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牧童短笛音乐教案3篇 小学音乐牧童短笛教案设计

时间:2024-02-19 12:39:33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牧童短笛音乐教案3篇 小学音乐牧童短笛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

牧童短笛音乐教案3篇 小学音乐牧童短笛教案设计

牧童短笛音乐教案1

  设计意图: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这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可让大班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从而了解这种音乐结构的特点,提高对同类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力。

  活动目标:

  1、想象音乐作品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通过简单的乐器伴奏来烘托音乐作品中此起彼伏的旋律特色,并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来区别A、B段的不同情绪。

  3、知道这是一首具有田园风味的中国音乐作品,激发对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喜爱之情。

  4、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牧童形象的木偶及田园风味的背景图。

  2、各种打击乐器,录音机磁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让幼儿听辨乐曲的A-B-A三段式结构,并用合适的打击乐来表现各段的情绪。

  2、难点:教幼儿听辨乐句,理解旋律中此起彼伏相呼应的特点。

  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师:“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则闭上眼睛,听老师选一种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型,幼儿马上睁开看,边拍手边说:“××乐器在唱歌。”

  2、播放音乐《牧童短笛》,让幼儿听辨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师:“请小朋友听听这首曲子,猜猜是什么乐器在唱歌?”

  3、向幼儿简单介绍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背景。师:“这首好听的钢琴曲名是《牧童短笛》,它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地区,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

  4、出示背景图,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

  5、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音乐。师:“我们先听这段音乐,想一想牧童这时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边操作木偶边进行小结: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这段音乐是悠扬的,抒情的。

  (2)听赏第二段音乐。师:“下面,我们来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听了感觉怎样?想想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操作木偶,小结:牧童这时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

  (3)听赏第三段音乐。师:“下面请你们听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小结:这段音乐和第一段是相同的,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6、启发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师:“你们觉得这首乐曲的各段用什么乐器来伴奏比较好呢?”

  7、为每位幼儿提供2-3种打击乐,提醒他们在乐曲的A段与B段用不同的乐曲来伴奏,并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变换不同的节奏型。

  活动反思:

  《牧童短笛》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钢琴曲。它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全曲共分三个乐段。第乐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二乐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递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风格的五声调式特点。歌曲《牧童之歌》,是根据《牧童短笛》的主旋律改编而成。

  这堂课的内容对刚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乐曲的背景、加花、练习中,以颜色、形态、进场次序的变化来引一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我创设了:听、看、比、论、感等多种学习形式,以增强本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给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他们在实际的感受中体验新知识、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

  小百科:牧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ù tóng,是指放牧牛、羊的儿童,出自《吕氏春秋

牧童短笛音乐教案2

  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赏析-阅读-学唱-交流-表现等环节,从感知入手,理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逐渐升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会欣赏、善交流、能创造的艺术能力。本课拟采用多科切入、横向渗透的形式,充分发挥艺术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程序:

  一、激趣

  1、教师自我介绍

  2、为大家表演节目:老师唱一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3、对学生提出要求聆听音乐感受词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主题(这一环节目的是活跃气氛)

  二、揭示课题

  1、出示画面:李可染的《牧牛图》

  2、教师弹奏三段音乐要求学生为画面选择合适的音乐片断并说出依据

  3、过渡到主题《牧童短笛》看画面听音乐说主题

  三、展开课题

  1、钢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赏析

  2、介绍贺绿汀生平,引入人文化话题交流对钢琴曲的感受,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与因素的关系

  四、交流与技能表现

  1、引导学生自行赏析李可染的《牧牛图》组画,挖掘作品内蕴,提升学生的情感。

  交流:

  1)画了什么?

  2)你有些什么感受?

  3)哪些字最能体现题意?

  2、学生朗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段,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读散文,感悟艺术作品的魅力

  3、引导学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运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尝试创作一与主题有关的作品

  2)为“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配曲。

  学生根据自己喜好分组完成练习

  (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认真分析突破尝试创作目的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本课主题的理解)

  五、评价师生互动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或表演并进行评价

  六、小结课题适当延伸

  1、小结课题

  2、适当进行延伸以深化课题的人文性

  (通过小结进一步感悟课题的人文性。)

  七、教学后记这是一节公开课,借班上课往往师生比较隔膜,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在开始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老师为大家表演节目,这样学生很快与老师熟悉起来。课堂配合也比较理想。这一节课老实说我们准备得并不是很充分,课前也未与学生接触,我们的目的是想让各位老师听一节原汁原味的艺术课,不带表演成分,因此我们一直和学生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而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动了一番脑筋。几易其稿,直至上课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调整课件,上课那天早上我们还加了两个环节:让同学读刘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断。最后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在座的听课老师,让听课的老师参与课堂评价,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纵观本节课,我觉得我们基本达成了预设的目标,学生虽未提前铺垫,但配合还是比较到位的,显示了一定的艺术能力。当然,由于我们准备得不够充分,因此在时间的把握上,课堂节奏的调整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结题部分也显得冗长。再有,就是本节课的人文性的体现也略显不足。

牧童短笛音乐教案3

  活动目标:

  1、想象乐曲中的意境和情节,懂得分辨乐曲的A-B-A三段体曲式。

  2、感受A段的悠闲和B段的欢快情绪,尝试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美。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背景图一幅,牧童教具,记号笔一支。

  2、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背景图一幅)

  师:小朋友,你们看,图上有什么呀?

  看了这幅图心里有什么感觉?

  这么美丽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玩玩?

  看,已经有人去了。(出示牧童教具)他们是谁呀?

  美丽的春天来了,桃红柳绿,阳光明媚。两个小牧童倒骑在牛背上,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身边的美景,他们高兴地吹起了短笛,你们听。

  二、欣赏音乐。

  1、完整欣赏音乐《牧童短笛》。

  师:听了有什么感觉? 这首曲子从头到尾给你的感觉一样吗? 哪里不一样?

  2、分段欣赏音乐。

  (1)欣赏第一段音乐。

  师:这一段音乐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想一想这时小牧童们在干什么?

  他们是怎样吹笛的呢?这里面还藏着一个秘密,请小朋友们再仔细地听一听。

  (2)再次欣赏第一段音乐。(师操作牧童教具)

  师:谁发现秘密了,他们是怎样吹笛的?(用线条记录在小路上)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幼儿分成两组,听第一段音乐自由表演。

  师:这段音乐讲的是两位牧童倒骑在牛背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短笛,走在美丽的田间。现在我们来听听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第一段有什么不同?想想看,这时候小牧童又在干什么呢?

  (4)欣赏第二段音乐。

  师:听了感觉怎样?

  想想看,小牧童这时又在干什么呢? 他们会玩些什么呢?谁来学一学?

  (5)再次欣赏第二段音乐,个别幼儿学做小牧童表演。

  师:这段音乐是欢快的,跳跃的,讲的是牧童们从牛背上跳下来,高兴地在田间翻跟斗、抓蝴蝶、做游戏的情景。下面请你们再来听一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

  (6)集体听第二段音乐表演。

  (7)欣赏第三段音乐。

  师:这段音乐和前面哪段音乐是一样的?

  这时牧童又在干什么?

  这段音乐讲的是牧童又骑上牛背,你一句我一句地吹着笛子,慢慢地走远了。

  3、理解乐曲结构。

  师:这首曲子一共有几段?哪几段是一样的? (这种第一段和第三段一样的乐曲叫A-B-A三段体。)

  4、给乐曲取名字。

  师:这么好听的曲子,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叫什么呢?

  师:这首好听的乐曲描写的是我国美丽的江南小乡村,牧童倒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着短笛,在田间玩耍的情景,我们就叫它《牧童短笛》吧。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江南的美景吗?你们觉得在我们的家乡,哪里最美?

  师:让我们一起来学着小牧童,到美丽的乡间去走一走、玩一玩。

  (师生集体听音乐表演动作,出教室。)

  活动反思: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幼儿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产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愿望。爱好音乐是人的天性,有趣的音乐活动能激起幼儿学习的欲望,使其产生愉快的情绪,充分发挥想象,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感受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