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7篇

时间:2024-01-30 18:31:33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考语文复习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7篇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预习的意义,掌握预习方法。

  2、预习注意什么?

  3、在实际学习中进行初步体验预习过程并学会写预习笔记,展示比较好的学生的预习笔记。

  教学的重点:

  了解预习的意义,掌握预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的难点:

  通过预习方法写预习笔记。

  二、教学准备:

  1、和预习有关的课件。

  2、一篇文章。

  3、预习笔记。

  三、教学过程

  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里很多课程都是大学生靠自学完成的,大学生是不是很了不起?今天老师也想把自学的方法教给你们,想不想学习?

  生:想。

  师:首先我们得知道预习有什么好处?

  生:让我们提前感知我们要学的内容。

  生:减少课堂压力。

  生:让我们提前把不会的知识记录下来,课堂上老师讲好认真听。

  师:是啊,同学们说的太好了,预习是一种能力,是学习各科文化知识的法宝,那同学们以语文学科为例,能试着介绍一下方法吗?

  生:先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生:一定要多读几遍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

  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你们说的太好了,其实是有方法的,老师给大家介绍预习方法。

  首先要查:查字典,多音字、生字新词。在课文找出来,在字典里认真看解释。再有查文章作者和写作背景。

  然后是读:扫清字词障碍后,要熟读课文,要在三遍以上,有一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读之后是有感情朗读。

  最后是领悟:领悟作者写作目的`以及体会作者的情感。方法掌握了,但也有注意问题:

  1、不许照抄全解和别人预习笔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2、书写要认真,遇到不会的字一定要查字典。

  3、朗读要逐字逐句进行。不许丢字填字,不读错别字。注意重音和停顿,由慢到快,再到有感情。

  听了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会预习课文了吗?

  生:会了。

  四、练习预习课文《母鸡》

  生分组预习交流并展示。

  小结:预习让我们学习事半功倍,希望同学们运用预习方法到其他科目学习当中。期待你们学习更轻松、更出色。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2

  新学期又开始了,九年级新课程已经结束,我们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对于没上过初三的我来说,有点不知所措。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让初三的复习顺利进行,我做了一个特别的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有一个清晰、系统的认识,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如能认真、规范地背古诗,掌握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写作,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初三上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了增强,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两个班成绩参差不齐,悬殊很大。一类:平均分91.7,通过率93.3%,优秀率13.3%;2班:平均分79,通过率70%,优秀率20%。从结果来看,优秀率较低。究其原因,大部分男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学不起。而且他们的写作不够认真规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第三,复习工作

  认真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中考动态。本学期复习时间为16周,我们将进行三轮语文知识的复习。

  第一轮:批量复习(第2-9周)

  全面复习课本,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本知识。

  第二轮:特别复习(第10-14周)

  对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汉语阅读、文学常识、名著阅读与写作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轮:综合训练(第15-17周)

  冲刺中考,做一些相关的综合练习和模拟题,掌握中考动态。

  四。教学措施

  1、继续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想方设法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充分调动一部分不爱学习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学习、渴望学习、善于学习。在日常教学和复习中,一定要配合班主任,多找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和复习中,争取取得满意的成绩。

  2.注意后期复习中的训练工作。部分男同学在部分科目上比较认真,上课授课,上课。

  辅导的时候要多关注他们,给他们信心,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复习方法,逐一突破他们薄弱的知识点和能力,也就是因材施教。

  3.规范写作,加强写作,通过做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于古诗词的阅读:首先给古诗词做一个时间表,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根据时间表进行整理。(如常见的关键实词、虚词、常见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词义和一般句型。)然后进行专项测试和讲解。但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迁移和运用,同等程度地指导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思路:注重积累——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背诵与理解并重——训练与考查同步。

  5.对于现代文阅读:首先要复习文体知识,明确阅读的'考点,掌握解题对策;针对不同风格的题型,练习和讲解异地中考题型;结合当代名篇选择不同风格的题型进行模拟训练。现代作文训练思路:整体阅读——理解内容——抓住主题——仔细审题——明确考点——筛选信息——找到正确的句子——组织语言——记下答案——复习检查。

  6.对于作文指导和训练:首先,让学生储备素材——指导学生如何将阅读积累转化为自己所用,如何灵活运用素材。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材料,为考试储存能量。谈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形式技巧,注重学生素材的积累和交流,提高写作水平。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专项辅导——在题目准备、题目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专项辅导。选取部分近几年中考优秀作文和优秀作文供学生学习,探究作者如何审题、立意、组织材料、策划文章布局;如何做到角度新颖,材料新鲜,笔法独特。再次,集中训练学生——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历史文化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或选题作文,让学生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尽快在课堂上写,并定期交流和点评。最后,要让学生自己补充——学生要有意识地、积极地多读书、多看报,开阔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涉猎课文中规定和推荐的名著或中外名著,学习语言和一定的作文技巧。

  7.及时认真批改作业,并对当天上交的作业进行反馈。

  8.认真写教学反思。及时分析和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肯定和推广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和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思考,勇于创新。让教学总结和反思不断循环,促进教学不断进步。

  第五,德育渗透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使其有良好的心态迎接中考,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信念,激发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

  不及物动词自我完善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并且坚持每周认真工整的写一页小字。

  2.经常听师傅和有经验老师的课,并做好听课记录。虚心请教大师,探讨复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3.课余时间给自己充电,更新教学思路,树立课堂效率意识。每天保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阅读时间。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阅读一份教育刊物;每学期读一本教育名著;每学期写一篇有价值的读书心得或论文;保证阅读的效果,学以致用。阅读书目:《师德教育详解》、《教师新建议100条》、《教育学》、《中学语文教学论》、《有效教学基本功》、《终身成功计划》。

  4.其他:丰富成长博客,在线获取信息等。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3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诊断补偿】从日常生活中,引入课文杂技表演悟出一定的道理。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2、小结导入: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学习导航

  自学完成: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小组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二、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三、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4

  一、学习“我的发现”

  1、板书:我的发现。

  (学生读一读)

  2、观察图画,引导发现:

  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根据提示,学生想象。请你把伙伴泡泡里的话补充完整(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还能换一种说法吗?

  (剪刀像燕子的尾巴)

  3、联系经验,拓展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如眉毛像弯弯的'月牙儿,河水像一面镜子等)

  二、完成“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⑴读:读读下面的字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用熟字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⑵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⑶说:给每组的两个字分别组词,然后再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2、读读背背:

  ⑴教师示范对联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

  (注意读的节奏稍慢,上联和下联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诵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吟诵得高而平。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学生模仿读、对读、齐读、想象读。

  ⑵指导背诵。

  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对联。

  ⑶展示。

  学生互相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3、我会说:

  ⑴指导说说:

  读读横红后面的词语,说说横线上应该填上什么。

  ⑵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只要搭配准确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短语,读读写写。

  在组内说自己填的内容,其他同学评评。

  三、展示台

  1、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可以是搜集描写春天的词句;是展示有关春天内容的书法作品;还可以唱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创编赞美春天的舞蹈,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2、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内交流,大家互相分享学习的收获。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期才艺”奖。

  四、教学效果测评

  1、个别指导,进一步保证每个学生知识积累落实。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小组里抽背春联。

  (点评、表扬)

  五、拓展性学习

  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5

  【文本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课,要求学生在大致读懂古诗词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艺术,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这首词描绘了词人中秋之夜望月怀人的心路历程,渲染了空有一轮明月,家人却难团圆的凄清氛围,表达了对词人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构思精巧,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情感真挚,融入了带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圆,月亮的圆缺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体验。在漫漫的文学长廊中,众多文人墨客对月抒怀,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真无邪,又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温婉浪漫。那么在这么一个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水调歌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体验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介绍方法:自由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词的情感美;读完后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自由诵读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词人虽遭贬谪却依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接着深入学习,以对诗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文载道,词缘情,诗言志。好的诗词能表现作者的独特情感。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与忧伤,既有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又有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之情,但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传达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正一反,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本词多了一份旷达的气息。

  在此处顺势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体验地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中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读前让学生讨论:这次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体验?上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的矛盾心理,下阕在朗读中要读出词人对天下所有人的祝愿,情感的基调是从消极、惆怅转向豁达、乐观。

  三、再读课文,体验内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现在用读来体验词的内容美,边读边体验;读完后能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内容有怎样的美感或特点。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这首诗先后写了以下内容:

  上阕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问,展现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一正一反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此处的描写,既写出词人留恋人间,又写出其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戏。

  下阕怀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叹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让空中的一轮圆月将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板书)

  上阕 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 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四、三读课文,体验语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边读边体验和欣赏表达内容的语言;读完后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两个词句,写下自己的“一句话欣赏”,说说作者在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书面交流。

  最后教师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这首词有个小序,咋看无足轻重,其实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通过这个小序,可以读出背后的很多信息,词中所表达的旷达的胸襟与小序中的“欢饮”合拍,“兼怀子由”一个兼字,引出了下阕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显现了词人的情感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细微处的信息。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五、四读课文,换位体验情感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人们运用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或者说,是想用特定的语言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有人说,诗和词在表达上的区别是:诗言志,词言情。诗表达的是“大我”,词表达的是“小我”,是个人真切细腻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在前面第一环节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换位体验。就是说,要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现在的你,摇身一变成为了大文豪苏轼,当时已是近不惑之年,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难团圆,现在,请你用生命去体验,去朗读。

  朗读之后继续提出学习要求: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依次对词句进行情景描述。

  然后抽点两人左右现场表达,以渲染课堂气氛。教师接着介绍自己的描述,继续渲染课堂气氛: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饮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我端起酒杯问青天: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陪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是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虽然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然后让每人说说此时的感受。先在纸上写下来,然后自主发言。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合上书本,带上深入一步的体验,全班一起背诵着读,要读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外声内情,声情合一。

  六、五读课文,美读成诵

  在前面“三美”依次理解、逐个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融合在一起,在诵读中整体体验,读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读出感受,读出享受,最后能够美读成诵。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感受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每个小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综合介绍。

  八、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经典的古典诗词可以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过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向同学们推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再次感受苏轼的旷达的胸襟和博大胸怀。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6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7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x”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