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小学语文教案3篇

时间:2024-02-29 17:55:28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阅。

小学语文教案3篇

小学语文教案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读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出示课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1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它靠的啥办法?你们也来模仿老师问一问大家。读一读。

  二、学习

  1.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后数

  一数共有几小节?(6小节)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a开火车读词

  老师看看大家字词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开火车好吗?

  b做多音字“得”的练习

  这篇课文有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三次的读音各不相同,我们来做一个练习。(结合电脑出示的句子练习)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想: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哪几个小节是介绍这几种植物的.?

  3.小组合作学习: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植物,读一读那个小节。

  2)说一说这种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蒲公英:

  1)蒲公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哪个小组是学习这个小节的,你们来说一说。

  2)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蒲公英美不美?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纷纷出发”读出来。

  苍耳:

  1)你们见过苍耳吗?谁来说一说?

  2)课下同学们找了有关苍耳的资料,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苍耳,谁来摸一摸,什么感觉?

  1)哪个小组愿意把感觉给我们介绍!

  2)他们说的对不对,我们来验证一下。

  3)为什么苍耳能够挂住动物的皮毛?

  石榴:

  1)同学们你们吃过石榴吗?什么味道呀?

  2)石榴妈妈的胆子更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请同学们看一看。

  3)哪个小组给我们说一说看懂了什么。

  4)有语气地读一读

  豌豆:

  1)找小组来说一说;

  2)他们说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

  3)你觉得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刚才大家说豌豆炸开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我们怎么才能读好?

  5)集体再来读一读。

  总结:这四种植物多么有趣呀!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读一读,你愿意读哪个小节,就坐在位子上读一读!

  1)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就这几种吗?你还知道其他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吗?

  2)看录象

  3)请同学读第六节,想: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留作业:

  老师觉得你们就是会观察爱思考的好孩子,希望同学们把这种好习惯带到课下,到大自然中多看看,留心观察身边的植物,你会得到更多的知识。

  四、作业:课下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课文中介绍的这几种植物,去查找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们做一期展板,展示出来。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 “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

  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

  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论证。

  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

  五、复习总结

  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

  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小学语文教案3

  一、复习

  1.抽读声母卡片"d t n l"。

  2.抽读单韵母卡片"a o e i u ü"。

  3.读带调的单韵母:"á ǎ ī í ǚ ù ú ǘ"

  二、用游戏的形声学习"d t n l"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1.学习"d t "与"i u"相拼音节

  (1)请两名同学带上"d、t"的头饰,另外再找两名同学带上"i、u"的头饰,做找朋友游戏。

  (2)学生们边拍手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找啊!找啊!找朋友,你是我的好朋友。

  (3)找到的好朋友站在一起,组成"di、tu"。

  (4)学生用学过的拼读方法自己试着拼一拼。

  (5)指名拼,教师纠正做示范,讲的拼音方法。

  (6)同桌互拼,相互纠正。

  (7)开火车拼读。

  (8)四个字母朋友重新结识好朋友,再做找朋友游戏。学生边唱边找好朋友。重新组成音节:"du、ti"

  (9)自己拼、指名拼,同桌拼、开火车拼读。

  2.用同样的游戏方法学习"n l"与"ü u"相拼音节。

  3.巩固练习

  dì dú tī tù nù nǚ lù lǘ

  (1)自己试拼音节。

  (2)学生可选择音节进行拼读。

  (3)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4)同桌互读。

  (5)选择音节进行组词。

  三、看图拼读音节

  1.课件出示P14页的图(不带音节)

  提问:小明的家里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生:小明的家里有爸爸、妈妈和小明。小明在拿玩具车。)

  2.点击鼠标:电脑出现"n--á--ná"

  (1)自己试着读,(2)指名读,(3)教师纠正后进行范读(4)同学互读,(5)指名读。

  3.生:爸爸在打电脑。点击鼠标:电脑出示:"d--ǎ--dǎ"学生练习拼读。

  4.生:妈妈提着篮子对小明说话。点击电脑:"t--í--tí"指名读音节。

  5.看图:桌子上有什么?(梨)点击鼠标,电脑出示:"l--í--lí"学生练习拼读。

  6.巩固练习:同桌同学互读四个音节,相互纠正,达到正确拼音。

  四、读儿歌

  1.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儿歌:请同学读读红色的字母。

  2.找出学过的声母和韵母组成的音节。"de"读一读。告诉学生:没有声调读轻声。教师范读学生随读,指名读。

  3.结合图请认字多的同学读儿歌。

  4.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五、指导学生读全文

  1.教师范读,学生了解读书的顺序。

  2.教师领读,学生随读。

  3.自由读。

  4.同桌同学互读,相互纠正。

  5.指名读。

  六、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声母朋友"d t n l",不仅读准字母的音,还学会了正确书写,而且还学会了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