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案 篇1
公民的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能力目标:
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重点:
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导入新课: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 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公民的义务的问题
新授:公民的义务(板书)
一、我们的法定义务(板书)
(一)我们为什么要履行法定的义务。
案例分析:小珊应该纳税吗?
1、小品表演
2、在思考,小组辩论(甲方认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纳税;乙方认为小珊是中国公民要依法纳税,这是公民的义务)基础上,在班上交流见解。(辩论中论述精彩的学生加5分,参加辩论的加3分,获胜团队每人加1分)
3、教师小结(相关链接)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因为这还是爱国的表现。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朗读并请学生说说马克思的话的意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相关链接)
(二)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
1、学生朗读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教师作简单分析。
2、除了上面谈到的义务,我们还应该法律履行哪些义务?3、“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呢?(三点见书)
二、我们的道德义务(一)
道德义务和含义以及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
1、分析小龚的案例引出道德义务的含义。
2、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
3、公民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
4、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相关链接)
5、列举各种义务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法定义务,哪些是道德义务?
(二)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1、案例分析单先生的行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称赞?(感受不能仅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引导学生扩展思路)
2、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要履行很多的义务。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公民履行义务,是每个人责无旁贷。
思想品德教案 篇2
教材 分析
1、帮助学生了解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有不同的社会责任,知道自己应负的责任
2、懂得社会中的每个成员也应对他人负责,了解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学情 分析
本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同学已经承担了不少责任,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这些行为是无意识的,甚至的被动的。通过引导学生的总结和反思,有助于他们了解自己承担责任的实际情况,体验承担责任的感觉,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从而负责任地投身于社会实践。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a、知道责任的含义,责任的来源 、b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c、知道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2.过程与方法:a、通过了解责任的来源,调整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b、比较负责任的意义与不负责任的后果,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负责任的人心存感激
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责任的来源;责任的分类。
难点:引导学生明确责任,形成责任意识
教学过程
思想品德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激发乐于分享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习分享的方法与技巧,在生活中会与人分享。
帮助学生了解分享的原则,学会在分享过程中珍惜、感恩他人的`分享。
教学重点: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分享的技巧与方法,倡导分享但不强求必须分享一切。
教学过程: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
师:教师出示一块椰子糕,问:这是什么?想吃吗?
生:这是李青在海南旅游时给同学们带回来的椰子糕
师:大家都知道啊请品尝过的同学举手
师:(小结)我们虽然没和李青一起去过海南,但我们和他一起品尝了当地的美味,这就叫分享。
读绘本,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享。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绘本,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享,哪些行为是分享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明晰分享的概念。
三、连环画
1、体育课下课了,明明口渴了水杯却不在身边。乐乐把自己喝了一口水的水杯递给明明,可是明明拒绝了。
2、课件,乐乐看见玲玲正津津有味地看一本书,想让玲玲分享一下,可是玲玲也拒绝了。
3、乐乐新做了一个树叶贴画,他想分享给大家看,结果被露露不小心给弄坏了。
(画面定格:乐乐沮丧地说:“分享一点都不快乐!”)
师:乐乐为什么会觉得分享不能带来快乐呢?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学生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
和人分享时,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思想品德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学习礼貌用语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日常礼貌用语。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日常礼貌用语。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课题。
1、师:小朋友们每天米上学,是怎样跟爸爸妈妈道别的呢?
2、即兴表演:上学的情景,(老师扮家长,学生与家长告别)
3、师:去上学时,对爸爸妈妈说“再见”,真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4、导入新课:会使用礼貌用语的孩子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那么除了“再见”还有哪些常用的礼貌用语呢?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学习礼貌用语》
二、自学课文,初步明理。
1、生自由看课文中的插图。
2、提问:通过看图,你知道还有哪些常用的礼貌用语?(生: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
三、联系实际,加深明理。
(一)出示图片:学习第一幅插图。
1、画山的小朋友使用了什么礼貌用语?(板书:您好、你好)
2、他们是在什么时候使用“您好”的?(板书:见面)
3、你过去在什么时候用过“你好、您好”?
4、教师小结:每天与老师、同学、朋友、客人等第一次见面时应主动打招呼,问候对方。
(二)出示图片:学习第二幅插图
1、画中的小朋友使用什么礼貌用语?(板书:再见)
2、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再见”的?(板书:分别)
3、你过去在什么时候用过,“再见”?
4、教师小结:每大上学与家人分别时,放学与老师、同学分别时,与客人道别时都要说“再见”。
(三)出示图片,学习第三幅图
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他们使用了什么礼貌用语?(板书:请、谢谢)
3、什么时候用“请”?什么时候用“谢谢”?(板书:有求别人,得到帮助)
4、小表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清、谢谢”这两个礼貌用语。a、向同学借铅笔;b、邀请同学参加生日晚会。
5、教师小结:在要求别人或请求别人时,要说“请”,在受到别人关心,得到别人帮助,接受奖励或礼物时,都要说“谢谢”。
(四)出示图片:学习第四幅图
1、图中发生了什么事?小朋友们使用什么礼貌用语?(板书:对不起、没关系)
2、什么时候使用“对不起”和“没关系”呢?(板:打扰别人,别人道歉)
3、你过去用过“对不起”和“没关系”吗?
4、教师小结:给别人添了麻烦的时候,如妨碍丁别人,打扰了别人或损害了别人的利益,都要诚恳地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当别人道歉时,应该说声“没关系”,表示原凉。
四、联系实际,导之以行。
1、想一想。(见课后练习)
2、演一演。
①小玲有―道数学题不会做,她去办公室清教老师。
②小刚被评为班上的“三好学生”,他很高兴,他打电话把这事告诉外地工作的姑妈。
3、玩一玩。(见课后练习)
五、总结全文,提出要求。
1、学习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礼貌用浯记心里;你拍二、我拍二,得到帮助说“谢谢”;你拍三、我拍三,提出要求“请”在先;你拍四、我拍四,打扰别人赔不是;你拍五、我拍五,见面问好真和睦;你拍六、我拍六,分别说声“再见”了;你拍七、我拍七,礼貌孩子笑嘻嘻。
2、今天我们学习了“你好、您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几个礼貌用语,并且知道了怎样恰当地使用这些礼貌语言,希望同学们从今以后,把礼貌语言记在心里,挂在嘴边,做一个讲礼貌的孩子。
板书设计
学习礼貌用语
见面:“您好!”“你好!”
分别:“再见”
有求别人:“请”
得到帮助:“谢谢”
打扰别人:“对不起”
别人道歉:“没关系”
思想品德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课标:
1、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2、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3、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教材内容要点:直面风风雨雨,笑迎七彩斑斓。
学情分析
知识要点
1、人生难免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受到困难,挫折的困扰。⑵生活中,人人都可能遇到挫折,经历坎坷。⑶即使是伟人,也会遭遇挫折,身处逆境。
2.挫折产生的原因:①外在原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②内在因素:(个性品质,能力,智力,知识,经验,生理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3.“挫折是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成长和发展的障碍,更可以成为人生经历中的宝贵财富,使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有直面挫折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精神状态面对挫折。
2.培养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分析挫折的能力
3.让学生知道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道理;了解导致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知道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以辩证的观点认识挫折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生难免遭遇挫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提高战胜挫折的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思想品德教案 篇6
一、课标依据
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认识自我”部分:“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发展;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要求设计。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了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
2、了解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特征。
能力目标:正确处理青春期可能遇到的心理矛盾、困惑和烦恼,从容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究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体验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三)、教学难点:正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列举学生身边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阐明不健全的心理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学情分析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身体发育加速,与此同时会产生一些成长的烦恼。因此,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老师的恰当引导,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教学过程
(一)青春悄悄来
活动导入:
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自己从小至今的四张照片,按年龄的顺序排列,贴在一张纸上,在小组中传阅。传阅后,想一想,回答下列问题:
1、我是否长大了?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我对这些变化的感受是什么?
3、这些变化对我意味着什么?
活动小结: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生最美的春天——青春期。
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5页“相关连接”部分,了解什么是青春期?
分析:
(1)、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发生了那些变化?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下表。(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填写结论、发表感言)
男孩
女孩
生理变化
(2)、进入青春期出现一系列特殊的生理现象,如长痘痘、变声等。这是否正常?为什么?
(3)、身体悄悄变化的同时,我们的心理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请说说我们的心理发生了那些变化?
知识归纳:青春悄悄来
(1)、进入人生最美丽的春天青春期
(2)、青春期的三大身体变化
(3)、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有不同的韵律和节拍
(4)、随着身体的变化我们的心理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二)成长不烦恼
歌曲导入:欣赏《小小少年》
提问:
1、这首歌能否使你产生共鸣?为什么?
2、在成长、学习、生活中你都遇到了哪些烦恼?
活动:争当“解烦恼标兵”
(1)、每人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写下来,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纸箱里(不记名)。
(2)、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抽3个,讨论分析该如何为同学排解成长中的烦恼,并派代表宣读,其他小组学生可补充。
(3)、最后让学生将各组宣读的烦恼事归类,课上没能解决的待课后让学生查资料、请教师长或专家。
(4)、歌中唱到“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你有哪些切实有效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青春期“无忧无虑乐陶陶”?
知识归纳:成长不烦恼
(1)、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
(2)、学会解决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健康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走进青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或者说,本节课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地方。(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保持心理健康有助于我们身心的协调发展,顺利度过青春期。愿同学们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珍惜青春,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课前认真的分析、把握教材,教学过程有条理,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中,借助学生的个体经验,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活动、情境体验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积极影响。
3、教学中针对青少年的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该介绍的青春期基本生理和心理常识,没有回避,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4、课后体会到:讲这一框,如不能真正的从学生自己身上的一系列变化谈起就很难揭示青春期的种种变化。
5、进入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思想品德教案 篇7
珍爱生命
一、教材:
1、教材内容、教材地位、内在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第三框题《让生命之花绽放》,课时安排1课时;第三课是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的开课篇,第三框《让生命之花绽放》又是第三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框在内容设计上共有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第二环节:“肯定生命,尊重生命”第三环节:“延伸生命的价值”。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2)能力目标:进一步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加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
3.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1)延伸生命的价值(教学难点)
确定依据:从教学内容看,延伸生命价值是珍爱生命的表现;从学生的学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话题“价值”一词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比较抽象,不易理解;从教师的教看,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有限,要把一个永恒不变的深奥话题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明白并化为自身实际行动,有一定的难度。
(2)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珍爱生命(教学重点)
确定依据:从教学内容上看,通过前两框的学习,到本课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延伸生命的价值;从学生方面看,他们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地漠视,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也容易导致其形成对他人要求过多、对自己反省太少的习惯。独生子女的这种独尊心态会导致学生对他人生命与价值的忽视,不会与人友好相处。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除了采用常规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外,教师将启思导学法、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以活动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学法:我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四大学法开展学习,旨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直观演示法(2)情境体验法(3)列举法(4)合作探究法。通过以上教、学法,帮助学生架构“列举事例感知——协作分析探究——获得理论成果”的学习过程,从而更为深刻地领悟“珍爱生命延伸生命价值”的课程主题。
三、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要求学生各自收集一位名人、一位平凡者是如何生活、工作的,思考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感受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情:播放《印度洋海啸》视频剪辑
目的:让学生知道生命的脆弱,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热爱之情。
活动一:感受生命的坚韧激发求生欲望
1、讲述《矿难故事》
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白“强烈的求生欲望,可以使脆弱的生命变得坚韧”
设问:是什么使他们挑战了人的生理极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强烈的求生欲望使脆弱的生命变得坚韧!
2、求生知识大比拼。
设计目的:使学生审视自我的求生欲望,了解求生知识,学会求生方法。
假设情境,如:(1)如果自己所在的房屋起火了,你该怎么办?等,由学生讨论回答,老师适时点评、补充。
活动二:回归生活尊重生命
设计目的:让学生由紧急时刻,回归日常生活,学会尊重他人生命,与人友好相处。
第一步:探讨:你生活中接触到了哪些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帮助?离开了他们行吗?
第二步:播放《爱心奉献》的视频片断。(导行)感受爱心的传递。
活动四:讲生命故事写生命箴言
设计目的: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感悟,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理解、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人生。本环节由分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同《爱心奉献》的视频片断入手,将镜头定格2003年衡阳衡州商厦特大火灾。通过学生讨论,感悟生命价值;初步了解生命的意义。
第二步:列举自己熟知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能够受到人们崇敬、怀念的原因。激发学生对有意义人生的渴慕。
第三步:写出自己的生命感悟。引导学生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用精彩的语句、美丽的画卷、响亮的歌声或是平时搜集到的用来自勉的诗词、名言交流出来。老师及时做以小结。
第四步:齐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
通过四个步骤的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一个看似陈旧的话题中“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向往有意义的人生”,不仅很好地完成了从“明理---导行---激情”,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严密的逻辑思维,锻炼分析能力,同时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用一首小诗,回顾全课,再次对学生“激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导奉献之行”!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