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7篇

时间:2023-11-12 20:21:10 教案大全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 篇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地图

  导学过程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小结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 篇2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找出中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分析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通过读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总结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3.加深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提升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及其特征。

  【难点】

  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一条河流,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河流?接着进一步提问:我国的这些河流都分布在哪?它们又有怎样的特征呢?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总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谈一谈看完这张图的感受。

  【学生回答】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呈现河流湖泊众多的特点。

  2.河流

  (1)分布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水系分布图,学生在图上填出河流的名称,并找到他们的归宿。

  【学生活动】

  注入太平洋: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注入印度洋:怒江、雅鲁藏布江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未注入海洋的河流:塔里木河

  【教师总结】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等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外流河。外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外流区。而塔里木河等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属于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内流河分布的区域,称之为内流区。

  【教师活动】提问:我国的内流河和外流河是相间分布吗?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限与之前所学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大致相同,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外流河主要分布在气候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

  【教师总结】注意在西北地区也有外流河,如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东部地区也有内流区,如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就有部分为内流区。

  (2)水文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图,结合中国的气候分布特点,将全班分为三大组,从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方面分析外流河(北方和南方)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学生回答】外流河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北方地区的河流一般汛期较短、有结冰期,除东北地区部分河流外,它们大多流量小、含沙量大;南方地区的河流大多流量大、汛期较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内流河水量小,夏季接纳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后形成汛期,此后,河流水量逐渐减少,甚至断流。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表格。

  3.湖泊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我国湖泊众多,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0xx多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根据本节课内容,搜集资料,描述本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四、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 篇3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

  2、在地图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说出其主要的国家和首都,读图说出改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运用地图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说明地形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4、认识正确处理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 范围,主要地形区和河流。

  教学难点

  地形对于拉丁美洲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影响。

  教法学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来源:学科

  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

  阅读教材51-----55

  导入新课

  源: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老的印第安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保留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阅读51页资料,了解玛雅文明

  展示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图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1)拉丁美洲的组成。(2)拉丁美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3)拉丁美洲主要的国家及首都。

  总结讲述:拉丁美洲主要指美国以南的美洲部分, 包括北部的墨西哥 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东临大西洋,西邻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主要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其中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印第安人的故乡

  展示拉丁美洲地形图

  学生活动:(1)找出拉丁美洲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和河流。(2)分析安第斯山脉对于两侧气候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分析讲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东西两部分,西部的高耸的安第斯山脉,他是世界最长的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东部平原降水稀少,草原广阔,因此阿根廷以畜牧业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国家。东部高原平原相间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亚马逊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巴西高 原蕴藏着丰富的铁矿。

  二、地形与人类 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54页课本资料,了解安第斯山脉的情况。

  展示拉丁美洲移民构成图

  讲解:这里的居民构成非常复杂,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属于黄色人种,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隶贸易使白种人和黑种人也大量进入,各种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种。现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种为主,同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

  展示玉米节 ,狂欢节的图片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说说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

  总结应用

  拉丁美洲 是一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这里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印第安人,由于殖民入侵和奴隶贸易使这里人种复杂,以混血人种为主。地形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很大。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 篇4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 篇5

  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气候》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点。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人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产生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看后猜猜看她属于我国哪个地区?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导入新课内容。

【活动】一、文明的摇篮

[板书]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点。(黄土地、宝塔、窑洞、白羊头巾、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初步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文后续内容教学作铺垫。

【活动】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下列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文化特点的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窑洞、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了解黄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

  设计目的:以图片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一、文明的摇篮

  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回答问题。

  1、区域、阶梯及“四至”。

  2、所跨省区。

[板书]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板书]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学生读图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能根据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讲授】文明的摇篮

  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请大家在书第24页图黄土高原的地形 图上用笔描出黄河的轮廓。“几”字形轮廓。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华夏文明的视频。

[板书]3. 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上描出黄河的轮廓。看视频,获取书本之外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就是这边土地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学生黄土高原是我华夏文明摇篮的印象。

【过渡】导入本课时第二部分。学生看阅读材料(P26),然后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将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

  学生看书,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风吹来的黄土

[板书]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利用动画和视频分别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原理。

  结合“活动”,请学生讨论并回答支持“风成说”的依据。

  活动第2题留着课后思考。

  看视频,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讲授】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6页有关黄土地貌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岳。

  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优秀 篇7

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理解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今天请大家根据所给数据亲自绘制一张气温曲线图。(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

  提问:这幅图的形状与我们上节课阅读的气温曲线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南半球为波谷形,北半球为波峰形;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不同地点在同一时间的气温不同。

  板书:三、气温的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等温线特性示意图

  提问:回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什么是等温线。

  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邻两条等温线的差。

  大屏幕或挂图展示世界一月气温分布图(动画链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提问: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以北回归线为例观察海洋和陆地气温有何差别?说明什么问题

  冬季,海洋气温高,陆地气温低;夏季相反。

  爬山时,感觉山顶比较凉爽为什么?

(学生讨论)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摄氏度。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三、气温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