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我的母亲教案7篇

时间:2024-01-28 09:18:35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我的母亲教案7篇,以供参阅。

我的母亲教案7篇

我的母亲教案1

  [教学创意]

  此课的教学创意是:一词经纬法。

  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词去连缀写作内容,营造文章结构,突出文章主旨,抒发文章感情等等。把“一词经纬”借用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上,指的是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就是巧妙抓住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这一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对全篇课文的阅读品析。

  “一词经纬法”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有如下优点:

  1、“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巧,一词既出,能给学生惊奇感、新鲜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一词经纬法”切入的角度新,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3、“一词经纬法”以一词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连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4、“一词经纬法”以一词贯穿教学全过程,思路明晰单纯,方便教者把握操作。

  5、“一词经纬法”以一词串起全课的教学内容,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高效。

  “一词经纬法”运用之妙在于:所捕捉的关键词要的确能串起主要的教学内容,避免挂一漏万;以一词“牵”出其他教学内容时要自然顺畅,避免牵强生硬。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回忆我的母亲》的主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激趣:今天,我们准备抓住文中反复使用的一个词语来学习全文,同学们猜猜是哪个词?

  2、学生猜测议论片刻后教师公布答案。(“还”)

  二、拎出关键词语

  1、请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还”字的语句,找出一句抢答一句。

  2、教师用幻灯出示分类整理好的带“还”字的句子。

  第一类

  ①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②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床。

  ③因为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④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⑥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第二类

  ⑦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⑧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三类

  ⑨他们劳动惯了,离开了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

  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三、品析母亲形象

  此教学环节分为三个层次。

  (一)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来直接刻画母亲形象

  1、学生品析:上述①—⑥句中的“还”一词,各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明确:

  ①②句写出了母亲的勤劳,③④句写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⑤句写出了母亲的宽厚仁慈,⑥句写出了母亲同情支持革命。

  3、教师点拨:上述每一个句子都是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一个生动的画面,作者以此直接刻画了母亲形象。

  (二)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我”来丰满母亲形象

  1、学生体会:第⑦⑧句中的“还”的表达作用。

  2、学生明确:这些“还”字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教育之深。

  3、迁移: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

  学生找出的句段可能有:

  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4、教师点拨:文中写了母亲给我的教育和影响,用我的“行动”和感受侧面烘托,丰满了母亲形象。

  (三)品析文中怎样用“还”字句写其他人来深化母亲形象。

  1、抢答:⑨⑩句涉及了父亲和祖父,句中的“还”写出了他们什么共同特点?(勤劳)

  2、提问:文中还有哪些人具有勤劳的品质?(大家庭中的其他人、许许多多的贫苦农民)

  3、讨论:文中写许多和母亲一样具有勤劳品质的劳动人民,这样写有何好处?(由写母亲拓展到写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深化了母亲形象。)

  4、相机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5、学生背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四、体会深挚感情

  1、学生体会:以上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句中的“还”字都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学生明确:上述句中的“还”表达了对母亲的尊重、爱戴、敬佩、感激之情。

  3、迁移:文中还有许多朴实的词句蕴含着深情,请每人找出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感情的句子。

  4、进行有感情朗读比赛。

我的母亲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笔下塑造的母亲形象。

  2. 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重点体会、品味语言几个步骤进行文本学习。

  3.能借助课文前面的导语明白学习课文的重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2. 提升学生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重难点分析:

  l 体会作者所说的“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的真正含义。

  2 理解母爱的无私,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3 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老舍先生笔下塑造的母亲形象,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赞颂、感激、怀念之情。

  课前准备:

  阅读关于老舍先生的作品,搜集有关老舍先生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搜集到的资料,走近老舍。

  (一)说说你了解的老舍先生。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自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

  (二)教师介绍老舍先生。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杰出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体味母爱,走进文本。

  (一)学生背诵有关母爱的诗句,吟唱有关母爱的歌曲。

  (二)教师小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古今中外有无数赞美母亲的作品。老舍先生在母亲去世快一年后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我的母亲》,以此作为回忆。让我们走进老舍和他的《我的母亲》,去感受这位语言大师如何赞美母亲。

  三、初读全文,把握文章脉络。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同桌说说老舍是

  如何赞美母亲的。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四、品读课文,围绕话题体会“母亲”形象。

  (一)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温情提示:可以从文中提取关键词语进行概括。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二)交流自读课文情况。

  预设: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概括。

  1.勤俭诚实,做事认真。通过语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终年没有休息……残破的铜活发着光。”来感受。

  2.母亲乐于助人,不怕吃亏。通过“给亲友邻居帮忙……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来感受。

  3.母亲的坚强。通过语句“北平有多少变乱哪!……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来感受。

  4.母亲对子女的爱。通过语句“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我由师范毕业……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来感受。在这部分,还有许多细微的词句,要引导学生从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字中细细品味。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体味母亲情怀。

  (一)画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用一句格言式的话写下感受。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二)学生伴随音乐读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读完将自己格言式的感受读给大家听。课件出示音乐

  二、默读课文,理解“生命的教育”的丰富内涵。

  (一)学生默读课文,看从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反馈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表现母亲给我影响的语段和语句。结合课文前面的导语,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理解。

  1.“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留着。”

  2.引导关注第六自然段,“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3.重点通过最后一自然段感受。

  (二)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并总结:母亲的勤劳诚实,做事认真,爱清洁,守秩序,待人真诚等良好品质及做人的宗旨,都是通过身教给予“我”深刻久远的影响,因此是“生命的教育”。课件出示总结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特色。

  (一)课件出示两句话,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

  1.“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2.“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二)学生小组互相交流其他类似的语句,品味作者平实而又千变万化、意蕴丰厚、充满韵味的语言。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四、书写生字。

  本文要求会写的生字很多,但学生有困难的不多。重点指导“衍、倡、籍”的写法。重在引导学生交流记字的方法。

  五、小练笔。

  读着《我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写一个片段,告诉大家你们之间的亲情故事。课件出示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将丰富的情感蕴含于平实的语言之中。

我的母亲教案3

  《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对此深信不疑。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最近,刚刚完成了《我的母亲》的课堂教学更觉先贤之说的正确。于是整理了教学的设计并附上反思。以期“能自强”。

  第一步:根据学情定目标

  作为中职一年级农业专业的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部分阅读方法。通过第一册教材的学习,初步了解了散文的特点,积累了必要的知识。

  学生可以明显区分写人记事的散文与写景抒情散文。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合作交流能够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90后”的职校生个体发展差异大,辨别能力比较弱,对感情的关注、理解有待加强。但他们都渴望认识社会,而且参与性比较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有效引导,可以使他们获得正确的认识。

  综合以上论述,我设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

  目标一:把握文章内容,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概括母亲的形象。

  目标二: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文章质朴之中蕴涵深情的语言风格。

  目标三: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

  其中,“从具体事件中提炼母亲的品性,概括母亲的形象”为学习重点;“品味文章质朴之中蕴涵深情的语言风格”为学习难点。

  第二步:综合考虑定方法

  我在本文教学中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组织教学。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利用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突破学习重难点。

  第三步:课堂实施

  (一)激趣导入

  在课前休息时我就开始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营造学习氛围。上课后,我展示形象直观的图片。并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提问引出了“母亲”这一形象。再由“母亲”这一话题引导提示:“今天我们学习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所作的《我的母亲》,了解一下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这位母亲是怎样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孩子的?”

  (二)自主学习

  1.在课前自主学习这部分,我安排的内容主要是掌握字音、字形、字义,了解作家作品等。我在课上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抽查,并让学生互相点评。

  2.课内自主合作学习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提炼、运用的能力。我提出了问题:提炼母亲的品性,概括母亲形象。我引导学生自主设疑,学生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

  ①文中写了胡适母亲哪些事?揭示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②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充当了什么角色?

  围绕第一个问题,为了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可望而又可及,我指导学生要尽可能科学地将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逐步解决。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方法,对问题做了如下分解:①文中哪几小节内容写了母亲的事?②文中写了胡适母亲与哪些人的事?③写了胡适母亲与这些人的什么事?④这些事体现胡适母亲怎样的品性?我又提供表格帮助学生降低问题难度。学生通过筛选文本资料,认真思考、合作探究后得出了结论。

  第二个问题学生也用同样的方法顺利找到了答案。各小组积极展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顺势引导学生总结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由刚才的分析过程自然总结出:文章是通过把人物放在特定环境中,叙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三)发现质疑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以及课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处发问。由我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生活经验,结合文体特点逐一解决。并由此引出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并不仅仅只有言传还有身教。”这一话题。

  (四)深入剖析

  我播放了《妈妈洗脚》这一则大家熟知的公益广告。并由广告内容总结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抛出问题:“胡适从母亲的教育中受到了哪些影响?”学生通过研读文本,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很快给出了答案。

  (五)归纳总结

  利用问题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做了两方面的归纳总结。既让学生对课文有更为系统的了解,又指出了学习写人散文的方法,同时还对学生的写作进行了指导。

  (六)拓展延伸

  提供了阅读素材:诗歌《游子吟》,短文《耳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同时引导提问“这些作品都是怎样塑造感人的形象、表达真挚情感的?”借此进一步指导学生要从典型的事例入手表现人物形象(例如母亲缝衣服,父亲打耳光等),还要注意体会选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七)作业布置

  我布置了两项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1.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一次脚),并与父母交流各自的感受。

  2.用笔记录下和父母在一起的感人瞬间。可以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写一封信。注意选取典型事例,表达真实情感。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教学让我感受很多:

  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感动让我感到我自己的小小的成功之处:我选用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法学法。通过发现质疑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拓展延伸环节我通过比较阅读、感情表达,不仅延伸了感情,贯穿了德育内容,还紧扣语文教学的特点,切实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从作业和测试的反馈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处:学生的热情很高,课时表达出来的语言并不十分贴切,基本的语文知识也掌握不足。如何将语文知识教学更好的贯彻到教学中去是我应该反思的问题。

我的母亲教案4

  一、前期准备

  (一)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标题是编者加的。它的体裁是传记,堪称文学的传记,传记的文学,既可供胡适研究者参考,具有史料价值,也可供文学爱好者欣赏、阅读,具有文学价值。文章内容翔实,饱含感情,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作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着重写出母亲对自己的“做人的训练”,对自己少年时代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从胡适一生的奋斗与追求,从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成就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教学本文应该从宏观上确立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设想

  鉴于上述思考,本文教学时应从三个角度展开,也就是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远处看课文,读标题,了解作者,对课文及作者作一般性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立足课文,感知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为训练语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熟读全文,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成为本文的重点。

  第三个环节,立足课文向外看,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这三个环节的安排由易到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第一个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从比较中了解本文在内容与写作方面的特点。第三环节是在第二环节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完成的,由胡适的作品延伸到他的学术成就,由他对母亲的感情延及他的文化观。

  (三)教学准备

  学好本文,需要学生做好如下准备工作:第一,搜集自己熟悉的抒写母亲的诗文或歌曲,把握其主要内容;第二,查找资料,初步了解胡适及其他的家庭情况。教师课前需要阅读《胡适自传》,或者其中的《九年的家乡教育》和《先母行述》两篇,感悟母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以及胡适对母亲那种“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之情。

  (四)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建议

  用3课时学习本文。前2课时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母子情深;后1课时举办主题讲座——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让学生了解母亲对儿子寄予的厚望,了解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儿子爱的特殊方式,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以及“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的深深哀痛,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拓展文化视野的目的。

  二、互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歌曲是如何歌颂母亲的?你还知道哪些抒写、歌颂母亲的作品?用一句话解读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思想感情。

  学生口头交流。

  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们应该感激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提示及要求:

  ①抓住关键句、段。

  ②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糜 翳 龌龊

  ③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④理清文章结构:

  (三)再读课文,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①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一一“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

  兼任严父。”

  ②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插入胡适

  家庭背景资料介绍。

  ③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

  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④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

  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四)朗读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题目见课后研讨练习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然后写在随笔本上。

  三、延伸拓展

  (一)主题讲座

  胡适和他的《先母行述》

  发放资料《先母行述》,对照文章学习,让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体会他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文化素养,增长见识。

  (二)讲座内容

  1、胡适生平简介。

  2、解读《先母行述》.了解母亲,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从中学习什么。

我的母亲教案5

  【教学设想】

  通过具体分析我的母亲在学业上和做人上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的一生中最应该感谢的人是母亲,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而更重要的是母亲往往用朴实的话语和行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作者介绍

  通过作者介绍来激起了解名人的童年教育的兴趣。

  三、给作者极大极极深影响的是他的母亲,母亲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他?

  四、为什么母亲会给他极大极深的影响?

  通过具体分析课文中写的有关母亲的事情来分析母亲的为人和品质,从而来理解母亲对我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五、你的成长经历中有什么人影响过你吗?

  请你回忆一下,说一说。

  六、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名人谈父母,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印发,要求学生阅读,并写读后感。

我的母亲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会认文中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词析句,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文,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从而提升学生对亲情的珍视,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4.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昨天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让大家浏览本单元的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本单元全是老舍的文章,和以前的冰心文学单元一样,意在让大家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感受其语言特色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浏览本单元文章,发现单元特点——老舍文学单元,在头脑中建立起初步的学习框架,并培养了学生浏览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师:关于老舍,你了解哪些?请结合预习作业中你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谈对老舍的初步认识,让孩子们走近作家,引起学文的兴趣。

  师:在这个单元里,最先向我们走来的是老舍的母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笔下母亲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检测预习作业: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在小组内通读全文。教师相机板书学生遗留的问题。

  容易读错的字:撮土供给提倡就寝

  不易理解的词语:出阁敷衍铜活张罗刮痧筹划

  2、抽查课文朗读情况。抽查每组一名同学在全班读一到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构建有效课堂。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老舍母亲的形象。

  2、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设计意图: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顺序,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并通过概括母亲形象,理清文章脉络,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请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地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老舍 有删改)

我的母亲教案7

  学习目标:

  1、正确、规范、美观书写“阁、衍、屠、樱、剃、亏、筹、籍、婚、倡、域、拆、嘱”13个生字,正确认读“衍、屠、樱、剃、亏、筹、倡、域、拆、寝”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重点)

  教学流程:

  一、精彩一分钟

  值日组长组织,今日话题:母爱

  分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母爱的名言。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母爱就像一场春雨,润物无声;母爱,就像一首情歌,绵长悠远。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却永远的离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下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的《我的母亲》,去领略平凡的母亲,伟大的母爱。

  2.指明读本课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课前·预习)

  1.组内听写词语。(重点强调易错、难写的生字词的书写。)

  2.交流自己弄懂的词语。例:出阁、敷衍、绞脸、刮痧等。

  四、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出示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思考:文章围绕“我的母亲”写了哪些事情?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方式:自学+小组合作

  (注:课文篇幅较长,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组长分工,每人负责若干段落的阅读,最后汇总)

  五、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围绕尝试探究问题一,找1-2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交流预设:文章主要讲述了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总是给亲友邻居帮忙,在兵变的年代,母亲从不慌不哭,为我上师范筹巨款,除夕夜母亲送我回校,过七十大寿时,因思念儿子而寝食不安。

  2、尝试探究二: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些事情的?请你用跳读的方式,从文中找到体现写作顺序的相关词语?

  3、点拨总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发现,《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写了许多关于母亲的事情,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首先抓住每件事例,概括出各段意思,然后再连贯起来,采用段意合并的方法进行,这样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条理更清晰。

  (意图:通过概括每段的主要事情,再到合并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体验段意合并法的学习方法,通过点拨,让学生清楚什么时候使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六、实践感悟,巩固提升

  跳读《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一文,在原文勾画出关于老舍的具体事例,再用关键词句概括每段的意思,运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学:默读课文,勾画事例,批注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展示交流:

  七、盘点收获,迁移运用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主要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与步骤)

  迁移运用:(根据课堂时间自由调控,可课下完成)

  默读《养花》,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意图:《我的母亲》作为例中学,训练段意合并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作为实践悟,进一步体验段意合并法的用法,最后以《养花》作为迁移用,巩固用段意合并法概括内容。)

  八、拓展阅读:

  阅读与母爱有关的诗文《游子吟》、《诗经》(节选)、《圣洁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