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幼时记趣教案(汇编7篇) 《幼时记趣》

时间:2023-08-13 09:11:14 教案大全

  【前言】以下是网友“puouzhuang”收集的幼时记趣教案(汇编7篇),以供借鉴。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课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的生活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物外之趣”,这一节主要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第4自然段,分别写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整合思路:

  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播放童谣《找朋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可触感,触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急切兴趣。接着出示幻灯片回顾旧知,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播放课文朗读及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及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最后通过出示童趣图片及分发文章《钓青蛙》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升华主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特殊句式;把握文章的总——分结构;背诵全文。

  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想象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文章的“趣味”所在。

  4.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5.借助想象,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象的思维方法。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缺乏文言知识积累,但是学生有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尤为重要。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模式图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中所体现的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乐趣。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叙述自己童年趣事,加强口语训练。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探究学习"物外之趣"。

  3、认识与学会观察、想象、联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文言文语句意思。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布置作业:

  1、通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初学文言文,教师对有关文言文的学习知识、方法应给予必要的讲解、指导。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了解三件趣事,研究"物外之趣"。

  1、文章写了哪些童年生活?描绘了几幅图景?

  2、小组讨论,学习"物外之趣"。

  ①讨论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讨论"探究、练习"一)

  ②讨论"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三、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简朴、自然、生动的语言特点。

  四、知识拓展,比较学习

  学生阅读已发材料,比较《幼时记趣》小组讨论,说说

  ①沈复的"物外之趣"与鲁迅的百草园乐趣有何相同之处?

  ②写法上有何不同?

  ③你更喜欢哪篇文章?

  ④两位作者记述几时获取乐趣的方法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五、口语训练:"我的童年进趣事"。

  你有哪些童年趣事?有类似课文中作者的经历吗?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说得流利,说昨更有趣。

  六、布置作业。

  把"我的童年趣事"用笔写下来。

幼时记趣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幼时记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今江苏苏州人,清代作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他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浮生六记》顾名思义有六记:一是《闺房记乐》;二是《闲情记趣》;三是《坎坷记愁》;四是《浪游记快》;五是《中山记历》;六是《养生记道》。

  2、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沟壑(hè) 土砾(lì) 凹凸(āo tū)

  怡然称快(yí) 庞然大物(páng) 项为之强(jiāng)

  3、借助工具书,疏通加点词语。

  张目:扩张。

  必细察其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像雷。

  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观之:观察这一景象。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作青云白鹤观:观赏,看。

  称快: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以丛草为林:把。“以……为……”,即“把……当作……”。

  神游:精神,意识。

  庞然:……的样子。

  盖一癞蛤蟆: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4、把握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③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则或千或百[蚊]果然鹤也。

④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⑤一日,见二虫斗草间。——一日,[余]见二虫斗[于]草间。

⑥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2)倒装句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3)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由“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解释为“被……”)

  5、积累成语。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后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庞然,高而大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明确: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地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丛草、虫蚁、土砾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内容探究

  1、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总结:以上都说明作者充满童趣。

  2、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

  明确: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观蚊如鹤)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③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驱打蛤蟆)

四、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丛草、虫

  蚁、土砾

  癞蛤蟆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五、课外拓展

  查找资料,积累有关鹤的成语与诗句。

  示例:成语: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幼时记趣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正确朗读文言文

  2、借助字典,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固定句式。

  3、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2学情分析 评论 3重点难点 评论

二、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学会对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

三、教学难点

  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幼时记趣 评论

  活动2【讲授】幼时记趣 评论

(二)作者简介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童稚( ) 藐( )小 鹤唳( ) 凹凸( ) 沟壑( ) 庞然大物( ) 怡( )然称快 土砾( ) 项为之强( ) 癞( )蛤蟆

(四)正确朗读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活动3【活动】幼时记趣 评论

(五)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1、小组讨论,分段翻译

  2、交流指正

  活动4【练习】幼时记趣 评论

(六)总结,巩固

  实词积累:

  余:我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到极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的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虚词积累:

  之: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无实意。

  昂首观之:代词,代指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被动,译为“……被……”

(七)作业设计

  1、同桌互相翻译全文

  2、识记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复述本文作者的相关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三)分析文章

  1、齐读第一段,说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幼时乐趣的来源是什么?

(综述了物外之趣。客观:眼力好,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学习第二段,讨论“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心之所向 作青云白鹤观)

  3、第三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4、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中的“山” 、“树”指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5、齐读全文

  活动5【作业】幼时记趣 评论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文章

  2、观察身边的某件事物,思考它让你想到了什么?记录下来,明天找同学分享。

幼时记趣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新课标第一 网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3、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4、请男生齐读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体写了哪一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明确:(男生齐读)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5、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明确:“丛草之趣”。神游山林:“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鞭打哈蟆。

  6、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合作•分享

  扬州出版社要编辑《幼时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说来听听,要善于从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练习

  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其实,想象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你们看见过树根吗?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象把它们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显示《凌寒俏立》、《仰天长嘨》、《图腾》等根雕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取名、评议)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聪明的你,一定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放开眼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驰骋想象,就能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外大家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幼时记趣》。

  附: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成鹤 产生原因:

  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通过诵读课文,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3、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

  教材分析:

  作为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主要让学生积累部分文言词,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同时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的童真、童趣。

  教学设想:

  指导翻译:《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的课程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本堂课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讨论、想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扫除生字词读音障碍,正确句读课文。

  2、扫除句义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 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四、指导正确朗读

  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1、范读 2、跟读 3、自读 4、齐读

  五、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教师翻译一段作示范。

  3、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4、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5、按组轮流翻译。

  六、总结、巩固。

  实词积累:

  余:我 。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

  私:私下里

  拟:比

  强: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 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

  昂首观之: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徐喷以烟,用。

  或:连词,或者。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 蚊子。

  常蹲其身: 代词,自己的

  盖:连词“原来是”

  为:项为之强: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昂首观之(看)     察: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时: 余忆童稚时(时候)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 徐喷以烟(经常) 为: 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 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 项为之强 “强”通“僵”

  省略字: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七、作业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叙写的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2、了解细致的观察、奇物的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说本文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余 稚 明察秋毫 纹理 物外 强

  素帐 唳 怡然 称快 凹凸

  以……为 …… 邱 壑 神游 浓 拔山

“而”和“之”的用法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学习分析课文内容,讨论:

  1、齐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幼时乐趣的来源是什么?总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观:目力好 ②主观: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 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作者怡然自得的来源是什么?

“细视” “神游” “以……为……”

(①观察细 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庞然大物”是什么?“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板书

  欣赏群鹤舞空图

  观蚊如鹤 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 欣赏青云白鹤图 富有想象

  神游山林 喜欢探索

  自然奥秘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欺凌、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 新课标第一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欺凌、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 新课标第一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昂首观之(看)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余忆童稚时(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徐喷以烟(用)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 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当作……看

  以……为:把……当作……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明确: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