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0篇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植被教案

时间:2023-08-25 20:39:36 教案大全

  【简介】以下是热心网友“anqueyongdu”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0篇,供大家品鉴。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1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 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 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 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 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

  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课堂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高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播放青藏铁路视频』

  【教师提问】:

  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教师点拨】:

  铁路运输。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

  【学生回答】:

  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教师点拨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投影展示图片』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

  【教师引导】:

  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生活动】:

  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

  【教师点拨】:

  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播放视频交通运输的变化』

  3、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技术

  【教师引导】:

  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线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我们往往要用到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就形成了交通运输网,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呢?

  4、交通运输网及布局

  (1)概念

  (2)组成要素:

  交通运输中的线:铁路、公路、航道等。

  交通运输中的点:车站、港口、航空港等。

  【教师提问】:

  虽然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但它的布局也不是偶然随意地,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

  『投影展示中国铁路网分布图』思考:我国铁路网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

  东部密集,西部稀疏。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相比西部更为低平和缓。而且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与城市众多,对交通的需求量大。

  【教师点拨】:

  由此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学生活动】:

  『播放视频南昆铁路』思考:了解了南昆铁路之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0的案例1,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1)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和昆明的海拔,并指出南昆铁路的建设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

  (2)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分布?

  (3)铁路沿线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

  (4)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是凭借什么去克服困难的?

  【学生回答1】:南宁海拔低于100米,昆明海拔大致在2000米以上。由于铁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所以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南昆铁路的修建必须克服这些自然障碍。

  【教师点拨】: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铁路的兴建必修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它决定了能不能修铁路,修建的难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这么多的自然障碍,为什么我们还要兴建这条铁路?

  【学生回答2】:因为铁路沿线有丰富的资源。

  教师点拨:具体有哪些资源分布呢?

  【学生回答2】:铝矿、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

  【教师点拨】:对,正是由于西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修建南昆铁路就有利于当地的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南昆铁路的修建还考虑了经济因素。南昆铁路沿线的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呢?

  【学生回答3】:南昆铁路途径19个县(市),沿途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里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教师点拨】:在这里修建铁路,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虽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毕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施工难度非常大呀,我们又是凭借什么去克服重重困难的呢?

  【学生回答4】: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师总结】:

  回答得非常好!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证。所以南昆铁路沿线建有桥梁476座,隧道258座,整条线路31%都是桥梁和隧道。南昆铁路也是我国科技含量的铁路之一。

  通过南昆铁路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经济是主导因素。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作出合理的选择;我们还了解到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技术则提供了保证,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小。

  【板书设计】: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方式及其特点;

  2、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发展趋势

  二、运输网及布局

  1、基本要素:交通网中的线和点

  2、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技术水平等

高中地理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以及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

  2.理解城市服务范围的含义。

  3.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4.了解城市服务范围的影响因素。

  5.理解某一区域内,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关系并了解嵌套理论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报章、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地理信息搜集、整理、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把搜集资料汇总并制作电子版向其它同学作演示、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

  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投影)安徽省合肥市、毫州市

  (问题导入)

  (1)我们知道世界上有无数个城市,那城市有没有大小之分?城市大小通过什么来划分?请同学们看亳州市和合肥市概况(演示多媒体)。那个城市大?有什么划分指标?

  (2)结合身边的事情,在购买以下物品时,你会到亳州还是合肥的商店?

  ①纸、米、笔等日常用品?②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③高档服装、数码产品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板书)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过渡)

  城市是有大小之分的,不同等级的城市主要用人口规模来划分。不同的国家,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规模的划分

  2、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

  (学生活动)

  现在我们生活在亳州,亳州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从衣食、医疗、教育、商业等方面进行讨论。)比如想吃肯德基、得了癌症、上大学、开大型的饭店。在亳州能不能得到这样的服务?你会为了买一瓶酱油到合肥去买吗

  (探究活动一)大家看课本26,图思考:?

  你认为枣强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以下几级不同的服务时,你会选择哪个地方?

  ①购买纸、米、笔等日常用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②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③购买时装、数码产品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大型的博物馆等。

  (学生总结)

  采用对比的方法,总结“不同等级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并列表比较。

  (过渡)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大城市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小城市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那么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合作探究一)

  利用课本上海的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学生分析上海城市的发展变化与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高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学思想设计】

  主体地理思想——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国土整治范畴,对一个地区进行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理念】

  本课基于先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点事件的“现场”,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标分析】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利、弊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必修Ⅰ”和“必修Ⅱ”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必修Ⅲ”则是在上述基础上,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必修Ⅲ”第一章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其中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是在前三节基础上的递进、深化。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第一部分的内容较少且比较简单,所以与第二部分合并在第一课时中。第二部分又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个模块。根据与学生生活的贴切程度和参考鲁教、人教版教材,本节课创造性利用教材,选取“西气东输”为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或调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

  【学情分析】

  从知识掌握程度看,一方面学生已学习了我国资源分布状况、我国区域经济状况等知识,对我国资源的调配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虽通过不同渠道对西气东输工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此工程的认识尚不够系统和深入。

  从心里特点看,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合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及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必要性和实施路线;学会分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经济、环境、社会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培养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同时使学生树立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说明“西气东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以“西气东输”为例,学会分析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根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学会分析其他资源跨区域调配,属于知识的迁移。此前提是学生必须通过“西气东输”的案例的真正消化理解,才能掌握分析方法,达到学以致用,因此定为难点)

  【教学策略】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讲授、解释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提供西气东输的相关资料;(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3)教学材料准备和课件制作。

  学生准备: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西气东输的背景资料,如目前的工程状况以及该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的影响等。课前进行预习,填写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引入] 西气东输工程资料片(关于广西)

  [教师讲述] 西气东输已经进入广西,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们将会深切感受到这种国家大型工程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这种大型工程就叫做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并且以西气东输为例。

  [目标展示] 观看视频

  [教师提问]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哪些?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出示图片] 教材27页,图1-22“我国西气东输路线布局示意”

  [合作探究]结合我国行政区图,找出西气东输的起点、终点、途经行政区、所经地形和所穿河流。

  [教师归纳] 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客观评价,并对阐述不清的问题及时引导、点拨并板书。

  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图文,并从中提取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结合中国行政区图、地形图以及“影响交通运输的因素”的原理,小组合作,进行案例分析,并作汇报。

  “西气

  东输”概况

高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源基地的建设

  2、难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四、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引入: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同学们初中和高一都学习过能源资源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

  2.? 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3.? 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

  4.? 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2.? 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

  2.? 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的区位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 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2.?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

教学难点:

  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并不从事种植业, 那么他们到底从事哪一种农业劳动呢?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畜牧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板书: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讲述: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出示图 和

  师:上述国家在放牧牲畜的种类上有什么差别呢?

  生: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

  出示“世界地形图”、“气候类型图”

  提问: 1、为什么这些国家可以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呢?

  2、大牧场放牧业有什么特点?

  3、大牧场放牧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请大家阅读案例4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板书: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高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高中地理教案 篇8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 篇9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 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1)资源的质量。举例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 举例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 展示“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

  [课堂小结]

  [课堂反馈]

  [课下作业]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