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是热心会员“diyue”整理的夜书所见的教案优秀7篇,供大家阅读。
夜书所见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
1、 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2、为什么总是想家?
3、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4、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课件: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是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齐读题目。
5、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6、“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7、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8、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9、“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10、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课件出示:全诗】。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2、【课件出示生字】谁来拼拼音?
3、【课件出示生字: “促、深” 】这两个字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4、这首诗的左下角有【课件出示:“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5、这首诗都能通读了。能背吗?谁来?
6、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7、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背一次。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课件出示:前两句】 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2、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课件出示:“秋风、落叶、寒冷,江上刮来秋风?”】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3、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课件出示:孤单、寂寞、苦闷。】
4、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5、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课件出示: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客情” 就是作客的思乡之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课件出示:前两句】
6、现在来学后两句诗【课件出示:后两句 】。【课件出示插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7、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8、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9、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10、【课件出示:“知”】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料定)
11、这些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12、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课件出示: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13、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
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14、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课件出示:全诗】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15、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16、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课件播放: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17、(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18、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19、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越睡不着,越兴奋。)
20、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21、你们看:“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22、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现在我们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课件出示:诗意】
四、拓展阅读
1、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课件出示】,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3、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一定会成为现代小诗人的。
五、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的教案 篇3
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夜书所见教案 篇4
一、复习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1.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生1:静夜思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日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
2.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齐分享
3.同学们了解的真多,从你们的介绍中,教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课件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异常引起教师关注的是,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日的福建建欧。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我们今日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
2.全班一齐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夜是晚上的意思
生2:所见是看见的意思
3.那谁能说说那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生:夜晚写下自我所看见的5.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出示课件:秋夜图音乐伴奏)
6.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7.下头教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教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能够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头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8.学生反馈自我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我不明白的。
9.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头,我们就一齐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生: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样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样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生2:全家围在一齐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7.你怎样明白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必须……..8.说的真好,那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所以,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境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代替,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教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样明白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教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当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明白的?那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必须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明白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明白他们是怎样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头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齐回到童年时代,在教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所以,这儿挑应读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欢乐……)板书:欢乐
20.那你觉得应当怎样读诗歌的最终两句?(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我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完美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境,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齐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夜书所见》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案 篇6
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 ”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学生汇报。(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质疑:①“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
②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根据刚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翻译时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pck分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
2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3、男女赛读。
4、游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5、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6、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pck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古诗教学也应注重积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夜书所见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