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胡同文化教案11篇,供大家赏析。
胡同文化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品味北京胡同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看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
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课时计划
1课时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了解各自然段大意,分段。
教学过程:
一、生字词
胡同?约鸡蛋?镊?庠?噌?檩?摞?虾蟆?国子监?熬白菜
二、胡同
1、是北京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图片)
2、北京胡同的特点
布局:方正
名字:奇(记数、物件、人名、行业、形状)
大小和数量:宽、小、多
交通:作用大
环境:静
三、胡同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京胡同独特的特点造就了北京特有的文化——胡同文化。
1、什么是胡同文化?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2、胡同文化有什么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不愿搬家;独门独院,过往不多;易于满足,要求不高;爱瞧热闹,不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精义“忍”
3、“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可以说是中国百姓信守的一种传统,为什么在北京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至作者将其称为“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
这是由北京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因为北京是几代封建王朝的首都,北京人所受的封建专制统治更为严酷,他们的封建思想自然更为浓重。另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使得这种文化特点更加突出。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形成都有其复杂的、特殊的背景,要深入其实质,就应联系历史、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进行发掘。
4、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文化持什么态度?
关于“忍”我们再来看一段作者在他的文集里面的观点: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侯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估计拍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汪曾祺全集六》
态度:厌恶和嘲讽
四、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命运
1、胡同的命运
?衰败、没落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补充:胡同的命运——
城市里,文物的保护和城区发展建设在国内外向来都是一个尖锐的矛盾,在中国,拆与保的对抗中,往往是拆占了上风。
20xx年10月,《北京晚报》刊载消息说,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7000来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下约3900条,近一两年来,随着北京旧城区改造速度的'加快,北京产的胡同正在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
2、作者对胡同文化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一)对胡同文化:
(1)推崇与喜爱: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
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都怀有深厚的感情,毕竟生活了多年,对胡同、四合院都有深厚感情,受过胡同文化许多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都和胡同文化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都符合作者清新淡泊的性格。
(2)反思与讽刺:胡同文化的封闭
对学生运动的态度
“忍”的消极意义
胡同文化,并不是局限于住在胡同内四合院里的人,北京这些年发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许多人搬进高楼大厦、甚至拥有私家别墅,但胡同文化的传承仍表现在他们身上。第三个例子中作者要伸张正义,而同楼两个老北京却说“忍着吧”,胡同文化的根心植根在这些人心中。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面对“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胡同,作者怀旧与不舍涌上心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所以最后作者说“再见吧,胡同”,一声长叹,这叹息中有着几分清醒、几分伤感与几分无奈。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五、语言风格
1、京味、京腔
2、平淡、朴素、口语化
3、“书卷气”
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虾米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其语言显示出雅致的一面。
胡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人,会有一部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四合院保留下来,其余的部分将会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必将继续保留,因为文化是沉淀在人们的心里的。
[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散文选集》。
胡同文化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涵咏、品评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爱与批判、伤感与留恋、理智与豁达的复杂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涵咏、品评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极具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上课铃声响起,笔者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视频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
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
(论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色,也为后面语言的品味做铺垫)
二、读品结合,深入文本
(一)胡同特点
1.快速浏览全文,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师:哪位同学能用书本上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请引用本段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态”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介绍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确:集中在1-4段分组让同学们研读四个自然段,圈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点
(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走向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字来源广
(3)胡同的宽窄和多少——胡同数量多
(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环境静
3.作者是如何来写胡同的安静的呢?
(1)直接写胡同的安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来源、宽窄数量以及胡同环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走向正、名字来源广、数量多、环境静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那这样的胡同会养育怎样的百姓,会造就怎样的胡同文化呢?
(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胡同文化的`内涵
1.快速阅读6-12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封闭体现在哪里?
①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追问:他们住的房屋很旧、也不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那他们为什么还不愿意搬家?
②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追问:他们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这难道能说明他们的封闭吗?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师:嗯,为了体现北京人的自我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同学读,老师纠正后再请同学范读,全班读)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
与屏幕上的话比较,品出京味语言的魅力
(PPT: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师:和书上那段比起来,如何?比书上的好还是不好?怎么不好?
(好的语言是通过比较感悟出来的,通过比较感悟汪曾祺京味语言的魅力)
④处世态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师:书上说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但又说他们不爱管闲事?这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来揭示这种精义的呢?
明确:举例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即《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
小结:可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作者分别从北京人的居住习惯、邻里关系、物质生活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写出了“封闭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即“忍”
(首先,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见证着北京市民的生活,见证着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谈胡同就是谈胡同文化,就是谈北京市民文化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也这样说:“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同样,胡同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封闭隐忍的生活方式!那这位文化老人对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解决!
板书:
生活方式
胡同 文化
封闭隐忍、易于满足、安分守己
(最后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升华,是三维目标的强化,也是课文主旨的点睛)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反复朗读13—15段,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2.选做题:查找你最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并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胡同文化教案3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案》。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2)名字——市民气息(3)数目——多(4)环境——静
2.齐读5——12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胡同文化教案4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品位文化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仁智的人喜欢山水。其实,不仅仅是仁智的人喜欢山水,在旅游逐渐风靡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把山水圣地作为他们旅游的首选。我们旅游看的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后,明确旅游看的是当地的文化,出示幻灯片:
1、江南水乡图片
2、张家界山的图片
明确:不同的风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内型)再出示两张同样是亭子的照片(一张是苏州园林的照片,一张是颐和园里的照片)
明确:两座亭子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皇家园林中亭子给人的感觉是“雄”,而苏州园林给人的感觉是“秀”。将内容引进课文:
北京,大家并不陌生,请说说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筑(学生大多都会说天坛、地坛、故宫、天安门、长城),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化老人汪曾祺一同走进北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打出课件主页,显示课文标题,作者等。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介绍有关序的知识。(这部分请学生朗读)
序是一种文体,是附加于著作或书画等并与它们有一定关联的评述性的文字。序,在古代分为书序和赠序(写出来送人的文章),多放在书后,后来一般放在书前,所以也叫前言,在专业著作里还叫导言;而把放在书后的叫做“跋”,或叫“后序”或“后记”。序和跋的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合成序跋文。
序跋文既可以由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种文体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介绍式、评价式、阐发式和随感式等几种。
本文的标题为《胡同文化》,我们刚才也说了那么长时间的文化,那什么是文化呢?(接着介绍有关文化的概念、分类)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他可以分为:
(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精神文化产品就是。(2)物质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物质产品,。(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较为复杂,主要指人们通过某物某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定式。
我们首先来看看胡同文化它属于哪一种文化:齐读课文第五段,思考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学生回答。
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因此,他就应该是一种心理型的文化。
那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指导学生找出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的词语——封闭。
这种封闭性的表现是什么(老师示范朗读第6段,指导学生概括其内容,其余部分由学生自己默读概括)板书如下: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北京的市民文化有如此深刻地理解了,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正因如此,在作者笔下的散文都具有一种浓浓的“京味”,在本文当中,在描摹北京人易于满足时有一段对话(“有窝头……嘿”),以及《八月骄阳》中的对话,就极其富有京味,首先让学生酝酿,再由他们推荐代表朗读,最后听有关音频朗读。
导入到对胡同特点的学习当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笔下的胡同文化之所以称之为胡同文化,而没有叫做草原文化,湖泊文化,是因为这种文化与北京的胡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下来我们看看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阅读课文1~5自然段,概括胡同的特点):正、多、名称俗、静
多媒体展示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从直观视觉去印证胡同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图片看出北京胡同的另一特点,那就是破旧,作为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面对着胡同的衰败,作者心中有何感想?听课文最后部分的朗读,说说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
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但是总的来说,作者显得还是比较洒脱的,正如他在《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所说的“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中,便有新的希望在增长”
我们也要说,再见吧,胡同文化!
课后作业(研究性学习内容)
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概括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吴文化的看法。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胡同文化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词典,掌握“胡同、凭吊、安土重迁、街坊、里道、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等词语。
2。了解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散文写作技巧。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重点段落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2。讨论法。本文为自读课文,应依据课文行文脉络、思想内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对重点文段感悟、理解,力求把握文章主旨所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感觉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文。
2。(放录音,请同学们随着歌声走进悠悠的胡同)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是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何感受?
学生甲: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
学生乙:从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对胡同的热爱和眷恋。
同学们的感受非常真切。歌声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已走出狭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在逐渐消失着,没落着。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四十多年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文。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概说
汪先生的《》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怀旧伤感的思绪。
四、有关“胡同”“文化”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1。胡同“或写作衚衕、、衖通。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以至今日,构成了北京的一大地方特色。”
杨慎《丹铅总录》:“南方日弄,北方日,弄之反切为也。(《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2。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3。“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当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五、自读课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体味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进一步掌握生字词(包括字形、词义)。
(2)把每一自然段的要点标记或概括出来。
(3)本文的行文思路如何?
(4)北京胡同的特点有哪些?
录音播放完毕,出示投影
①仔细辨认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何取所意 衰草离披 天翻地覆 深恶痛绝
B。不约而同 街坊里道 奉公守法 供人凭吊
C。伥望低徊 独门独院 天坛城根 记忆犹新
D。厉厉在目 半途而废 莫衷一是 通霄达旦
②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 )
B。声名在中外传播得很远。 ( )
C。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 )
D。没经商量而彼此一致。 ( )
参考答案:
①B(A项“何取所意”中的“意”应为“义”,C项“伥望低徊”中的“伥”应为“怅”,D项“厉厉在目”中的“厉”应为“历”,“通霄达旦”中的“霄”应为“宵”)
②A冷眼旁观B驰名中外C安土重迁D不约而同
提问:本文共15个自然段,每段要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第①自然段写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②自然段写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③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很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数不清”。第④自然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⑤自然段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第⑥自然段写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⑦自然段写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觉得“远亲不如近邻”。第⑧自然段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⑨自然段写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⑩~自然段写北京的精义是“忍”,要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第~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是无可奈何的事。第自然段则以“再见吧,胡同”收尾。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提问:本文可分几部分?作者依次写了北京胡同的什么?
明确:本文可分三部分。①~③自然段从建筑学的角度写北京胡同;④~自然段谈;最后三段则写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
提问: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多媒体显示:有关北京胡同的图片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其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使得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其二,取名有各种来源,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三,宽窄不同可反映出住户的阶层不同;其四,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百姓因此生活方便。
板书:
胡 同
↓
方正 取名 宽窄 网络
2。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二、三部分,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3)作者对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教师深入其中,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1)的特点:其一,封闭。住在胡同里的居士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的甚至一住几辈子,也舍不得“挪窝”。其二,满足。北京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窝头、白菜就行了。其三,袖手。就是不爱管闲事,虽爱瞧热闹,但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其四,忍安。这也是的精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用北京方言说就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板书:
文 化
↓
封闭 满足 袖手 忍安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呢?先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对的描写,饱含了他对北京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虽然钟情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宽宽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网络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动作者的心。市民们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对此虽曾有所推崇,但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还是怀着一份清醒,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既给予了理解,又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毫无生气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正在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理解,有伤感,有批评。
(学生齐读第~自然段,对上述概括加深理解)
提问:第自然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桩、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提问: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可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胡同文化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文化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词典,掌握“胡同、凭吊、安土重迁、街坊、里道、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等词语。
2、了解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散文写作技巧。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重点段落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2、讨论法。本文为自读课文,应依据课文行文脉络、思想内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对重点文段感悟、理解,力求把握文章主旨所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感觉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胡同文化》一文。
2、(放录音,请同学们随着歌声走进悠悠的胡同)
提问: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何感受?
学生甲: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
学生乙:从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对胡同的热爱和眷恋。
同学们的感受非常真切。歌声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已走出狭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在逐渐消失着,没落着。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四十多年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胡同文化》一文。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怀旧伤感的思绪。
四、有关“胡同”“文化”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1、胡同“或写作衚衕、衖通。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以至今日,构成了北京的一大地方特色。”杨慎《丹铅总录》:“南方日弄,北方日,弄之反切为也。(《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2、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3、“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当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五、自读课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体味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进一步掌握生字词(包括字形、词义)。
(2)把每一自然段的要点标记或概括出来。
(3)本文的行文思路如何?
(4)北京胡同的特点有哪些?
录音播放完毕,出示投影
①仔细辨认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何取所意衰草离披天翻地覆深恶痛绝
B、不约而同街坊里道奉公守法供人凭吊
C、伥望低徊独门独院天坛城根记忆犹新
D、厉厉在目半途而废莫衷一是通霄达旦
②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B、声名在中外传播得很远。()
C、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D、没经商量而彼此一致。()
参考答案:
①B(A项“何取所意”中的“意”应为“义”,C项“伥望低徊”中的“伥”应为“怅”,D项“厉厉在目”中的“厉”应为“历”,“通霄达旦”中的“霄”应为“宵”)
②A冷眼旁观B驰名中外C安土重迁D不约而同
提问:本文共15个自然段,每段要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第①自然段写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②自然段写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③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很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数不清”。第④自然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⑤自然段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第⑥自然段写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⑦自然段写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觉得“远亲不如近邻”。第⑧自然段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⑨自然段写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⑩~自然段写北京的精义是“忍”,要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第~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是无可奈何的事。第自然段则以“再见吧,胡同”收尾。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提问:本文可分几部分?作者依次写了北京胡同的什么?
明确:本文可分三部分。①~③自然段从建筑学的角度写北京胡同;④~自然段谈;最后三段则写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
提问: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多媒体显示:有关北京胡同的图片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其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使得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其二,取名有各种来源,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三,宽窄不同可反映出住户的阶层不同;其四,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百姓因此生活方便。
板书:
胡同
↓
方正取名宽窄网络
2、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二、三部分,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3)作者对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教师深入其中,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1)的特点:其一,封闭。住在胡同里的居士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的甚至一住几辈子,也舍不得“挪窝”。其二,满足。北京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窝头、白菜就行了。其三,袖手。就是不爱管闲事,虽爱瞧热闹,但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其四,忍安。这也是的精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用北京方言说就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板书:
文化
↓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呢?先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对的描写,饱含了他对北京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虽然钟情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宽宽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网络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动作者的心。市民们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对此虽曾有所推崇,但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还是怀着一份清醒,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既给予了理解,又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毫无生气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正在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理解,有伤感,有批评。
(学生齐读第~自然段,对上述概括加深理解)
提问:第自然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桩、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提问: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可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胡同文化教案8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体味本文朴素、雅致的语言
【重点难点】
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其他的学科来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
2、胡同文化就是在诠释着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胡同文化》放在第三单元“要点概括”之下,我们正好通过它来作概括要点的练习。
【学习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③分清层次。
段落关键句要点概括备注
胡同
(1)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2)胡同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源于生活
(3)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数不清)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方便而安静)影响生活
(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形成文化影响思想
文化
(7)封闭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4)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15)“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没有要点可直接画出。
3、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一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一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焦急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写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的伤感的情绪。
4、作者赋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5、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6、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胡同文化教案9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文主题思想的比较含蓄,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学生情况: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文学作品,概括文章内容。对于作品有情感体验,但是只存在于表面,不能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体验。因此本节课以诵读体会为主,少教多学,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题胡同文化共1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内容。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突破
方法诵读体会
教学方式探究式
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解题释义
1.我们中国有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今天我们来一起来学习胡同文化。“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胡同文化”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心态、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
2.文章题目是胡同文化,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根据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走进胡同,了解胡同文化。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内容: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北京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体现
三、再读课文体味情感
1.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
《胡同文化》是替一本名为《胡同之没》的摄影集作的序。胡同就相当于上海的弄堂,我们这里的小巷子;“没”是没落。胡同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是北京的根,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冲击,胡同逐渐衰败了,为了记载这一文化历史,留住永恒的一刻,拍摄了这本影集。
2.北京胡同正在衰败和没落,胡同文化也在消失。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
齐读后三段体会。
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
3.那么为什么会请汪曾祺作序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汪老先生其人。他是江苏省高邮人,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他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正是他对北京的深厚感情给了他创作《胡同文化》的动力。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汪曾祺的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1.比如“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这句用“知足”,“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嘿”构成递进关系,生动地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其中“嘿”字尤为精彩,把北京人面对虾米皮熬白菜就惊叹不已的知足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下面请同学们品析。
为什么会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呢?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别。
五、课堂小总结:
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思考后回答
明确:是写胡同文化。
听读课文圈出重点词句
了解写作背景
品读后三段
了解作者
品读后三段内容
朗读体会
有感情的朗读京腔京韵的语句,品味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小组讨论
倾听思考
明确题目含义
训练提取信息的能力
了解背景
体会作者情感
了解作者
品析语言
深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从题目入手分析,通过学生配乐激情朗诵,带学生进入情境,整体感之内容,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北京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体现。自然过渡到品读课文,走近作者,走进作品,研读课文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胡同文化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应用前面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概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气息,领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语言韵味,体味复杂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胡同文化的内涵。
2、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设计:
1、从题中和文中读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习惯。
2、由“胡同文化”联想到“高楼文化”,作发散思维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课间:屏幕上出示课题、作者、背景胡同图片、背景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
一、导入新课
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同学们,大家对“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从时间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现代有现代文化;从空间地域看,有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峡两岸有闽台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楼文化。可见,“文化”一词的内涵是多么的丰富。(课件一)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课件二)就是一篇诠释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写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单元“概括要点”之下,我们将通过它来进行概括要点的学习。同时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气息,揣摩本文自然闲适的语言,领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课前布置大家自读课文,从文中读出问题来,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们集中来展示一下,看看同学们提的是哪些问题。(投影)这些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概括要点来寻求解决,有的需要细细地品味鉴赏。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不确定因素)
二、概括要点,揣摩语言,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归纳出概括要点的一些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概括要点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学生回答,老师演示课件三)
注意题目传达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联系(理清思路)
寻找关键语句(段首句、过渡句、修辞句、情态语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应用:
本文题为“胡同文化”,那么,题目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呢?(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胡同有什么特点?胡同文化有什么内涵?胡同与文化之间又有什么关系?)题目中传达的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们去概括的内容。
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从中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确: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
(1)自读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边读边画出要点。(演示课件四)看北京平面图,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演示课件五)。
胡同:方正——影响生活,影响思想
取名,多种来源
数量多
形成网络
与四合院一体
(2)、听配乐朗读6-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同时品味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课件六)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确实京味十足。请几位同学范读“虾米皮熬白菜,嘿!”一句,体味句中所传达的复杂情感(满足、欣赏,也有几分感慨)。那么下面再请同学们来概括一下胡同文化的特点。(演示课件七)
文化:封闭----安土重迁
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
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
忍
(3)、读课文后三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三、讨论
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文章,对北京胡同的特点,对胡同文化的内涵,对北京胡同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认识。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环境,它是那么深刻地影响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见,文化的形成与居住环境的联系多么紧。我们要学会像作者汪曾祺这样善于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们由此再引申开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们生活在怎样一种居住环境中,这其中又是怎样一种文化?(老师相机诱导,学生各抒己见,演示课件八)
问题:“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比,哪一个更封闭?(演示课件九)
参考:“大杂院中最让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钥匙放心地放在邻居处,以备家人和至亲的突然到来。至于日常用的油盐酱醋,做饭时没有了,不要紧,直接到邻居家橱柜里去拿。
社会在进步,住了四十多年大杂院的我,搬进楼房后真不适应‘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环境。当然,这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开门时忘记把钥匙取下来,那您可就留神吧,须知现在的兔子也吃窝边草了。”(作家徐城北语)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笔:(演示课件十)
学习《胡同文化》的写法,以“××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课外阅读:
在课文以外找和“胡同文化”有关的素材,和同学说一说,借以印证或补充作者的观点。可在看过的影视作品中或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找。
课外阅读参考篇目: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汪曾祺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
《城市季风》(东方出版社)
《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
胡同文化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 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 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 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