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人教版教案1
目标
1、通过研讨、阅读和建立模型,能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
2、乐于参与、分工协作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知道河流、湖泊的来源和地形特点。
3、借助研讨、阅读,能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
学生的学习任务
1、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并能说出水体的特征。
2、完成河流与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
检测工具
题卡:
1、回忆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水体并说说它的特征。
2、说出水体里生活着哪些淡水生物?
3、这些水体对生活在周围的人们又哪些影响?
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从太空遥望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大水球,那是因为(地球上有很多水)。是的,如果把我们的地球平均分成10分,只有3分的陆地,剩下的7分都是海洋,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我们今天先来一起学习陆地上的水资源。
民主导学
活动一:认识各种水体及特征
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河流与湖泊。
(潇河、汾河、黄河、乌马河……玉湖、西湖、青海湖……)
2、这些河都叫河流,这些湖都叫湖泊。哪河流与湖泊有什么不同呢?
3、老师带来了河流与湖泊的优美风景图,大家看后又发现了什么不同?
(认识到形态、流速不同。河流一般是弯弯曲曲的,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湖泊的水一般比较平静,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
4、那你能不能试着用简图来表示河流与湖泊?板画
过渡:这些地方都因水的存在而美丽壮观,他们统称为水体。
5、除了河流和湖泊你身边还有哪些水体?生回答:池塘、水库、小溪……
6、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师概括:蓄水量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
7、谁能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出示PPT。总结:在我们地球上,河流与湖泊并不都是天然形成的,还有些是人工建造的,如京杭大运河,瘦西湖等。
8、完成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对水资源的认识。
活动二、模拟河流和湖泊的形成
1.师:那么自然界的河流和湖泊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降雨,水
2.这些只是大家的猜测,要想得出科学的结论,我们还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搜集证据。科学课堂上,我们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如何模拟降雨,怎样才能观察到河流的形成?你能想到哪些方法?生回答。
3.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油泥以及装水的瓶子。你需要先思考几个问题:
①什么样的地形才能形成河流与湖泊?
②河流的从哪开始,经过哪里,流向哪里?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分小组进行,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四项任务:
①模拟地形的设计与制作
②往模拟地形降水
③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
④整理收拾实验器材
5.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形成一条河流必须具备2个条件:
①有经常不断地流动着的水(河流里的水是降雨、雪山融化的水和地下水共同组成的)
②水在其中流动的“槽”。
形成湖泊也必须具备2个条件:包括湖盆与水,其中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有的湖盆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有的是在低洼处筑坝形成的。(湖盆指蓄纳湖水的地表洼地)
6.播放视频,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本活动意在通过模拟河流和湖泊形成的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活动三:认识河流与湖泊里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
分享课前的阅读卡记录单
师小结:各种生物在水中有自己固定的生活区域和范围,我们要(爱护水资源,保护生物的家园)
检测导结
题卡:
1、回忆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水体并说说它的特征。
2、说出水体里生活着哪些淡水生物?
3、这些水体对生活在周围的人们又哪些影响?
教具与课件
教师材料:
PPT,视频
学生材料:
托盘、彩泥、装水的塑料瓶、记号笔、设计纸、抹布
板书设计
河流与湖泊
上游高 下游低 四周高中间低洼
水体特征:水域大小、蓄水量、是否天然、流速
练习与作业
地球上除了海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哪里还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呢?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人教版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下列词语:
⑴给下列字注音:
衍生 撩拨 潺潺 僻静 干涸
湍急 苔鲜 卡住 静谧 飓风
栅栏 汩汩 璀璨 一泓 刹那
澄碧 瞳孔 惬意 贫瘠 啃噬
颌首 树桠 不谙世事 枝蔓
⑵晶莹剔透
光怪陆离 怒发冲冠 此起彼伏 万籁俱寂 声情并茂 森严壁垒 一望无际 花团锦簇
3、学习本文通过丰富的想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的手法。
4、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自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5、会欣赏丰富变换的自然美,体会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感受情景意境,掌握散文写景方法(形象设喻、情景交融、联想想象等)
二、过程与方法
自读:精读、品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文中描写的大自然的纯净之美,领悟作者抒发的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自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欣赏文中抒写的大自然的纯净之美。
教学难点:
文中的诗情画意的领悟。
教学安排:
一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多媒体)
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引领我们去领略秋日的美景,让我们欣赏庞培的散文《森林与河流》,感受作者笔下的秋日的诗情画意。
[山水之景,总有悦人之处。(图片引入)同学讲讲你印象深刻的山水之景色。(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无限风光在险峰”,真正的好的自然风景总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二、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了本文你有何感受?
2、文章主要写了一条河流及其旁边的森林,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节):写森林幽深广漠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
第二部分(2-7节):写额尔齐斯河美丽动人的景色。
第三部分(8-9节):写由河流再返回森林,抒写对树木的生命礼赞。
三、品读
1、在作者笔下森林和河流各自有什么特点?(练习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森林的特点
第1段 幽深广漠 如新嫁娘
光的枝柯 班驳秋色
斑斓图案 如波斯地毯
第7段 茂密湿润
第8段 干净松软 连绵不断
第9段 精美音乐 交响乐队
总结:森林因为茂密和阳光的照射,在视觉上有着斑斓的美;又因为每一棵树和它的相邻的树有着奇特的渊源和默契,在听觉上有如完整的.皇家大乐队,奏出音乐精美。
河流的特点
第2段 潺潺水声 忽上忽下
第3段 如醉酒摇晃
第4段 ——第8段
海兰色的侧影 颜色如冰 发黑 雪白
晶莹剔透的音程和音色
如艾的国莱斯绸
汩汩水声 辽阔平静 蓝池碧水
总结:河流由远而近的写出了其声音的变化,从海兰色到幽蓝发黑到雪白,混浊,从色彩上写出了它变化莫测之美,更从“绸”的比喻,写出了水的质感。
2、作者说他们在森林旁停车,“一路向着林中狂奔”,为什么?在林中他们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干净明澈的景象—嫩叶、齐膝深的草丛、树荫、阳光的枝柯繁花、簇拥向蓝天的树梢)
3、是什么再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大声呼喊着……一路跑去”?额尔齐斯河给作者留下的最初印象是什么?它的音、色各有怎样的特点?
(俄国十九世纪发风景画:画一般的安详和美丽。音、色都有各自的变化)
4、额尔齐斯河是丰富多变的,体现在哪里?
(树与河融为一体,相互映衬:静谧、幽蓝,四季同在)
5、由河流回到身后的树林,这里的树木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作者说“森林的存在是一种音乐般的精美”?文章最后一句说:“而树桠和树桠之间,也随风回荡起真实大地的《欢乐颂》、《冬之旅》、《春之祭》、或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是什么意思?
(只有从音乐、抽象乐理的角度,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树木的生命。它们的组合表明了宇宙对于创世之美、对世间万物生命的浩大礼赞。作者列举了一些乐曲的名称,让我们从森林联想到四季、欢乐和作者心中对自然和祖国的赞美之情。)
四、 自主探究
“森林与河流”题目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除了森林和河流各自之美,还有什么感受?
[解析] 第7、8段中,对两者的描写。
“这秋天是金黄色的……”
“如果不是在一条著名的河流边上……”
“每一棵树都像殷勤陪伴母亲的孝子……”
总结:河流因树而丰满,森林因河流而茂密。这自然的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那“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自由作答,引申同学从日常出发来说说和自然的关系,也可以从反面讲)
五、艺术手法
1、 浓浓的诗意:诗一般的语言,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感情。
2、丰富的想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思路开阔。
六、作业布置
1、找出文中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融入的主观感受,品味这样表达的好处。
2、课外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和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
七、板书:
森林—河流—森林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人教版教案3
【教具】:
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人教版教案4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
教学重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难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资源的处理: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成因是什么?讨论归纳以实例导入新课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展示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及文字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 资源条件及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地理条件的.分析思路与方法。
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流域开发出现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归纳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知识拓展,能力迁移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长江、黄河及珠江的综合开发小组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使学生对我国的大江大河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域开发建设问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人教版教案5
一、作者简介
克雷洛夫:俄国著名的寓言作家、诗人,与伊索和拉·封丹齐名。代表作有《大炮和风帆》《剃刀》《鹰与鸡》《快乐歌声》《受宠的象》等。
二、多音字
应yìng(答应)yīng(应该)
三、近义词
疲劳—疲惫安闲—安逸清闲—悠闲
衰退—衰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
四、反义词
疲劳一轻松蜿蜒一笔直安闲一忙碌
清闲一繁忙遵循一违背衰退一旺盛
无忧无虑一优心忡(chōng)忡
五、词语积累
ABAC式的词语
无忧无虑无影无踪自言自语
若隐若现不知不觉任劳任怨
患得患失自暴自弃大摇大摆
AABC式的词语
念念不忘津津有味亭亭玉立
欣欣向荣井井有条默默无闻
六、词语意思
生涯:指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本课指河流每天劳作的生活。
贯穿:过;连通。
遵循:遵从,依照。
虽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蜿蜒:曲折延伸。本课指河流贯穿全国样子。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本课指池子的日子悠闲。
七、主要内容
池子以为自己过着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十分得意,而河流奔流不息,负载船只的生活。而且年年用盈满和清澄的水,带给了人们利益,所以河流受到人们的尊敬。
八、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池子将自己与河流对比,认为自己的命运很好,河流拥有的一切都是空的。
第二部分(7、8):河流反驳池水,阐述真正的哲理。
第三部分(9):指出池水和河流的不同结果。
第四部分(10):点明主题,揭示寓意。
九、问题归纳
1、“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这样的'生活?
池子以为自己过着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才是舒服,所以让河流放弃那种看起来很辛苦的生活。
2、池水认为的“哲理”是什么?
不求出名,不要忙碌,只要生活安逸、悠闲就是好命运。
3、“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
因为河流抛弃了自身的安逸,而且年年用盈满和清澄的水,带给了人们利益。
十、课文主题
这首寓言诗通过池水与河流的对话告诉我们:才能只有充分利用,造福人类,才会散发光彩,勤奋的人生才有意义。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人教版教案6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自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2.会欣赏丰富变换的自然美,体会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感受情景意境,掌握散文写景方法(形象设喻、情景交融、联想想象等)
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找出作者对森林和河流的描绘语句。
2、对于作者非常独特的写景状物的赏析。
3、题目为“森林与河流”还有其他的表达深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山水之景,总有悦人之处。(图片引入)同学讲讲你印象深刻的山水之景色。(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无限风光在险峰”,真正的好的'自然风景总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标示段意2在作者笔下森林和河流各自有什么特点?(用书上的关键字句回答)
三、赏析第一步在作者笔下森林和河流各自有什么特点?(练习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森林的特点第1段幽深广漠如新嫁娘光的枝柯班驳秋色斑斓图案如波斯地毯第7段茂密湿润第8段干净松软连绵不断第9段精美音乐交响乐队总结:森林因为茂密和阳光的照射,在视觉上有着斑斓的美;又因为每一棵树和它的相邻的树有着奇特的渊源和默契,在听觉上有如完整的皇家大乐队,奏出音乐精美。河流的特点第2段潺潺水声忽上忽下第3段如醉酒摇晃第4段——第8段海兰色的侧影颜色如冰发黑雪白晶莹剔透的音程和音色如艾的国莱斯绸汩汩水声辽阔平静蓝池碧水总结:河流由远而近的写出了其声音的变化,从海兰色到幽蓝发黑到雪白,混浊,从色彩上写出了它变化莫测之美,更从“绸”的比喻,写出了水的质感。
四、赏析第二步“森林与河流”题目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除了森林和河流各自之美,还有什么感受?[解析]第7、8段中,对两者的描写。“这秋天是金黄色的”“如果不是在一条著名的河流边上”“每一棵树都像殷勤陪伴母亲的孝子”总结:河流因树而丰满,森林因河流而茂密。这自然的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那“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学生自由作答,引申同学从日常出发来说说和自然的关系,也可以从反面讲)
五、赏析第三步作者在描写森林和河流的时候,有哪些字、词、句,让你印象深刻?(开放的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有自己心得即可)
六、训练第四步《大峡谷》的资料片,是飞机上俯拍角度,音乐配合。400字左右练习景物描写。课堂交流。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人教版教案7
活动目标:
1.了解废水、废油、生活垃圾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危害,知道爱护水的方法。
2.愿意主动保护水资源,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3.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白纸、水彩笔。
2.教师:小河流微笑、难过图片各一张,故事挂图。
3.经验准备:了解水的重要性并知道要好好爱惜水资源。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出故事。
教师:(展示微笑的小河流的图片)瞧,这是谁来了?你们猜一猜小河流是从哪里来的呀?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2.欣赏、理解故事,体验故事情节。
(1)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的开始部分,介绍小河流的家。
教师:小河流是从哪里来的?(大海)它的家是什么样的?小河流是谁的好朋友?为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人类、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
(2)教师出示小河流皱着眉、撇着嘴的图片。
教师:咦!小河流怎么会变成这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再回到小河流的家—大海那里看看去。
(3)教师讲述故事的中间部分。
①教师:大海变得怎么样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人们乱扔垃圾,废水排放到河里去了,油轮向海里排放油垢)
讨论:如果人和动物喝了这样的水会怎样?
②教师:河里的小鱼怎么样了?小鱼最后张开嘴巴像说什么呢?
③教师:海面上有什么?是谁把它们带来的?它们把小河流弄成了什么样子?
3.引导幼儿讨论解决办法,帮助幼儿建立环保意识。
教师:怎样让大海变得干干净净?”
(1)把海里的`垃圾捞起来,不要乱丢垃圾;把废品利用起来,如利用罐头盒做笔筒,可乐瓶做美丽的花篮。
(2)不要让油排到海里,把油收回重做燃料;制造不用油的轮船,如太阳能轮船、风力轮船。
(3)不把废水排到河里,建不排废水的工厂,制造净化工厂把水净化后再流到河中。
教师:瞧!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海变得怎样了?
4、幼儿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好极了,现在请你们把自己的好办法画出来,待会儿送给小河流吧!
教师请个别富有创意、完成得快的小朋友展示作品。
5.创编故事,大胆想象。
教师:(出示小河流笑脸的图片)谢谢你们的好办法,小河流又快活的去玩耍了,它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呢?请你们和好朋友一起来想一想、说一说。
故事:
绿色森林里,一条小河缓缓流动,水儿清澈透明,可以看见溪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大河浩瀚汹涌,一直流向深蓝的大海,海水湛蓝明净,鱼儿快活地蹦出水面,岸边有许多人在游泳、嬉水。可是不久之后,这里有了巨大的变化。水变得黑乎乎的,水草腐烂了,鱼儿死了,漂浮在水面上。不远处,炊烟袅袅的工厂旁边,一根巨大的水管排出又脏又臭的废水,海面上漂浮着工厂的一些废弃品以及饭盒、罐头盒、可乐瓶、塑料袋等生活垃圾;一艘大油轮的后面是一大片黑乎乎的油垢,上面漂浮着死鱼,油前面一只小鱼瞪大眼睛,张着嘴巴,惊慌地好像在说些什么,海鸟的羽毛沾满了油,再也飞不起来了。而人们拿着游泳圈站在离海边远远的地方,哀声叹气,不再游泳了。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人教版教案8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评论辩论:池子与河流的概念,更赞同哪一个?
教学准备:
教师:汇集视频,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进修的都是寓言故事,有文言文的寓言故事,也有童话版的寓言故事。知道吗,寓言故事也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
2、板书课题。
(1)知道池子指的是什么吗?
(2)出示“池子”在词典中的解析:
①水池;
②混堂;
③舞池;
④寺庙中烧香的香池。
(3)诗歌中的池子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去诗歌中寻找谜底。
二、初读课文,进修生字
1、借助课后生字表,自由朗读课文。并标出这首诗歌有若干个小节。
2、结合高低文,想一想本课中的池子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池子”一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日常平凡习惯说“水池”“水池”。为学生出示词典中的注释,让学生结合高低文来准确理解池子的意思,有意识的促使学生育成应用对象书的好习惯,以提高自学能力。】
3、请九逻辑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小节。师随机正音。预设点:
(1)“应”字正音。出示:应验、应该。
(2)“池子”到底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懂得“池子”就是指水池。
(3)找一找哪几个小节是池子说的话?哪些是河流说的话?
三、角色朗读,初识概念
1、分角色朗读池子与河流的对话。
2、进修池子说的话。
(1)自由朗读第1-5小节,想一想:池子要河流抛弃如何的生活?
(2)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
(3)全班交流。从河流的说话中可以感触感染到自己很知足如今安逸、清闲、镇静的生活。
3、进修河流说的'话。
(1)自由朗读第6.7小节,想一想:河流赞同池子的提议吗?
(2)“我是一条伟大的河流,那是因为我遵守着这条规律。”河流遵守的是什么自然规律?
4、池子与河流最后的终局分别是如何的?
四、辨析概念,总结寄意
1、你认为池子与河流谁说的话更有事理?说说来由。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像池子与河流这样的人吗?
3、思虑:你从这首诗歌中懂得了什么事理?生活与进修中,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人教版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知道外流河与内流河、外流区与内流区,且能归纳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分布特征;知道河流的水文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找出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知道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提高读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河流的水文特征,提高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河流和湖泊的学习,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外流河与内流河,外流区与内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难点】
河流的水文特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山河纪录片的片段,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并向学生讲述,人类社会与水息息相关,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就发源于黄河流域。提问学生“我国除了著名的长江黄河之外,还有哪些河流呢?”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主要河流
【活动】观看课本中《中国水系图》。
【问题】我国主要的河流有哪些?在图中找出来。
【学生活动】在课本上找出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珠江、黑龙江。
【教师总结】我国河流众多,除了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珠江、黑龙江这些大河,我国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
2.外流河和内流河,外流区与内流区
【问题】
(1)找出塔里木河。
(2)黄河、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和塔里木河分别注入哪里?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1)略
(2)黄河、长江和珠江注入太平洋;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塔里木河最后消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
【教师总结】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河流都流入海洋。我们把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流入内陆湖或消失在沙漠中的河流称为内流河。把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外流区,把供给内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内流区。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
【问题】
(1)我国内流区面积大还是外流区面积大?
(2)外流区又可以分为哪几个?
【学生活动】
(1)外流区面积大;
(2)外流区可以分为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和北冰洋水系。
【活动】读图,在地图上大致画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并说明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和季风的关系。
【学生活动】内流区和非季风区范围大致相同,外流区和季风区范围大致相同。
【教师总结】我国河流受季风影响明显,季风影响较弱的地区形成了内流区,内流区的河流有的不能流入海洋,而是注入到湖泊或者消失在沙漠中,内流河多分布于西北内陆,多为季节性河流。我国大多数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
3.河流的水文特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水文特征?我们通常用什么表示一条河流的水温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师生总结】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水位、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风盛行,雨季来临,河流水位上涨,形成汛期;冬季风盛行,气温下降,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现象。
4.中国的湖泊
让学生观察湖泊分布示意图,说出中国重要的湖泊有哪些?
【学生活动】青海湖、太湖、鄱阳湖、洞庭湖。
根据湖泊的文字资料,找出湖泊的作用。
【师生总结】湖泊是调节江河水量的天然水库,不少淡水湖通过河道和河流连接在一起,对河流的水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出示我国青海湖的图片及介绍资料,出示京杭运河的图片及介绍资料,让学生了解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和最长的人工运河。
【教师总结】青海湖位于中国青海省内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内流湖;我国的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预习黄河和长江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地理河流人教版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池子与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互相交流:你喜欢池子还是河流?为什么?
2、教师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喜欢河流,也有一部分同学喜欢池子。当然,池子和河流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寓言诗,看看诗中的池子和河流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主读文,学习交流
1、初读寓言诗,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再读寓言诗,把握重点词的意思。(课件出示)
3、三读寓言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画出来,思考: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4、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课件出示:你几时才能抛开这样的生涯?
①池子要河流抛弃怎样的生活?(奔流不息,负载船只的生活)
②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它觉得河流的生活太累,负重太多。池子认为自己过着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
(2)课件出示: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这个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忘掉?
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
(3)课件出示:我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
①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因为河流抛弃了自身的安逸,“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所以河流受到人们的尊敬。)
②河流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利益?(学生自由发言,师给予评价)
师过渡:池子认同河流的话吗?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4)课件出示:河流的话果然应验。
①河流的什么话得到应验?(河流给人们带来利益,受到尊敬,光荣无比。池子被遗忘,不再有人提起。)
②从哪里可以看出河流的话得到应验?(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5、朗读最后一小节,联系全文的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说一说你更赞同文中池子与河流谁的.观点。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教师与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想象池子与河流对话时的动作、神态。
2、小组交流:
(1)池子和河流各代表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池子代表那些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人。河流代表那些永不满足现状,负重前进,永远创造快乐和幸福的人。)
(2)读完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在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要做怎样的人?
(4)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并小结:
人不应该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作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同时也告诉我们,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将来会一无所获。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学完课文后,我提出了“池子和河流各代表什么样的人?在你周围有这样的人吗?你要做怎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由课文引向实际生活,让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