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诗经·采薇》教案6篇 诗经 采薇教案

时间:2024-01-12 12:01:19 教案大全

《诗经·采薇》教案1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诗经·采薇》教案2

  一、导入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哀婉凄美。

  今天,让我们用真挚的情、善感的心,吟诵《采薇》这古老的歌谣!

  二、简介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三、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四、诵读课文

  请学生记齐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下面先由老师给大家读一遍吧!请大家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教师配乐朗诵

  五、品味经典

  缘情入文轻吟低唱

  刚才老师在诵读的时候,学生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学生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怎么样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怎么样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朗 读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 “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怎么样表现:

  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为何而壮: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

  怎么样表现: 借景抒情—意象 杨柳、冬雪

  1.借景抒情。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飘拂的柳丝这一意象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朗 读

  以境化文巧妙想象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而我,行走在他的文字间,我就像是一个演员,不,我就是那位战士。我的手指还有薇的清香,我的眼里也饱含着忧伤。

  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我是这样安排的: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渐变硬的薇菜,不时抬起头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闪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学生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

  评语:

  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家乡还是那个可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平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六、拓展阅读:《十五从军征》

  结束:

  诗三百,思无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唤。古人与我们在时空里隔绝,却灵魂中相望。《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下课!

《诗经·采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 jiù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神裔( yì )肴馔(yáo zhuàn)

  宅邸( dǐ )逃遁( dùn)象弭( mǐ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骙骙( kuí )

  所腓( féi )雨雪霏霏( yù)整饬( chì )

  有感情朗读文章

  3、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诗经·采薇》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戍边将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步领会戍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文分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戍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

  四课时

  【教学设想】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会将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目,对《诗经》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习,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诗歌的方法,相信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握鉴赏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一)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大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重点字词读音

  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载(zài)饥载渴靡使归聘(pìn)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四牡(mǔ)业业四牡骙(kuí)骙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猃狁孔棘(jí)雨(yù)雪霏(fēi)霏

  (二)听示范性朗读录音,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并从整体上把握戍边将士的家国之思,那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齐声朗读课文前三章,思考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3章: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

  (一)赏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第一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猃狁来厮杀。

  思考:第一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兴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赏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第二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三)赏析第三章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第三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小结: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歌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思考问题: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第1-3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3课时

  一、导入(复习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三章内容,主要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浓烈的家国之思。

  二、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将士们的戍边的战争生活的?

  (一)赏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fúyǐ)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

  第四章译文: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二)赏析第五章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第五章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小结: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了将士们的自豪感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三)赏析第六章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第六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结:第6章写戍边将士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第4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情感。《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之一。那么《采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探究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诗是怎样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之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明媚的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3)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三、讨论分析《采薇》写作特色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重章叠唱。它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四、做相关习题,深入理解反衬这一修辞手法。

  1、对比及其作用:

  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2、衬托及其作用: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

《诗经·采薇》教案5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诗经·采薇》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