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6典4篇(经典小学语文教案),以供参阅。
小学语文教案6典1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包括: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和金钥匙。“语文天地”,围绕主题设计了口语交际活动,是课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明白在危急时刻应具有的良好品质。通过“调查”、“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应对紧急情况的方法。习作体裁不限,题目不限,给学生留有广阔的创作空间,便于写出富有个性的习作。“金钥匙”交给学生做语文学习单元小节的方法,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课内外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对危急时刻最重要的品质的话题展开讨论,阐述原因,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在危急时刻保持良好的品质。
2、通过话题交流与辩论,训练孩子说与写能力。练习习作,能详略分明地把经过写下来。
3、学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自我单元小结。
重难点、关键:
就某个话题展开交流与辩论,训练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三项学习任务:一是完成《畅所欲言》练习,展开话题讨论;二是完成《初显身手》练习,增强实践能力;三是练习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自我单元小结。
二、开展《畅所欲言》的话课交流
1.出示词语: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忘我勇敢、团结协作、先人后己。
2.教师引导:战争年代,人们会遇到危急时刻,即使是和平代也会遇到车祸、晕倒等突发事件,甚至是火灾、地震等灾难,在危急时刻,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为什么?
3.自由汇报,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危急时刻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之外,还应该懂得一些常识,如牢记火警电话119,急救电话120等。
三、完成《初显身手》练习
1.教师过渡:开拓自己的见识面,丰富经验积累也能帮助我们安然地度过危急难关。让我们通过下面的练习积累经验吧。
2.出示题目:
(1)调查身边的紧急救护设施、设备。
(2)设计家里或学校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时处理方案。
(3)观察电影或电视剧,评价其中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各种表现。
3.全班交流讨论。(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进行汇报)
如:调查身边的紧急救护设施、设备,可是公交车、教室、家里、电影院等场所的小药箱等;设计家里或学校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方案,可以从应急措施、事后善后等方面的设计。
四、出示“金钥匙”,完成表格练习
1.课件出示范例,提出要求: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自我单元小结,可以从优点、不足和改进措施方面列表,项目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
2.小组展开自我单元小结的制定与交流。
3.幻灯显示小组推荐的自我单元小结。
4.引导评议,对小组代表作充分肯定,提出不足处。
五、布置作业
将所调查的情况、设计的方案或对电影电视剧的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的评价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在危急时刻的经历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会详略分明地把
它记录下来。
二、范文引路,指导习作
1.复习课文,领悟写法。
师导:让我们一起回忆《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详写全家智斗敌人的经过,略写敌人的几次搜查。)
质疑:《生死攸关的烛光》中全家智斗敌人的经过是如何详写的?
(1)伯瑙德夫人想用油灯换下蜡烛失败。
(2)儿子想端走烛台搬柴生火,遭到拒绝。
(3)女儿拿起烛台照明上楼,骗过德军等三个故事环节一一展开。
追问:《生死攸关的烛光》中敌人的几次搜查是如何略写的?(一笔带过“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2.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教师引导:跟中心有关的应作为重点展开详写,关系不大的应简略,详略分明才能避免文章像记流水账。
(2)出示选材范围:
①你如果经历过危急时刻,写一写事情的经过和你当时的感受和做法。
②写看电影或电视剧的观后感。
③写一份关于灭火器、救生衣等紧急救护设备的使用说明书。
④想象作文:《当同学晕倒之后》《大扫除时一次意外》……
(3)鼓励发言,开拓学习思路。全班交流所选的习作范围及思路:说说你想写什么?打算怎么写。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学生继续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语文教案6典2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拇、姆、褴、褛、婚、剖、宠、款”8个生字,会写“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17个字;掌握“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等词语。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线索,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篇童话,我们知道了童话故事不仅有趣,还给我们讲道理,受到启迪。童话还有许多作用呢,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感受《大拇指汤姆》给我们带来的神奇。
(二)新课:
1.自学课文:
一读:小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和不理解的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
出示:拇、姆、褴、褛、婚、剖、宠、款
自学中,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个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快指出来,告诉大家。
重点:剖(pōu):读准字音。剖开、解剖
(2)记、写生字:拇、汤、姆、褴、褛、婚、趁、揣、妖、倒、厨、剖、鞠、躬、宠、肿、款
如果让你给同学听写,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引起你的关注?你怎样记?
重点: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因为与衣服有关,所以两个字都是衤旁。
鞠躬:鞠,左边是革字旁,比较容易写错。
你知道“鞠”字为什么是革字旁吗?“鞠”的本意是古代游戏用的一种皮球。所以是革字旁。因为鞠有圆包之意,引申为弯曲。记住了字的本意,我想同学们就不会写错了。
款:款字左上边是个“士”字。
(3)词语意思:
大拇指、衣衫褴褛、结婚、又踢又踹、妖精、倒出、剖开、鞠躬、受宠、款待
在这些词语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
款待:亲切优厚地招待。
除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也很重要?
喜出望外:
在课文中出现在哪句话中?(母亲正在为找不到汤姆而痛哭流涕,一见到他,喜出望外,赶紧把他放在盛满温水的茶杯里洗了又洗。)
你能结合语句,说说“喜出望外”的意思吗?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你能再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3.整体把握,捋出线索。
(1)学了几篇童话,回忆前三课,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都先做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到应先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拉出线索。)
(2)题目是《大拇指汤姆》,自学了课文,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主人公)围绕大拇指汤姆,介绍了哪些内容?
(离奇的身世、可怕的历险、成为父母的骄傲)
(3)分段: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这三方面内容?
(1—5介绍汤姆离奇的身世。6—14介绍汤姆历险的经历。15—19国王让汤姆带金币回家看父母,汤姆每月都看父母,成为父母的骄傲。)
(4)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教师提出:为什么课文最后说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内容,明白善良会给人带来幸福与快乐。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理解课文最后两句话,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拇指汤姆》这篇课文。
(二)新课:
1.整体把握,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昨天,我们给文章分了段,谁来说说这篇童话主要写什么?
教师总结方法:把三段内容连起来,就可以说清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
2.在评价中读懂课文内容:
你喜欢这篇童话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从故事情节奇特、故事含义深刻等几方面说)
(1)感受这篇童话想象的大胆、奇特:
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引导:
①从大拇指汤姆离奇的身世中感受:
谁从第一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出示:
默林很同情他们。他暗暗施展法力,让农夫的妻子生了个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夫妇俩很喜欢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大拇指汤姆。几年过去了,汤姆一点也不见长大
引导学生从暗暗施展法力、跟她丈夫的大拇指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儿、几年过去一点也不见长大等入手分析,联系人类生育,谈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大拇指的身世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奇”,你能读出这种奇特吗?
指名读。
②从可怕的历险中感受作者想象的'大胆、奇特。
谁从第二段,感受到作者想象的奇特、大胆?
默读课文,找出汤姆有哪些神奇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历险原因历险过程怎样获救
自己读课文,按表提示把汤姆几次历险过程复述下来。
指名复述课文,同学评价是否说清楚了。
简要说说你认为怎么奇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作者的想象丰富、大胆。
汤姆因为太小,遇到了很多危险。他的经历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险”,但每次能神奇地化解,非常幸运。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有惊无险、化险为夷……)
你能读出这“险”吗?
指名读。
(2)体会童话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
①文章中有没有直接点明作者写这篇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读懂文章的最后两句话:
出示:
但是他们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因为多年前他们款待过一个素不相识的乞丐。是他们的善良,给自己带来了幸福。
读了两这句话,你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善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善良是一种美德,并不为了索取;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
朗读。
②角色换位,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此时你们就是这对贫苦的夫妇,当得知是因为你们的善良之举获得了今天的幸福时,你们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对魔术师说——
对国王说——
对汤姆说——
总结:正像同学们体会的那样,作者通过这样的童话,表达着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善良可以人人们获得幸福。
小学语文教案6典3
预设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课文4-8自然段,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画风的方法,
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感受大自然中风动的景物,从而养成仔细观察,学会积累的习惯。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4)
1、猜谜激趣:
看不到,摸不着;花儿见它点头;小草见它弯腰。(板书:风)
2、你知道大自然中有哪些风吗?(学生畅所欲言。)
3、今天我们就来画画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识字(6)
1、老师带来了3位小朋友。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领读他们的名字。
2、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
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4、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5、想知道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6)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①画出生字,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有不认识的字互相请教。③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显”,多音字“旗杆”、“呼呼地转”。
3、生字宝宝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谁能把一对对好朋友读一读呢?(课件出示词语,用小老师领读和齐读等不同方式学习。)
4、朗读接力赛,指名接力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完评议。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深入学习。(18)
1、他们三个分别是怎样画风的?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不同的记号)画出答案。
2、全班交流。
你喜欢谁?为什么?他是怎样画风的?
(1)喜欢赵小艺。
a、因为她第一个画出风。b、因为她爱动脑筋。c、因为她画出了飘动的旗子和转动的风车。你从哪里知道她画出风来了?她还画了什么?为什么要画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你能读读写小艺画风的`句子吗?[点小艺画风的句子]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心里会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老师也来读一读行吗?谁想向老师挑战!谁来评评谁最棒!(他还加上了动作!)
[板:飘着的旗子][呼呼转的风车]
(2)喜欢宋涛。
因为宋涛爱提问题。他提了什么问题?读出问的语气。
他画出风来了吗?画的是什么?[板:斜斜的雨丝]他画出风来了,高兴吗?你能边想象他那高兴劲,边读读宋涛画风的句子吗?[点宋涛画风的句子]
为什么画斜斜的雨丝?如果能把“斜斜的”读的重点儿会更好!谁愿意再试试?(齐读。)
(3)喜欢陈丹。
陈丹也很聪明是吗?她也学会了画风,谁能说说她是怎样画风的?[板:弯弯的小树。]谁再来读一读陈丹画风的句子。[点陈丹画风的句子]
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知道了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风在哪里了吗?老师找还没回答问题的同学来回答。[指板]在飘着的旗子里,呼呼转的风车里,斜斜的雨丝里,弯弯的小树里。有了风,画面美吗?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读课文,好吗?你可以自由组合,扮演你最喜欢的角色。
4、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读?(指名一小组展示朗读成果。)他们读得棒不棒?
四、指导写字。(6)
1、出示书写的4个生字,指名读一读,组词。
2、仔细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3、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并评议。
小学语文教案6典4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认识一个偏旁。
2、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
(二)能力培养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通过了解的传统节日,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多彩的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设想
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把图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基本教学思路:语文学科着力强调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领域的深刻影响,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设想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观看录象(或挂图)练习说话,积累成语、诵读诗歌等形式,把语文学习同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以及音乐、美术等美容进行有机地渗透、链接、整合,使学生既丰富了知识,了解了民间风情习俗,又锻炼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过节吗?谁愿意介绍一自己过节的情况?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出示韵文,先自由练读,读准字音,再和同桌交流:你读这些词语时想到些什么?
用不同的形式检查自学情况
双边互动:
互动1
师:谁能分别找出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的字?做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学生分别找出这些字,并领读)
师:在“节日树”上有去掉拼音的词语,谁能说出这些节日,就摘走这些果子。
(学生摘果子,读出来后请他做小老师领读。)
教师范读词串,让学生注意词与词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停顿,然后学生练读,最后进行小组赛读,师生共同评议。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可以自主进行识字并交流。但是识字仍然是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我们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字音的训练,在认认真真地练习中去识字,去体验并享受学习的过程。]
互动2
观看春节包饺子的录象或教学挂图。
师“说说画面上放了些什么?
学生说自己看到的情景。
师:关于春节你还知道些什么?
给学生交流表达的机会,也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把自己过春节的体验讲听,心中的过节的快乐情绪被再次激起。结合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一些成语,如: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等。
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朗读好这组词语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三)达标反馈
用上”春节 饺子 拜年“说一句话,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生活实际。
(四)学习写字
(五)拓展延伸
继续向家长或亲戚朋友了解关于春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