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优秀9篇】 五柳先生传 教案

时间:2023-09-07 08:48:06 教案大全

  下面是热心网友“dpfq79226”收集的《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优秀9篇】,供大家阅读。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2、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传记文的特点。

  【学习重点】

  了解五柳先生的品性和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叙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讨论、质疑。

  【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已学的陶诗导入。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范读 2、自由读 3、正音 4、齐读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四人小组,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2、提出不懂的词句。

  3、词句练习。

  四、自主学习

  1、研读课文叙写五柳先生的语句,自由提问。

  2、以“( )的五柳先生”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理解课文

  你喜欢五柳先生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六、研读课文

  1、黔娄之妻的话对写五柳先生有何作用?

  2、本文与《桃花源记》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差别?

  七、词句积累

  1、文中的四字句;

  2、文中的名句。

  八、写作训练

  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的语言写一篇个人小传,100字左右。

  2、教师示范。

  九、课堂小结

  十、布置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陶渊明的诗文作品与同学交流。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2

  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说目标。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由教师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诵读几句《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让学生猜,引出陶渊明。再让学生齐背学过的他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 听老师配乐朗读,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

  2. 听完录音,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语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根据教师的读法指导让学生练读。

  3. 指名读课文、正音。在正音的同时,让学生迅速的书空,以加强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

  4. 理解文意。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第一读。以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品读课文,论坛的主题是“千年‘五柳’大家谈”。我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拟出“我最欣赏———句,理由是——”?“印象最深的内容是———,理由是——”“我认为表现了——的情感,表现在——”即按品语言、品内容、品情感三方面来进行品析,每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品读。在学生相互品读过程中,教师可去旁听。以此促进师生交流。此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互品5分钟后,以版主的身份收集学生观点,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如:学生品读语言时,教师在广泛采听后,总结“不”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每一个“不”字都能体现“五柳先生”的品质,再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学生品读内容时,在广泛采听后,提出三个问题

  1“爱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嗜酒”?

  3“常著文章”为什么“自娱”?

  以此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五柳先生”的志趣,明白他志趣高雅。再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柳先生’的?”然后板书归纳,让学生全面深入感知文本;最后是品读情感.让学生理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情怀和安贫乐道的品格。安排这三品,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

  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把历史上对五柳先生评价的人物和陶渊明,作为原告和被告,根据事实证据断定:五柳先生是否是陶渊明?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在本文思想内涵和学生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安排了“跨越时空面对面”这一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在比较苏轼、周敦颐、陶渊明的作品和对生活的态度中,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四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这也是为了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既培养了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环节:小结。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五、说板书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性格、爱好、生活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了图画式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为切入点,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之志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图画式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附板书: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生活贫穷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精神安贫乐道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大意,以及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熟练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人的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教学难点:体会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读文,谈话入课,析题。

  1、质疑。

  2、为谁作传,他为什么称为“五柳先生”?

  3、我们学过五柳先生写过的诗文吗?

  二、新授:

  1学生背诵《归园田居》,指出作者抒发的志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由此进入时代背景的介绍:东晋末年,社*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和欺诈,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3、引入到对写人手法以及人物性格等特点的分析。提问: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生活和志趣的。请读课文,完成下表: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活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 自娱,颇以示志 忘怀得失 晏如也

  精神风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难点的.突破。

  1、谈话引入难点句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爱读书的喜好,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分析。

  2评价分析陶渊明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首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次,这句话原本是谁评价谁的?第三,作者在这里使用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精神面貌的深入理解。

  五、根据表格总结全课:

  1、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 他生活过得怎样?

  4、 他耐得住这样的贫穷?

  学生齐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仿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六、思维延伸:

  读了本文,你现在懂得陶渊明为什么在自己的传记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不点明自己的住址了吗?

  七、布置作业:学习了本文对于人物的写法,依照本文,为自己或你熟悉的人作一个小传。

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理解课文中表现的陶渊民的道德情操。

  2、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熟练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文言文的阅读训练。

  2、掌握文中实词。

  三、教学难点:1、怎样认识陶渊明不慕荣利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疏通文意,大致理解课文。

  一、导入新课: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号“五柳先生”。

  二、朗读全文,完成练习册第9题。简单讲解停顿划分方法。

  9、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宅边/有五柳树B、常著文章/自娱

  C、忘怀/得失,以此/自终D、黔娄/之妻有/言

  三、再读课文把握以下字词,再完成练习册2、3、4、5、6题。就不理解的字词发问。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汲汲:心情迫切的样子造:往,到

  戚戚:忧愁的样子期:希望萧然:冷冷清清的样子俦:朋友

  2、给加点字注音。

  1、性嗜酒2、造饮辄尽3、曾不吝情去留4、短褐穿结5、箪瓢屡空6、黔娄之妻有言7、不汲汲于富贵8、其言兹若人之俦乎9、衔觞赋诗10、无怀氏之民欤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5、环堵萧然

  2、因以为号焉6、不戚戚然于贫贱3、每有会意7、不汲汲于富贵

  4、或置酒而招之8、衔觞赋诗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B、便欣然忘食C、常著文章自娱D、忘怀得失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置酒而招之(指五柳先生)B、黔娄之妻有言(的,结构助词)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音节助词)D、吾欲之南海(往)

  6、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喜爱读书,但不求理解要旨。

  B、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在刮风下雨的日子里不能挡风。

  C、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患,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衔着酒杯做诗,来使自己的心情快乐。

  四、试图翻译课文。检测学生对课文理解情况。

  五、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目标:理解课文中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训练文言文阅读拓展能力。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阅读课文,完成练习册第1、7题。

  1、1、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志趣的句子是:

  2、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3、“赞”语中与传文中“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画像,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B、本文是从性格、生活、志趣三方面来刻画五柳先生的形像的。

  C、短文颂扬了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D、文中的“赞”是传后所附的议论性文字。与正文关系不大,可以删去。

  三、谈谈自己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既可。)

  四、文言文阅读能力拓展训练。

  昔有一人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又复破分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一、解释加点词。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首不得出自能出之既杀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首不得出B、既不得出C、如此痴人D、有一老人来语之曰以刀劈狼首既杀驼两狼并驱如故即用其语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5

  五柳先生传

  师: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的情景。(投影打出陶渊明的头像)这就是大诗人陶渊明,公元 4XX年,41岁的陶渊明在展转XX年的仕途中,终至灰心失望,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弃官,回归乡间,创作了被欧阳修赞颂为“晋无文章,只此一篇”的《归去来兮辞》,辞中流露了诗人脱离官场后的轻松愉快和置身田园的无穷乐趣。

  我们看这一幅:

  ⑴ 诗人收拾行囊,踏上归途,问路途中,心中欣喜万分。

  ⑵ 诗人到家了,幼子出迎,携子入室,欢畅愉悦。

  ⑶ 闲时坐观云卷云舒,燕雀翔空,林海苍茫,心静如水。

  ⑷ 夕阳西下,抚松徘徊,流连忘返。

  ⑸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农人耕种,一派生机。

  ⑹ 兴致浓时,寻幽访胜,乘舟远航。

  ⑺ 面对清流,吟诗作赋,表露心志。归乡之后,虽然诗人的生活每况愈下,渐至衣食无着,然而诗人却依然生活得陶然自得,并写了大量诗文抒写情怀,表明心志。归乡 XX年后的420年,诗人又创作了与《归去来兮辞》并称姊妹篇的《五柳先生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五柳先生传》。

  (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呢?

  生:人物传记

  师:那么人物传记会写些什么内容呢?(生答)快快打开书,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写了同学们说的那些内容呢?

  生:自由读,朗读,正音,齐读。

  师:陶渊明的诗中曾写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句诗什么意思?(生译)理解得对极了,下面,我们就按照陶先生所说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借助课下的注释,再结合同学们的智慧,互相研究,共同讨论来完成“疏通文意”这一环节,四人一小组,快快组合,互相商讨,对于共同的难点,把它提出来,我们再一起研究。

  生:学生译文。(疏通文意要讲究方法,不要死抠字眼,要对照上下文整体把握文意。学生译文时,要求互相补充修正,力求照顾大多数。)

  师:大家感觉到了吗?学习就好象爬山一样,独自登山既艰难又寂寞,大家携手,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携手并进,成功地越过了“疏通文意”这第一个坡。现在让我们来一起登第二个坡,看看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文章共 2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各自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第一部分,叙事。(叙了什么事?)名号的由来,性格(哪一句写的是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还有家贫,爱好。(几大爱好?)三大爱好:读书,喝酒,写文章。第二部分,赞扬五柳先生的精神。(采用什么方式赞颂的呢?)引用黔娄之妻的话。

  师:本文正是按照史传的体例写的,有传,有赞。第一部分是传,主要用于概括人物生平,第二部分是赞,主要用于评价人物品格。同学们概括得非常好。第二个坡顺利通过。现在我们来攀登第三个坡,这个坡有点陡,同学们要加把劲,有信心吗?我们来看大屏幕:品位语言──研赏“不”字,初识人物形象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好读书,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讨论研究一下,在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了五柳先生什么性格呢?每组可以就研究一个句子,也可以研究两个或全部。注意一点,把句子放到文中,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生:研究发言

  师:总结一下,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体现出了什么性格?用词语概括一下。

  生: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安贫守志,安贫乐道,心胸开阔,耿直率真。

  师:晋宋时期,讲究门第,可先生却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详;世人都羡慕名利,害怕贫贱,追求富贵,可先生却不慕荣利;世人好读书,是为名利所驱“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而先生却好读书,不求甚解,写文章却自娱。家徒四壁,却安然自若。世人有的,先生却“无”;世人津津乐道的,先生却不屑一顾,处处显示出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文中用了大量的否定句,正象钱钟书先生所评价的“不”字为一篇眼目,写出了先生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与众不同,坦率耿直,确是真名士自风流。从“五柳先生”的品性上看,其实“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是诗人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正是陶渊明的自画像。现在我们一路跋涉,已经登上山巅,见到了这位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隐士陶渊明,对于陶渊明这种不慕荣利,淡泊宁静的处世态度,我在备课时与其他老师也探讨过,但众说不一,不知同学们怎么看呢?

  生:讨论

  师:回忆周敦颐的《爱莲说》最后一段还记得么?齐背。文中列举了几种人生态度?

  生:列举了三种人生态度:一种是追名逐利,作者对此持鄙夷态度;一种是积极入世,这是作者极力追求的;一种是消极隐退,谈泊人生,作者对此持理解态度;就像陶渊明。其实陶渊明在青年时期也曾有过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也曾写过《读山海经》、《咏荆轲》一类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但在屡屡碰壁,不遇明君的境况下,采取了这种消极隐退,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在那种污浊的社会中能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确实也不容易,但放在今天,就不太值得提倡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段话,这段话把诸子百家的思想做了一个精妙的比喻:你乘车遇到一个小偷,教育他,这是儒家的做法;揍他或揪他去派出所,则是法家的做法;假装不知道,这是道家;忍让宽容,这是墨家;不为所动,是佛家。咱们对照一下平时的行为,你属于哪一家呢?我们又应该按照哪一家的做法来做呢?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就以此为话题,课后写一则小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虽然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在今天不值得称道,但他的文章却是千古一绝,堪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最后,我们再来一起品味一下,齐读结束。

  板书: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东晋)

  不慕荣利 ╲

  安贫乐道 ── 真名士自风流

  耿直坦率 ╱

《五柳先生传》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⑵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⑶ 熟读、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同学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⑵ 指导同学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同学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同学探究意识。

  ⑶ 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掌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同学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同学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同学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同学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同学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掌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同学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同学探究考虑,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一、导语设计

  设计1: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2: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示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同学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掌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同学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

  ⑵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 ) 号:háo( ) 好:hǎo( )

  zhuàn( ) hào( ) hào( )

  乐:lè( ) 期:qī( ) 少:shǎo( )

  yuè( ) jī ( ) shào( )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shì zhé lìn hè dān jí yú qián chóu

  ⑵ 传说、传记 呼号、号召 好坏、喜好 快乐、智者乐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同学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依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同学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竞赛,激发同学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掌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⑴ 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⑵ 一词多义。

  之:或置酒南昌招之 黔娄之妻有言

  言:闲静少言 黔娄之妻有言

  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甚:生吞活剥 所欲有甚于生者

  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目似瞑,意暇甚

  得:家贫不能常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志:以乐其志 颇示已志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 古今异义:

  赞曰“亦不详其姓字”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同学回答,明确:

  ⑴ 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⑵ 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推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⑶ 赞曰(传记后和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誉、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⑷ 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身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身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同学理清思路,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

  ⑴ 课文哪些语句表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⑵ 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⑶ 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同学考虑、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明确:

  ⑴ 文章表示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生吞活剥”,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抚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⑵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同学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身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⑶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同学回答,形成板书。

  3、同学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身的看法。

  同学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同学自身介绍或投影显示。同学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考虑、讨论交流,形成自身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协助同学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学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同学能自圆其说即可。

  2、同学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生吞活剥”呢?

  ⑵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同学明确:

  ⑴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掌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生吞活剥”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⑵ 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泰然自若,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同学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⑴ 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同学明确。

  生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示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括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若无其事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括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⑵ 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五柳先生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旷达自任的品德和情趣

  ⑴、破房、破衣、陋食——自得其乐。

  ⑵、文静而不多言谈——寻求真知。

  ⑶、嗜酒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2.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简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古人的性情品德

  教学过程:

  1.简介“传”文体的特点。

  2.简介作者。

  3.简介此文写作的背景。

  4.教师范读课文。

  5.应注意的字词

  辄()吝情()短褐穿结()箪()晏()黔()汲汲()俦()衔觞()欤()

  6.分析课文结构

  ⑴、(1节)介绍了五柳先生的家境、习性及其志趣。

  ⑵、(2节)用史传的结尾格式加了一个赞语,集中陈述了传主安贫守节的性格特征和卓尔不群的理想。

  7.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应注意如下词语:

  何许:何处许,地方,处所。

  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性字、籍贯。)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

  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

  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

  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

  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

  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

  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

  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

  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

  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家境、习性、卓尔不群的志趣)

  8.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

  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

  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

  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9.板书

  性字、籍贯——无性字、无籍贯

  家境————贫寒

  习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求真知、会意于精神)卓尔不群

  志趣好喝酒(任性旷达、不矫情、不放肆)

  好写文章(颇示己见、忘怀得失)

  10.布置作业

  略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篇8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多渠道查阅、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 :如生平简介,历史家对陶渊明的评价等等

3、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制作

《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 篇9

  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说目标。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由教师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诵读几句《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让学生猜,引出陶渊明。再让学生齐背学过的他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 听老师配乐朗读,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

  2、 听完录音,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语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根据教师的读法指导让学生练读。

  3、 指名读课文、正音。在正音的同时,让学生迅速的书空,以加强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

  4、 理解文意。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第一读。以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品读课文,论坛的主题是“千年‘五柳’大家谈”。我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拟出“我最欣赏———句,理由是——”?“印象最深的内容是———,理由是——”“我认为表现了——的情感,表现在——”即按品语言、品内容、品情感三方面来进行品析,每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品读。在学生相互品读过程中,教师可去旁听。以此促进师生交流。此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互品5分钟后,以版主的身份收集学生观点,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如:学生品读语言时,教师在广泛采听后,总结“不”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每一个“不”字都能体现“五柳先生”的品质,再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出五柳先生的生活态度;学生品读内容时,在广泛采听后,提出三个问题

  1“爱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嗜酒”?

  3“常著文章”为什么“自娱”?

  以此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五柳先生”的志趣,明白他志趣高雅。再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柳先生’的?”然后板书归纳,让学生全面深入感知文本;最后是品读情感。让学生理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情怀和安贫乐道的品格。安排这三品,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

  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把历史上对五柳先生评价的人物和陶渊明,作为原告和被告,根据事实证据断定:五柳先生是否是陶渊明?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在本文思想内涵和学生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安排了“跨越时空面对面”这一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在比较苏轼、周敦颐、陶渊明的作品和对生活的态度中,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四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这也是为了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既培养了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环节:小结。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五、说板书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性格、爱好、生活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了图画式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为切入点,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之志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图画式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附板书:五柳先生传陶渊明生活贫穷爱好读书嗜酒著文章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精神安贫乐道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