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7篇 初中地理示范课教案

时间:2024-02-03 16:06:11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中地理教案范文7篇 初中地理示范课教案,欢迎参阅。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7篇 初中地理示范课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2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 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 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

  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 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 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3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 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 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 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 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 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 。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 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 区的 自然资源

  1、 淡 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 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 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 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 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 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 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 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 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 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 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结束。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地区差异;了解四川旅游业的发展;了解四川省的交通发展。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优势;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愿望。

  教学重点

  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教学难点

  学会如何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描述一个地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四川东西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20xx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带来了重创,同时也给四川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四川人民在20xx年以14.5%的经济增速向全国人民递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四川人民是如何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崛起的四川”。

  [教师活动]

  1.(板书)崛起的四种。

  2.用多媒体展示图8.7、8.8、8.9、8.10、8.11.

  3.提问: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的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西部的经济强省。

  3.家乡人民把四川建设成了我国的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最大、工业门类齐全、优势产品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

  4.提问:家乡人民发掘了哪些优势条件来发展经济?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板书)旅游天堂。

  3.(转承)“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的旅游业,地震灾后迅速复苏。20xx年,四川人民将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大力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全省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472.48亿元,同经增长34.8%.

  4.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活动] 回答:

  1.……

  2.……

  [教师活动]

  1.补充饮食文化及红色旅游资源等。

  2.对旅游资源分类:

  自然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学生活动] 将自己列举的与老师补充的旅游资源分类。

  [教师活动] 作为学生,在旅游业发展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 完成P.105的活动。

  [教师活动]

  1.更正或补充。

  2.(转承)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由于受盆地地形的影响,昔日的四川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但四川地处西南腹地的位置,使四川自古就是西南交通的要冲。在四川人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四川,早已天堑变通途,成为大西南的交通枢纽。

  [学生活动] 完成P.107的活动。

  [教师活动] 用多媒体展示四川的发展战略,激发学生热爱四川的情感和建设四川的责任感。

  [师生小结]

  板书设计

  西部的经济强省

  自然旅游资源

  崛起的四川 旅游天堂

  人文旅游资源

  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5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臧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在地图上识记秦岭—淮河线的位置

  2、根据已学的知识,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3、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

  4、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组内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必答和抢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我国辽阔的美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工具,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

  [学习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由《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这句话提出为什么?从而引出秦岭—淮河一线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一、秦岭—淮河的位置

  (一)认识秦岭—淮河的位置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

  1、 根据地图请你说说秦岭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经 注入东海。

  4、图上填注秦岭—淮河经过的省级行政区

  5、判断下列,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东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题为读图基础题;第3题为知识拓展题;第4、5题既复习了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又为进一步明确位置奠定基础)

  (二)、介绍秦岭和淮河

  1、 介绍秦岭:学生看景观图并阅读课文材料

  2、 介绍淮河: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A、 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黄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成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畅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从复习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温度带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加深对秦岭—淮河线地理意义的理解。( 0℃、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

  2、课本P76活动

  3、课本P77活动

  1955年1月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秦岭南侧的安康最低气温为-7.6℃。请你解释两地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岭的阻挡,冷空气的影响,在秦岭南侧减弱。)

  4、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竞赛)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拓展)

  综上所述: 秦岭与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显著的差异。(课本P77)

  三、四大地理区域 (课本P78活动)

  看一看下列山脉是哪些地区的分界线。并用线连接起来。

  阴山 第二阶梯与第三级阶梯

  太行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秦岭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课本P79活动根据课本阅读材料,用直线将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连接起来。

  沙漠广布

  东南半壁 农耕为主

  牧业为主

  西北半壁 人口众多

  四、课堂小结及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知道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2)了解图例和注记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在地图上判断方向,能在野外辨别方向;会绘制教室平面图和校园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中判断方向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在经纬网地图和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二、教学过程: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讲演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学生打开绘图本,标注当天的日期,依惯例写出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昼夜长短的情况。

  2.问上课的此时我们看太阳是往哪个方向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养成记地理日记的习惯;复习旧知,从生活中引出今天的课题。

  过渡:

  在陌生的地方(野外)怎样判断方向?学生交流

  我们今天主要来研究地图上的方向。

  【学习目的】体验生活中的地理。

  新授:

  (一)一般地图的方向判断

  你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吗?你会判断不同地点的相对方向吗?教师板图。

  学生说明判断方向的步骤和关键点。

  【设计】1.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方向的方法。2.一般地图方向的判读对学生来说最大的难点是“参照点”问题,所以,讲清楚参照点是关键。

  (二)有指向标地图的方向判断

  1.所有地图的方向都可以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吗?(展示学生中秋节搜集的门票地图,用箭头标注了北方。)

  2.为什么有的地图要标注指向标。

  3.怎样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

  学生同桌交流、回答。

  4.通过学生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判断指向标地图方向的方法。

  (三)经纬网地图的方向判断

  1.还记得经线和纬线指示的方向吗?(经纬仪教具展示不同角度看经线纬线的指示方向)

  2.怎样在画有经纬线的图上判断方向呢?板图展示。(复习旧知,期待做错的同学说出或画出自己的想法)

  4.学生练题

  学生回答。学生板图画方向。

  【设计目的】1.经纬线地图方向的判读是难点,尤其是两极地区的地图判读,毕竟,对于七年级的小孩子来说,空间想象力是很有限的,教具的适当运用,可以化难为易,直观、生动的展示难点内容。2.鼓励学生说出错误答案,对他和其他同学都有好处,老师能从中发现问题所在,使教学更有针对性。3.编题可锻炼学生从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小结

  生活中有这样一句话:“找不到北了。”来说明找不到方向、摸不清头绪、不知怎么做等等。这句话对你今天学习方向有没有启发呢?

初中地理教案范文7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 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Soft/Index.html>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

  1.地壳变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