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兰亭集序教案优秀9篇 小学兰亭集序美术教案

时间:2023-08-06 21:53:43 教案大全

  【导语】下面是热心网友“cr954”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优秀9篇,欢迎参阅。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

  多音字:会稽(kuagrave;ijī)感慨系之(xigrave;)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逐一明确。

  教师归纳总结。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

  写景状物

  记会

  畅叙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兰亭集序慨叹向之所欲,已为陈迹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昔人兴感,若合一契

  明意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延伸阅读]

  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教师可把《兰亭诗》打印分发给学生。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兰亭集序》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鉴于此,笔者以“文言融生”(详见拙文《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尝试另辟一条文言文教学之蹊径。下面设计则拟从这一角度作如是探讨。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因文悟言”)

  3.了解本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却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真可谓是“文质双绝”。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

  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在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A、会于会集山阴之兰亭。B、后之览者,亦。C、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区分;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垫本)

  三、朗读文章,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提问:既然《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序文有不同之处吗?

  明确:作为书序,除了具备一般书序介绍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这篇作品的情感变化流程是一个由“乐———痛———悲”的过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三种不同情感的。默读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

  1、提问: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嵇山阴”即浙江诏兴,兰亭在诏兴兰诸山,当年勾践曾经在那种过兰花所以就以此为名为兰亭。

  乐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类似于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这种祭礼要挑个黄道吉日,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为修禊日。但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

  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2、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我国古代有流觞而饮、吟诗歌赋之雅俗,因此,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同时教师补充“滥觞”一词:江河发源处水浅,仅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

  3、出示"流觞曲水"图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做一段宴会场景描写,然后与原文两相比较,从中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文化意味。

  明确: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是惠风,和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学生翻译此句,并能分析“俯”“仰”所指,同时体会这两个骈散结合的句子)

  总结: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的确,自然是人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在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和一,天人感应,相互交流与相互共鸣。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二)第二段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何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

  1、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2、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赏析: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3、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三)第三段

  前面两段分别讲到了“乐”“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延伸转变呢?(请一学生朗诵,师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书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2、提问: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点研习以下几句:

  “每览”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样感触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样相合。“契”是古人借贷的一种凭证,从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了然。(写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两半合起来就是凭验)

  “一死生”和“齐彭殇”一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作一样”的意思。“一”和“齐”都是庄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作长寿的代名词)。

  “后之”一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的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调”、“宇宙意识”的哲学思想,都是从其超脱的境界里萌芽而来。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向消极悲观,反而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空无”。就这一段而言,可以说,虽然王羲之在尽述古人、今人和后人之后,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三、课文总结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读罢《兰亭集序》,那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那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还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戏的鹅群,也许会在某一天“复活”在你的头脑中,激活起你对那个时代文化的深沉遐思。也难怪有人这么说:欣赏《兰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赏其书法作品一样: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

《兰亭集序》全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校园网语文第一册),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修楔流觞游目骋怀趣舍万殊齐彭殇会稽感慨系之若合一契曾不知老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a、实虚词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信可乐也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以之兴怀修短随化喻之于怀故叙时人

《兰亭集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能借助注释扫清文字障碍并积累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能就本课的文言知识提出质疑,通过质疑解疑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

  能就本课提出问题并在积极参与讨论中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和老师的引导能体会作者“积极追求,有所作为”的乐观情感。

【教学重点】

  质疑解疑讨论过程。

【教学难点】

  借序抒情的行文之巧,作者的感情定位。

【教学设想】

  1、利用南海教育信息网资源加大教学容量一课时完成。

  2、布置学生课外搜集有关王羲之的信息帮助理解课文。

  3、本文在字面上虽然难度不很大,但作者借序抒情的行文及抒发的人生感慨较虚,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故课堂上主要采用质疑、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必要时老师讲解。

  4、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工具】

  电教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与王羲之有关的信息。)

  二、朗读

  1、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

  2、配乐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

  3、学生大声自由朗读。

  三、学生质疑

(可能比较“散”)

  学生质疑。

  学生解疑,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老师引导解决。

  四、老师质疑

(起“聚”的作用)

  1、全文共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概括)

  明确:第一段:记叙兰亭盛会。

  第二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点明作序目的。

  2、翻译第二段中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呢?

  3、第三段作者“悲”什么?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痛”欢乐易逝,时光易逝。“悲”后之视今,犹不能喻之于怀。

  五、讨论

  1、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集的目的,试一一指出并说说作者行文的巧妙之处。

  明确: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用说,重要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这与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并借一种文体抒发感情或表达观点的高考作文的要求是一致的。

  2、你最喜欢《兰亭集序》中哪些语句?简要说说原因。

  六、堂上练习

  1、解释下列多义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 )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 )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

  2、下列句中加粗字与“夫人之相与”的“夫”用法相同的是( )

  A、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夫战,勇气也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3、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足以畅叙幽情/怡然自足

  B、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C、或因寄所托/不如因善遇之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取万殊

  4、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长咸集(都)

  B、又有清流激湍(水)

  C、俯察品类之盛(品行的种类)

  D、曾不知老之将至(竟)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信可乐也”的“信”意义相同的是( )

  A、欲信大义于天下

  B、言必信,行必果

  C、文信美矣

  D、半封京信半题诗

兰亭集序教案 篇5

  [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略)。

  二、研习第3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3自然段,理清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稍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三、研习第4自然段(第三部分)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2.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 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四、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4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五、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主旨的利器。

  六、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3.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七、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篇6

  【案例背景】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凡。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本案例分析本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

  对于文言文教学,一般都以讲解为主,不太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的重点就是要求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虽然稍显枯燥,但是学生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故而课堂效果也挺好。但这种讲解却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彩和美,故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试图改变文言文的一般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案例细节】

  一、朗读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首先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断句错误。(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jī)读成(kuàijī)。是怎么回事?

  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jī)。还有疑问吗?请举手?

  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

  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

  师: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

  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

  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该怎么断句?

  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好的,很正确。还有其它问题吗?那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次朗读,全班齐读一遍。解决字词的问题。

  生7: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你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7: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吗?

  生7: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7:“俯察”应该是“低头看,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8: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

  生8:是“痛快”吧?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9: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

  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10:第一段中“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与第三段中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的用法相同吗?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11:我认为前一个“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后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

  师:很好,很正确。

  师:还有别的疑问吗?

  学生沉默。

  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

  生12: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

  下面进行第三次朗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大声朗读)

  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3: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展示“崇山峻岭”的幻灯片,以增强感观效果。)

  生1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淡雅的志趣,好!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

  生1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整齐的特点。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那么类似的骈文句还有哪些?

  生1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还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对,骈文句语言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下面我们来朗读第四次。大家齐读课文,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先说?

  生17: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书:乐──痛──悲

  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先分三不组朗读这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再请三位同学各朗读一段。

  生18:(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9:(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20:(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好,声情并茂。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生2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

  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还有别的吗?

  生2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

  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22:可以说“优秀”。

  师:不错。

  生2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23:是“天朗气清”。

  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原因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那他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24: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悲伤。

  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为什么感到悲伤呢?

  生25: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生26:我认为作者是消极的。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

  师:好的,有自己的见解。

  生27: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掌声)

  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28: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我们为必拘泥于统一的答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为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努力读书,学有所成。

  师:最后,让我们再朗读一次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学生齐读课文作结,要求课后背诵全文。)

  【师生反馈】

  课后,学生同我进行了交流。就朗读的语调语速等细节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怎样背诵全文提出了一些看法。并且希望我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我告诉这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融入作者的情感,这才是背诵课文有效的方法。

  【案例反思】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经验告诉我,在朗读教学中,不能泛泛而读,不能盲目朗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朗读前要预设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在这一堂课中,我围绕文章重点预设了一些问题,例如“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其次,要合理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我们老师不能轻意说学生的回答错误或不正确,否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因此而遭扼杀。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文章表现了王羲之消极的人生观。我没有表示否定,而是赞扬他的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开放性比较大,我们老师应求同存异,不必拘泥于参考资料上的固有的见解。

  再次,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范读”、“齐读”、“自由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我在这堂课中就灵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学机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例如,有学生提出“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还有学生回答“优秀”、“天朗气清”,或者提出一些其它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可以说,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学生在朗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增加积累,形成语感。以后我会继续努力,不仅让学生得到积累,还能把文言文讲解的更加生动。

《兰亭集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

兰亭集序一等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让学生看教材中《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从摹本可以判断“书中极品”的评价绝非妄言。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解题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四、整体感知

  (1)字音辨识 癸g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 齐彭殇shāng 嗟悼 jiēdào 会kuāi稽jī 感慨系xì之 通假字:趣舍万殊 悟言一室之内

  (2)听录音,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3、感知作品,理清思路 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教师明确:第一段(1、2自然段):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 第二段(3自然段):抒发人生感慨

  第三段(4自然段):交代作序目的

  五、教学小结

  六、布置作业:预习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1、2自然段,探究乐在何处

  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

  1、齐诵课文 2、回顾思路

  二、研习第一部分,即1、2自然段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合上课本,凭记忆按提示查找内容要点

  如: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信可乐也”

  2、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3、课堂练习:模拟想象你便是其中一文士,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将景物和你的感受诉诸笔端。

  教师点拨:本段中作者无论“摹”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极其简约。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该是鲜花吐芳,姹紫嫣红。此段中作者却只选山、水、林、竹、天。写山岭,从高耸、横亘状其势;写竹林,从茂密、参天绘其形;写溪水,着眼于水清流急,回环相映之态;写晴天,写煦风,仿佛景物皆着感情色彩。如此美景,在良辰、乐事的氛围中,给人带来的是愉悦,是欢欣,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和游人如织的快乐场面。

  4、提示学生朗诵时注意语调要清新明快,充满欢欣,优雅之情调。按照提示每组选代表朗读。

  5、学生讨论、交流

  (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2)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明确:“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三、当堂训练:尝试着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天气晴朗,春风和煦,不可不谓之“良时”;会稽山阴,清幽兰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不可不谓之“美景”;时贤名流,志趣相投,不可不谓之“贤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不可不谓之“雅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不可不谓之“乐心”:这实在是人生之乐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美谈佳话。千年以降,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些文人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

  五、预习作业

  1、预习第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

  2、如何理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3、4自然段,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整理本课文言知识

  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潺潺,胜友云集,曲水流觞,泼墨挥毫,赋诗饮酒,不亦乐乎!可作者的感情怎么变成了“痛”呢?他由眼前的美景、盛会想到什么了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二段,看看作者的心思到哪儿去了。

  2、检测1、2自然段的文言知识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研习第3自然段 1、全班齐读第3段,理清文章思路

  提问一:请合上课本串讲本段大意 提问二:这段话作者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提问三:作者为何而痛?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2、诵读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以理论为主,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末句以降调慨叹语气收束。

  请按照上述提示,每组选代表诵读

  四、研习第三段,即4自然段

  1、熟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这段议论中包含感情,请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

  问题(1)当前士大夫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2)你认为作者赞同他们的人生观吗?为什么?

  明确:由读昔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作者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着,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疾,此次宴会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慨。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2、朗读语调提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 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挑选学生按照以上提示朗诵

  五、合作探究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四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可谓千古一悲!文章由“我”的个体之“痛”和“悲”,推己及人更加深刻感人。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然而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何其相似!真是古今同痛,千古同悲!

  六、探究性阅读训练

  有人认为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是他的旷达性格使然;但他毕竟生活在国事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你如何理解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背景介绍: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屡屡发生。士大夫自危而无奈,寄情山水,啸傲山野,思想消极,行动无为,感觉生命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是哪里,生死无常。于是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即玄理之一。受社会思潮影响,东晋文学创作内容消沉,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在文中描绘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批判当时盛行的虚无思想,实际上就是眷念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他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和卓越成就也是对抗人生虚无的体现。诚所谓“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结: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把握文章主旨的利器。

  七、随堂演练: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趋”,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一词多义

  修: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 修守战之具(整治)

  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期年之后(周,期年:一周年)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情致辞)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临: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引申为阅读)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迎)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面对)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按次序)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途中的驻地)

  3、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环绕,名作动)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使……游,使……骋,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4、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这个地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5、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八、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 篇9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