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小学语文教案5篇

时间:2023-11-07 05:23:41 教案大全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二年级语文教案范本(二)

教学要求:

1.本课能认12个生词,能写10个生词,认读18个拼音生词。

2.能够准确地阅读和书写需要学习的单词。

3.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读懂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的美味播种方式,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和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要点:

1.学习生词,大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植物散种的方法,城市孩子很难看到,农村孩子不一定重视,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放大教学挂图、蒲公英、苍耳、豌豆等物件。

上课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目的:

1.本课能认12个生字,读18个拼音字和10个需要会写的生字。

2 第一次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和读课文的第 1 节,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时间

I.揭示问题以激发学习兴趣。

看完这个项目你想知道什么?

(想知道“植物妈妈”是什么?它有什么方法?它有什么方法?)理解:“植物妈妈”。

二、自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读音,画出由生词组成的词,理解上下文中的词。

2.这首诗有多少节,它说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大声朗读每个部分的名字,并读出发音。

(重点阅读指南:旅、跌、洼、骑、刺、信)

5 2、提出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第四,学习文字。

1.范读课文,听每个单词的读音。

2.文字对母植物的作用有什么看法?

3.研究文本的第 1 节。

(1) 参考正文第一节。这部分有多少个句子?每个句子都说什么?

(2)理解:“孩子”、“长大”、“离别”、“旅行”等词。

(3)“来自世界各地的家”是什么意思?

(“四海”指处处,“家”指居住和居住的地方,“四海为家”指植物的种子在哪里发芽、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果实。。)

4。一起阅读第 1 节。

5.引导阅读。

6.指导朗诵。

7.测试你的背部。

5.分析字体并指导写作。

1.认识和阅读新单词。

2.告诉我这些词属于什么结构?按其结构可分为几类?

3.根据词的结构类别提供指导和示范。

4.学生在领域网格中练习写作并完成“我会写”。

  第二节课时间

  教学目的

1.阅读第 2 至第 5 部分,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豌豆的种子是如何繁殖的。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阅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1.审查。

1.认识和阅读新单词。

2.背诵第 1 节。

二、指导:植物如何行进?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找出答案。

第三,学习第 2 至 5 节。

1.学习第 2 节。

(1) 指定大声朗读第 2 节。

(2) 本节有几个句子。每个句子都说什么?

(3)“准备”是什么意思,“如何准备”?

(4)这里的“跳伞”是什么意思?

(5) 展示真正的蒲公英,告诉我蒲公英的种子长什么样?

(一朵蓬松的小花;附着在种子头部的蓬松的绒毛。)

(6)“降落伞”的目的是什么?

(7)“只要……是什么意思?

(8)蒲公英如何播种?需要什么条件?

(植物传播种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自身条件:蒲公英种子有蓬松的球状,像降落伞一样;一是外部条件:风吹。)

(9)阅读第二节。

p>

(9) 阅读第2节。

p>

(10) 总结本节的学习方法。本节讲什么植物?植物妈妈要准备什么她的孩子?它是如何播种的?指导背诵。

2.自学第3和4节。

(1)交换学生的情况自学。

(2) 用插图或幻灯片讲苍耳和豌豆种子是如何传播的?

(3) 观看真正的苍耳和豆干豆荚了解“尖甲”和“爆炸”的意思。

(4) 指导朗读第 3 和第 4 节。

(5) 指导我背诵。

< p> (6) 告诉我什么条件蒲公英、苍耳和豌豆都需要播种吗?

3.学习第五部分。

(1) 这部分有多少个句子?每个句子都说什么?

(2)”“植物妈妈”的方法有很多种,是什么意思?

(3) “那里”是什么意思?

(4) “粗心的孩子”是什么意思?孩子?

(5)除了文中提到的,你还见过哪些母株播种的方法?

(6)本节告诉我们什么? ?

(7) 指导朗读。

(8) 指导第五节的背诵。

第四,阅读全文。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5.背诵全文。

1.意思是,先一段一段背,再背全文。

2.在同一张桌子上互相回到对方,然后自由地回来。

3.背诵姓名并在后面评论。

六、拓展活动。

  利用秋游到大自然去观赏采集植物种子,了解植物妈妈播种的方法,并根据文说。 [“我选择我”]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生词8个,能写生词10个。

2.准确、流利、情绪化地大声朗读课文。

3.对自己有信心,知道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达自己; 知道如何为他人服务。

  教学重点

1.识字和写作。

2.领悟课文内容,明白“我选我”的理由。

  信息资料

  多媒体课件、生词卡。

  教学时间

  两节课

  第一节课

  切对

1、谈话导读: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课文《我选择我》。 (板书题目)一起阅读题目。问:看完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习成本高,疑点重重,聚焦主题,引导学生提问,带着好奇心,学生自然会全身心投入学习。)

2.课件演示:播放多媒体课件(王宁自我介绍)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王宁是怎么当工委的吗?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我选择我”来理解。 (板书)

(课件的呈现营造出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单词圈起来,借助拼音朗读几遍。

2.同桌互相朗读,不明白的就研究。

(为了在独立阅读中有所收获,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交流,这样一定会增强阅读的效果.)

  识字

1。使用小黑板创建单词并以各种形式阅读它们。

2.用同桌的生词卡,读出对方的正确读音。

3.开始游戏“一字大师”。 自己选择一个单词,在台上朗读,组成单词,并讨论如何记住它。

4.一起读生词。

(识字的过程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学与用相结合,促进识字??能力的提高.)

大声朗读

1.学生练习阅读课文。 需要准确流利的阅读。

2.分节朗读,阅读后发表评论。

3.阅读整篇文章。

(阅读应该有目的、水平和兴趣。学生应该大声朗读(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和理解自己,形成个人体验并享受它。)

p>

  写作

1.显示需要读写的新字符。

2.看字形结构,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的地方。

3.老师的范文写法,指导击键,比如第一个“绿”下半部的笔画是“丨”等等。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导游。

< p>(识字教师在面对整体的同时,也要关注个体。检查过程必不可少,注意学生的写作姿势,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质量,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p>第二课时间

  导入

1.阅读课文t彻底了解阅读情况。

2.复习生词,选择你最喜欢的生词,说一句话。

(知识的再现,在实践中强化巩固,促进积累和应用。)

  精读

1.范老师朗读,学生评价。

2.用你最喜欢的方式练习阅读。 示例阅读、师生评论和指导。

3.小组角色大声朗读。

3.表现。 在小组内完成后,选择代表报告演示。

(采用灵活、生动、有趣的阅读形式,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情感,领略语言之美。)

  阅读

< p>1。指定朗读自然段第二段,引导学生讨论:你从“悄悄”和“突然”这两个词中领悟到什么?

2.一起朗读最后一段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王宁一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掌声?

3.以您最喜欢的方式感受全文。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看图、同桌交流等方式体验)

(交流经验,拓宽思维,加强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拘泥于形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实践

< 强>1。 课后展示“我会读”的句子,并练习各种形式的阅读。

2. 问题: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 (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意思)

3. 照原样说。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首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

  2、学会生字2个,词语2个。

  3、能解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

  4、能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李白、学习、背诵和默写《静夜思》。

  5、会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伴奏音乐、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介绍李白,背几首他的诗。

  2、简短谈话,揭示第一首诗的题目。

  3、释题。

  二、学习这首诗的生字

  1、谁会背这首诗?小黑板上补充诗句。

  2、校对有哪些字不会写?

  3、学习床、疑、霜,和易写错的低。

  三、指导朗读

  1、学生齐读。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的朗读特点。

  3、跟着录音读课文。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明、疑、举、思)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校正。

  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

  第二句:疑,好像。好像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

  第三句:举,抬。

  第四句:思,思念,想念。低下头来思念自己的故乡的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看插图,讨论:

⑴ 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觉得像是撒在地上的霜?(用霜 的寒冷来说明他乡没有故乡亲人的关怀的温暖。)

⑵ 静夜指深夜,诗人为什么在深夜站在窗前不睡觉呢?(看到月光,想起故乡。)

  2、诗人这样思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思乡之情呢?

  床前 明月 光,↗ 疑是 地上霜 。↘

  举头 望明月,↗ 低头 思故乡。↘

⑴ 在领会全诗所表达的游子在外,思念家乡而夜不能寐的思乡之苦的感情基础上,确定朗读的基调带有伤感,带有情思。

⑵ 按五言律诗的节律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怀节奏缓慢,语气伤感。

⑶ 一、三句末的延音给人以沉思;二、四句末的停顿则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极又无法言传的感情。全诗结尾则声断而气不断,把作者的思念之情从语流中得到充分表达。

  配乐吟诗。

  3、学生独立有感情地朗读。配乐

  六、总结

  学习李白的热爱家乡的思想。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媒体课件。(词语、句子、练习题)

第 一 课 时

读题激趣,导入新课

  1、议论对“骄傲”的词义理解。

  2、读课题,议一议“骄傲”在课题中的意思。

  3、围绕课题提问,激发阅读课文兴趣。

读通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读准字音,标画新词。

  2、同桌对读,读通每个句子,说说新词的意思,互相评价、纠正。

  3、反馈朗读中觉得难读的字、词、句,集体练读。

  4、指名或分组逐段朗读课文,在读中巩固识字。

  5、整体感知课文。同桌互助完成口头填空练习:

  a.为骄傲。b.为而。

巩固字词认读,生字书写练习

  1、抽认生字。(带拼音卡片)

  2、用竞赛的形式分组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并练习扩词。

  3、认读“我会写”的字词,提出书写疑难问题。

  4、观察老师板书示范字。

  5、练写字词。(老师随机指导并展示出色的作业)

  6、完成“读读抄抄”作业。

第 二 课 时

听写词语,自主评改

  1、集体听写词语,指名上黑板书写。

  光滑 玻璃 破碎 继续 报纸 伙伴 轻松 骄傲

  2、对照课文,自查、自评并订正错误。

  3、同桌互评互帮,全对者由同学画“”。

据词复述,进行说读训练

  出示三组词语(a.光滑、玻璃、破碎;b.往常、不自在、攒钱、道歉;c.天黑、悄悄地、信箱、轻松),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课文内容,分别讲述故事中的一个情节。

  自选一组词语准备。

  指名讲述,引导听评。(评议标准:用词准确,说得明白)

  根据学生复述、评议,出示重点句子品读。如:

“我们听到玻璃破碎……逃走了。”

“我还是和往常……不自在。”

“我决定把送报纸……修理窗户。”

“我把钱……向她道歉。”

“一直……信箱里。”

深入品读,体验情感

  1、研读“我心里顿时……轻松”。

  a.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b.去掉“顿时”说句意,理解“顿时”的表达意思。

  c.把这个句子放回课文段落中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再读课文,深入感悟“我为你骄傲”的原因。

  a.讨论:老奶奶为什么为“我”而骄傲呢?

  b.交流反馈。(尊重学生个性体验)

说说感受,积累语言

  1、小组交流。

  a.自己有没有遇到过相似的事。

  b.课文中让你感兴趣的句段。

  2、选代表在班上交流。

  3、书写练习,巩固运用。

  a.抄写课文中你喜欢积累的词句。

  b.用上“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写一两句话。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3、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2、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2、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2、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⑴ 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⑵ 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⑶ 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3、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4、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1、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2、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3、指导写字:

  ⑴ 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⑵ 学生写字。

  ⑶ 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B类目标:

  1.把握课文的线索,体会文中“我”的.心情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快乐源于发现”和“幸运是努力使愿望实现”的感悟。

  3.学习课文的详略安排。

  C类目标:

  1.感受金波作品的表述特色。

  预习题

  1.“我”几次去寻找五瓣儿丁香?哪一次寻找过程写得最详细?想想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

  2.寻找五瓣儿丁香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词语,圈出来吗?

  3.你觉得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感受?

  4.阅读金波《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带雨的花》《沙滩上的童话》等作品。

  教学板块

  一、复习引入。

  1.读词语:兴致勃勃、悻悻离去、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神态或者心理的,能谈谈对其中一个词语的理解吗?

  2. 出示填空题,思考填空。

  因为( ),所以我( ),最后,我( ),我体验到了( )。

  能否用上以上四个词语填空?

  二、学习详略,把握线索。

  1. 作者说自己“乐此不疲地寻找”,具体到课文中,寻找了几次呢?这三次寻找幸运花瓣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心情不同,结果不同,详略不同。)

  2.指名读描写第一次和第二次寻找的句子(5——7段),说说作者的心情变化。

  板书:兴致勃勃——悻悻离去

  希望 失望

  3.本已悻悻离去,为何又会有第三次的寻找呢?

  发现“你”找到了一朵小小的五瓣儿丁香。板书:兴奋不已

  4.从12自然段写到了22自然段都在写第三次寻找的过程,也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部分,我们来仔细读读。

  阅读提示:

  作者是如何把第三次寻找幸运花瓣的过程写具体写生动的呢?

  a.作者描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

  b.选择一两处,像下面这样,标出重点词语,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如:那天放学比较早,我径直奔向我小时候常去游玩的那片园林。

  批注: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找到幸运花瓣,一定是在课堂上早就盘算着要去那片园林了。可见急切之情!

  交流汇报:

  1.那天的课, 我常走神儿, 我老是想: 我也要找到幸运花瓣!

  2.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想象说话:为了能直视张开的花瓣儿,我还会用怎样的姿势去寻找?高于视线的——,低于腰部的——,再低一点的——

  3.▲一朵朵盛开的紫丁香,在我眼前闪过:

  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

  ▲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嗡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五瓣儿丁香。

  ▲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

  这个金波好啰嗦啊,一个词儿写了六遍,是不是像那个笑话里凑字数的小学生一样?

  每一次重复给你什么感觉?加标点,谈体会。文字背后包含着什么情绪?心情在希望与失望之间起起落落。

  感情朗读。

  4.▲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

  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我情不自禁地大叫一声。

  这儿数字后面能否也都改成逗号呢?

  指导朗读:“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我”是多么——惊喜。“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前面四瓣我是一数而过,到第五瓣我是多么的高兴啊!那是一种——板书:意外惊喜

  5.你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样的一次寻找吗?(出示:专心致志)

  还能换成什么词语呢?

  一心一意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目不转睛旁若无人 目不斜视

  作者正是围绕这个词语展开了细腻地描写。

  6.抓住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感觉、语言……就能把一个过程描述得细腻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提示:把第一次或者第二次详写试试?

  可是,作者为什么要略写一二次的寻找,却如此细致地描写第三次寻找的过程呢?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理由?

  小结:一而再,再而三,千寻万觅,乐此不疲,那种期待,那种紧张,那种渴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落,积蓄到达一个顶峰后,突然在没有预料的时候得以实现,就像一个放大镜一样,放大了突如其到的惊喜。这样的铺垫与衬托,最是高明啊!

  如果文中的“我”是一个诗人,他此时一定会发出自己喜悦的感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感悟主题,体会哲理。

  1. 回到板书:兴致勃勃——悻悻离去——兴奋不已——专心致志——意外惊喜

  心情的变化,如同一根线,把三次描写连成了一个整体。在希望与失望的起起落落中,我们跟随作者一起经历了这样的三次寻觅。

  课文中的“我”从这次寻觅中,找到了什么?

  找到了罕见的渴望寻到的五瓣儿丁香,也找到了从未体验过的快乐,这快乐源于一个什么样的发现呢?

  2.出示原文结尾:幸运也许只是一种心灵感受?

  当你心中萌发了一个希望的时候,与此同时,你又有了一种实现这一希望的力量;继而你终于把希望变成了现实,这时候,你就可以对自己说: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为什么编者删掉结尾关于幸运的感悟,只保留了作者对于快乐的感受呢?

  那么这节课,你找到了什么呢?

  小结:当我们专注地努力地去实现一个希望时,我们会体验到快乐,而希望实现的时刻,我们会感受到幸运。也许,希望不一定会变成现实,但至少,我们拥有一个希望,付出一份努力,就会享受到过程中的那份快乐。

  四、拓展阅读,感知金波。

  1.简介金波。

  2.课前阅读了金波的作品,结合这篇课文给你的印象,谈谈金波的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提示,课文的人称形式,像散文诗一样的短句,诗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