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鸿门宴的教案范文3篇 《鸿门宴》优秀教案,以供参考。
鸿门宴的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分析文中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形象
能力目标:学会用现代的眼光、自己的眼光,评价人物
方法介绍:结合时代,结合人物,结合文本(三结合)
其中文本阅读最重要,也最理性,最具有说服力
重难点突破:
一、阅读全文,找出有关项羽心理的词句
1、项羽大怒曰
2、项王默然不应
3、项王未有以应
二、分析原因
1、项羽为何大怒
1)沛公欲王关中(欲和项羽争夺天下)
2)使子婴为相(秦项不两立—收买人心)
3)占有财物
2、项王的怒,说明了什么。结合史记项羽本纪,一生最多的表情就是大怒
不理智,因个人好恶而做决策
3、项王默然不应,为什么?
项王已经不想杀刘邦,为什么不想杀?
刘邦:
1、戮力攻秦——叙旧(事实:早就想争夺天下)
2、不自意先入关——奉承(蓄谋已久)
3、今有小人之言——讨好(回避刘项不两立的重点)
——刘邦以情动人,以退为进
而项羽反应如何——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内心惭愧,抛出曹无伤,掩饰自身的理亏(缺乏政治眼光,局限于个人情感)
4、项王未有以应,为什么?
1)秦末之乱
2)怀王之约
3)刘邦之功
——樊哙以理服人,直言进谏,杀刘则将走秦朝灭亡之路
项王无以应,不知如何应对,看重道义,但缺乏政治才能,更无政治眼光,和相应的权术
鸿门宴的教案范文2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三、“为”、“之”用法汇集:
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
一、文章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
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鸿门宴的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请学生欣赏两首诗投影
(一)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投影
(二)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三、背景简介投影
(三)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四、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四)本文的异读字有: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教学步骤]
一、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三、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投影(一)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投影(二)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投影(三)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四、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学生讨论。
投影(四)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五、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应读得得意忘形。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放录音第一、三段,让学生细细品味朗读的魅力。
六、着重阅读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背诵,理清背诵思路。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三、四段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例文]
性格的祭奠(节选)
项羽在灭秦战争中彻底表现出来的肆意恣睢、刚愎自用、凶狠残暴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写了伏笔,其实此性格项羽早已有之。从杀宋义始至破秦,他一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走了过来,这无疑滋长了他的这种性格,使之恶性发展起来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主要方面。他一出现就是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更使得他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他开始把自己看作神了。能支撑起他这一精神世界的惟一支柱就是赢得胜利。每一次胜利,固然使他的精神支持更坚强一些,然而,这胜利更大地加重了精神世界的自重。如此,他将一轮轮战斗下去,周而复始,项羽陷入了他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怪圈,无法自拔,却又不愿自拔。项羽心底要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崇敬,并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性格。由此也就不难回答项羽把那一份份残酷的祭奠献给了什么,他自身的矛盾又来自何方。在项羽心理怪圈的一来二去之中,中国人口已从战前的一千万骤减至五百万。天下人对项羽心态的`无法认同使得时代终于作出了抛弃项羽的选择。项羽不好计策与外交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可是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只有叹息着,用死亡来反抗这现实,为自己性格的篇章写下了最后的一笔,也为自己一生执著的性格献上最后的也是最虔诚的祭奠。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
一、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二、探究性阅读训练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学生讨论后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三、小结《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四、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上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同上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同上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同上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词语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课后思考和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