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试讲稿

时间:2023-09-01 08:55:01 教案大全

  【简介】以下是热心会员“jm231”分享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3篇,供大家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篇1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适当介绍戴望舒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被捕狱中)。

  3、指导学生找一找诗的线索、找一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⑵两部分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

  ⑶如何理解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

  ⑷举例说明诗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种感觉经验有什么好处?

  ⑸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⑹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的含义。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戴望舒《狱中题壁》、闻一多《七子之歌》。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这首诗中,当诗人表达心中的爱和希望之情时往往用一些语积极的、暖色调的修饰词语,当表达内心深处的恨与愁怅时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修饰词语,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请你学习这种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抒写一种感情(如“思念”、“欢喜”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都处在十四五岁的花季年龄,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一段回忆、一种感动、一丝忧伤、一份甜蜜都是一首动人的小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好诗,诗的名字叫《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板书课题)

  二、读品悟

  1、师配乐诵读

  明确读诗要求: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物象。

  学生练读。

  2、介绍社会背景、作者(学生介绍为主,教师适时补充。)

  播放1942年抗日战争视频。

  3、学生自由朗读,品悟诗句内容。

  思考:①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诗人在想像中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深刻地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感情,并作朗读指导。

②诗人“摸索”到了什么?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这广大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

  摸索着被蹂躏、被践踏的沦陷区,诗人饱含痛惜之情,引导学生诗出这种低沉和痛苦。男生齐读1-16行

③诗人“轻抚”的“那辽远的一角”指的是哪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的解放区,寄托了作者的爱与希望。

  朗读指导:诗的后半部分,感情发生了变化,朗读时也要读出这种变化?

  由低沉痛苦到高亢激昂。女生齐读17-26行

  4、学生质疑,大家共同释疑。再齐读诗歌。

  三、拓展延伸:

  欣赏戴望舒的《寻梦者》,请学生朗读。

  四、课堂小结:

  正是因为诗人拥有一颗爱国、追寻、坚强、乐观的心,诗中才会涌动着切肤的沦亡之痛和对解放区必胜的希望。正是这种力量,让他一生都在追寻。如果我们衰老的时候,能有一个开出了花的梦,有一个开出了娇妍的花的梦,那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是最幸福的、最无憾的了。

  五、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如《雨巷》、《我的记忆》、《烦忧》等。

板书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轻抚

  沦陷区爱追坚乐解放区

  国寻强观

  心痛希望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篇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适当介绍戴望舒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被捕狱中)。

  3、指导学生找一找诗的线索、找一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 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⑵ 两部分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

  ⑶ 如何理解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

  ⑷ 举例说明诗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种感觉经验有什么好处?

  ⑸ 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⑹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的含义。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戴望舒《狱中题壁》、闻一多《七子之歌》。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这首诗中,当诗人表达心中的爱和希望之情时往往用一些语积极的、暖色调的修饰词语,当表达内心深处的恨与愁怅时多用消极的、冷 色调的修饰词语,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请你学习这种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抒写一种感情(如思念、欢喜等)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