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比的基本性质》教案7篇,欢迎参阅。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1
设计说明
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因此教学时要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本课时的教学通过分饼这一故事情境来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听教师讲完故事之后,学生能说出三个孩子分到的饼的大小是一样的,并能非常流利地说出三个孩子分别分到每张饼的,,。接着教师提问设疑,导入新课。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新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若干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彩笔
教学过程
⊙故事引入
1.教师讲故事。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分饼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想)三毛家有三兄弟,三兄弟都特别爱吃饼。一天,妈妈买回3张同样大小的饼,准备分给他们三兄弟吃,妈妈先把第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出其中的一份给了大毛;二毛看见了,说:“太少了,我要吃两份。”妈妈点点头,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四份,取出其中的两份给了二毛;三毛连忙说:“我最小,我要比他们多吃一些,我要吃四份。”妈妈又点点头,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八份,取出其中的四份给了三毛。
大毛、二毛、三毛都满意地笑了,妈妈也笑了。
设计意图:借助故事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的学习情境,自然导入新课,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验证。
(1)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兄弟之间到底谁分得的饼多吗?
生:同样多。
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想,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当一次小数学家,一起来验证这个猜想吧!
(2)验证猜想。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模拟一下妈妈给三兄弟分饼的情境。
①折一折:把每张圆形纸片都看作单位“1”,分别把它们平均折成2份、4份、8份。
②涂一涂:在折好的圆形纸片上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③剪一剪:把圆形纸片中的涂色部分剪下来。
④比一比:把剪下的涂色部分重叠,比一比。
师:通过比较,结果是怎样的?
生:同样大。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猜想、自主验证、自主发现,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
3.揭示课题。
师:三兄弟分得的饼同样多,那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并且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探究新知
1.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
师:三兄弟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呢?(相等)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三兄弟分得的饼和剩下的饼同样多,都是一张饼的一半。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分子、分母变了,大小没变)
师: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样,大小却相等,这其中到底蕴藏着什么奥秘呢?
(课件出示:比较它们的分子和分母)
①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②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从左往右看,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我们从右往左看,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能把这两个发现合并成一句话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数为什么不能是0?同桌之间讨论。(因为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并且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数不能是0)
(3)教师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2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旋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
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纠错
二、集中练习
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1、和和
2、和和
请同学评讲
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大的分数有:
比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
小红:我7步走了4米。
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
小组讨论,明确解题步骤。
小明:6÷10==
小红:4÷7=
因为==>
所以>
答:小明的`平均步长长一些。
四、拓展练习:
下面3名小棋手某一天训练的成绩统计
总盘数赢的盘数赢的盘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张129
李107
赵138
谁的成绩最好?
小组合作集体解决题型。
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怎样比较较好?
五、课堂作业
68页第11题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3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4.5:2.7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2.4:1.660:40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2.4:1.660:40=15:10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35:42=,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35:7和45:920:5和16:8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2:7=():51.2:2.5=():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2)1.4:2和7:10(3)0.5:0.2和: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3、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a=3:b。
(2):和:中,能与:组成比例的是:。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的比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3:518:30⑵0.4:0.21.8:0.9
⑶5/8:1/47.5:3⑷2:8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3:5
前项后项
(2)课件出示: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10=5×6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21和6:9
1.4:2和5: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1/5:4组成比例。
①5:4②20:1
③1:20④5:1/4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教学重难点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听算练习:
求比值:2:0.54:120:5200:50
90:609:63:20.3:0.2
两个同学板演:写出过程。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每个比式之间会有什么联系?(提出学习目标)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的发现:前面四个比的比值相等,后面四个比的比值相等。
板书算式:2:0.5=4:1=20:5=200:50=4
(2×2):(0.5×2)(20×10):(5×10)
90:60=9:6=3:2=0.2:0.3=1.5
(90÷10):(60÷10)(3÷10):(2÷10)
观察第一组比,他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
以前两个比和后两个比为例,找同学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添加板书,渗透格式的书写。
让学生多说自己的发现,从①到③,从①到④,从②到④等,
然后小结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2、观察第二组比,发现规律:方法同上。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定势,0除外这个关键点学生不会忘记,在这里只须问一句为什么?就可以将这个要点突破)
3、将上面两个规律综合小结: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4、出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理解概念,找出关键词。
6、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①8:10=(8+10):10+10=18:20()
②12:16=(12÷6):(16÷4)=2:4()
③0.8:1=(0.8×10):(1×10)=8:10()
④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7、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联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那部分知识?
学生很容易想到这些内容,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联系旧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刚刚学过分数、除法、比的联系,他们的性质能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比的基本性质在数学上有什么用途?(约分、通分)
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途?(1.2÷0.3500÷10)
那么我们刚刚学过的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呢?
学生已经预习过,故学生应该知道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8、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等式,哪一个比最简单?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像1:43:2这样的比叫做最简整数比。
请学生举出最简比的例子,多找几个学生回答,
学生在举例的同时加深了对最简整数比的认识。
由学生总结。最简整数比的特点: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1、比的前项后项必须都是整数。
2、比的前项后项必须是互质数。
以后我们写出的比应该都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9、化简比:
出示例题:“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另一面长是180厘米,宽是120厘米。写出这两面旗长与宽的比,并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口答写出比:15:10180:120
由于学生已经预习,因此化简的过程教给孩子。尝试练习,找同学板演:
汇报,学生讲解化简过程,教师规范化简格式。
化简分数比:1/6:2/97/12:3/8
化简小数比:0.5:0.40.75:0.25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交给孩子自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尝试练习,学生讲解。最后让学生讨论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方法。
化简整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化简分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化简小数比时,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然后再化成最简比。
三、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等比接龙:
2:3=20:30=4:6=200:300=()=()=()=()
100:50=40:20=()=()=()=()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12天完成,乙单独做10天完成,甲乙所用时间比是(),工效比是()。
3、甲是乙的1.2倍,甲与乙的比是()。
4、甲是乙的1又1/4倍,甲与乙的比是()。
四、完善认知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后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等式的性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初步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
教学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1.举例说明什么是不等式?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1)若x-6=10,则x=16()
(2)若3x=15,则x=5()
(3)若x-6>10则x>16()
(4)若3x>15则x>5()
【设计意图】(1)、(2)小题唤起对旧知识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回忆,(3)、(4)小题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温故知新
问题1.由等式性质1你能猜想一下不等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吗?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
估计学生会猜: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教师引导:“=”没有方向性,所以可以说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而不等号:“>,<,≥,≤”具有方向性,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它在方向上的变化。
问题2.你能通过实验、猜想,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吗?
同学通过实例验证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不等式性质1。
问题3.你能由等式性质2进一步猜想不等式还具有什么性质吗?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等式依然成立。
估计学生会猜: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你能和小伙伴一起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发现了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会出现两种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探索规律,从而形成共识,归纳概括出不等式性质2和3。
问题4.在不等式两边都乘0会出现什么情况?
问题5.如果a、b、c表示任意数,且a<b,你能用a、b、c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表示出来码?
【想一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独立总结异同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促成知识的“正迁移”。
综合训练:你能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吗?
1、课本62页例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问题是由a>b经过怎样的变形得到的,应该应用不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由学生思考后口答。
2、你认为在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哪一条性质最容易出错,应该怎样记住?
3.火眼金睛
①a>1,则2a___a
②a>3a,则a___0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提高。学生自觉形成本节的课的知识网络。
思考题
我们班的盛芳同学准备在五、一期间和他的爸爸、妈妈外出旅游。青年旅行社的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方正旅行社的标准为: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若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能帮盛芳同学考虑一下选择哪家旅行社更合算吗?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了解它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较好的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为了让你们了解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在科技周活动中,学校做了三块科普展板(投影出示教材中的三块展板)。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猜想对解决问题很重要,它们到底相不相等?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二、新授
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
生1:我们组是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先画了三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表示三块展板,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和8份,再分别去其中的1份、2份和4份涂上颜色(展示学生画的图)。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涂色部分的大小是相等的,所以
生2:我们组是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先取了三根同样长的纸条,通过对折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和8份,分别涂色表示(展示学生的折纸情况)。通过折纸我们组也发现(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验证)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现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生认真讨论)
师: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课本第80页1、2、3、题。
其中,第1题引导学生通过涂色和比较,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直观感受。
第2题二生爬黑板板演,第3、4题学生自做。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一生小结,他生补充,教师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