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1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首曲子;
2、理解散曲的内容与思想;
3、体会作者把抒发的情感,并赏析名句。
教学重点:理解散曲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把抒发的情感,并赏析名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回忆学过的小令(散曲)并有感情地诵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今天让我们将学习元代另一位散曲家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课件出示课题)
指名说出“山坡羊”与“潼关怀古” 分别是这首曲的什么?并介绍“怀古”:为咏史诗的一种形式,一般为缅怀古迹,有感而发,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小令;
2、理解这首小令的内容与思想;
3、体会作者曲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其中的名句。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1、文学常识: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2、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官至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积劳成疾而死。
3、作品背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这首小令是他在赴任途中写的。他凭吊古迹,用“山坡羊”的曲调共写了九首曲子。这组小令,总主题是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题目。
四、朗读感知,了解大意
1、听课文示范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齐读。
五、研读理解大意
1、结合注释研读小令,理解这首小令的大意;
2、教师指导点拨,翻译理解小令大意;
大意:群山延绵起伏,正如聚会在一起一样,关下波涛滚滚,像咆哮怒吼,在通往潼关的路上,关外有黄河,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
远望西都长安,内心思绪起伏,一路上看到不少秦汉时代的遗迹,引起无限的伤感,那成千上万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尘土。
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兴起,受苦的仍是百姓;无论是哪个王朝的灭亡,受苦的还是百姓。
六、品读理解赏析
1、出示学习提纲:
(1) 把这首散曲划分为三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与表现手法?
(3)作者为何“意踌躇”且“伤心”?
(4)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5)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学生汇报,师点拨:
(1)第一层(前3句),写潼关险要雄伟的形势。
第二层(中间4句),写由关中长安万间宫阕化为焦土之事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后四句),指出历代王朝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2)以动写静、拟人手法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3)作者遥望古都长安,思绪万千,曾经的辉煌,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
(4)总写作者的感慨(主旨)。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
对偶,使句式更加整齐,深化了文章中心。
(5)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
3、小结:这首小曲揭示了一个什么历史规律?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4、名句赏析
(1)名句赏析一: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炼字角度赏析)
“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黄河水以有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这两句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2)名句赏析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从内容与主旨角度赏析) “亡,百姓苦”的意思是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兴,百姓苦”的原因是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就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深刻而警策,提示了一个历史规律:不论朝代“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七、巩固训练:中考链接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3、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4、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八、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小令。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2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2、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1、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大家紧张吗?不管怎样,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说就说,说得响亮!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散曲,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题目是什么?(潼关怀古),这首曲子非常的简短,个别同学在中学的时候也已经接触过了,那还有什么好学的呢?我们有句话叫做“温故而知新”,相信大家现在重新来审视这首曲子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收获。
3、下面请大家齐读课文,会背的就背诵课文。(学生读课文)
4、这么好的一首散曲,我想大家读一遍肯定不过瘾,接下来,我们就再来读一遍,如果第一次我们投入了十分的感情,那么这次,我希望大家能够投入十二分的感情。
二、鉴赏(通过字词,解读文本)
1、基本原则:含英咀华,就要像牛羊的反刍一样,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体会。
2、解释字词:(学生读、解释,老师补充提问)
问一下大家,预习过了吗?好的,那我来个很简单的检查,我这里有一些词语,都是课文里的,看谁知道它们的意思,记住想说就说。
山河表里宫阙踌躇苦
(1)山河表里:
A、什么意思?(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这里的表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山河表里的顺序应该是山表河里。
示例: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中午或者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冬——素湍——回清春——绿潭——倒影)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按相承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
这种写法就是我们文言文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合叙”,它的特点就是在同一个句子里同时表述两件或更多相关的事情。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就是一幅画,你可以想像,这里有座山,还有一条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关路。(教师画,学生修正)你们再看这幅画,觉得我这样画对不对?(和聚、怒矛盾,解读聚、怒)
●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山写动了,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本来无情的水写得心潮翻滚。一个怒字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波涛的汹涌澎湃。
●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聚”“怒”两字透露了诗人极不平静和情绪。
C、(潼关的里面是峰峦如聚的华山,外面是波涛如怒的黄河,可见潼关的地势十分险要。)正因为险要的地势,就显得十分重要,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变为兵家必争的战场。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得关中者得天下
(2)宫阙:
宫阙是什么意思?(宫殿)实际上,宫、阙还是不同的,(宫是帝后太子等所住的房屋。阙是指皇宫大门两旁供瞭望的楼,泛指皇帝的住所。)宫阙是国家权利的象征,如果宫阙被毁,那国家肯定已经灭亡了。
课文提到的宫阙是指谁的宫阙?(秦汉的宫阙)是秦汉百姓的宫阙吗?(不是,是秦汉皇帝的宫阙)
假设要我们班同学去建咸阳宫,要多少年?
花几十万人建成的秦宫不高一百年就毁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不久汉朝开始统治,又建了宫殿,然后汉朝的宫殿怎么又变成了土了。
(3)踌躇
什么意思?本来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是指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快了呢?我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希望长安的`时候,心情总是很不愉快。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菩萨蛮》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李白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王粲《七哀》
这些诗人原来是为自己壮志未酬而伤心,而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与其说是伤心秦汉的宫阙变为了土,不如说伤心建宫阙的百姓的苦)
(4)苦
这个太简单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组个词来解释。
读最后一句,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你觉得什么事情给百姓带来了痛苦、苦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被许多人称赞,请比较下面的句子,你们觉得好在哪里?
兴,百姓福;亡,百姓苦。妙在独特的理解。
兴,也任他;亡,也任他。妙在忧国忧民。
2、读课文,造句。下面请同学来造个句子,从上面词语中任意挑选词语造一个句子,造句之前,请大家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围绕苦字。
小结:(出示原来的地图和板书)说,我也造个句子,兴,山河表里潼关路上有白骨。亡秦汉宫阙废墟里有冤魂。此时此……刻,对于百姓的疾苦,,张养浩的内心情感是如何呢?假如你站在潼关,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会如何?
三、朗读体验
对百姓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张养浩的情感。那就带着这种情感去读课文,同时看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学生朗读)
元曲本来是用来唱的,山坡羊属于中吕唱调,唱调是这样“高下闪赚”。虽然我们不会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朗读,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这种效果。(听录音)
四、古诗创译:
(1)顺序不限,内容不限
(2)诗意再现,自己观点
下面就请你把对张养浩,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示例:
潼关怀古
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yì)
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
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
死者的浓血,还有生者的眼泪
改改改,改朝换代
争争争,总是战争
苦苦苦,还是百姓最苦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作为教书以来,第一学期的汇报课,主要设计还是来自听了一节初中的大型公开课后得来的。我认为,上好课有两个条件,一个就是课设计的好,一个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高。那么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话,其实远远不够,我设计不出这样的好课,我也没有很高的教师素质。
上了这节课后,我的感觉很好,感觉自己很适合上一些比较煽情的课,我一直追求的是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法,总感觉自己的情感还是比较丰富的。从高中开始,我就对语文的朗读情有独钟,每个早自习都非常动情读课文,常常引起一些同学的关注,感觉很不错,可是,自己的缺点往往是自己看不到的,作为语文教师,朗读可能并不是我的优势。
其实,我现在还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我完全不清楚哪些方面我会别别人优秀,哪些方面是我的若项。可是,往往又都是弱项的东西,自我感觉良好,比较感兴趣,这难道就是人没有自知之明吗?就像我喜欢跳舞,但是身材不好一样,这让我很苦恼。
其实,选择当老师,我觉得还是没有选择错的,至少,我的语言表达在正常的情况下,还是挺清楚的。那么,无论这节课上的如何,我都应该把一份好心情保持住,继续努力,争取下次上出更好的课来。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3
教学目标:
体会中国古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欣赏诗歌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赏析生动的词语。
教学设想:
注重对诗歌的品读。注重诗歌的`默写。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张养浩(1296-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 清逸而豪放。
简介潼关:
潼关在商代时隶属定国,称桃林;周代时为畿内地,隶虢国,称渭;春秋隶晋,称桃林塞;战国时隶魏。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32年),设宁秦县,潼关为宁秦县辖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的水运事项及船库工作。之后就以官名设县,称船司空县,新莽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船司空县,为船利县,东汉时又复名船司空县,属华阴。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属华州华山郡的定城县,西魏时撤定城县,改属敷西县,直到北周。
隋开皇五年(公元610年),改敷西县为华阴县,潼关属华阴辖地;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华阴县改为仙掌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分仙掌为东部潼津县,隶虢州。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撤潼津县,并入仙掌县。公元706年复名华阴县。
到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时,设潼关为守御千户所,隶陕西都司,明洪武九年,设潼关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撤潼关卫;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潼关县为潼关厅,民国二个(1913年)废厅,复潼关县至今。
进行新课:
1、学生自读课文:
提问:结合课文注释,翻译这首诗。
2、提问引导探究:
作者所在的潼关的位置特点是怎样的?
表里山河——潼关路——兵家必争之地——百姓生灵涂炭
3、看到了什么景色,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
西都: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景象是在古籍中也曾经有记载的,可是眼前的景色是一片凄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踌躇
4、作者发出的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使百姓经受苦难,一个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5、赏析“聚”和“怒”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4
一、导入
齐背《观刈麦》第三部分导入。
白居易在诗中表现了农民的劳苦,妇人的贫苦,今天我们从另一首元曲中再来体会一番百姓之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张养浩(1270-1329),字希益,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
曾任礼部尚书,后因感愤时政,不愿同流合污而弃职归隐。
1329年,关中大旱,朝廷召他做陕西行台中丞,忙于赈灾事宜,积劳成疾,任职仅四个月,死于任所。
三十年的官场生活,让他洞悉了仕途的险恶,部分作品抒发了一个封建文人欲所有为,而又怕遭受迫害的矛盾心情。
散曲风格豪放而清逸,题材多样,以批评现实的作品最为出色。如(朱履曲)、《警世》、《咏喜诗》等,揭露官场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充分的表现了他深切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2、写作背景
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路过潼关时所写,是他晚年的代表作。
“山坡羊”是北曲中用作小令的曲调之一,属六宫十一调中的.中吕宫。
这支小令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咏史怀古的名篇。
揭示出兴亡背后的历史真谛: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朗读
1、听范读、
2、自由朗读。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这首元曲的内容。
参考: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废墟。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五、深入探究
1、潼关的位置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表里山河潼关路——兵家必争之地。
2、在前往潼关的一路上,作者都看到人怎样的景象?
明确: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西都,曾经是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景象是在古籍中也曾经有记载的,可是眼前的景色是一片凄凉。
3、曾经繁荣昌盛的都城都变成了眼前的凄凉景象,造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灾难频繁。
4、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一个朝代的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使百姓经受苦难,一个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六、拓展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为主题的诗歌、散文名句: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③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
④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崔道融
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⑥万人曾战死,几户免刀兵。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廖落千余里,山空水复清。——方千
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
七、作业
1、积累并背诵体现百姓疾苦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山坡羊潼关怀古》。
3、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怀古——秦汉成土
伤今——百姓皆苦
封志莉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2、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步骤: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在慷慨悲愤的音乐声中,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引出叹世、怀古这一散曲流行的题材,进而导出新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
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
(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 峦(luán) 踌(chóu ) 蹰(chú ) 阙(què) 兴(xīng)
(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再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让学生自主品读和翻译课文,并随机抽查提问。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阅读材料,说说统治者和张养浩对待百姓的态度。
资料一:元至大三年,张养浩上疏《时政书》批评朝政, “一曰赏赐太侈,……五曰土木太盛,……”。虽然非常切合时弊,却为皇帝不容,被罢官,下令不准起用。
资料二: 英宗皇帝要在宫廷内制造 “鳌山”,张养浩以为不妥,英宗十分生气,后来虽然表扬他直言敢谏。这让张养浩想到了《时政书》的遭遇。于是:辞官退隐。十年间,朝廷七次邀请,都被拒绝。
资料三:《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4、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资料助读:
“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后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见《史记项羽本纪》)故曰:“阿房一炬”。
为百姓悲凉。
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秦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
5、古诗创译
例文:
潼关怀古
是谁,放纵着自己贪恋的目光在山水间游弋(yì )
是谁,指点着山山水水展示一种占有欲
那些峰峦和波涛,就是所谓的江山帝王的名字,就写在山水之间
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帝王的名字变了又变
一个名字,写出来就得糟蹋多少百姓死者的浓血,
还有生者的眼泪
五、余秋雨:“当你被一种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动时,其实是语言背后的那个灵魂让你感到有魅力。”用生动的语言评价一下张养浩。
例文: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丢弃了官职;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花光了钱财;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他用悲天悯人的心关注着百姓的苦
百姓用朴实的心记住了他的名
他活着时,满城都道好官人
病死后 ,关中人哀之如失父
生,人赞美,亡,人赞美,
他用生命的行动为自己的诗歌作上一个最完美的注解
六、总结并拓展深化积累
反映百姓的苦难,关注、同情百姓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觉行为,是我国诗歌、散文的思想精华,是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我们学过的诗歌、散文中还有哪些名句反映了这个主题?(学生先搜集,再出示课件)
附:
①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
②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与学生一起品读、感悟、领会诗文之美,诗人之情,同时联系课文,总结全文。
(明确: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作者借凭吊潼关古迹,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现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愤慨。
附:附板书设计
写景 —— 潼关(山、河) 兴
议论(主旨)———— 百姓苦
抒情 —— 怀古(望、行) 亡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案6
【学习目标】
1.能熟练理解和背默诗歌。
2.了解元曲、小令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概括诗歌大意。
3.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鉴赏元曲。
【导学方案1】
朗读、背诵古代诗文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积累,请你用心背诵这首小令,并且工整地默写下来。
【自学任务单1】
【导学方案2】
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自学任务单2】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散曲,两类。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类。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导学方案3】
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既有写景描绘潼关的地势险要,又有怀古叙事让人意踌躇,最后又有抒情表达作者的控诉和同情,所以,学习这首古典诗歌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
【自学任务单3】
1.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