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下面是会员“shuoshaokangdang”收集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教案设计【精品4篇】,欢迎参阅。
《秦始皇兵马俑》的教案设计 篇1
丁宁
一、导入
昨天我们已经来到了西安的骊山,看到了兵马俑博物馆,那是(读课文),使我们感受到了建筑的壮观,(板书建筑壮观)想不想去亲眼目睹一下那吸引了世界各地千百万的参观者的地下军阵?
二、读课文第二小节,感受威武雄壮的军阵
好,在参观前,要是对这地下军阵有个初步的了解,我相信大家在参观时会有更深的体会,打开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一小节是介绍地下军阵的?
交流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自己再读读这一小节,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一下,看看他们又有什么你没发现的。
交流:1、结构整体到部分到整体
2、观察从前往后再两侧和最后
3、感受威武雄壮,临战气息浓厚
读一读,能不能让我们感受的紧张的临战气息。
看了课文,想不想去实地参观一下?(播放影片)
现在,你有什么感受?(板书阵容威武雄壮)
再来读读课文,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三、读第三小节,体会神态栩栩如生
站在巨大的兵马俑坑前,感受到了紧张的临战气氛,让我们下到坑内,去看看兵俑和马俑。
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你见到了什么?
交流:老战士留着胡子虎视眈眈神情严肃
新兵束着头发一脸稚气
战马膘肥体壮竖耳瞪眼似乎在倾听
在这些兵俑和马俑中选你最喜欢的一句好好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之情。
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兵俑和马俑之外,在博物馆还陈列着不少其他的兵俑,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图片)
能象课文那样生动地来介绍你最感兴趣的一件兵俑吗?
准备一下,交流
出示:走近坑内,我看到了更多的兵俑,这些兵俑,这是,你看,他,也许。
尽管这些兵俑和马俑距离我们已经有2千多年了,但当他们出土时仍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板书神态栩栩如生)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四、学最后一小节,感受历史价值
难怪,它吸引了世界各地千百万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甚至有外国朋友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看秦始皇兵马俑,就不能说到过中国。”让我们怀着自豪的心情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
《秦始皇兵马俑》的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 指导学生读出兵军阵的威武雄壮和兵马俑的栩栩如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些什么?
过渡: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2.读完这一自然段,知道了哪些内容?(兵马俑军阵威武雄壮、精锐的士兵排成三列……)
3. 朗读练习:请大家读读这一段,要读出军阵的威武雄壮。
自由读、抽生读、齐读。
4.概括学法:先朗读课文,再说说从这一自然段知道了哪些内容,最后再练习朗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请大家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第四自然段。
生根据学法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
反思:
在该教案中,我试图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繁琐分析,让学生掌握学法自学第四自然段,同时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但在这个教案中,却存在着很多“硬伤”,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
A. 只有结果性目标,没有体验性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要关注结果性目标外,还应关注体验性目标。即在目标中应体验出让学生以何种方法、策略、过程进行学习。
B. 目标陈述主体错位。在这个教案中,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为教师,即教学目标都是从教师“怎样教”的角度进行设计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怎样学”,与之的教学目标也应从学生“怎样学”的角度去设计。
2. 教材处理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该设计基本上是遵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上的。第一课时上了一、二自然段,本课继续学习三、四自然段。这样的教案,基本上是沿袭“忠实展现文本教材内容”的思路在“教教材”。这就难免会使教学过程陷入机械呆板,高耗低效的泥潭。
3. 教学过程
缺乏清晰的主线索整个教案缺乏一个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线索,使得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相互之间缺乏逻辑关联,整个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如第2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说说从这一自然段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在回答时只能是照本宣科,把课文中已经明明白白地写清楚的内容再说一遍。而学生说完之后又没有安排其它继续对文本进行深入感悟的环节,便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课文,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学生的读能读出些什么呢?学生的读只能是装腔作势、鹦鹉学舌,根本不能真正体会到军阵的威武雄壮。
4. 自主合作
学习的形式化在学完第三自然段后,我安排了让学生根据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教学环节,力图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然而正如前面分析的,第三自然的学习过程本来就是存在问题的。将一个存在问题的学习过程硬生生地“上升”为学习方法,并以此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其实效性可想而知。因此,这样的环节安排,形式太于实效。近日,我根据“学习主题构建理论”,对这份教案进行了反思,并结合有关资料,重新对本课进行了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的教案设计 篇3
王正丰转贴自:成章小学点击数:96
谈王惠珍老师的《秦兵马俑》一课的网络教学
成章小学 王正丰
上周,王惠珍老师为我们课题组老师带来了一堂精彩的网络教学课——《秦兵马俑》。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解决上一次刘娟老师《麋鹿》一文网络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决定教学的。上一堂刘老师的课,学生的课堂表现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老师对课堂的驾驭和调控做得不是很到位,在课题组老师评课时,大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网络课千万不能上成“放羊式”随心所欲的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要充分发挥。
如何实现老师对课堂的驾驭、实现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就成了王老师这一课的教学重点。《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秦兵马俑宏大的气势及兵马俑的神态各异、类型众多,是不折不扣的艺术珍品这两部分,从而赞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才智,指出秦兵马俑不愧世界第八奇迹。文中,秦兵马俑神态鲜明、类型众多,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一部分是文章的描述重点。而本堂网络教学的内容也正确定在这一部分上。
从本堂课的教学上,我们可能说王老师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意图,达到了本堂课的研究目标。在教学中,王老师收放自如,很好地实现了网络课上节奏的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1)、本堂课学生上网学习时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有的放矢,就不会成为无头苍蝇,自然学习起来学生就不会淹死在茫茫的“网海”里。2)网上呈现的信息以有效信息为主。网站的内容,没有堆砌所能找到的所有信息,制作设计者取舍得当,没有无关信息的干扰,学生学习起来比较专注。3)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过硬。无论是组织学生上网学习,还是学生汇报网上学习成果,王老师都是一位积极的参与者、组织者、在其中穿针引线显得游刃有余。
当然,如果我们说,还有什么需要继续努力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整个网络课的教学气氛不是很活动,与文本的结合还可以再紧密些。我们不否认,这堂课的学生学习是有质量有深度的。我们可以说,热闹不等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但也能说,冷清的课堂是学生高度思维的结果。还有就是与文本的整合还需要继续进行磨合,这堂课在这一方面有所改善,但还需继续努力。下一堂课,我们安排了庄彩琴老师来进行执教研究课,希望有所突破。
以行动为研究,如果已成为我课题组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通过最近连续几次的研究,我们发现,这是发挥教师个人智慧与团队合作的绝好平台。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设计——研究——反思——再设计——再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的教案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8个字只要认识不要求会写。认识一个多音字乘。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瞰、弩、颔、髻、铠五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nǔ的鼻音要读好。多音字乘的不同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么情况下该读哪种音。
二、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再次阅读课文
(一)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二)学生回答,讨论。
三、精读选段
1.第二自然段
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前列神态自若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沉毅多谋武士俑体格健壮穿着装扮目光炯炯威武凝重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车兵佣分为驭手和军士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马佣形体健壮肌肉丰满跃跃欲试神气活现斗志昂扬
3.第三至第十自然段,会真正体会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从而,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深切感受到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4.第11自然段
①横线的句子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
②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③加底纹的部分,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