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卖木雕的少年》教案10篇(卖木雕的少年课堂实录),以供参考。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1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
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四、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
售字的上半部分,不要少写一横;驮字右边不要写成犬;构端辨堆模可以让学生先和以前学过的沟喘辫推摸字比较,注意不同之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⑴ 有感情地朗读。
⑵ 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
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六、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抄、积累好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感情态度价值观:
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难点,关键
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时划分: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大瀑布的挂图、有关木雕的图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投影大瀑布图片
生观看,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师简介这儿游人、景色。重点词:非洲南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
2.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
(2)画出生字,拼读。
(3)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提出来讨论。
2.生根据提示自学。
3.汇报、交流。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可自己汇报)
字旁:琳琅(láng)满目沉甸(diān)甸
诚恳(kěn)宾(bīn)馆
字形:“释”左边是米加“/”,不是“采”。
“豫”左边不要写成“矛”。
字词意
名不虚传:形容名气与听说的相符,一点儿也不假。
琳琅满目:形容物品多,使人看的眼花缭亮。
栩栩如生:形容物品很逼真,就像活了一样。
爱不释手:很喜欢,舍不得放开手。
犹豫:指很难下决心。
遗憾:感到可惜。
(2)指出逐节读文,正音。
(3)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南部旅游时,本想买件木雕木工艺品,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未买。后来,卖木雕的少年特意为我送来一个体积小、便于携带的木雕,但坚决不收我的钱。因为他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2.讨论交流。
3.汇报。
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发前,朋友告诉“我”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工艺品。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我”对几个大象坐爱不释手,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没买,卖木雕的少年和“我”都和遗憾。
第三部分(10--15自然段):晚饭后,少年送来一个小象墩,坚决不肯要钱,因为中国人是他的朋友,这让“我”很感动。
四.小结
卖木雕的少年真的可爱,让我们来朗读课文,读出对他的喜爱。
五、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探究导入
教师一边投放大瀑布和木雕的图片,一边娓娓提出问题:
作者来到世界三大瀑布之一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旅游,带着新奇与购买非洲木雕的愿望,但自己最终选择不买,却意外收到一份礼物,少年为什么没有收钱,送她礼物的呢?带着我们共同的疑问,一起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1.学习挑选木雕的部分。
朗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想想作者如何被精美的木雕吸引,激发了她购买的欲望。
填空:
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1)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填空,体会所填词语的意思。
(“名不虚传”的意思是瀑布确实壮观雄伟,不愧为世界三大瀑布之一,不是空有的虚名。“游人如织”这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珍贵的东西很多。“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这是指大象雕刻得很有生气,吸引旅客,体现出非洲木雕名不虚传。)
(2)带感情朗读,体会作者被吸引的.程度之深。
(3)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是否还可以利用其他词语代替吗?
过渡:精美的木雕激发了作者强大的购买欲望,但她的什么又放弃了呢?
2.个人朗读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A.“我”为什么选择放弃买木雕?“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找出有关语句体会。
B.卖木雕的少年什么样?他说了什么,想象他会有什么想法?
(2)分小组学习讨论。
(3)汇报交流。
小组一:
因为我考虑行李超重,不能带这么重的象墩,所以只得选择放弃,我的心里变化:从爱不释手--犹豫--语无伦次--遗憾。
点拨: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很遗憾?(“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面对孩子的诚恳相劝,作者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而且这个小想墩自己都爱不释手,使她很遗憾。)
小组二:
少年是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见作者犹豫,他诚恳地劝作者买,“夫人,您买一个吧!”“您是中国人吧?”少年望着作者,眼神也流露出遗憾。
点拨:通过对男孩的语句描写,你读一读,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这个男孩很善良,开始“买一个吧!”表现出不仅是推销,还有一层是把纪念品带回欣赏,到后来男孩的猜疑“您是中国人吧?”能看出男孩对中国人的尊敬。)
(4)同学们你们知道男孩对中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尊敬吗?(因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在工程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现在你们领悟到男孩为什么说“您是中国人吧?”(非洲人民感谢、尊敬中国人民。)
(5)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受作者与少年不同的内心变化。在熟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上台来表演。
3.学习赠送木雕部分
(1)朗读第十至第十五自然段,体会发生了什么微妙的变化?
(男孩在傍晚来等“我”,并交给“我”一个沉甸甸的小象墩。)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墩?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这个木雕象墩与白天的一模一样,却只有圈套大小,说明少年特意为作者雕刻的易于携带的同样的小象墩,体会少年的质朴和他对中国人好感。)
(3)“我”和少年说了什么?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内心世界?
(“我要给他钱,他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男孩除了“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外,更是希望我不要带遗憾回国,展现了非洲少年对中国人的情谊,从而也看出他的淳朴与善良。)
(4)读一读少年质朴的语言和动作。
三.总结全文,展开想象
1.学到这里,我们才解开初学的疑问,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与非洲人民的友谊,使得每位非洲人民内心深处感谢中国人民给予的无私的援助。
2.(结合课后练习)你最想用什么方式夸夸那个非洲少年?
(展开讨论,激发兴趣)
四.板书
27、卖木雕的少年
↓
挑选木雕
↓
放弃买木雕
↓
赠送木雕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书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积累四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由读感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11课《卖木雕的少年》,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1、昨天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找同学来接读一下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订正读书情况 交流: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2、老师还想考考你,看谁预习课文动脑了:去非洲之前,朋友叮嘱我什么?
(一是去游览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二是买一两件木雕)
3、朋友为什么这样叮嘱作者?浏览第2---4自然段,用线划出描写瀑布和木雕的四字词
4、谁先来交流一下写瀑布的四字词(交流板书:名不虚传、游人如织)谁能说说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
老师这里有几个数字你来听听: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高120余米,宽1800米,“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雷霆翻滚的云雾”,它是非洲的一大景观。
5、谁再来交流一下描写木雕的四字词有哪些?(交流板书:琳琅满目、栩栩如生。说词义)
木雕有什么样的?看图来说说,(有大象木雕、有黑人木雕)还可能有什么样的?
木雕形式多样,是非洲的一大艺术品
6、假如你的面前有这么多栩栩如生的木雕,你会想些什么?(真美呀!我真想多买几个)
7、用喜欢的语气齐读第四段
三、1、作者看中了这个栩栩如生的象墩子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爱不释手)读读这句话,看看“爱不释手”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你什么时候能“爱不释手”?
2、卖木雕的少年见来了客人,他是怎样招呼客人的?朗读5---9段,画出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交流一:“买一个吧”少年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说明什么?(热情、很会做买卖)板书:热情 假如你是卖木雕的少年,你怎样热情地招呼自己的客人?抽读
交流二:“夫人,您买一个吧!”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这样说的?(少年看到“我”犹豫了)“我”为什么犹豫了?(因为行李超重了,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在这种情况下,少年诚恳地对作者说:“夫人,您买一个吧。”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明什么?(诚恳)面对少年的真诚,我是如何表现的?(语无伦次)解释词义
分角色读读这两句话
交流三:“您是中国人吧?”少年为什么这么说?(根据语言,服饰来猜的),他猜对了吗?从哪看出来的?(我点了点头),说明什么?(板书:聪明)怎样读出猜测的语气?
4、我放弃了买木雕,让我和少年都感到什么?(遗憾)我遗憾什么?少年遗憾什么?
四、过渡语:作者真的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了吗?从哪看出来?
1、交流:“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来干什么了?(送木雕)什么时候?(晚饭后)你猜想一下从白天到傍晚这段时间,少年可能去干了什么事情?(去准备小象墩—来宾馆找我—送象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10段。从“专门”一词可以看出什么?我和少年是偶然相遇的吗?这说明了什么?(善良,不想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
2、当我看到这个一模一样的小象墩时,心情怎样?怎样把这句话读出来?
3、少年是怎么说的?齐读他为什么不要钱?(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支援非洲国家,修建了坦赞铁路,当时中国为非洲提供无息贷款,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派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其中有64人为修建铁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自此,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援助使中非人民友谊长存。)
4、听了少年的话,我---------感动极了,也不由得说出了--------------读(我们是朋友,我们是朋友)这里的两个“我们”是指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友好)
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10到15自然段,要注意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男同学扮演少年,女同学来扮演作者,解说部分老师来读
五、是啊,课文读到这里,我也被这位热情、诚恳、聪明、善良、友好的非洲少年所深深地感动了。此时,你想对少年说什么?(谢谢 中非人民友谊地久天长)
六、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黑板上的词语,来个小测验,怎么样?
1、齐读四字词
2、填空
大瀑布真是( ),这里,( )景色十分(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我一看就( )。
这些词语希望同学们能学有所用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运用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五官端正 爱不释手 语无伦次 清晰可辨 一模一样
1、 认读
2、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大瀑布真是( ),这里( ),景色( ),摊点陈列的木雕( ),(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得( ),我一看就( )。
3、 用上其中的几个说上几句相关联的话。
二、以“木雕”为主线,分析课文
1、指名读一二自然段:板书:介绍木雕
思考:作者在介绍木雕前,先描写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其实瀑布本来与主题无关,可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因为瀑布很出名,很壮观。
师:赞同你的说法,这种写法叫衬托。那你觉得用瀑布的美来衬托什么美呢?
生:木雕精美。
师: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木雕是十分精美的,谁能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2、生读三四自然段。板书:挑选木雕
师:看到这样精美的木雕,你有什么想法?
生:想买一个。
师:是呀,那作者经过仔细挑选,最后选中了一个象墩子,那她买了吗?
生:没买。
师:为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五至九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 生默读课文。板书:放弃买木雕
生:因为作者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所以不能带上这个沉甸甸的象墩子。
师:描写作者“我”和非洲少年言行的句子有哪些?请画下来。
生: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师:从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非洲少年很想让“我”买这个象墩子。
师:还有哪句?
生:“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师:“我”为什么语无伦次?
生:因为“我”特别喜欢象墩子,又不能买。
生:可以看出我很矛盾。
师:还有哪句是描写非洲少年神情的句子?
生: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师:为什么遗憾?
生:因为非洲少年看出我很喜欢这个象墩子,而由于路太远,行李又重,致使“我”不能
买它,而感到遗憾。
生:非洲的木雕是十分精美的,少年很想让中国夫人带一个回去。而中国夫人却没有买,
所以他感到遗憾。
师:少年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您要是买一个该多好呀!
师:“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我”是那样的喜欢木雕却放弃了买木雕,那“我”最终是不是带着这份遗憾离开非洲的呢?
4、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十至十五自然段。
板书:送木雕
师:第十段中又描写了瀑布,你觉得这次描写景物是衬托什么的呢?
生:衬托非洲少年美好的心灵。
师:送木雕是在什么时间?
生:晚饭后。
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为什么会是在晚饭后,才来送木雕呢?
生:因为少年白天忙着卖木雕,晚上回家才有时间为中国夫人雕刻小象墩。
生:因为白天游人很多,各国的都有,如果让别人看到了,只送中国人而不送其他国家的人别人会不高兴,我觉得他晚上来送是为了避嫌。
师:再找一下描写人物的言行的句子,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生: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
从中可以看出非洲少年很善良、淳朴。也可以看出他喜欢中国人,愿意和中国人做朋友。
板书:我们是朋友
师:他此时会想些什么?
生:他会想,我帮助了一个中国人圆了一个梦,我太高兴了!
生:我雕刻的小象墩能被带到中国去,我太骄傲了!
师:你想对非洲少年说些什么?
生:你对我们中国人太好了,我谢谢你!
生:我们是朋友。
生:欢迎你到我们国家来,我也要送你礼物。
三、练习写话。
请写几句话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你对非洲少年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同学们,多么淳朴,多么可爱的黑人少年,为了不让一个中国夫人带着遗憾回国,他特地送来一个精美的小象墩。不但不要钱,还说了一句让人感动的话:“我们是朋友”!是的,我们是朋友,我们全世界的人都是朋友,我们共同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拥有同一片蓝天,我们应该友好相处。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5
本节课,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参与广泛、积极,有较好的达成度。
一、感悟积累,综合训练
学习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课其实就是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不是别人讲给我们的,不是从电视中的图像声音中获得的,而是以一个个的文字、词语、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质是蕴涵在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爱不释手”等词语,学生能够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让学生通过抓“遗憾”,结合上下文、前后词语,反复朗读感受,并通过多媒体出示木雕图片,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运用,真正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学生感悟了语言,更重要的是还逐步体会到如何正确的运用语言。这样做,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本文语言朴实但蕴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同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揣摩、咀嚼,在比较中领悟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情景,体会少年的美好心灵。如:在引导学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遗憾心情,两个人物都感到“遗憾”,但这绝不仅仅是相同的心情。透过这一对相同的词语,能感受到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弃木雕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少年”的不能卖掉木雕、不能让“我”这个中国朋友如愿以偿的惋惜与失望。相同的词语,学生通过比较,深入人物去体会,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还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情感熏陶。
二、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因此在教学中,每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以读促问,以问导读,以读导悟,以悟促读”的教学策略。在读的训练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转换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在学完送木雕部分,配乐、分角色朗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朴实、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补充资料,深刻理解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的极好教材,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涉及的文字材料较多,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在本课设计中,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使资料与课文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四、渗透写法,掌握技能
在现在学生的习作中经常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写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
《卖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卖木雕少年的品质,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获取了写作的知识与技能。最后,我对写作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归纳,便于学生记忆。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5个字。
2、积累成语。
3、揣摩课文的叙述顺序。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体会卖木雕少年的质朴善良,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体会卖木雕少年的质朴善良,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5个字。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
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卖木雕的非洲少年。提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预习情况:
(一)检查读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难句的指导。
(二)检查生字:
1、读生字,注意“琳”的读音。
2、生字组词,同学补充。相机指导课文中词的理解。
3、指导难字:
(1)难字:“恳”的上面最后一比是捺,“豫”和“撼”不要丢笔画。
(2)形近字:州( ) 宾( ) 构( )
洲 ( ) 浜( ) 沟( )
五、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3、全班交流。
理清课文的顺序: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体会卖木雕少年的质朴善良,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是卖木雕少年的质朴善良,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是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7课《卖木雕的少年》。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什么内容叙述的?(买卖木雕)
回忆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顺序,谁能说说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三、细读课文,体会卖木雕少年的质朴善良,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自由读课文,卖木雕的少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善良 质朴 对中国人民很友好)
2、默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默读要求卖木雕的少年表现
体会感受
神态
动作
语言
3、交流学习成果。
(1)从哪看出卖木雕的少年很善良 质朴 对中国人民很友好?
出示: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为什么少年要遗憾呢?
分角色朗读5-9自然段。体会少年的善良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
(2)我雕了个小的,可以带上飞机。
(多么的.善解人意,多么的善良)读出来
(3)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少年摆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要钱。’”你还有刚才的感受了吗?(引导学生体会“连连,两个不及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些词句的含义)。
分角色朗读10-14自然段。
4、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可能 问少年为什么那么熟悉中国人,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穿插中国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建设了坦赞铁路,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给非洲人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5、朗读全文,再次体会少年的质朴善良。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拓展练习:
1、运用词语。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2、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
六、板书设计
27、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 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2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
3、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能够用几句话夸夸黑人少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你们知道非洲吗?说说非洲的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2、了解大瀑布
图片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并读好这个词语。
3、展示非洲的木雕工艺品
非洲的木雕工艺品非常有名。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关非洲木雕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懂的词语做出记号。小组同学互相解决。
2、认字,读词语。
三、重点书写:售、掏、辨、卖。
四、学生质疑,根据学生问题解决部分词语的意思,同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名不虚传、清晰可辨、游人如织、出售、掏钱
二、精读课文
1、抓重点词句,体会“我”对木雕象墩的喜爱。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那里景色(壮观),游人(如织)。那里的木雕工艺品(琳琅满目),(各式各样)。那些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的(栩栩如生)。
2、请快速默读全文,用横线画出我喜爱木雕象墩的句子,并讲讲理由。
3、交流:
“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我的喜爱,并进行品读。
(“捧”字上的发挥。象墩很重,课文里说沉甸甸的`,我很喜爱它,就进距离观赏它,像捧着宝贝一样小心呵护着它。“仔细”我是那么认真的看着,我在观察我的心爱的事物才会这么仔细的。我仔细观赏的观赏也可以看出来的。观赏是观看又欣赏。对于艺术品才会用观赏一词。在我的眼里,这个木雕象墩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工艺品,它是我仔细挑选后目光定格的焦点,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爱不释手,看图是什么意思?释做什么解释呢?)
(2)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这时候会想些什么呢?想象说话。
“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
从太好了,高兴,喊,就要这几个词语可以看出我喜爱。
3、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我遗憾的是什么呢?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黑人少年的美好心灵
木雕象墩的确使人爱不释手,使“我”心动。但是黑人少年的言行更让人感动。
自由读课文的第5到15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交流:
预案A
少年摆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这里的“我们”意思一样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中国和非洲有过怎样的深厚友谊呢?提供背景资料。
○“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黑人少年坐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心想:为了( ),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到那位中国游客。
预案B
“暮色中,我忽然发现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他是专门在这里等候我的。”
黑人少年坐在一堆隆起的岩石上,心想:为了( ),我一定要在这里等到那位中国游客。带着这个问题读上下文,解决问题。
○联系上文,学习“遗憾句子。”
○联系下文,学习最后几句。
少年摆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这里的“我们”意思一样吗?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中国和非洲有过怎样的深厚友谊呢?提供背景资料。
4、小结。
黑人少年哪里是在卖木雕,分明是把木雕送给了这位中国游客。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来实践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实践“我们是朋友”的诺言。
5、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课文吧。师生分角色朗读10到15段。
创境写话。
我手里捧着拳头大小的木雕小象墩,同行的伙伴都向黑人少年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为首的我们的带队领导林武同志。他兴奋的说:“( ) 。”接着林武同志的发言,我不无感慨地说:“( )。”一行人中有一个和黑人少年一般大小的男孩,他从队伍后面挤上来说:“( )。”我们的谈话被树林边出售凉茶的本地居民——一个同样黝黑皮肤的中年男士听到了。他也凑上来说:“( )。”
教学反思:
在特级教师的评比中,正好选中的就是这篇课文,而且我们都可以享受一场“特级”盛宴,“准特级”们都上了这一课,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校的晓蓉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吴老师的课堂轻松的氛围,吴老师很亲切,但同样很亲切的人很多,但吴老师的功力让我想起了维果茨基所描述的一位老教师,从他的嘴里说出的一句简单的:孩子们好!都具有无穷的魔力。吴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整体、个体的调控也很到位,对孩子在课堂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能够及时地进行反馈,这就是我们所进行的关注差异、符合差异的教学啊。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卖木雕的少年,卖木雕的少年- 教案,卖木雕的少年 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卖、售”2个生字。理解并积累“栩栩如生、琳琅满目 、构思新奇、爱不释手”等四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继而让学生感受爱是相互的,正因为中国人对非洲人的爱,所以让非洲少年把我们当朋友。
【教学重难点】
一是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三是积累一些四字词组。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非洲行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读〈〈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了解课文的背景;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非洲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
2、教学“卖”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朋友认真读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碰到自己不会读的地方去请教拼音或同学和老师,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这事发生在谁与谁之间的事?(“我”与非洲少年之间的事)
板书:中国游客 非洲少年
文章讲了我们俩的一件什么事?出示: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 做纪念,但是 ,只好放弃。后来非洲少年 。
三.研读课文
(一)出示这段话。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小朋友,这段话比较难读,这里有个长句子,你能读好它吗?
指名读——齐读
师:发现了吗?“遗憾”在这段里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少年遗憾,一次是——“我”遗憾。
(二)学习第一块1—6自然段:体会“我”为什么“遗憾”?
1、理解“遗憾”
什么叫“遗憾”(不称心,惋惜,可惜)
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你有过遗憾的经历吗?指名讲两三个。
师:老师也有遗憾的时候,那天咱们去温州乐园时,因为一时害怕,缺乏勇气,结果就没有去坐“翻天覆地”和“摩天轮”,后来听着别的同学 和老师描绘说上面有小鸟飞翔的感觉,羡慕极了,现在就很遗憾当时没有上去。
师:而这里的我为什么遗憾呢?
2、体会我为什么会遗憾?
(直接从这句中可以找到原因:因为我不能带走这件精美的工艺品)
3、请仔细读读课文的1~6自然段,拿出笔来找找划划,说说为什么我会那么遗憾,你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了(具体原因)。
4、交流原因: 因为木雕小象墩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令我爱不释手。我为自己不能买下它而遗憾。
预设一:沉甸甸的 师适时教学“甸”字读音。
生读错时,师:要在一般情况下你是对的,可是这个字在ABB式的词语后面应该读成第一声。
师:既然沉甸甸的,就不要带嘛?谁能说得再具体点?(生找描写写木雕的句子)
(1)理解“栩栩如生”(板书: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A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两个)
B师:听你的读,读得那么有感情,我以为你懂了这个词的意思。说说你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那活泼生动的样子就像活的一样)——齐读
C.指名读这句话。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读活了。
师:就因为它如构思新奇,栩栩如生,所以课文还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它——精美的工艺品。可看着这么精美的艺术品只能看去不能买回去,真是一种遗憾哪。
(2)理解“爱不释手”:
A“释”是放下的意思。整个词是说——喜欢得舍不得放下。
B想象说话:看着自己这么喜欢的象墩,肯定是赞不绝口了,我会怎么说呢?
师评:我要表扬你,你真是个用词小专家,能现学现卖!
( 3 )理解“琳琅满目” (板书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A课文还有哪句话也形容了这些木雕?——“木雕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B “琳琅满目”这个词你在哪里也听说过啊?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美好的东西非常多,让你的眼睛里全是它们。
C可是小朋友们,书上插图上也不就几个木雕而已,我们来数数,才六个,怎么可以用“琳琅满目”来形容呢?
是啊,被如织的游人挡住了。(板书“游人如织”并理解)
还有什么样的呢?你能用“这些木雕有……有……有……”来夸夸这琳琅满目的木雕吗?(出示:这些木雕有 ,有 ,有 ,真是琳琅满目。)
(4)师:听了你们的介绍,我想说不仅这里的瀑布名不虚传,你们口中的非洲木雕也真是——名不虚传,值得我一买。(板书:名不虚传)
5、填空,理解我遗憾的原因: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闯关游戏,你可以用上老师黑板上的词,也可以用用书上其他的词,来说说我为什么遗憾)
(1)齐读词语
(2)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琳琅满目 ),( 各式各样 )。其中象墩( 构思新奇 ),大象雕得( 栩栩如生 ),我一看就( 爱不释手 )。但是因为象墩( 沉甸甸的. ),我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只得放弃购买的念头,因此很( 遗憾 )。
自由说——指名说2个。师:好,顺利闯关!祝贺你们!
(三)研读第二块7~15自然段:理解少年遗憾什么?
1、读读7~15自然段,用笔划出写少年的句子,想想少年遗憾什么?
2、交流第一次对话部分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1)预设:自己的木雕不能卖出去。
教学生字“售”:“卖”这个词,课文中有个词与它意思相同,找找看。
(板书:出售 )。师讲清“售”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出示这段话。
(2)师生对读:谁想站起来读读少年的话?老师来读我的话。
(诚恳地说该怎么说。猜测的话谁来试试。)
读不好的话,师评:怎么像是哀求我啊?
读好的话,师评:你的语气充满了诚恳的味道。
师:对于他的朗读,你有什么意见想提吗?
(3)分角色表情朗读。(谁想当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4)非洲少年仅仅是为自己的木雕不能出售所以遗憾吗?还有别的答案吗?
这位中国夫人这么喜欢这象墩,不能给中国人带回去真是个遗憾。
3、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少年连连摆手……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是朋友!”我感动极了,连声说,“我们是朋友!”
(1)生找并说:他把中国人当成是朋友,因为朋友的遗憾而遗憾。
(2)说说少年想什么办法弥补遗憾。[ 从流露遗憾到弥补遗憾 ]
因为我是中国人,少年不想我带着遗憾回国,所以大老远地跑到宾馆前——专门等我。因为我是中国人,少年不想我带着遗憾回国,所以带了一只只有拳头大小的象墩——等在晚风中。
(3)那天晚上,少年和“我”之间有一番怎样感人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他的情意;谁想读读“我”的话,感动感动!
(4)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是啊,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的游客,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想知道吗?
(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建了坦赞铁路,坦赞铁路全长860公里,由中国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勘测、考察、设计并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为建设这条铁路,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高峰时期在现场施工的中国员工队伍多达1.6万人,在工程修建及后来技术合作过程中,中方有64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这就是黑人少年特别喜欢中国人的原因。友谊是双方的。中国建设者在坦桑尼亚播下的友谊的种子,在黑人少年的心中发芽开花了,开出了如此绚丽动人的花朵!
(5) 你从哪些词里感受到非洲少年对中国游客的情谊,去读一读,圈一圈。
通过对“只有拳头大小”、“送”、“连连摆手”、“不太标准”等词的体会,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他不希望“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
A“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想我所想,忧我所忧。
师:是多大?(拳头)是啊,这个拳头大小的还仅仅是木雕吗?其实是少年那颗真诚的心哪!你来读读它!(指名读)
B“送”:是啊,这送来的是也不仅仅是象墩,而是——非洲人民的友谊
C“连连摆手”:之前那么诚恳地希望我买他的象墩,他很需要别人买他的木雕,可现在反而不要钱,这是矛盾的,可又是不矛盾的。
D“不太标准”学习中国话,本身就是对中国的友好。
齐读这段话:一块木雕情系中非两国的友谊。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
(6)同学们,这一块沉甸甸的木雕难道仅仅是一块木雕吗?它还是什么?
(非洲人民对我们中国人的友谊)出示:这木雕还是 。
4、现在我和非洲少年还遗憾吗?板书:不
四.作业
1.写话
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人们会怎么夸他;你作为其中的一员,把你夸他的话写下来。你可以从黑人少年的外貌、心灵、所卖的木雕等几个方面去考虑。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
2、抄写文中四字词组。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9
第一课时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能读通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第1-4自然段,体会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致,并能感情朗读。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首先教师谈话导入:小朋友,你曾经到过什么地方旅游?引出到非洲南部游览一番。然后观看瀑布的图片,并交流看后的感想。借机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发生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那里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让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读题,提问。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接着教师检查学生的读书的情况,读生字表、词语词语手册,然后让学生分自然段读一读课文,读完后留时间让学生评价。
三、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我以“非洲南部的什么景物吸引了众多游客去观光游览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经过交流得出是瀑布和木雕吸引了游客。然后通过“瀑布、木雕又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用( )标出来,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四、精读描写瀑布、木雕的句子
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品读这句话,理解“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感情朗读这句话。
然后是指名说木雕是怎样的,边出示:
②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品读这句话,理解“构思新奇”、“栩栩如生”,再出示投影图片,让学生观看。最后感情朗读这句话。
③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让学生自己读读这句话,再理解“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并进行想象说话,然后进行感情朗读。
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欣赏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美景和精美的木雕,卖木雕的少年和我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目标:
1、学习5-15自然段,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昨天我们以学习了《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不知道大家对课文的词语掌握的怎么样(出示词语),陈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
1、读读词语
名不虚传 游人如织 十分壮观 清晰可辨 (大瀑布)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木 雕)
仔细观赏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语无伦次 (人 物)
2、运用词语
请你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夸一夸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或那里的木雕。
(将文中词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练习表达,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让学生积累好的语言,促其语言的内化。)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10
教学目标设计
1、会认11个生字,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游览、工艺品、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出售、摊点、陈列、构思、五官端正、观赏、清晰可辨、掏钱、即将、流露、一模一样、付钱、标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方法设计 1、朗读体会法。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阅读拓展法。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补充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对理解文章的主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3、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进行写话,强化表达能力,升华对买木雕少年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提示课题
1、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非洲地理位置、气候物产、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等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大家拿出来。
2、学生进行交流,引入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情况。把朗读的句子读通顺。
3、朗读提示: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1、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2、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以与学生讨论。
四、学习生字
1、 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之后,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顺序: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赠送木雕。
2、词语非常丰富,注意让学生积累熟记,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
(1)找词语。可以先结合课后练习题三,让学生先找出这些四字词语(不一定是成语),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词语。如,“游人如织”的“织”不好懂,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说明游客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琳琅满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这里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让学生记词语注释,更不能把词语分解成单字让学生一一对应。只要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3)运用词语。教师可以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例如:大瀑布真是()。这里(),景色十分()。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可以利用本课的语境,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最后,还可以变换另外一篇短文,设置一个新的语境,让学生正确地使用,巩固本课学到的词语。 一、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黑人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1、学生自读,请静思默想,或轻声读读,画出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那些句子,体会体会。(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学生读后反馈。
3、寻找深入感知课文的切入点。
课文里写少年言行和神情的句子确实很多,我们是否有必要一句一句地研读呢?大家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少年神情有个句子是写眼神的,你们发现了吗?
第9自然段有这么一句话:“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指名读这个句子)读这个句子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①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生:②他怎样对待遗憾呢?
师:对了,这些问题就是引领我们深入阅读的向导。我们先看少年的遗憾是怎样产生的。
4、研读第一次对话
(1) 自由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注意读出语气。
(2) 谁想站起来读读少年的话?(诚恳地说该怎么说。猜测的话谁来试一试。)
(3) 分角色朗读。(谁想当一下黑人少年,“我”的话谁想读。看看你们最后能不能流露出遗憾的神情。)
(4) 少年为什么感到遗憾,明白了吗?
为什么却特别喜欢中国人呢?想知道吗?(屏幕出示一段简短的文字,教师可以请同学来读,也可以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第2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各种形式朗读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二、个性阅读,突出重点
1、学生分小组学习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哪里可看出少年的可爱?
2、全班交流
3、想象: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想当时他是怎样想的?
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人物的对话语气读好。
四、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五、学生积累运用四字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运用。 3、本课的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导前,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课文中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提示学生寻找课文中类似的词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4、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写了少年的行为,哪些话是少年说的,想想当时的情况,再体会少年内心的想法。可以让学生放开说说,也可以结合选做题让学生直接写一写。 5、研读第二次对话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太好了!’我高兴地喊起来,掏出钱包就要付钱。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话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他笑了,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⑴指导朗读:我”说的话都有提示语,你看,“高兴地喊”、“感动极了”,这些话容易读出语气;而少年的话该读出什么语气呢?(自由读对话,琢磨少年说话的语气)
⑵分角色朗读:谁想站起来读读黑人少年的话,表达表达感情;谁想读读“我”的话,高兴高兴,感动感动!
⑶读着读着,你明白了吗,最后,黑人少年为什么笑了?
六、补充阅读:中国援建坦赞铁路
七、情境写话
1、屏幕出示提示:那天晚上,“我”和宾馆里的各国游客,以及许多当地人都对这个黑人少年赞不绝口,大家纷纷夸起了这个黑人少年。请你先想一想,人们会怎么夸;然后你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写几句话夸夸这个少年。
2、学生自由写话。
3、展示学生作品,欣赏评点。
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介绍木雕
挑选木雕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放弃木雕
赠送木雕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