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初中生物教案(合集7篇)

时间:2023-10-12 07:08:37 教案大全

初中生物教案 篇1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的特点以及各科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蚂蚁觅食行为的方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5-2-2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有: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二、先天性行为的概念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如鸟育雏、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鹅会把鹅卵石当作企鹅蛋来孵化等。

  三、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别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

  不是生来就有的,在成长过程中形成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

  适应性

  造就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复杂的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主要的持为方式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在它们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课本例子

  母袋鼠与幼袋鼠、小鸟喂鱼、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蚯蚓走迷宫的实验、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钓取白蚁、黑猩猩摘取香蕉、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六、作业

  1、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敌害 C、找到配偶 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

  A、马戏团的狮子表演节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术 D、蚯蚓走迷宫

  3、下列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野鸭的迁徙 B、蜘蛛结网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习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初中生物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标:

  1、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 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 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 教学过程:

  1、 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 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 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 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

  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初中生物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根据教师提供的事实分析出鸟的主要特征,提高提取信息能力。

  3.养成珍爱生命、保护鸟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鸟的主要特征。

  难点:总结提炼出鸟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海阔凭鱼跃”的下一句是什么?通过俗语引出鸟。

  播放各种鸟的视频,请学生仔细观察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鸟?

(鱼鹰、鸵鸟、雨燕、企鹅、信鸽。)

  追问,有的鸟能翱翔蓝天,有的鸟能水中穿梭,有的鸟能在陆地奔跑,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千差万别,为什么都被称为鸟呢?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

  教师以开火车形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探究实验的内容:鸟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是适于飞行的?

(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翼上生有几排大型的羽毛;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可减轻体重;胸骨上高耸的突起叫作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

  引导学生思考:并不是所有鸟都会飞,那么符合什么特征才算是鸟呢?

  教师展示鹰捕食的视频以及鹰头部的特写,引导学生观察鹰的眼睛和喙,提问其特点

(鸟的视觉发达,有些能在疾飞中捕食。用坚硬的角质喙来啄取食物,没有牙齿。)

  教师进一步补充鸟的消化能力:鸟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形成的残渣很快就随粪便排出。

  教师设疑:鹰在天空中急速的飞行,它是如何保证自己供氧充足的呢?进一步展示鸟肺和气囊的模型,讲解气囊和肺,并用模型模拟鸟的呼吸。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得出鸟的呼吸作用旺盛,具有与肺相通的气囊,可辅助呼吸。

  教师询问学生是否有养鸟的经验,并提问鸟的体温如何,引导学生得出鸟体温高并且恒定。教师在此基础上讲解恒温动物、变温动物概念。

(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恒定的体温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教师分发鹌鹑蛋和资料卡片,让学生同桌两人为一小组,根据探究爬行动物繁殖方式的方法,探讨鸟的繁殖方式。

(与爬行动物一样,鸟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起保护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总结出鸟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三)巩固提高

  画出鸟结构图,展示优秀作品。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学生查阅资料,搜集有哪些珍稀鸟类以及保护措施。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 篇5

  步骤:1)将两个相同的水槽编成甲乙两组。两组均放入20xxml河水,并各培养10只同种、同一批的小蝌蚪。

  2)甲组每隔一天加甲状腺激素5mg,持续5次;作为对照,乙组不加甲状腺激素,其他培养条件相同。每两天换1000ml水,每天喂几粒饭或少许熟蛋黄粉和少许切碎的菜叶3)结果如下

  后肢长出的平均时间/d 前肢长出的平均时间/d 尾脱落的平均时间/d 尾脱落时的`平均体长/cm

  甲组 4 7 26

  乙组 5 9 37

  希望上面对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知识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内容,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很好的吧。

初中生物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能归纳概括出植物体的共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体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教学重点:观察的基础上思维加工归纳出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用具:观察记录表、凤仙花和其他植物图片。

  学习用具:观察记录表

  一.教学导入:

  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绿色能开花的成员!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身体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王国,仔细地观察一下,看看它们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二.活动观察植物的身体

  1.教师出示凤仙花,让学生独立观察,出示一张没有指出器官名称的相应的植物图片,让每个学生边看边填写。

  2.室外观察多种绿色开花植物。

  要求:观察时先整体后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爱护植物。

  3.室内汇报观察后的结果。

  4.概括。归纳: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5.学生竞赛:学生画一株完整的自己熟悉的植物图,标出植物各部分的名称。

  6.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三.小结:

  今天,通过观察绿色开花植物,我们知道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种器官构成。

  1.植物的身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学习资料查阅的方法,并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植物体各个器官的作用。

  2.能设计实验验证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交流,交流时语言清晰,表意准确。倾听时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介绍。

  2.学会与同学合作,体会明确的分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不迷信资料内容,培养合理质疑、积极验证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1.植物的六大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点:查阅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炼资料。

  教学用具:课件。

  学习用具:各种课外书、资料卡。

  一.复习导入:

  1.体问: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植物的各个器官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活动了解植物的器官

  (一.)查阅搜集资料的方法

  1.你打算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实验、观察、请教别人、查书、看电视或报纸、上网等等。

  3.教师小结:上述方法都是值得一试的方法,今天我们就采用其中的一种——查阅书籍,收集资料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4.怎样查找呢?老师将其过程制成了录像,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来了解这个过程吧。

  5.视频播放,学生观看。

  6.提问:老师怎样查阅资料的?

  7.学生汇报:书的类别——书名——目录——文章——段落——摘抄。(二.)制作资料卡

  1.找到我们所需的资料后,我们如何处理这些资料?

  2.学生回答:将资料摘抄下来。

  3.摘抄时我们要注意一些什么?(简洁,篇幅较长的进行概括)

  4.怎样保管好我们的资料,能让我们一目了然?我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方法——制作资料卡。

  5.教师讲解怎样制作资料卡。

  (三.)布置任务:查找资料,制作资料卡。

  1.活动要求:全班分12个组,每两个组负责一种器官的作用的查找,注意方法,分工合作并制作好资料卡。

  2.学生活动。

  3.活动总结。

  (四.)活动延伸

  思考:资料卡上的内容都正确吗?我们能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吗?下节课就这个问题我们再研究。

  

  

初中生物教案 篇7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

  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科学史、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2、课时计划: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三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问或呈现植物感性运动、向性运动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练习,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求证假说;第二阶段,由教师介绍达尔文的实验以及达尔文根据实验观察提出的假说。

  第二课时:第一阶段,由教师提供有关验证达尔文假说的实验素材,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素材,引导学生得出对达尔文假说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总结对激素进行研究的具体实验方法;第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练习。

  第三课时:提供素材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懂得植物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以及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应用有关生长素的知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三个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的分析、根据分析提出的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一素材,也可以使它成为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一个极好机会。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通过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造福于人类。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研究要为社会生产服务,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激素调节的作用机理。

  (3)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其他植物激素以及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在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一个重点。只有让学生对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有所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

  难点: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其运用两重性分析问题。

  “引起不同器官(茎尖、根尖)细胞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一特点,就会在运用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实际问题时出现混乱,因此此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设法突出地明确两点:第一:生长素对各种器官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第二:生长素对不同器官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由课本的彩图呈现或由教师呈现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的向性运动实验装置,首先应与绪论课的内容联系,明确所发生的现象是植物应激性的表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动画媒体介绍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训练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提出假说、求证假说、得出结论的能力。

  第一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植物为什么会表现出向性运动呢?早在1880年达尔文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实验。”(可利用动画课件,分为两部分对达尔文实验的进行介绍,从而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果,你认为产生向光运动的部位在植物体的什么位置?” “――在胚芽鞘的尖端。”学生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个结论。

  “根据实验的第二部分结果,你是否能够知道胚芽鞘的尖端是受了环境中的什么因素的刺激才产生影响的?它的影响方向大概是朝向哪个方向?” “――胚芽鞘的尖端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才发生影响的。”但要得出“它的影响作用方向是从胚芽鞘的尖端朝向下方。”这个结论,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胚芽鞘尖端之所以产生向光运动是因为在胚芽尖端的下方发生了弯曲。至此,就可以介绍达尔文根据实验结果提出的假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向下的影响。

  科学方法训练:

  要落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和训练,既要把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的介绍贯穿在生物学的知识教学过程之中,还要注意及时为学生总结前人进行工作的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

  “回顾生长素的发现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1880年到1934年的几十年时间里,有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为揭开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进行了不懈地努力。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科学家们所使用的一些具体的实验方法。”“在达尔文实验的第一部分中,他对胚芽鞘进行了什么样的处理?”“――切除了一部分胚芽鞘的尖端。”“这就是达尔文使用的实验方法――切除的方法。”“在切除了这部分胚芽鞘尖端的同时,是否只观察被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呢?”“――是将切除了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和没有切除胚芽鞘尖端的幼苗对比观察。” “这就是开展实验必须设置的对比实验的方法。”

  第二课时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利用胚芽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在达尔文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的操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利用动画课件介绍温特的实验)“从温特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一种物质致使胚芽尖端产生了向光运动”。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能使植物产生向光性的物质,并确定它就是吲哚乙酸。”这就真正从化学物质的角度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

  科学方法训练:

  “温特的实验不仅证实了达尔文关于植物产生向光运动原因的假说――确实存在某种物质致使胚芽鞘的尖端弯向光源生长,而且在实验方法上又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在切除之后又设法把假设存在的物质添加回植物体,然后进行对比观察。这成为后来的植物学家对激素进行研究常用的‘切除-添加’的实验方法。”

  第三课时

  科学方法训练:

  学生了解了研究植物体激素的具体操作方法,才能展开思维的翅膀,使教师对学生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成为可能。

  (1)“根据温特的实验,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而不能向上运输?”通过这样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要想知道在植物体内,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之外,还有哪些部位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细胞进行检测?”经此一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转入对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分布的教学活动。

  (3)“在能够从植物体中分离提取出生长素之后,要想知道:‘除了能使植物产生向光运动之外,生长素对于植物的器官还有什么作用?’你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进行试验?”通过这一提问,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顺利地转入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活动。

  对难点的: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陈述:当科学家们能够分离、提取生长素后,利用生长素做进一步的实验就成为可能。

  引导分析:从对实验结果的描述中我们能发现什么?三种生长素难点变化曲线图

  师生讨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添加的生长素浓度加大,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并不总是随之加大。而是当浓度超过一定值以后,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植物器官的生长速度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就使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促进或抑制生长的生长素浓度是否对植物体的所有器官都是相同的呢?”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根、芽、茎所需要的促进生长的生长素浓度各不相同,对它们起抑制作用的生长素浓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如: 这个浓度值对根和芽都是起抑制生长作用的,而对茎来说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创设问题情景:把一粒正在萌发的蚕豆种子水平放置,持续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蚕豆的胚芽会向上生长、胚根会向下生长。分析在胚芽、胚根转弯的那一部分,生长素浓度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动画片段

  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茎的背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而根的向地性是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近地一侧细胞的生长。根和茎在生长素的作用下都表现出了应激性的现象,但生长素对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总结提高:无论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还是其他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都存在着促进或抑制某种植物生命活动两个方面的过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共同调节着植物体的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