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小学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参考【精彩6篇】

时间:2023-09-27 14:17:33 教案大全

小学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参考 篇1

  设计内容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成立环保小组的情境来探究除法知识,在计算过程中重视培养估算能力,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试商,突破试商难点;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重视培养数感,以提高学生试商的水平;重视发挥数学课的育人功能,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出示主题图组“身边的环境”:图1展示广场一角地上的塑料袋被风吹得到处飞扬;图2展示学校对面的马路垃圾堆积成山;图3描述校园中的一位同学将香蕉皮随手丢在地上,地上已经有好多食品包装袋。

  师:同学们,这些地方你们熟悉吗?看到这样的情境,你们有什么感受?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么脏,但这需要我们来共同维护。所以,学校少先队决定成立一个雏鹰环保实践队,我们共有612名少先队员参加了这项实践活动,为了方便行动,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小组呢?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612÷18)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境,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境图来创设教学情境。自然渗透环保教育,同时将计算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使计算教学生动有趣。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解决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问题。

  (1)讨论交流。

  ①出示讨论题目:计算612÷18时,应该先算18除什么数?商的最高位应该在什么位置上?

  ②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③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

  生1:应该先用18除61,商的最高位应该在十位上。

  生2:我把18看成20,612里面大约有30个20,所以商的最高位应该在十位上。

  (2)尝试计算。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试算。

  (3)汇报计算过程。

  (18除61个十商3个十,余7个十,再加上个位上的2,变成72,18除72,商4)

  (4)观察思考,对比发现。

  仔细观察,你发现这节课学习的除法和前面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商是两位数)

  设计意图: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迁移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除法口算或估算经验出发,通过交流探讨确定商的位置。

  2.探究“商的个位是0的除法”。

  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学校把十月定为学校环保月。下面请同学们来看看雏鹰环保实践队在这个月取得的成绩:共收集了940节废电池。那么他们平均每天收集多少节废电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析题意,并列出算式:940÷31)

  (1)提出要求。

  师:大家试着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算一算商是多少。你在计算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学生试算,提出问题:31除94商3后余1个十,与个位上的0组合后不够31除,商应该怎样写?

  (3)小组讨论,明确商的个位的写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汇报:商的个位应写0占位。

小学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参考 篇2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小学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参考 篇3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我班是创新教学改革实验班,因此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末尾有0)

  出示:605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把0抹掉后再相乘,抹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师:生1,生3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

  2、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3、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数的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师: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学生思维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出现课堂的高潮。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个问题;生2:因为它有各字)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生:第一道算式因数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数中间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笔算时务必做到快、静、齐。(见图1)

  针对第一二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针对第三四组的提问: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进了位要加到来。

  2、请你说一说红色得数是怎么得来的?(见图2)

  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师: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第一关: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2)计算时,积的末尾没有0。()

  (3)=2600()

  先让学生判断(2)(3)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第二关:选择超市。

  (1)最简便的.写法是()(见图3)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A、 B、 C、1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个0。

  A、3 B、4 C、5

  (4),它们的积是()

  A、2320 B、 C、20xx

  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

  ()()=2400

  这里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

  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分析

  这是我校创新教学改革示范课,得到了一致地好评,关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2、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作练习讲?书中的例题是已经提出问题的,而本节课却让学生自主提问题,学生问题基础上筛选出例题中的问题?

  3、为什么这节课改示范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

  回顾这节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知识迁移属于心理学范畴,它指的是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

  二、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尽管对知识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尤其是设计广场这一环节,真的是波澜起伏,孩子们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进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未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

  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不就是我们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吗?

小学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参考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5、”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参考 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

  2.把笔算和简算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重点难点

  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国庆长假快到了,小丽一家决定从广州坐火车到北京旅游。看了这幅图,你看见了哪些数学信息?

  2、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谁来列式?

(二)探究新知

  1、回答并板书:114X21三位数乘两位数应该怎样计算呢?(出示课题)

  2.探索方法

(1)让我们先来估计一下,从广州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那这道题的正确答案究竟是多少呢?请你用课堂本进行计算解答。

(3)四人为一小组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并说一说理由。

(4)汇报方法并板书。说说其中的道理。

(5)竖式请人说,再说,提问:这里吴老师就有一个疑问了,1X4得4写在个位上我理解,可是这个2X4得8的8为什么不写在个位上却要写在十位上呢?2280是114X20得到的,114是114X1得到的。那么这个228中的两个2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各表示什么?

(6)在计算完以后,我们来对照一下我们的计算结果与我们的估算结果怎么样?很接近,那么我们在做题之前可以先估计一下积的范围,在计算完以后还可以对照一下估算的'结果,检查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接下来我们把这道题补充完整。横式和答。

  四、练习

  1、现在小丽一家已经在火车上,我们去听听他们都在议论些什么?(生回答)

  2、你想帮他们解决哪一个问题,就请你用课堂本进行解答。

  3、展示学生答案:118X12=1416(个)125X11=1375(元)

  4、火车不停地向前行驶,现在他们到哪了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5、那到底火车已经行驶了多少千米呢?离北京究竟还有多远?让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吧。

  114X18=20(千米)2394-20=342(千米)

  6、看来小丽一家就快要到北京了,那么在此,我们祝福小丽一家一路顺风,旅途愉快!

:今天这节课,我们帮小丽一家解决了旅途中的一些数学问题,那要想准确地计算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要先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就要把积的末尾写在那一位上)

  五、数学游戏(抢占阵地)。

小学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参考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 60×2=

  198÷49= 50+30=

  38×79= 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