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份教案中,我将分享关于《我的老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自己的老师。本文是会员“i094”整理的《我的老师》教案(共8篇),供大家参考。
《我的老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学习本文线索的运用。
4、揣摩文章的语句。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
一、课前预习
1、查工具书,辨析各组字的形、音、义。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温柔:
(2)心情如水:
(3)依恋:
(4)纠纷:
(5)热恋:
3、你了解作家魏巍吗?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合作探究
1、第二部分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哪七件事?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评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2、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
3、这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4、课文三个部分回忆、依恋、思念之间各有什么联系?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拓展学习,仿写训练。
回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事情,请用100字描写出来。
《我的老师》教案 篇2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自己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从内容上看,文章主要从刘老师教学和放风筝两个方面来进行叙述和描写,既体现了刘老师的基本特点,义展示了刘老师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尊敬的充满人格魅力的刘老师。义中,作者还不时穿插一些表达自己情感的语句,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最真实的内心体验,感情饱满,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
本文在选材与材料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作者与刘老师交往的时间不短,能让作者汜住的关于刘老师的事肯定很多,但作者只选取了三个内容: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刘老师放风筝。这三个内容从外到内,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刘老师的特点。
在人物的刻画与结构的安排上,本文也很有特点。刻画人物,作者直接描写了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而且都抓住了人物独特的地方。作者还描写了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问接地烘托了刘老师的形象。在结构的安排上,作者先描写景物,引起回忆,然后是回忆的具体内容,最后是结束回忆,抒发感情,各部分内容之间,非常注重过渡与衔接,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的。
教学时,一方面要抓住文章对刘老师的刻画这一主要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世界,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要抓住表现作者感受和情感的内容,体会刘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再一方面,了解本文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人物的刻画等方面的特点,学习并掌握写人类文章的一些基本写法。整篇课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刘老师身上获得启发,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
[教学目的]
1、从文章内容的感悟分析中,了解刘老师的人物特点和内心世界,学会与文本对话。
2、感受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心目中的刘老师,学会与作者对话。
3、了解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掌握一些写作知识与方法。
4、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刘老师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
作者的情感体验。
[难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从上学到现在,大家接触过的老师一定不少,其中肯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让你尊敬爱戴的老师,你能说说他们是谁,为什么让你尊敬爱戴吗?
(目的是让学生在回忆中引起自己对老师的情感体验,既为进入课文的研读作情感铺垫,又体现“语文是生活中的语文”的语文教学观。)
二、学生回答
学情预测:(1)学生能说出自己尊敬的老师;(2)学生不能说出老师的特点和自己尊敬老师的原因;(3)学生在表述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4)学生说出的老师是自己不喜欢的。
教师对策:(1)要求学生用具体的材料来说明;(2)指导学生在叙述时表达自己的感受;(3)要求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即时给予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说话。)
三、教师讲述一个自己爱戴的老师的事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唤起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形成师生情感互动,也是为了给学生作出一个口头表达的示范。)
四、朗读课文
(1)教师先用一句话导人课文: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印象深刻,永远敬重的老师,本文也是讲述这样一位老师的,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这个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后面研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运用工具书给生字正音。)
五、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主要内容
提问:读完文章后,你能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学情预测:(1)学生能说出刘老师上课的动作、语言和放风筝等内容,但不能较准确的概括;(2)学生会漏掉一些重要内容,如刘老师的外貌、作者的感受等。
教师对策:(1)多找几名学生回答,并将他们的回答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学会概括。(2)老师在学生回答时即时给予指点。(3)老师提示学生不要漏掉一些重要内容。
六、把握文章脉络,划分义章层次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七、再次读课文,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默读文章,要求有一定的速度。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
明确:(1)文章主要从刘老师的外貌、刘老师的教学和刘老师放风筝三个方面描写刘老师。(2)文章还写了作者的感受,表现了刘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
第二课时
一、分析刘老师的形象
(1)学生在义中画出描写或叙述刘老师外貌、语言、动作、行为的句子,并进行交流。(目的是让学生深入文本,学会运用圈、点、勾、画等阅读方法,找准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来理解人物,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途径。)
(2)学生6人一组讨论:这些内容表现了刘老师什么样的特点?(要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结果要有记录。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老师到学生中间参与学生的讨论,体现师生合作这一理念。)
(3)学生发言,每组派代表1人。(要求:与其他组观点相同的就不说,不同的就说。)
明确:外貌:慈祥、忠厚;上课时跳跃旋转的动作:强健有力;讲话:感情充沛;课堂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时他的动作、语言、表情:关心学生,鼓励学生;放风筝:充满童心、充满生命的力量。
二、分析“我”的感受
(1)仍然由学生在文中画出写我的感受的句子。
(提示:要找准关键的句子,如议论抒情的句子。)
(2)学生自己体会这些句的含义和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究)
(3)学生自主发言。
(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老师适时作指点,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
(4)学生进行概括。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明确:刘老师充满活力的生命以及对生命深沉强烈的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和其他同学,对我们的健康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表现了“我”对刘老师的无比尊敬和深深思念之情。
三、把握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1)提问:①本文是怎样表现刘老师的?②本义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讨论,也可独立思考。
(3)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①通过对刘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行为等的描写直接表现;通过写“我”和其他同学的感受间接表现;通过景物描写侧面烘托;通过与另一位老人的对比表现。②先写刘老师的外貌,再写刘老师的教学,最后写刘老师放风筝,由外到内逐步深人。
四、作业:
文章第13自然段提出了“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样一个问题,请围绕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写一篇短文。(设计这样一项作业是为了让学生能从刘老师身上受到启发,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
【教学后记】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好:
1、把握了文章的特点,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由浅人深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深。
2、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作用。
3、知识教学基本落实,学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有两点是我未能做好的:第一,主观上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想面向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还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个别基础不好的学生,未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获得了一些情感体验,但刘老师的精神并未真正进入学生的灵魂,成为他们思想的一部分。我想,第一个问题我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多关注基础不好的学生,第二个问题,如何真正发挥语义的育人功能,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我的老师》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教师节的来历。
2、了解不同岗位的教师及“老师”这一称呼的特定含义。
3、了解教师的基本职责。
4、培养幼儿对教师的感情。
5、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彩笔、绘画纸
2、橡皮泥
3、录音机
活动步骤:
1、讨论老师的工作是什么?班级里的教师每天的`工作都是怎样安排的?
2、老师的节日是哪一天?老师在节日里可以怎样庆祝?
3、想想除了给学生上课的人被称为“老师”外,其他还在什么场合称呼别人老师?
4、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自己的老师有哪些优缺点?
5、每位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老师做件事:如以画一张画、做一件雕塑、做一件拼插造型、录一句话等。
6、将每位小朋友的节日礼物做展示。
活动延伸:
不同人的节日配对:将小朋友、教师、工人、老人、母亲、父亲等不同角色的人与他们的节日相匹配。
《我的老师》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萌发师幼之间相互关爱之情,能大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重和热爱。
2、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的韵律美,并能有感情朗读散文诗。
活动准备
ppt《我和我的老师》、幼儿与老师照片、幼儿每人为老师准备的一个惊喜(手工作品)。
活动重、难点
重点:萌发师幼之间相互关爱之情,能大胆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与热爱。
难点:能大胆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与热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请幼儿说说自己班内有几名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的老师,说说老师的相貌特征等,引入主题。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分段欣赏散文诗,感受教师对幼儿的关怀和爱护。
(1)播放视频,欣赏散文诗第一段内容。
(2)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老师的本领,回忆老师与小朋友做游戏的场景,使幼儿感受老师与小朋友相亲相爱,亲密无间。
播放视频,欣赏散文诗第二段内容。
(3)请幼儿说说小朋友与同伴产生矛盾时教师是怎样解决的,当小朋友受了委屈,老师又是怎样安慰自己的。体现老师对幼儿的爱护之情。
播放视频,欣赏散文诗第三、四段内容。
2、展示教师与幼儿生活中的照片,使幼儿更深的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怀。
教师总结:孩子们,还记得当你们刚刚来到幼儿园哭喊着找妈妈的时候,是你们的老师抱着你,一哄就是一整天,细心的喂你吃饭,陪你入睡。当你慢慢的熟悉幼儿园,与小伙伴奔跑打闹时跌倒,老师急切的关心你,有时还会心疼的流眼泪。当你们为完成一件事而高兴时,你们的老师会骄傲的为你伸出大拇指。老师是多么的关心你们,爱你们。孩子们,你们现在最想说一句什么话送给你的老师。
3、引导幼儿表达对老师的关爱及热爱之情。
(1)说说如果当老师遇到困难或害怕的事,你们会怎样帮助她。
(2)请幼儿说说平时做过什么关心老师、帮助老师的事。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真的是长大了,懂得关心老师,爱护老师,有时还能做老师的小帮手。我相信你们的老师听后一定非常的感动。
(3)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并尝试朗诵。
三、结束部分
老师爱着小朋友,小朋友也关心着老师,小朋友为了表达对老师的爱,今天还为老师准备了一个惊喜,把礼物送给老师。大声的说出你对老师的爱。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质疑“最好的老师”
1、板书“最好的老师”,说一说,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2、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家大卫、欧文认为谁是他最好的老师啊?”
生:“怀特森先生”。
师:“错了吧?作者觉得怀特森先生连个一般老师都算不上,不信,你读读这句话。”出示“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生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
生: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
生: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
生: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师:“再把课题和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要说的,要问的吗?
生:我感觉到这两句话自相矛盾,好像不是在评价同一个老师。
生:我觉得这里作者对怀特森的看法不符合题目意思。
生:为什么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的看法怎么会有如此大差异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生气,这么气愤?
“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猫猬兽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x。测验不及格。”
“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
……
“要是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你会怎么想?”
“如果你认真地按照老师教的去答题,却拿到了打满红x的试卷,心情又会怎样?”
二、再读课文,释怀“最好的老师”
就是这样一位不可理喻的老师,却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怀特森先生用怎样的教导让我们明白了原委,改变了看法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怀特森先生的话,然后学着用怀特森的语气解释给大家听。可以选择帮助,更希望能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 ),你们应该( )啊!
我之所以( ),是希望( )!
……
抓住“怀疑、警惕”
同学们,书读到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个性十足的老师,与其说他个性十足,不如说他用心良苦。他如此用心,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随时记录你的感受,一会交流。
1、“冒险”——你会在这样冒险的课堂上睡大觉吗?
2、“挑战”——是呀,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搭设了平等对话的平台,使学生思维处于紧张状态,这便是一种挑战。
3、“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花这么长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不正培养了我们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既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真是太吸引人了。
师:是啊,在不断的冒险中,不断的挑战下,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更为重要的是他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 那就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那是不是要求我们就不要相信书本,相信权威了呢?
这也告诉我们,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东西需要用慧眼去识别,并不是一味的怀疑,一旦你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是需要用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去证明它的。
三、重读课文,赞美“最好的老师”
同学们,这就是老师教给我们的全部,这就是老师的良苦用心。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事讲给一位朋友听,他惊骇极了。“他怎么能够这样糊弄你们呢。”那朋友说道。
我的反应如何?
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
谁来读读这句话: 带着肯定的语气
四、回味课文,探讨“最好的老师”
从作者的坚定的眼神以及肯定的语气中,怀特生先生是最好的一位老师,是一个极具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的老师,你觉得这样的教法好吗?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学习本文线索的运用。
4.揣摩文章的语句。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2.难点:
理解、揣摩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求学生涯中,教过我们的老师有很多。请大家回忆一下,从小学一年级起,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在诸多老师中,又有哪些是令你终身难忘的呢?我想,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肯定有一位最难忘的老师。如果把他写下来,一定令人动情、感人至深。今天,我们学习著名作家魏巍所写 的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解题。(用课件打出)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 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走上了革命道路。魏巍一直生活在战士们中间,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 点拨
(一)、整体感知
学生看电视散文《我的老师》及魏巍的介绍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本文记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和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共记叙了七件事: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
②课外教我们跳舞;
③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教我们读诗;
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
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
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3.口头复迟“睡梦中找老师”的故事。要求:说清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归纳: 明确: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热爱 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5.提问: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凭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后教师归纳 :明确: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6.那么,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明确: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记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悦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表明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7.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明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这种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8.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 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三、 课后消化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写训练
课上同学们已经回忆了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老师的某个举动、某件事情,那你能将你说的事情写下来吗?试试吧。
第二课时
一、预习
粗读课文,思考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正课
1.提问: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2.提问:“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讨论并归纳:“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提问: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提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 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2)“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4)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5.提问: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1)“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2)“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 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5)“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6.提问:“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讨论并归纳: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 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7.提问:“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四、小结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
“我”是一个机灵纯正、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全文小结
本文通过几件具体的事情,表现了小学时的蔡芸芝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春风化雨
她是学生的朋友,用爱来交换爱,在理解中交换信任。
“早上好!孩子们!”每天早晨,她总是踏着铃声,走进初三(4)班教室,面对40位生气 (悖悖、渤渤、勃勃)的少男少女,带领他们踏上探求知识的列车去远征。当她那富有穿透力的目光发现小玲玲的眼神变得那么暗淡无光时,她把小玲玲叫到了自己身旁,如父母对子女循循开导,在理解和信任中,期待她打开心灵的窗户。
就在那天晚上, 施 老师结束了教工大会,跨上自行车,顶着凛 (冽、洌、例)的北风,沿着乡间小道,向着小玲玲家飞驰而去。突然,眼前一堆乱石,她来不及刹车,连人带车,人仰“马”翻,但她还是忍着伤痛,一瘸一拐走到了小玲玲的家。小玲玲抚摸着老师流着鲜血的手,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一头扑进老师的怀抱。
孩子变化的症结终于找到,小玲玲心中的锈锁已经打开。是父母的争吵使她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为寻求温暖,年幼无知的小玲玲跌进了早恋的泥坑……
应该让小玲玲的父母重归于好,孩子不能失去母爱和父爱;“十六岁的花季”不能过早开放结出苦果;学生毕竟涉世不深,当他们向着生活迈出第一步的时候,难免会摔跤,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应不失为他们的带路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教他们学会正确的选择。
如春风化雨,是 施 老师的情和爱使小玲玲的家破镜重圆 。是 施 老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一棵遭到病虫害的小树又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1、 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
2、 “刹车”,加点字在此处应该读 。
如这样组词应该读什么?“刹那” “古刹”
3、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 ( )
连人带车,人仰“马”翻
A、引用 B、特定称谓
C、强调指出 D、讽刺、否定
4、“孩子变化的症结终于找到……”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两个可以替代“症结”的词。
5、 二段中的“期待”一词换成“等待”好不好?为什么?
6、 文章从第二段起叙述了老师帮小玲玲解决思想矛盾的事,如果换 成 老师认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事,行不行?为什么?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7
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老师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题目,在指导中要防止学生写空话和套话,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老师写活,突出个体的特点,做到血肉丰满。学生习作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指导。
一、创设情境,表达“我的老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中、高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都建立在学生“有兴趣”“乐于”“愿意”“有意识”的基础上,同时我们认为言语交际是有目的、原因和对象的。表达什么——内容;向谁表达——对象;为什么表达——目的或原因。这样学生在习作中才能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创造一个“目的、对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
教师导言:同学们,从你上幼儿园到现在,先后有多少位老师教过你们,请你回忆一下教过你的老师,我们打算开一次以“我的老师”为主题的班会,请大家认真地准备。届时在班会上把自己热爱、熟悉、具有鲜明特点的老师介绍给大家。
二、回忆师情,寻找“我的老师”
学生在习作中只有明确了表达“目的、对象”,才能有习作的动力,才能在习作中有责任感,才能自主地进行写作,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抓住这个契机,我们设计了“回忆师情,寻找‘我的老师’”,让学生在教过自己的众多老师中选出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介绍给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币导学生回忆老师。
2、碧歌颂教师的歌曲,朗诵歌颂教师的诗歌。
3、蓖学们找到最理想的“老师”后,同组互相说一说“老师”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事迹。
4、毙闯鱿白魈岣佟
三、指导写法,再现“我的老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我的老师”后,就应该着手习作,让“我的老师”再现在全班的同学面前,使同学们能认识你的老师,了解你的老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
1、币言:每位同学都找到了“我的老师”,请大家认真构思,想好习作的内容和语言。
2、痹亩晾文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特点,突出人物的形象。
例文:
我的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大约四十来岁,头发已经稀疏了。他的前额布满了浅浅的皱纹,瘦削的脸上戴着一副度数很深的眼镜,显得很有学问。刚看到他的人,总会以为他是一个“老夫子”,教学死板、无味。可是只要听听他的课,保你一定会乐而忘返。
“叮呤呤……”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坐好了,只有刘锋同学还拿着一个瓶子玩,教师看见了,立刻板起了脸,说:“上课了还玩,没收!”说完,他拿起瓶子走上了讲台。同学们顿时吓住了,老师从来也没发过这么大的脾气呀!谁知,他眼睛环视了一下四周,然后举起瓶子说:“下面根据我手中的瓶子,进行一句话表达。”话音刚落,同学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紧张地心情一下子松驰了,大家都笑了起来,老师也甜甜地笑了,笑声出教室,飞向天空……
他就是这样一个提倡活泼教学的人,难怪“听他一节课,胜读十年书”成了同学们的口头禅了呢。
(1)仔细读例文,想一想作者围绕“我的老师”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组讨论交流,通过阅读例文,你学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
A.选择的材料要有特点。从“没收瓶子”到巧妙引入教学“一句话表达”,说明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别具一格,独具匠心。B苯峁剐掠保例文开始先介绍我的老师外貌,让人感到我的老师老气横秋,一副老夫子像,但接下来的教学行为却与之大相径庭,使人顿感“我的老师”可敬可爱。
(4)动笔习作。
四、交流评议,共享“我的老师”
1、备鋈俗云雷愿摹
2、毙∽榻涣骰テ阑ヒ椤
3、比班交流:在小组交流互评互议时,教师要认真巡视个别情况,及时发现典型习作,准备在全班交流。也可以让各组推荐一名较好习作参与交流。全班同学互相点评。
4、毖生再次修改习作。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熟悉旋律,会用自然、亲切的声音歌唱,学习唱准休止符。
2、能用歌声表达对教师的爱。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通过谈话,引导幼儿回忆平时教师与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场景,感受教师对幼儿的爱。
材料准备:教师和幼儿一同活动的照片、视频。
课件准备:《我的老师像妈妈》图谱、歌曲音频、歌曲伴奏音频。
活动过程
1.出示与幼儿一起活动的照片或视频,以谈话的形式引题,引导幼儿回忆在幼儿园和教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是我们在幼儿园里一起游戏、画画、唱歌、跳舞时候的照片,小朋友和老师们在一起,多快乐啊!你们爱老师吗?今天我们就来唱首赞美老师的歌《我的老师像妈妈》。
2.播放歌曲音频,引导幼儿感受乐曲旋律,熟悉歌曲的内容。
★幼儿欣赏歌曲。
★提问:歌曲唱了些什么?
★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重复范唱。
3.出示《我的老师像妈妈》图谱,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内容。
★引导幼儿观察图谱的内容,进一步理解和熟悉歌词的内容。
★播放伴奏,引导幼儿根据图谱,完整演唱歌曲。
★运用“嘘”的简单手势,帮助幼儿学唱休止符。
4.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适时撤下图谱,通过空指和参与式范唱,帮助幼儿掌握歌曲的内容。
5.播放伴奏,幼儿齐唱,用歌声大胆表达对教师的爱。
★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大胆地表现歌曲的内容。
活动延伸
生活活动:结合“教师节”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好老师,夸夸自己的`好老师,并根据自己对老师的了解,创编歌词,唱唱自己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