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彩10篇)

时间:2023-10-01 22:23:56 教案大全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1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后记】

  第23课多姿多彩的艺术

【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听,集中注意力。

  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认真观察、阅读。

  听或自己讲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看书、观察、归纳得出结论。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格。

  阅读、观察、讲、听。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阅读

  观察

  听讲

  六、拓展学习

  学习与探究

  学生参与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3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4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农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

  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合作探究】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

  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

  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春秋、战国相关多媒体、形式图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公田不治诸侯争霸]

  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以多种形式展示]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

  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课本把它归纳成为三条。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讨论问题:秦孝公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

  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

  自主阅读课本P3内容,完成第2题。

  2.简述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4)靠狩猎、采集为生。

  知识模块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阅读课本P4~5内容,完成第3~4题。

  3.简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3)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过群体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7

  【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 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 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 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 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 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引言。

  2、教师引入: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

  二、新课讲授

  (一)战国编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2、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二)秦始皇陵兵马俑

  1、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2、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

  (三)王羲之的书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落实知识点。

  2、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 所欲言。

  3、讲王羲之的故事,谈王羲之的品格。

  (四)顾恺之的绘画

  1、指导学生阅读 教 材,找出要点。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3、教师补充讲“三绝”。

  (五)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始终贯穿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诱思教学为主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和学法]教法采用讲述法与诱思法相结合。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3、小结:提出两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制成如下表格

  4、作业:课后思考题

  附:板书设计

  一、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000多年,著有《缀术》。

  二、地理学:郦道元著有《水经注》

  三、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自己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如果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

  学生回答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那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你了解我国古代那些关于农耕的传说,谈一谈。

  学生回答: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自主预习】

  (一)河姆渡原始农耕

  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河姆渡原始农耕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2、时间:距今约7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

  4、农耕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家畜(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画归纳出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归纳知道以下知识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2、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耜、石刀、渔叉等

  4、农耕作物:粟

  5、定居生活:半地穴式房子

  6、原始饲养业:猪、狗

  7、原始手工业:陶器、纺线、织布、制衣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学生讨论归纳了解以下知识

  大汶口出现贫富分化,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合作探究】

  1、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3、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呢?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相关内容,我们一起

  列表比较总结一下本文所学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10

  【课程标准】:

  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

  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

  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

  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