么技能,就“恍然大悟”。原来以为是庞然大物,可就只有一鸣、一蹄,用完就没有技能了。这就是所谓的黔驴之技,所以现在我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仅有一点点本事,如果一点本事都没有了就是黔驴技穷。(板书成语)
师:综合板书来看,驴落虎口,凶狠聪明的老虎、外强中干的驴,我们结合注意点,把特点读出来。
(全班一起读课文)
师:你觉得驴能避免悲惨的结局吗?
生:不能,他没有真本事
生:老虎很聪明,知道试探驴。
生:知己知彼。
师:很好,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故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或者批评讽刺一些行为。那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自主发言)
师:如果想要避免被吃掉怎么办?
生:再学点本领
生:逃跑
师:小结。主要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于社会,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话。
三、 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之后,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咱们来为驴翻案。让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老虎。题目可以使《黔驴新编》《川之驴》
四、 作业
1、 收集跟动物有关的成语或寓言,为单元活动做准备。
2、 做文言重要字词的积累,不懂得地方标出,下节课一起来释疑。
板书:
恐 窥 骇 --庞然大物
鸣、蹄 ︱ --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
喜 断 尽
教学反思:
通过引、读、演、思、品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1、 引 引导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旧知识。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介绍
2、读 自读、点读、评论、修正
多种方式的读,同桌翻译 ,同学纠正
3、演 根据文意现场表演
师生共同概括老虎驴的特点
4、思 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心理变化
启示
5、品 精彩片段,老虎心理、动作
小结:以作者为线索,连接课堂内外新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小组讨论弄懂意思。再由老师点评强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题意识,让学生既在合作中学习了,又能强化基础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演让大家更形象的理解文意,也快乐得学习了。拓展延伸里让同学们自己编故事发挥创造力。总之,尽量做到让古文不古,让课堂快乐。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爱劳动的作风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他的心理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孙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
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孙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4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
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鲁滨孙在逆境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研读探究
教师导学:鲁滨孙是怎样的一个人?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思考题:
1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怎样看待鲁滨孙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学生朗读第1~3段,体会鲁滨孙的心理变化
学生朗读4~9段,考虑鲁滨孙为了生存作了哪些事?
学生朗读10~12段,鲁滨孙怎样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生存的心态?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
人没有精神寄托是不行的,鲁滨孙说服自己要顽强地活下去,这需要很的的勇气,他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体验反思
联系自己的生活,把你在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造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教师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要正确辨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
2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将怎样做?发挥想象,写一篇短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0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谒:扳:称: 泯:
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1
课标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相关内容,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2、学习通过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赏析精美语言,体味蕴含的情感。
4、朗读并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诵读,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
3、研读五幅图画,赏析精美语言,感悟作者用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艺术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
4、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学习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2、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写法。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每一个步骤都注意突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3、自主探究教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的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朗读,感受散文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课文感情学生自主掌握课文构架。
第二、三课时:深入学习课文的表现手法(情与景关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重点语句解析(结合课后练习题);课文结构。
课后实践:如果有条件,教师可选择带领学生集体春游,以拍照、写生、唱歌、野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回归生活。
学习过程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2、目标导学
⑴、掌握生字词,文常
⑵、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⑶、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概括好五幅图。
二、自学
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烘托()披着蓑()
抖擞()()朗润()()鸟巢()
撑()伞嘹()亮赶趟()儿宛()转
窠()巢应和()黄晕()
2、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原籍浙江绍兴,出生江苏东海。是我国现代的________、_________。他的散文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助学
(一)读春:
春天,是那么的美丽,现在我们共同来读一读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一起来感受一下那美丽的春景)放配乐朗诵,领会作者朱自清的感情基调。(引导朗读课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
朗读指导:
①读音正确,声音洪亮。②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③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感知课文:现在我们先听一段朗读录音,然后再跟着音乐一起朗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的语调、停顿、感情。
1、教师播放录音,全班一起静听或是跟读录音朗诵。请大家放松心情,发挥想象,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2、听完录音,播放音乐(班得瑞《春野》),创设舒缓的情境,全班齐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教师给予评价)
3、全班朗读完毕之后,再请学生举手分段朗读。(教师给予评价)
4、学生读完教师点评,指出优缺点。
教师提示: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要读准字音,口齿清楚,吐字有力,而且是自然流畅地读出。体会感情,把握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朗读时语势多扬少抑,用声多轻少重。开头要读得欣喜,充满生机。中间部分则需要精雕细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段可以读得俏皮、活泼。“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几句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响。结尾的三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讴歌春天、热爱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因此,“娃娃”要读得轻些、高些,略有虚声。“小姑娘”则用高而明亮的声音来表现她的快乐、活泼。最后一段,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和气势,声音洪亮、有力。
教师示范重点语句的朗读。师点拨:本文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二)赏春:
课文整体把握: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开展。把学生分成为6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课文1-3自然段;第二小组第4自然段;第三小组第5自然段;第四小组第6自然段;第五小组第7自然段;第六小组8-10自然段。)
提问:
1、读完课文,大家说一下朱自清都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互相探讨总结,并把本小组的成果写在黑板上。
五分钟后。请各小组代表呈现本组答案。
2、作者又是怎样形容他们的呢?(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写在黑板搬上的点小组回答并,要小组派一个人到黑板上写出。)
第一组
山:朗润水:涨太阳:脸红
小草:钻嫩嫩的绿绿的(春草图)
第二组(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第三组(春风图)
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
牧童:短笛成天嘹亮地响着
第四组(春雨图)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农民:披着蓑房屋:稀稀疏疏静默
第五组(迎春图)
风筝:渐渐多了孩子:也多了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赶趟儿似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
第六组
娃娃——小姑娘——青年
要求每个小组读出所找词语的句子。
3、请每个小组标出的课文线索。
每个小组把自己的结构图写在黑板上,并解释原因。
合并同类项。
教师要给予指正和肯定。找出线索图,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第二节课的深入解析做准备。
线索:盼春——绘春——颂春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
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颂春)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其中:
“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
“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
“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4、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分别为它们取个名字吗?
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
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最后我们再一听一段朗诵录音,播放PPT,让学生边看边听(也可以跟读),把春天的气息带入课堂。要求每一个小组认真听,稍后要每一个小组朗诵自己负责的部分。
全班一起听录音,各小组按次序,有感情地朗诵。配乐(班得瑞《春野》)。
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用范读、配乐、图片展示等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发挥大家分工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
四、用学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īnxīnrán()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⑵鸟儿将cháo()安在fánhuānènyè()当中,高兴起来了,hūpéngyǐnbàn()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⑶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yǜn()的光,hōngtuō()片安静平的夜。
⑷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ō()着,戴着lì()。他们的房屋,xīxīshūshū()的.,在雨里jìngmò()着。
2、下面字词中有几个错别字,你能找出并改正出来吗?
花枝招展拱托一年之际在于春赶趟儿
软棉棉喉咙吹面不含杨柳风舒活筋骨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5)明朗润泽。()
(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修辞方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5、从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五、评学
1、填空
①《春》由________春、绘春、________春三部分构成,其中“绘春”又是由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五幅画面构成。
②《春》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________的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________之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情怀。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2、在《春》这篇文章中,朱自清给我们展示五幅图画,你分别给这五幅图画配上相应的古诗。
春草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花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风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春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业:①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及相关的诗词句。
②各小组在找出自己所负责段落中找出,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词语特点等多角度分析,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③建议:大家如果感兴趣,课下可以自己家里拍摄的关于春天的DV、照片或是绘画拿过来分享一下。
4、课外延伸:仿照课文结尾句子
春天还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装扮人生;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用画笔绘出五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