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下是会员“lumi”整理的《岳阳楼记》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岳阳楼记》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3.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教材分析: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2)
1.抽查中下生翻译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教师指出:课文3、4自然段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节课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迁客骚人览了什么物,由此产生了什么(之)情?(板书1)
二、分析第三段和第四段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领略洞庭湖气象万千之大观(4)
看录像,要求结合文字与录像,体味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生动景象及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之情。
(二)疏通文意,多种形式检查翻译情况
1.第三段(8)
1)通过讲解难词难句来疏通文意
难字词(要求掌握其含义)
薄暮冥冥(迫近)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虎啸猿啼(长声吼叫)(悲啼)
难句翻译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登。也,则有。师生集体试译
教师明确
2)提问检查翻译情况(上一节已布置了课外作业)
A.一中下生翻译若夫。山岳潜形
B.中等生翻译商旅。虎啸猿啼
2.第四段(5)
1)学生结合课外作业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是难字、词、句)自由提问,相互解决,教师作好调控,并注意抽查个别问题。例如:
难字词 春和景明(日光) 而或(有时) 一碧万顷(一片)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长烟一空(全)
难句 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也(注意与上一段的难句比较, 从中掌握翻译的方法)
(三)分组朗读三四两段,结合刚才看到的录像,体会作者写景的形象性。(男生读第三段,女生读第四段)(3)
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6)
1.这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教师作好指导,从中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岳阳楼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 熟读、背诵全文。
3、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全文,熟读、背诵全文。
难点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范仲淹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浩浩汤汤属予霪雨日星隐耀樯倾楫摧忧谗畏讥岸芷汀兰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解释下列词语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朝晖夕阴: 骚人: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叙述何事?描绘怎样的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梳理文章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予观夫巴陵胜状() 南极潇湘( )
观 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感极而悲者矣( )
而或长烟一空( ) 而或长烟一空() 政通人和()
或 一 通
或异二者之为( ) 一碧万顷( ) 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 ) 浊浪排空( )
和 空
至若春和景明( ) 而或长烟一空( )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赏析
登上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欣赏好在哪里?
四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思考
首句中“谪”字点名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大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小组讨论交流)
2、品味
文章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3、阅读第3、4段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第3、4段写景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2)请找出这两段中两个抒情句,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4、想一想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第五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比较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
5、拓展思维
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能够背诵课文;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岳阳楼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问题思考
1、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也是对滕子京的赞颂,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
2、第2段如何写景?"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
5、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6、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振起全,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况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的主旨。
三、写作手法: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大量使用骈句,兼以散句,语言凝练优美,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
岳阳楼记优秀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作。文章通过对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全文立志高远,气势磅礴,语言优美,不失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写的雄伟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景象,曾使古今多少读者为之倾倒;作者昂扬的激情,豁达的胸怀,又曾让古今多少读者振奋砺志!教学中教师要调动所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其湖、感其情而通其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瑰宝。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但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仍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学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 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3、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
3、通过问题的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向范仲淹学习,以天下为己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工具:
课件和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三、教法:
点拨归纳
学法:朗读领会法合作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用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出示课件,展示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及相关诗句)
(二)检查预习。
1、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刻苦好学,1015年中进士。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1043年,任参知政事,后被贬官。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雄文。
2、给加点字词注音(出示课件请学生口答)
谪守zhé;朝晖zhāo;骚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bó;樯倾楫摧qiángj;í冥冥míng;岸芷汀兰zhǐtīng;潜形qián;偕忘xié
(三)你了解“记”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四)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
2、播放朗读录音,请大家仔细倾听,然后说出通过听录音,你听出了课文中都写出了什么?
3、大屏幕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诗赋,师生共同赏析,全面了解岳阳楼的文化背景。
4、播放岳阳楼风光片,进入课文情境。
5、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出示课件举例)
例: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它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6、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全班学生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疏通课文
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第一段大意。同位为一组,一人翻译,另一名同学倾听、补充或纠正。
3、抽学生说出第一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谪守越政通人和具乃属。
4、学生试着背诵第一段。
5、疏通2—4文意。(以下疏通文意的方法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一)结合书下注释,默译。
(二)小组民主讨论,互译。
(三)个别疑难句子,共译。
6、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实词:(名词)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六)、课堂小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
(七)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语言魅力。
2、课下翻译5—6段。
3、课外收集一些写物的古诗名句。
《岳阳楼记》教案 篇6
设计思想:
古人行文很讲究文气,或曰气脉,特别是骈偶句式为主的散文,尤其如此。与此相适应,诵读课文时要整体整地读,一气呵成地读,分段分句、支离破碎地读容易破坏文气,所以进行诵读训练时一定要把好这一关。
课时安排:
本文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岳阳楼的情况:可从岳阳楼上镌刻的诗词歌赋谈起,也可从岳阳楼的修建历史谈起;可放录像或多媒体资料,也可由学生介绍。
二、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正音正字。
三、初读课文两遍,熟悉文章的基本内容。
四、齐读或个读文章,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五、教师介绍作者情况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熟读成诵,也可组织背诵比赛。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师生通过讨论、串讲等方式了解主要内容。
三、从表达方式、对比反衬、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学习本文情景相生的写法。
四、讨论: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谈谈怎样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怎样树立“忧国忧民”的意识。
五、整理文言字词,积累文化常识。
《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略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