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9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解)

时间:2024-02-13 16:54:37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9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解),欢迎参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9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详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生活

  2.通过讨论交流掌握本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3.在导游活动中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的特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伟人童年时美好的记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描述百草园生活的部分,体会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角度,多层次,井然有序写景的特点

  突破方法:通过“导游”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问题抓住重点,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注重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从而感受文章的表达技巧,感受作者对百草园作为儿时乐园的特殊感情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导航:情景法、引导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活动法等

  学法导航:

  朗读法、品味法、合作法、读写结合法、体验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认真分析学情,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

  2.查阅有关“百草园”的书籍、网站,收集与本课时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3.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4.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继续朗读课文,掌握百草园部分的主要内容

  2.查阅有关导游知识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自从鲁迅先生创作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便名噪海内外每到节假日,大批游客涌向浙江绍兴鲁迅故居附近,去游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以此来回味鲁迅先生小时候的逸事,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怀念

  假如你是当地的一名导游,请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内容,为游客做一番声情并茂的导游(出示鲁迅故居图——百草园)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

  (投影显示: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美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二、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游览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吧!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你看那”的句式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回答示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美丽的,你看那高大的皂荚树……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神秘的,你看那美女蛇的故事……

  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有趣的,你看那雪地捕鸟游戏……

  概括你对百草园的了解,说一说百草园有哪几方面的美点

  学生回答后明确: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

  三、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的景物美、传说美、游戏美,那么它们究竟美在何处呢?下面让我们细读课文,亲自去领略吧!

  投影显示:(百草园图),以持续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1.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绘声绘色地描写景物的?

  讨论明确:

  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蟊”“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园中的景物如此繁多

  特征: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①“碧绿的”“紫红的”写出了缤纷的色彩;

  ②“光滑的”“肥胖的”“轻捷的”写出了有趣的.情状;

  ③“长吟”“低唱”“弹琴”给人听觉上的愉悦;

  ④“又酸又甜”写出了充溢于口的味觉感受

  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是在盛夏,蟋蟀叫是在秋天,冬天雪景,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

  顺序: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写景特色:

  (1)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2)抓住事物的特点,用词贴切(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3)善于运用联想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美女蛇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百草园中的,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

  因为少年鲁迅听长妈妈讲过美女蛇的故事,而百草园中又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所以每当提到蛇,作者就很自然的把二者联系起来了这个故事在文中属于插叙,它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

  3.雪地捕鸟着实有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捕鸟知识?作者又是怎样描述雪地捕鸟过程的?

  明确: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教师小结(屏显:)生动的语言

  清楚的层次

  仔细地观察

  真挚的感情

  四、写“导游词”:

  导游不仅要有良好的口才,工作的热心而且要具有完善的知识储备对于百草园部分,你还有哪些不了解的吗?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

  (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探究重难点内容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2.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

  (组织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引领学生读课文)

  引导点拨一:介绍景物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二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调动游客的触觉、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三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做到这三点,就可以胜任导游工作

  引导点拨二:介绍景物能调动游客的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一个出色导游的素质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

  五、课堂“导游”:

  看着大家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想同学们是准备好了那就让我们的导游带领我们到百草园游览一番吧!

  (活动形式:组内选出“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

  示例1:各位游客,欢迎参观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乐园,这里有形争各异的植物群供您欣赏,千奇百怪的小昆虫与您嬉戏,这里还有神秘的传说故事供您聆听,让您在观赏与游乐中体会与众不同的乐趣在这里,您不但可以回味鲁迅先生成长的历程,同时还能感受逝去的童真童趣总之,游览百草园,一定会让您回味无穷

  示例2:绍兴百草园位于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这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乐园鲁迅先生小时候常来玩耍嬉戏,品尝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在矮矮的泥墙根一带捉蟋蟀、拔何首乌,夏天在园内纳凉,冬日在雪地上捕鸟雀您是不是也想亲自感受一下百草园的生活?那就请您慢慢欣赏、自由参与吧!

  结语:几位导游同学的介绍让我们感到百草园的景物是那么优美有趣,百草园的故事是那么神秘动人,百草园的活动是那么新奇好玩那里真是儿童的乐园啊,怪不得鲁迅先生对此念念不忘啊!

  【板书展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整体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植物)

  鸣蝉、黄蜂、叫天子(动物)

  局部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动物)

  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植物)

  【教学反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学生就是可以接受的”本课时教学设计能够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语文实践,教学具有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得以落实

  整节课安排了学生自己初读课文,细读课文,质疑问难,小组研讨,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和组内、全班“导游”等活动,教师始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实践创造着空间和时间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事物对话,这些都表明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主动性

  2.教师发挥了教学的创造性

  教学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科书内容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师用“导游培训课”的新形式设计教学,整堂课设计了“美点概览”“美点欣赏”“练写‘导游词’”和“课堂‘导游’”四个环节,巧妙地把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精读训练整合在教学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也具有创造性

  本部分教学设计在以下几方面明显存在不足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没有充分体现第一单元训练重点为“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本课时教学设计,在“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方面做得不够,令人遗憾语文基础重视不够揣摩词句、体会情味等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练习,一刻也不能忽视或淡化本课时教学设计在这些方面存在缺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完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

  3.试着站在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比较长,学生初步学习默读,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和足够的默读时间,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总是怀念美好的童年,童年的快乐、童年的苦涩、童年的惊心动魄。大作家鲁迅被誉为“民族魂”,他有过怎样的童年时光?让我们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鲁迅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和你有相似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引发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二)默读感知

  1.默读提示。

  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式,与朗读相比,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默读时,请大家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默读有字数的要求,每分钟要到达五百字。我们可能暂时还到不了这个速度,但可以试着使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2.默读课文。

  本文共两千五百多个字,大约需要五六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3.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结构。

  (1)本文的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过文章,再看看题目,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章标题用“从……到……”的句式,点明全文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自由玩耍的地方,一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

  (2)请你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文章是怎么把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文章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即课文第九段。)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结构,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为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内容探究:百草园──我的乐园

  1.写一写。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预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第1课时)

  提示:学生梳理内容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逐段梳理。难点可能在情感的概括,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完善此表。

  2.比一比。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哪里的生活有乐趣?

  【设计意图】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形成对照,乍看当然是百草园有乐趣。顺利引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3.找一找。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

  景物之乐:看看、摸摸、听听、爬爬、吃吃、捉虫子、拔何首乌等。

  人事之乐:“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但从没有见过美女蛇。

  “我”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我”却不大能用。

  4.读一读。

  (1)场景再现──美女蛇的神秘奇异。

  朗读这段文字,哪些内容是长妈妈在讲?哪些是小鲁迅在听?长妈妈为什么给小鲁迅讲这个故事呢?想象这个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领会、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无尽的想象带来的快乐。

  (2)内心展现──雪地捕鸟的惊心动魄。

  雪地捕鸟是百草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乐事。你能体会一下小鲁迅雪地捕鸟时的心情变化吗?读书时,请你用声音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

  教师带学生重点学习雪地捕鸟过程中动词的准确适用,抓住关键词句做分析。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捕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期待、紧张、兴奋、遗憾,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5.议一议。

  请你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百草园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

  概括性词语:有趣。

  依据: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乐趣。碧绿的菜畦,看着就让人喜欢了;紫红的桑椹,味道一定美极了;还有低唱的`小虫子,声音多么美妙。更有趣的是荒草中有美女蛇,下过雪还可以捕鸟,这是一个有趣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情感探究: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三味书屋──失去乐园的怀恋和恐惧。

  (1)朗读课文第九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2)说说作者内心的情感。

  预设:

  文章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三个“也许是因为”的连用,从一个小孩子的心里猜测,写出了我后悔在百草园里淘气、搞破坏,更害怕去那个陌生的地方。把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当做朋友,全是深切的怀恋。

  2.三味书屋──“后园”里的偷来的快乐。

  (1)三味书屋──枯燥无味。

  有同学说感受到三味书屋的生活很枯燥。

  示例:

  概括性词语:枯燥。

  依据:在第九段中,作者用三个“也许”表明自己被送到三味书屋是因为干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学生问老师“怪哉”老师也不会告诉学生,就只是让学生读书,在这里的生活真是枯燥得很。

  (2)三味书屋──你怎么看?

  示例:

  概括性词语:快乐。

  依据: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可以偷偷跑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大家就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然后是听着老师入神的读书声而继续游戏。这里虽然没有百草园自由,但也有快乐。

  3.三味书屋──真正的快乐在哪里?

  (1)默读“我就只读书……终于到七言”。挖掘书屋生活真正的快乐。

  (2)学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快乐。

  预设:

  “我就只读书”的生活也快乐:学习生活很充实,老师对“我”的态度从“严厉”到“好”起来,读的书多起来,对课的字也加起来,“终于到七言”。学业的进步是一个学生真正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段文字,是老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读懂此处,恐怕才算明白了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真情感:快乐、自豪而又怀恋,对老师也很有感激之情。

  4.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假如你是小鲁迅,你觉得百草园的生活有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呢?

  (2)假如你是大鲁迅呢?

  【设计意图】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以后,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传达的美好情感,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课堂小结

  每个长大了的人,都对童年的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温暖而又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童年放在记忆中好好珍藏。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

  2.默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注意阅读的速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并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亲人听。

  【设计意图】1.重视汉字的书写规范。2.熟习默读,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3

  教学目标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1、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名人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二、快速阅读课文

  (大约3500字)

  三、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四、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五、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提问: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2、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4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

  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的理解困难;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

  二、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1、解题:

  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明确: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

  2、理清结构:

  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3、口语表达:形式:一个 的童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形容词,并阐明理由)

  4、思考与交流:

  ⑴、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指什么时候?(在百草园学习的时候)

  ⑵、“乐园”乐在何处呢?

  明确: A、有趣的景物; 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品味感悟:

  ㈠、有趣的景物:

  ⒈、我们共同来朗读第二段,请大家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

  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⒊、分析:

  ⑴.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泥墙根一带)

  ⑵.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⑶. “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静物)

  ⑷.“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写的都是动物)

  ⑸.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景物到动物)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从高到低)

  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从动物到静物)

  ⑺.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

  ⑻.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⑼.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

  明确:冬天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

  ⑽.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⑾.大家想想,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总结: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

  四、拓展:(口语表达)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作业布置: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

  板书设计:

  景物

  百草园 捕鸟 乐园

  美女蛇的故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那么在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来研讨三味书屋的部分。

  二、默读10-24段 ,思考:

  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

  三、讨论交流: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三、讨论文章的主题

  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 (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拓展延伸:你喜欢百草园还是更喜欢三味书屋?说明理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5

  一、设计理念

  1.本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材料:(1)范读录音;(2)有关图片。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反映童年生活的材料

  五、科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

  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

  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

  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

  (1)有关百草园图片;

  (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

  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

  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4.拓展:

  (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

  (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

  (七)作业:

  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理解主题

  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

  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

  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

  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

  (二)指名读过渡段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

  (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

  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

  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

  (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

  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

  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

  提示:

  (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

  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

  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

  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

  第二课时

  对比:

  1.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

  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

  2.玩耍时:静悄悄

  读书时:人声鼎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6

  【指导思想】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

  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2、提问:

  ⑴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⑵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⑶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三、分组讨论

  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

  四、引导学生总结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2、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五、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小组讨论: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六、再次认真看课文,请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七、回到课文中去,模仿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写一段话

  八、小结拓展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作业就是搜集关于鲁迅的文章、作品与资料,然后写一篇《我眼中的鲁迅》,时间是两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7

  活动目标

  了解“朋友”的内涵,学会与别人交朋友。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内涵。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内涵。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内涵。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内涵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最具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最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8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学习两相比照的结构。

  三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描述百草园部分为教学重点。其中第二自然段有声有色的描写,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掌握。

  2.描写三味书屋部分为难点。学生对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有些难理解的词语。这部分容量大,内容又远离学生生活,不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上全部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音正字、释词、介绍作者。

  2.熟读课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理清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此段在文中的作用。

  2.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提出问题:

  ①这一段语言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把这些写得那么具体、生动?

  ③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喜人?

  ④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⑤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教师归纳:

  (1)点出忆写百草园的原因。

  (2)①作者记事状物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即百草园的乐趣和对百草园的热爱。②写了14种动植物。写的具体生动,表现儿童的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能引起读者共鸣。③用色彩绚烂的语言描绘百草园。④比喻、拟人。⑤那么多有趣的动植物足供好奇的孩子们观赏、玩耍并探索自然的奥秘,所以是乐园。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理解。

  教师归纳:第2自然段通过空间顺序,生动、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以及童年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课文3──6段。

  提问:

  ①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过渡作用。

  ②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说明什么?

  教师归纳:这里含蓄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他扩大了见闻,也受到了启发和教育。这几个自然段,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写百草园,使它增添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

  4.学生读课文第7、8、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第7、8两段各写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答。

  教师归纳:雪天捕鸟,冬天的乐趣。

  学生朗读第7段,划出写捕鸟的方法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动词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这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体会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体会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示动作。

  教学步骤:

  1.查字典、正音正字。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

  竹筛()觅食()渊博()鼎沸()

  绣像()锡箔()豁()蝉蜕()

  倜傥()叵罗()秕谷()

  2.介绍作者

  鲁迅:见课文提示。因学生第一次接触,可适当介绍本文产生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读课文。

  4.提出思考问题

  ①哪一部分是描写百草园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②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③哪一部分是描写三味书屋的?读了这部分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归纳:1──6自然段写百草园生活。10──22自然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业:读第二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词语。

  学生读第8段。

  提问:这里写了闰土的父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这里写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了“我”的钦佩之情。这就把童年时期的“乐园”写得更具体、可信。

  学生读第9段。

  提问:三个“也许是……”这一组排比句,反映了什么内容?

  教师归纳:反映出告别百草园在童年鲁迅心里所引起的震荡。

  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作课后练习3、4、5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种生活鲜明的对比。

  教学步骤:

  1.检查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生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

  提问: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

  教师归纳: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反映了“我”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的生活的不满。

  学生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

  ① “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② “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写了五方面的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写折梅花、寻蝉蜕等也是为了反映他们对三味书屋那种枯燥无味生活的不满。

  ②死记硬背那些难懂而又无用的书是“我”最反感的,这和百草园的愉快生活相差甚远。

  ③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文章通过两种不同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各种知识的广泛兴趣,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杂谈

  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新人类”──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人,在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与上代人相比都发生明显变化的年轻人,随之出现,这类人的特征是“追求消费与物质享受……感情淡漠……价值迷惘”(苗凡卒《新人类观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阅读者的生活、性情,促使他们全面的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语文阅读,也是阅读者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因为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认识观点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语文阅读过程中要体现人本的思想,注重人格的升华。这一点在以往的语文阅读中常常被忽略了。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语文阅读实践中,应当突出阅读者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语文学习的场所基本上是课堂为主,学习的内容是课文为主,学习的方式是老师讲授为主,而多媒体的应用,尤其是网络化以后,将更快地促使我们转变语文学习的观念。就语文阅读教学来看,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成为巨大的资源库。由于网络信息的编制采用了非线性技术,它可以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把相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学生输入信息指令后,它可以提供各种路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获得储存的知识,这就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

  本人在教授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学生通过查询、检索,了解了鲁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背景,又阅读了鲁迅的其它重要作品,有的同学甚至阅读了与鲁迅同时期的其他著名作家的重要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由装知识的容器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在横向与纵向的拓展延伸中,扩大了阅读面,丰富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阅读能力,增加了文学素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良好示范。

  〖挖掘读写结合点,培养七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准确确定读写的结合点〗

  读写的结合点,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点、学生的实际、单元主题和课后“研讨与练习”来确定。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也是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经验,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表达的方法,如课文的结构与题目,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景方法,使用一系列动词准确描述活动过程,强调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些都可作为读写的结合点。

  〖语文课中学生阅读情感培养的基本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寻觅心灵的相通点。常言道“心有灵犀一点通”。阅读教学中,教、学双方面对同一认识客体──课文,教师怎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课文所提供的信息呢?前提是,必须走到作者心里去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虑,洞察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抓住最关键、最本质的信息,也就是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怎样才能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乐意接收呢?条件是,必须走到学生心里去,了解学生的所好、所需、所求,从而寻找一个最佳契合点,也就是采取最适合学生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同样,学生要读懂课文,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读懂作者。这样,教者、学习者与作者可谓心心相印,这是心灵的耦合。

  比如,指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只是让学生弄懂作者是如何扣住“乐”字,写了园中的那些美景乐事,又是带着怎样的感受来叙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照起来写有什么意图等问题,那只是读懂了课文,并没有读懂作者,更没有读懂生活。假如我们能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借助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理解作者儿时的心理与情趣,可望找到相通点,他们不仅能明白作者“乐”在何处,而且能“乐”在其中;假如我们能让孩们结合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去体味违背儿童天性的“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身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那么,孩子们也会从心灵深处发出呼喊,从而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思想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对生活多一份理解,多一点追求。

  〖指导创造性赏读浅探〗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百草园自由欢快的生活情趣和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乏味。但是,尽管三味书屋的学习乏味枯燥,可孩子们天真烂漫、好奇贪玩的天性并未改变。课文中写道:“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由此可以提出质疑:孩子们的童心并不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如果遇到一个常动戒尺的严厉先生,孩子们的童心会泯灭吗?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童心的表现形式有何不同等。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背诵积累,从品味中领悟语感〗

  在中学语文教课书上选取了大量中外名篇,文章语言优美。对于这些文章,学生应该平时多揣摩文章语气、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借鉴文章精华。没有背诵,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素材;没有素材难有语感沉淀。积累多了,便会有敏锐的预感,所以提倡多背诵,并且要讲究背诵的方法,在“品”中去背,背多了,就可以信手拈来了,运用自如了。

  语感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内容基础上的。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一篇优秀的文章,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于文字表精要、贴切、形象。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手法等进行比较、归纳、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才会不断增强。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肥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作者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等词呢?揣摩比较之后,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的“肥胖”想照应,而且给人一种胖嘟嘟、沉甸甸的憨态美,富有情趣,给读者造成一种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得到美的感受。

  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课前的导入不仅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的感染作用。著名情境教学专家李士林曾说:“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师用自己的真情一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勃勃生机,迸射出生命的活力。”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童年”是陈醋的酒,越放越醇;“童年”是盛开的花,鲜艳芬芳;“童年”是潺潺的小溪,流淌流淌,流到每个人的心中……童年是光,流金岁月,令人难忘。能讲述一下你童年生活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吗?(生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了解他的童年生活,一起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一般的语文渲染,很快就把学生引入到对童年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

  〖从语文教学角度谈教师的主导作用──兼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客观基。和谐民主的情境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学生是否乐意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的调动。

  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教学首先应放开手脚,大胆地将课堂交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与分析、判断、解快问题的能力,不能高估自已的指导作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能力。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美文,文中精彩生动而又具体可感的景物描写及人物刻画,都很值得我们借鉴,文中用大量篇幅,以儿童的眼光来写“我”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而这些生活极易引起儿童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本文第二部分时,一位语文教师让学生从“教师”、“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我”对三味书屋的情感,试着让学生独立地从文章第二部分来感知文章的主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在谈论之前,老师只提了一个问题:你们阅读本部分时,发现了什么情况?紧接着,学生的各种想法纷沓而至:

  1、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有趣,不在于玩耍,而在于长大学知识。

  2、学习比现在更宽松。

  3、老师不太干预学生,课堂较自由,老师讲课时,学生可以做游戏,画画儿,这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4、老师不喜欢学生课堂上问“怪哉”,这应于课堂之外问……

  对于学生列出的这些情况,老师都没有打断他们,更没有否定他们,老师仔细聆听并惊喜地发现:学生所说的这些情况有许多闪光点,由此他们也体验到“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并不单调,无味,体现“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这样,由学生本身完成对课文内容、主题的整体理解,老师就无须多费口舌了。

  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给了学生思考、发言的广阔空间,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应多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不以教师的既定要求来扼杀学生个性,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发挥他们的潜能,达到无师自通的目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方:“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也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真诚交流,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做勇敢的弄潮儿。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阅读课,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经典阅读课上,要让学生发现问题──传统文本解读中没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有学生发现了“问题”:鲁迅最后写《荡寇志》和《西游记》绣像的下落与“百草园”、“三味书屋”都没有关系,是“闲来之笔”,是“画蛇添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加入讨论。有学生作了如下分析:先生教读的书听不懂,谋生还要靠开小差时画的绣像,这正说明作者在三味书屋所受的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是迂腐的,从而深刻揭示了封建教育的腐朽,这不是“闲来之笔”,而是有深意的。学生的思维不能说不慎密、没有创意!这种创新的解读填补了许多文本解读者留下的空白。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数文章都一一拜读过,先生的文章难懂确实不假,和读现在许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许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来,细细的品味才行,一遍两遍就想读出点子丑寅卯的人是万万不能体会先生文章的妙处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先生回忆童年时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满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有着淡淡的失落和怅惘。在初中阶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经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戏》相提并论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贯的战斗者的锋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让人们忽略了他的细腻,他的温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号,需要狂热的年代使人们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坛,而圣坛之上是容不得这些东西的?总之,一代代对这篇文章的诠释让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顶“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在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个样板戏里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在任何一个场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泪的诅咒那万恶的旧社会,那万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这些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坐起来,再写一篇文章……

  诚然,先生对于黑暗的社会,贫弱的国家,愚昧的民众是有着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个先觉者的敏锐,一个思想者的责任之上的,但这一切并不妨碍先生作为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写自己的梦想,回忆,失落与惆怅。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用实在的笔调详尽生动的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园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也有离开百草园的失落和疑惑,三味书屋里新奇的追问,单调的学习和课余时偷乐的兴奋。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而这些才是此文的终极目的,那就是一个年已不惑的男人对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温暖的回忆。

  当然,做为一个中年男人,尤其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和犀利笔触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带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那些不加修饰而自然天成的描写,沉稳凝重的叙述,深刻诙谐的议论,张弛自如的抒情无不显示着一代文学大师老道的功力。或许这些就是被许多人认为的“檄文,战斗”的特征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9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境的写法;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1、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3、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说课]

  本文是作者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是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恋歌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教学本文,课先分别品读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板块,然后分析两部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把握课文的结果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百草园”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歌,节凑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你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下河捉泥鳅,上树抓知了,采摘邻居家的花儿,偷尝隔壁家的枇杷,或是在树林间捉迷藏,在春天里放风筝……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味童真与童趣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简介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夕拾”喻指中年以后回忆往事,写成文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了解文意

  2、正音正字

  确凿záo菜畦qí攒cuán油蛉líng桑椹shèn蝥máo

  珊瑚shān蟋蟀shuài敛liǎn脑髓suǐ陌mò人迹罕至hǎn

  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ǔ宿儒rú

  蝉蜕tuì厥士jué窦dòu盔甲kuī人声鼎沸dǐng

  倜傥tìtǎng绣像xiù拗ǎo锡箔xībó金叵罗pǒ

  3、学生结合标题和文章内容,探究写作思路

  明确:从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课文以空间的转换为序,大致包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的内容并让学生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起止段和过渡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点生读1—8自然段

  2、小组合作探究:

  ①哪句话总领了这部分的内容?

  明确: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

  明确:优美的景物——乐景

  我的`乐园美女蛇故事——乐闻

  雪地里捕鸟——乐事

  ③百草园中景物繁多,作者是怎样匠心独运,把景物描写清楚传神的?

  明确:

  a、写景顺序清楚;(先概说:静物动物,后细说:动物静物)

  b、写景既抓住景物特点,有符合儿童心理;

  c、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

  ④文章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⑤找出描写捕鸟动作的词,并说说这一连串的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扫、露、支、撒、系、牵、拉、罩”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出孩子们兴奋惊喜之情,及从中感受到的无穷乐趣

  五、小结,布置练习

  1、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模仿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参加过的一种活动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