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表里的生物》教案7篇 表里的生物教案及教学意图

时间:2024-01-18 11:50:41 教案大全

《表里的生物》教案1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默读课文,要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加快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2、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他这么说,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证)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举例

  3、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

  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4、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表里的生物》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小时候曾经有过什么有趣的问题整天追着大人去问吗?你现在说一说好吗?也许现在看起来这些问题很幼稚,甚至有些可笑,但这正是童年的天真和美好。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篇课文,在这篇文章中小主人公回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呢?他最后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个可爱的小孩子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4、读词语。

  犬吠、秒针、增添、可怜、拨动、拒绝、恐怖、蝎子、蜇人

  三、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忆旧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读文交流。

  1、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在小组中交流。

  3、全班交流。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二、交流趣事。

  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2、全班交流。

  3、把这件事情写出来。

  三、作业:

  完成小练笔。

《表里的生物》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玻、璃、怖、蟋、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恶”是上下结构的字。

  2.朗读指导

  本课朗读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朗读教学应当注意读出对话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默读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运用

  按照“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教学。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学完本课,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自学字词

  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

  (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

  (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

  (4)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2)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的叫声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出示旧式机械手表,学生更是充满好奇,从而引出课题“表里的生物”。另外,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这是扫清字词障碍的必要环节。

  板块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填一填。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2.汇报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设计意图】初读是阅读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整体了解;通过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2个词语。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合作学习,深入交流

  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说说理由。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3)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预设: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如——

  课件出示: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天真无邪。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4)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补充:“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

  课件出示: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嗒,滴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引导:从第1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从第2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

  从第3个片段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心理描写切入,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仅仅了解“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不够的,还要能找出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阅读更有深度。

  板块二 研读对话,回顾拓展

  1.研读对话,角色朗读。

  (1)导语:同学们,文中的对话也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对话。

  (2)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课件出示: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嗒,滴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3)指导朗读。

  (4)小组推荐几个同学,在班上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评价朗读。

  2.回顾课题,理解结尾。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表里的各种精密的元件)

  (2)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滴嗒,滴嗒”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3.拓展小练笔。

  (1)引导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仿写: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4.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

  ①田字格出示: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②教师指导书写“蟀”字:左窄右宽,“率”的第三笔是撇折,不是点。

  ③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2)布置作业:写一写你儿时的有趣经历或一个发现。

  【设计意图】从对题目的理解讲到结尾部分的含义,看起来似乎有些跳跃,事实上,这样把前后都连贯起来了,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安排小练笔,用意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迁移到练笔中来。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表里的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学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三,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设计方案二

  第一课时

  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小时候曾经有过什么有趣的问题整天追着大人去问吗你

  现在说一说好吗也许现在看起来这些问题很幼稚,甚至有些可笑,但这正是童年的天真和美好.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篇课文,在这篇文章中小主人公回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呢他最后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个可爱的小孩子吧.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读词语.

  犬吠秒针增添可怜拨动拒绝恐怖蝎子蜇人

  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忆旧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第三课时

  读文交流.

  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在小组中交流.

  全班交流.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二,交流趣事.

  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2,全班交流.

  3,把这件事情写出来.

  三,作业:

  完成小练笔.

  表达——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作文修改过程中常使用的修改符号.

  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

  3,提高学生的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

  【教学要求】

  ①首先根据要求写习作.

  ②根据所写的内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习作修改.

  ③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小组交流修改习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给出习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要求: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从下面几种情况中任选一种,用一段话说说"客人来我家".重点要把你或你的家人是怎样做的说具体,说清楚.语句要通顺,连贯.

  1,长辈如爷爷,奶奶,叔叔等来我家做客.

  2,小伙伴来我家做客.

  3,有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

  二,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进行小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三,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在掌握修改符号的基础上,应该如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修改.

  四,请同学结合老师的讲解,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修改.注意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五,全班共同讨论,交流.

《表里的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表里的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知道“我”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并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表里面有没有什么生物?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读通读顺课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

  2.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3.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是分两部分写的: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被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7—21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只许看,不许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

  (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作者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让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我”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进行体会。(学生画出相关句子,思考,朗读)

  (1)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因为父亲不准“我”动手表,这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才根据蝉叫和虫鸣顺理成章地推断出表里有个生物。由此可以看出“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是那样善观察、勤思考,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2)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说明了“我”对表的好奇程度很深,一心想把表里的生物找出来看一看,从中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个对事物充满探索精神的孩子。)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我”对表十分好奇,好奇心即将得到满足,自然心情激动。)

  (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因为“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心里得到了满足,有一种自豪感。)

  (5)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作者自认为发现真理后高兴地四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这样写,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3.通过观察表里的生物,“我”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我”对表里的声音产生了强烈的,甚至认为它很;看到表里的世界后特别;后来被父亲说的表内有蜇人的小蝎子的话;弄清事情缘由后有一种极大的。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2.你有过类似“我”小时候的这种经历吗?给同学们讲讲。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板书]

  16.表里的生物

  猜测——表里的生物

  证实——自己的猜测——愉快

  逢人便讲——父亲的话

  天真可爱求知欲强

  [教学反思]

  我主要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生动、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我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体会文中的作者小时候是一个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究精神的孩子。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不足之处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太过关注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这一点。

《表里的生物》教案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3)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

  板书课文题目《表里的生物》,学生读。

  2、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新课教学(37)分钟

  二、学习生字,自读课文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书写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总结。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琴弦清脆添加拒绝恐怖蟋蟀

  2、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设置障碍。

  ①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板书:怀表有声音)

  ②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板书:被迷住)

  ③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④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板书:见人就说)

  三、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解释词语,并抄写。

  和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面的生字组词。

  秒()()

  怜()()

  拨()()

  拒()()

  怖()()

  三、多音字组词。

  看kān()kàn()

  恶è()wù()

  秘mì()bì()

  【答案】

  一、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二、秒(miǎo)(秒针)(分秒必争)怜(lián)(可怜)(怜爱)拨(bō)(拨动)(拨号)

  拒(jù)(拒绝)(婉拒)怖(bù)(恐怖)(可怖)

  三、看守看见

  恶人可恶

  秘密秘鲁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