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黄鹤楼送别》教案【汇编9篇】

时间:2023-11-11 05:36:26 教案大全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2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4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 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7

  教材简析: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能试着背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4.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浥”一个会认字和“孟、陵、鹤”三个会写字。

  2.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具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人问处处有真情。亲情是伟大的,友情是珍贵的,爱情是甜蜜的,而陌生人间的情感则是崇高的。这些情给人温暖、给人力量,给人醉心的感动。这些情为我们演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2.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古诗,去用心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3.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正确读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逐首指名朗读,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学习诗中的生字新词。

  ⑴认识生字,并理解意思。

  浥:湿。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⑵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孟——盂陵——凌鹤——鹳

  4.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读好停顿,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律。

  5.整体感知古诗内容:说说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新发现。

  ⑴三首都是唐朝诗人写的送别诗。

  ⑵三首古诗都是写诗人在春天送别友人的情景。

  ①第一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在渭城送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②第二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好友孟浩然去扬州。

  ③第三首古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原野上送王孙远去荒城。

  ⑶三首古诗中第一、二两首是七言诗,各是四句;第三首是五言诗,共有八句。

  ⑷三首古诗的题目基本上都点明古诗所描述的事件。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认真读古诗,边读诗句边看注释,先弄清每行诗句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独立读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解疑。

  4.逐首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早晨的雨湿润了路上的沙尘。旅店和道路两旁的柳树都被早晨的雨水洗得格外清新。劝你再干一杯酒,只因你西去出了阳关一路艰辛,再没有知已的老朋友。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在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坐着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了又会繁茂起来。燎原的野火能把枯干的野草连叶带茎统统烧尽,但深藏在地底下的根,在第二年春风吹拂时,春雨滋润下还会复生,重新铺盖大地。伸向远方的散发清香的青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在睛天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翠绿接连着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首古诗,理解了诗意,下节课我们就要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

  1.练习背诵古诗。

  2.记一记注释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诗句,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古诗。

  2.说说各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3.教师导语:三首都是送别诗,写的都是送好友远行的情景。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赏析,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地去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一腔真情。

  二、品读赏析,体会诗情

  1.认真读古诗,从三首诗中找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2.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3.指名反馈,教师引导联系全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描述诗人与好友送别的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好友的?(劝酒送别)

  ③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是什么意思?(“更”是再的意思,可见诗人一次又一次劝友人喝下许多杯浓酒了。)

  ④议议:为什么诗人不断地“劝君更尽一杯酒”呢?

  联系古诗创作的背景,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元二此番出使的地方是安西,那是一个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出了阳关之后,朋友间就再难相聚了。)

  教师补充:据资料记载,元二此次出使安西,与王维的一别竟成了永别。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说说:你从“劝君更尽一杯酒”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好友的留恋、关切、祝愿。)

  ⑤教师小结:渭城的春天多么美好,然而好友元二却要离开此地,出使那遥远而荒凉的安西,前途多艰险,怎不令王维牵挂。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西出阳关之后,就再难相见了。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的深厚友谊,以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还有那前路珍重的祝愿全都融进了那一杯浓酒之中。

  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说说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目送友人离去。)

  ③议议:“孤帆远影碧空尽”了,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了解友人此番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

  教师补充:扬州当时是一个繁华富庶的都会,诗人对它也充满了向往。

  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眷恋不舍,对扬州的向往,对不能同行的淡然惋惜。)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④教师小结:诗人目送着友人东去扬州,友人的船只都已消失在碧空尽头,而诗人仍驻足凝望,让那滚滚长江水带着“我”对友人的眷恋不舍之情,带着“我”对扬州的向往之心,一起随友人东去吧。

  ⑶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①描述送别情景。

  ②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③了解诗人送别的方式。(随行目送。)

  ④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离愁难消之情。)

  三、对比认识,了解表达

  1.教师导语:同是送别诗,同是表达离别之情,然而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又有何不同之处呢?

  2.小组讨论,联系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3.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⑴《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垂柳依依表惜别。后两句叙事,劝酒送别,别情深沉。

  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写友人要下扬州。后两句写景,目送友人,情寄长江水,别情悠悠。

  ⑶《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六句写景,春草繁茂,蔓延远方。暗示友人要远行。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离愁,随行目送,别情浓郁。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这三首送别诗中,诗人将叙事与写景相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生动地表达了送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是呀,朋友是我们一生中的财富,没有朋友的人一生都孤独,让我们像诗人那样怀着赤诚之心对待朋友,珍惜友情。

  五、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8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 篇9

  五年级上册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 教学目标

  根据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 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 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