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网友“qqqb64”分享的《理想》教学教案必备7篇,供大家阅读。
《理想的风筝》教案 篇1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
(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发情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理想的风筝》 教案 篇3
22、理想的风筝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教学要求: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我们常说,触景会生情,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作家。每年春意盎然的时候,面对放飞的风筝,苏叔阳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老师,他的刘老师。2、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作者所期待的春天里。投影,音乐,师朗读第一段3、你从刚才的文字中听出了什么?(听出了“我”对刘老师的思念,听出了春天的美丽与活力)4、让我们一起读读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呼唤吧!投影: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5、说说自己的感受,结合叠词和省略号(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留给我们想象的余地,韵味无穷)5、当我们思念一个人的时候,眼前往往会浮现与这个人有关的许许多多的镜头。但文章的篇幅是有限的,能写进去的必然是最有分量最为值得纪念的东西。那“我”究竟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从第二段中找出特写镜头。二、特写镜头之一:笑谈腿残(谁为这个镜头来解说一下?)1、谁在笑,笑什么?(1)刘老师的笑:正视现实,坦然,化悲苦为快乐。感受到的是刘老师的乐观—笑对人生。结合省略号(省略女娲造人的传说内容)(2)我们的笑:刘老师说话风趣。没有哪个残疾人会这样说,太新鲜了。2、笑过之后,又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在心中升腾呢?投影:“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1)“酸涩”:辛酸、难受——刘老师遭遇不幸令人同情。“泛”:涌,充盈内心(2)“尊敬”:刘老师笑对人生,坚强乐观,怎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3、投影:刘老师啊,虽然您是一位残疾老师,但是——,我深深地思念您!(板书——乐观自信)三、特写镜头之二:板书1、第二个镜头你找到了吗?投影,读一读:“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再转向讲台。”2、随着时间的消逝,刘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在“我”的记忆中也许越来越模糊。惟独这一个镜头,永远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找一找,哪几个动作让你感触多多?做一做,这一撑一离一转中,你体会到的是什么?旁观者呢?(凭着顽强的毅力,拖着残疾的躯体辛勤上课,对挚爱的事业执著追求)3、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根圆木拐杖,就这样被刘老师撑得——油亮。这样一根油亮的圆木棍,不仅撑起了刘老师残疾的身体,更是撑出了他对学生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4、因此,刘老师的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投影:刘老师啊,虽然您是一位残疾老师,但是——,我深深地思念您!(板书——执著追求)四、特写镜头之三:春日放风筝1、过渡:刘老师笑谈腿残也好,刘老师板书也罢,在作者的脑海中,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则是印象最深的。读读6—9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再次感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2、自由朗读,做批注(读到你觉得有话可说的地方,你就停下,把你想说的写下来)3、交流:刘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1)投影:“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翱翔盘旋。”——刘老师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你体会到了吗?(抓动作:总是自己手持线拐、喊声“起”、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抓神态:仰望白云、注视着——也许他在想:)(2)投影“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漾”:和“露”比较。教师可故意读错,让学生品析。抓感受。小结:通过具体的动作、神态和作者的感受,一个热爱生活、乐观自信的老人呈现在我们眼前。第9自然段中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和感受同样能带领我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呢?(3)投影:“有一次,他故意……得意与满足的神气。”——理解“故意”,对什么感到得意与满足呢?人老心不老,身残志不残,与命运抗争。)(4)投影:“我想,……生命的强壮与力量。”——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与命运抗争;也只有不屈于困难的人,才会感受生活的幸福和充实。4、投影:刘老师啊,虽然您是一位残疾老师,但是——,我深深地思念您!(板书——热爱生活)五、学习第三段1、过渡:这样的一位刘老师,尽管已有近三十年不见,可他的音容笑貌依然保存心间。2、谁来读读作者心声——配乐朗读10、11自然段3、读读句子,谈谈体会。(三个“永远”)投影: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4、此时此刻,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风筝吗?你的眼里呢?(同桌讨论——结合板书交流)六、总结延伸1、有了理想,生活才不会空虚;有了理想,生活才会有方向。热爱生活的刘老师,用风筝寄托自己的理想,让理想伴随风筝在蓝天翱翔。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著名诗人流沙河关于理想的诗句,咱们一起欣赏一下——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这个“你”是谁呢?(刘老师、海伦凯勒、霍金……)2、借鉴写法
(1)拟题要新颖。与《我的老师》作对比(2)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作者借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3)细节描写更细腻生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及“我”当时的感受。(4)选取典型事例全面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课上和课下,工作和生活,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七、作业1、写出文中省略号的不同含义22、理想的风筝刘老师——乐观自信执著追求热爱生活
《理想》教案设计 篇4
一、案例描述
当代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是一首赞美性的哲理诗。本诗借助一连串的比喻,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不同角度阐述理想、赞美理想,使诗歌既富有鲜明形象,又饱含睿言誓语。对刚进入中学不久的初一学生来说,因诗人不平凡的遭遇、丰富的学识以及宏阔的眼光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学生理解其文字及深层内涵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在用例子和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理想”的内涵之后,把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定为:朗读品味诗歌,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句子、难以理解的句子等进行品味揣摩。
学生一个个朗诵自己所找的句子,老师也很到位地进行了指导,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到位。课堂气氛热烈,听课的我校语文顾问金老师也面带微笑,频频点头。
在离下课还有10多分钟的时候,爱发言的王祎楠又一次举了手:“‘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什么人?”
我认为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请其他学生回答,有学生摇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料到的。我只能进行以下的引导──
教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摆出一个“大”字吧,(学生甲自告奋勇,摆的姿势很好)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甲:“大写的人”就是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
教师:对。这里的大写并非与小写相对。外语字母往往有大写和小写两种。但这里所谓的“大写的人”实际只取大的含义。大者,巨大、堂堂正正之意。表示要作一个在人格方面光明正大的人,堂堂正正的人。你能联想到我们中国哪些人是“大写的人”?
学生乙:我看中央台正在播出《汉武大帝》,汉武帝雄韬伟略,使汉朝时期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汉武帝是大写的人。
学生丙:老师在开始说到周恩来少年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是大写的人。
学生:……
教师:历史长河中,屈原为国为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秉持公心,忍辱负重,写出了有名的《史记》;岳飞力主抗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们所考虑的不是一已私利,而是民族的大义,是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他们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今时代,焦裕禄、孔繁森等,都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中国人。……因此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学生点头赞同,我也为我的“知识丰富”而暗暗得意,认为自己的随机应变还是可以的。
课后,金老师大力肯定的同时,指出了我在解决“大写的人”的问题时引导不够到位。她说:“大写的人”,为什么只说伟人、他人呢?毕竟伟人、他人离学生实际有点远,就学生自己说,怎样做才能成为“大写的人”?如不作弊、尊敬老师、孝顺父母、同学关系和谐……
二、反思
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备课时,我认为“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等句子是重点句,因此在课堂上联系到了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学习生活。但为什么这一句就没有采用“体验式”学习法呢?教师有必要面面俱到、只要学生一提出问题就联系学生的实际吗?经过半个学期的思考和学习,我对当时的两个问题看法如下:
1、要关注细节: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的学习,也可以说,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获得双倍的意义。”因为《理想》一诗饱含高度概括的哲理,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人生体验不同而导致理解和体验也丰富多样,所以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并辅之以典型事例,促使这份领悟抵达心灵最深之处并使之升华。
古人云:“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是的,于细微处见精神,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诗歌的一字一句,更要备学生:不要高看学生,也不要低就学生。而我是也高看学生了,没有欲设最简单的问题往往也是最难的问题;在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时,一下子又跳得太快,没有给学生搭台阶,说明教育机智的不足。
2、思维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思维的训练,他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在思考中表现自己,用思考来指挥学生,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的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理想》学习的整个课堂上,我还是比较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法训练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问题,一直处在积极思考的状态。从这一点来说,可以有一两句不采用“体验式学习法”,教师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一提出问题就联系学生的实际,也就是没有必要每一句都做出细致的分析和理解。
但不能否认: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估计并有具体设计,避免出现新问题时手足无措。因此,在解决“大写的人”的问题时引导不够到位是一个遗憾,这遗憾促使我思考:老师要珍惜课堂教学每一分钟,力争在每一分钟里都获取最真实、的教学效益。
《理想》课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 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 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 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教学设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 :仿写
例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1)友谊是 ......;友谊是......
《理想》教案七年级上册 篇6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教案 篇7
理想的风筝
预习提示
“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可是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课题是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为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象征意义。
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检查生字
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系统地小结。
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总结扩展
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谈谈本文写法上的启示。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检测题
比一比,再组词
慨( ) 燥( ) 拄( ) 蜜( )
概( ) 躁( ) 驻( ) 密( )
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填入句中,体会它们的意思
染 映 吹 变
当春风( )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
擎 举 托 拿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枴,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 )着风筝。
飞 升 飘 窜
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 )入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