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小学数学教案4篇

时间:2024-03-29 19:14:16 教案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以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案4篇

小学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情感目标: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3、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

  三、课件设计:

  四、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1、师:我知道大家平时都特别喜欢玩,今天咱们一起到游乐场里去看一看好吗?(出示有滑梯、缆车、摩天飞轮等的课件)。你喜欢哪个游戏活动?一提到玩大家都特别高兴,其实玩中也有很多数学问题,如果你能在玩中有所发现,那就更棒了。再来观察这些游戏,仔细想一想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

  2、指学生汇报。

  3、师:这些项目的运动都一样吗?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最后归纳为2类:平移与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2种不同的运动现象。

  二、分析归纳、揭示概念

  像缆车、滑梯所做的运动叫平移,像转椅、过山车、摩天轮这样所做的运动叫旋转。边说边板书课题。

  三、举例

  1、师:生活中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像升国旗、扶梯的运动都是平移。

  2、学生举平移的例子。

  3、:看来物体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者平移。

  4、师:瞧,风车在做什么运动?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学生举例。

  四、表演

  1、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把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表现出来。

  2、学生表演:转圈、向前走、原地上下跳等。

  3:我们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平移(手势表示),用“-”表示,把围绕着一个固定点所做的圆周运动叫旋转,用“0”表示。

  五、判断练习

  1、我们已经认识并亲身体会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下面有一道题你能快速作出判断吗?

  2、出示课件:汽车行驶、钟表、风车等,学生判断。

  六、故事激趣感知平移的距离

  1、我们已经掌握了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果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又该怎么办呢?

  2、讲故事

  下雨了,小蚂蚁的房子要被水浸了,所以两只蚂蚁决定把房子从一个地方平移到另一个更安全的地方。红蚂蚁说它走的路长,绿蚂蚁不服气,于是他们发生争吵,产生矛盾。到底谁走的路长呢?请大家给当判官评评理。

  3、出示课件:两只蚂蚁就这样抬着房子一步一步的走到更安全的地方,房子在做什么运动?两只蚂蚁分别走了几个格子?请小组长拿出学具,四人一组动手操作一下,

  蜻

  蜓

  红

  绿

  4、学生汇报,上前演示。

  5、学生解疑:一样长。

  6、师电脑操作演示红蚂蚁和绿蚂蚁走的路线,他们分别走了几格?(6格)

  7、假如当时有只蜻蜓飞在屋顶上,那么蜻蜓又走了几格呢?

  学生动手操作后演示。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发现蜻蜓也走了6格。

  8、:两只蚂蚁都走了6格,蜻蜓也走了6格,所以小房子也走了6格。看一个图形移动了多少格,只要找准一点,看这一点移动了多少格就可以了。

  七、填空练习

  1、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会用数格子的方法算出平移的距离,真棒!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2、出示课件,小房子分别向四个方向平移的图形,中间虚线是房子原来的位置,看它向哪个方向分别平移了几格。

  八、画图

  师:我们既能判断出平移的方向,又能数出平移的距离,那么你们能画出一个图形平移之后的形状吗?

  出示一个三角形,把它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3格。学生做后展示学生的作品,然后教师演示电脑操作过程。

  九、拓展创新

  1、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请同学们欣赏图片(有舞蹈演员优美的舞姿、体育健儿的风采、古老的上海音乐厅大楼、艺术家设计的美丽图案)。

  2、让学生运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相信他们的作品会更出色。

  十、

  大家回想一下,这节课咱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136页复习第24、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

  2、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明确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复式统计表的结构,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是最后一节复习课。我们要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

  二、复习复式统计表

  1、出示本年级3个班人数统计表,学生调查后填写。

  _______小学四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______年_____月

  人 性别 数 班级 合计 男生 女生

  总计

  一班

  二班

  三班

  (1)哪个班男生多?哪个班女生多?哪个班总人数多?

  (2)哪个班男女生人数差最大,哪个班男女生人数最接近?

  (3)三个班共有多少人?

  2、师说明编复式统计表时,先要写表的名称及日期。表中表头分哪几项要设计好。

  三、复习求平均数

  1、怎样求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如果题里总数是未知的,就要先求出总数。总份数有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根据条件,找出总份数。

  2、练习:

  (1)在一次射击练习中,小刚投中的环数是9、8、8、9、10、10,小明投中的环数分别是10、7、7、8,两人谁的表现更好?

  (2)学校气象小组一天中测得的气温分别是:16℃、24℃、28℃、32℃、35、26℃、21℃、18℃,求今天的平均气温。

  学生练习说一说第一题怎样比较两人谁的表现好?第2题要求平均气温总度数如何求?次数是多少?

  3、练习:做期末复习第24题、第25题。

  第24题。

  (1)学生先填合计数。再计算平均每月下雨多少天?

  (2)讲解:题中已知每个季度下雨的天数,要求的却是平均每月下雨的天数,因此应该除以12而不是除以4。

  第25题。

  (1)这是一个什么统计表?第一组7个同学,第二组8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多少?

  (2)要比较哪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应该算什么?怎样计算?

  学生算第一组、第二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注意算总重量时不要加错。

  比较:哪个组同学平均体重重一些?重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1、 先把统计表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

  红旗镇图书馆少儿书籍借阅情况统计表。

  20xx年4月

  人 日 数 期种类 总计 18日 19日 20日 21日 22日 23日 24日

  合计

  连环画 8 16 15 6 0 24 32

  童话书 7 20 14 16 9 58 56

  科幻书 10 7 8 4 12 50 60

  (1)哪一天借阅连环画的人最多?

  (2)哪一天接待少儿读者最多,有多少名?

  (3)从18日~24日共接待多少名少儿读者?

  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了5分钟,每分钟走的米数分别是60米、49米、46米、44米、51米,4、明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先估计一下小明速度的范围,再计算。)

  3、文具店有两种牌子的'钢笔,5天内雄鹰牌的销量分别是24支、18支、23支、24支、21支,中华牌6天的销量分别是16支、12支、17支、11支、10支、12支。哪一种牌子的钢笔平均每天的销量大?下一次文具店进货时,应选用什么牌子的钢笔?

小学数学教案3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还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要削弱它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作为复习课,设计要有新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这样更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

  2.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习题逐一练习。通过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呈现知识结构图。

  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理和记忆相关知识。

  ⊙整理复习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

  (2)先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结合上面的算式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②分数加减法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完成教材94页1题前两个小题的计算。

  + -

  解答: + -

  =+=-

  ==

  =

  2.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 1-

  ①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分数加减混合算式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通分需要进行通分的部分,再进行计算。

  ②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后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94页3题最后一竖排两个小题。

  +- -

  =+-=-

  =- =-

  == =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2个小题,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

  =-- =--

  =- =-

  = =-

  =-

  =

  ②从上面的解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3.复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先想一想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再计算下面各题。

  0.75=( ) =( )

  2.12=( ) 4=( )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税率与折扣

  教学目标:

  1、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知道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理解税率、折扣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答税率、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采摘节的情景吗?今天我们一起去彩虹谷看一看吧。

  出示信息图,指名说出信息图中的数学信息。

  理清信息后,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如果按3%的税率缴纳营业税,黄金周期间彩虹谷景区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

  谈话:在老师提出的问题中,你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提出疑问,疑问大都会集中在有关纳率、税率、税额的相关知识上。

  谈话: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去搜集有关纳税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谈话: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真是不少呢,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再结合信息图中的信息,你认为要求应上缴门票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再指名回答。回答时不光要让学生说出要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重点明确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营业额的3%是多少。

  学生明确问题后,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1153%=3.45(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45万元。

  谈话:根据刚才同学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能总结出求营业税问题的基本方法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统一方法:税额=营业额税率。

  2、小练习:自主练习第1题

  第1题是求税额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在学生独立解答后,重点让学生说说有关税额的数量关系和自己是怎样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