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有关语文教案5篇(语文教案范例)

时间:2024-02-27 20:13:28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有关语文教案5篇(语文教案范例),供大家赏析。

有关语文教案5篇(语文教案范例)

有关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有顺序地观察手帕的图案,叙述得清楚明白,句子完整、通顺。

  2、教育学生天天带手帕,用手帕,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顺序地叙述手帕的样子。

  2、叙述是句子表达的清楚、通顺、明白。

  教学准备:

  1、一块图案清晰的大手帕。

  2、每一个学生带一块有图案的小手帕。

  3、录有"通知"的录音带、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听录音,导入。

  通知:为了迎接省卫生检查团的考核,大队部决定进行卫生行为大检查。

  2、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两位小朋友少了手帕。

  过渡:老师这里确实有两块手帕,但不知其中的哪一块是哪位同学的,等会你学会说手帕的.样子,说对了老师就把手帕还给你。

  3、揭题:

  出示小黑板:

  小手帕(说话训练)

  二、明确说话要求:

  小朋友,平时说话训练时,教师要求你们做到哪几点?

  齐说: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句子完整。

  三、引出训练点。

  在说话训练是,我们除了要清楚、响亮、完整的说话多此一举这要做到有序。

  1、请大家看着黑板的小手帕,用一句说说这里一块怎样的小手帕。

  ①自己练说②指导说

  2、小朋友,你们桌前也有一块漂亮的小手帕。谁能用"我有一块()小手帕?"说说看。

  ①出示投影片,我人一块()小手帕。

  ②想、讨论。

  ③指名说。

  ④自由说给其他老师听。

  过渡:小朋友,就这一句话能把小手帕的样子说清楚吗?

  齐说:"不能。"

  四、说手帕的样子。

  1、看黑板上的小手帕说,这块手帕是什么形状的?

  板收:xingahuang……是……

  2、训练方法。

  ①指名说。(这块手帕是正方形的)

  ②正方形这个词还可以怎样说?

  ③指名回答。(四方、方方正正)

  ④请同学看投影说。

  它是。

  3、我们看手帕上画着什么?

  他们是怎么样的?

  ①同桌讨论。

  ②板书(图案(tuan))……有……

  ③指名说。

  ④出示句子说:手帕上有在。

  4、小朋友,黑板上的小手帕我们会说了,自己的手帕会说吗?

  ①请大家自由练习(不会说的小朋友看投影片上的句式说)。

  ②开火车说。

  课中操《洗手绢》

  小朋友,一句句的说,我们会说了,那老师请你连起来说,能行吗?

  ①出示句式。

  ②同桌互说。

  ③出示:"丢去"的手帕,找手帕。

  五、1、小朋友,我们天天带手帕,你能告诉老师你用手帕干什么?

  ①指名说。

  ②出示句式:

  我用手帕()()()

  2、手帕除了帮助我们搞卫生,它不有其它的用处吗?

  ①讨论②观察③指名说④练说

  3、小结:小手帕的作用真大啊!

  六、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会了讲清楚手帕形状、图案和用处的方法。

  ①把自己的手帕介绍给旁边的老师听。

  ②竞选班队活动课的主持人。

  七、总结,读儿歌

  小小手帕作用大,

  清洁卫生需要它。

  既好看来又卫生,

  天天带它别忘啦。

  板书:

  小手帕

  xingzhuang……是……

  好看tuan……有……

  yongchu……用……

  教后感:

  1、在设计说话训练的教案时,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强化了自觉、自评、自控训练模式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索精神。

  3、创设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主动参与竞争意识。

  4、通过在说话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以及做课中操表演《洗手帕》的歌曲等对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有关语文教案2

  一、认字

  1.读《春姐姐》这首儿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基础自己试着读一读,把自己认识的字画下来,给同学们读一读,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同时,使他们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保护他们独立识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听唱儿歌,并把儿歌读通顺,边读边启发学生想一想儿歌所描述的情景,想一想文中的两个亲亲究竟是什么意思,并试着想像亲亲坡上草,坡上一片绿、亲亲小河水,鱼儿唱歌曲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下来。

  2.在读儿歌的基础上,认识四个字。

  二、学习韵母ü

  1.可以让学生观察去、绿、曲三个字的拼音,告诉学生去和曲的拼音中声母去q后面也是ü,只是ü碰到声母j、q、x后,上面的两点要去掉。然后让学生反复慢读这几个字,体会ü的读音。借助小鱼吐泡图或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ü的字形。最后借助鱼的读音让学生读准这个字母的读音。

  2.继续练习四声。先读带声调的韵母ü,体会四个声调的'变化,再让学生读读儿歌中带有此韵母的字,体会其声调,并说出它是几声。

  3.巩固记忆字形。

  4.写韵母。ü占中格,两点最后写,写在上格靠近第二条线的地方,四笔写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

  1.让学生观察yu,借助鱼这个字掌握yu的读音,并告诉学生yu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读音和韵母ü相同,只是比ü稍长。然后让学生观察yu,说说准备怎样记住它。强调yu中的ü实际是ü,yu由声母y和韵母ü共同组成,ü上的两点要省略。

  2.练习四声。出示带声调的音节yu,让学生反复读,体会四声中声调的变化。

  3.巩固记忆字形。

有关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

  2、认识虫字旁和鸟字旁的字。

  3、在朗读、比较中让学生把句子写具体。

  4、学习对子。

  5、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6、训练说话、写话。

  7、创设情境,在能说会道中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

  2、学习对子。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照片、图片、小黑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语海畅游

  教学目标:

  1、把字写美观。

  2、认识虫字旁和鸟字旁的字。

  3、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写好上中下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百花园六》中的语海畅游。

  二、我会写。

  1、出示带、常、壳、茶四个字,学生认读。

  2、说说这四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3、师指导书写。

  4、学生练写。

  三、认一认,读一读。

  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并朗读第2题。

  2、读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呢?你会给它们怎样分组呢?

  3、齐读词语。

  4、认识虫字旁和鸟字旁。

  四、读一读,比一比。

  1、出示第一、二组句子,让学生自由读。

  2、比一比,各组中的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3、齐读这些句子。

  五、作业

  1、练习写上中下结构的字。

  2、收集带虫字旁和鸟字旁的字。

有关语文教案4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成功》教案4。

  2、体会本文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3、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重点、难点]

  1、重点:逐一剖析的写法。

  2、难点: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延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于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于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成功》教案4》。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2、导语:论“成功”是个老话题,但作者凝聚了毕生的治学经验,见解独到,老话题却做出了好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整体感知

  1、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1~4):提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第二段(5~9):作者承认“天资”、“机遇”的作用、但更强调

  “勤奋”是决定因素。

  第一层(5-6):要客观对待天资。

  第二层(7):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第三层(8):机遇是存在的,有时对人影响极大。

  第四层(9):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说明勤奋的重要性。

  第三段(10):指出王国维的疏漏,突出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研究课文

  1、提问: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有关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面描述法、比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

  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意象助读法、比较赏读法 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背诗导课。

  下面我们来一次背词比赛,请放开声音读这首词。(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人。)

  背完词,有一个人从词里走出来,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愁)

  2、读出情感。 [知人论世法]

  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一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

  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

  ②朗读指导,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气来读词。

  师:联系作者生平,走近词人理解词意,这叫知人论世法(板书)。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读这首词呢?

  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而非轻烟似的闲愁。该用哀痛低沉的语气来读。慢些,再慢些。

  ③配乐(《二泉映月》读。(荐读1人,齐读1次。)

  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 【意象助读法]

  过渡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一个景,说出它与词人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

  明确: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板书)。

  品读方向:

  (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幻示)

  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

  第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

  第二句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第三句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许浑《谢停送别》)

  明确:第一句是“遥望爱人的伤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忧伤的伤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楼呢,他为什么要上“西楼”?(“遥望故国的伤心地”)。

  师补充:以上诗句均含有“西楼”,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楼”,一处伤心地,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就像我们在《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 白蘋洲专指情人离别之地。西楼又会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是人产生悲情愁绪。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会怎样独上西楼?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

  (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 。略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生分说,点到即可)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这里是残月。换成“月如盘”,行吗?

  明确: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家,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那月亮,一个人孤零零地挂在天上。而满月是代表团圆的,不符合这里的意境。

  (3)梧桐——隐含家国之悲。详

  ①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齐读(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第二句“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

  第三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

  第四句“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

  ②换成“杨柳”,怎么样?(伤春悲秋,杨柳常与春天有关,有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细叶谁裁出”。用在此处,显然与诗境不吻合。梧桐与悲秋常连在一起,一叶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楼,见到的梧桐树该是什么模样?(指生描述)

  (4)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

  这该是怎样的庭院?它会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围墙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四种景物所构成的意境,爱画画的可以简笔勾勒。

  ①在纸上写和画,荐生在黑板上画。(限字50-100字) [画面描述法]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楼上,天空中那钩残月冷冷地散着清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院中梧桐的叶子早就掉尽了,和我一样被锁在这小楼深院里。我想说说话,没有人,想回到从前,又不可能。苦啊--)

  师:你的描述再现了诗中情景,表达了层层推进的愁苦。漂亮!是呀,远山似黛,残月如钩,秋虫呢喃。深深庭院里,落叶满地,高大的梧桐树上,摇曳着最后一片颤栗的黄叶,西楼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国君王步履蹒跚,神情凝重,东望故园,心中充满着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②齐读上片。

  4、用比较赏读法来进入词人的心境 [比较赏读法]

  (1)师:齐读下片,比较与上片写愁的最大不同?

  明确:上片是借助意象来写愁,下片是直接写愁。

  (2)比较下片直接写愁有两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更好?并说出理由。

  (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①离愁本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确:以丝喻愁,新颖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用“剪”和“理”两字来让大家体会“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

  ②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较与李煜写愁的异和同。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幻示)

  师:他们的愁是个人壮志难酬之愁,是感叹身世悲凉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轻烟,绵绵不绝的闲愁。比起他们来,李煜的愁要浓得多,深得多,重得多……

  ③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昔日春光熔融,莺歌燕舞的追忆;

  这离愁,饱含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彷徨……(幻示齐读)

  (4)赏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① “一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别是一番滋味”?换成“亡国之痛在心头”好不好?

  明确:不好。他没人可以说。他也不能说,他不敢说。他无话可说。

  ②如果可以让他说,他会说什么?

  明确: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师:欲哭无泪,欲言又止,大悲无言,当你某一种情绪到达极点时,你会发觉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语也许最好的表达。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这种难以说破、又无法说破的情感正说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无怪乎明代人沈际飞说道:“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句妙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