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黑板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反思:学生思维的僵化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结合的悲哀。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2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你们还记得暑假里那个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吗?)、激动人心的视频、回顾金牌数量情况等环节,在学生的回忆、复习、观察、对比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问题设计上注意层层递进。通过思考“是不是比较起来有困难?要想比较起来更方便,谁有好办法?”这些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另外,在练习时,出现陈亮的单元成绩,刚开始孩子仅仅根据一张简单折现统计图就得到陈亮在第三单元发挥有点失常的结论,可是面对接着出现班级平均成绩,孩子不由自主的开始议论纷纷,重新评价:原来第三单元的平均分这么低,陈亮还是考得不错的,因为他的成绩总在平均成绩之上,可能是考试内容考得有点难吧?通过二条折线的先后呈现,使学生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学生也在体验中学会了辩证的来思考、分析我们的所碰到的问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教学时有些拘谨不够放松;还欠缺教学激情,所以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不能及时的捕捉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学习,博采众长,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3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讲这节课时我依然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由于数学知识系统性的特点,温故知新的方法针对这节课同样非常有效。上完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比较深刻:
1、温故知新让学生感觉新知不新。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合四年级学过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说说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它的类同。回忆旧知,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感觉新知不新了,难点学生自己主动突破。
2、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记得去年学生在四年级画统计图的时候,往往不清楚用条形统计图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合适;在画折线统计图描点的时候和条形统计图混和在一起。今天让学生比较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也发现:在题中所给的信息和两种统计图的特点不很明确时,有一个学生发现,图上面有两个有色长方形表示两种事物时,用条形;而是一条实线和虚线时用折线。另一个学生发现是水平标的名称是对着空格的是用条形,对着线的是用折线。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也是从比较中顺利掌握了这两种统计图的画法。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4
前些天,中心校组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虽然我教学多年,但对于这样的公开课却不多参加。因为我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也差。有时候自己对自己说:“为什么我就不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呢?”这次校长征求我的意见,我胆怯地答应了。我怕讲不好呀!正如我所料,一上课就昏了头,提出的问题学生摸不着头脑,导致整节课死气沉沉。稀里糊涂的一节课就下来了。唉!难道我就这样不争气吗?
前几天,教育局督导室的领导来了,要听一节数学课。我的课程已全部结束,准备第二天讲的《圆的复习》课件还没有准备好,只好把上过的课搬出来再讲了。这次,从胆量上和提问上都有所进步。王主任听课后一方面鼓励我。一方面给我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
1、不是有了多媒体就不需要板书。
2、不能把教材搬到多媒体上,还应培养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能力。
3、要关注社会,把最新的消息传给学生。还给我指明了以后发展的方向: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王主任的讲评,对我感触很大。我还是要多钻研,多锻炼。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5
带着学生去光盘播放室上完了复式统计图,谈谈一下几点感受: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它的优越性。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为了照顾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分别出示了青岛市和昆明市降水量统计图,然后让这些基础比较弱的同学说说两个统计图中的数据,并问你获得了哪些数据?基本上钱皖、王波能说出图中的信息。
接着出示问题:你能看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思考,我下去巡视,这时我看出有的学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写在青岛市的统计图每月的下面;有的学生则观察两个表中的每个月,然后记下他们每月的差;还有几个学生没有思路,青岛市统计图看一下,昆明市统计图看一下,找起来很困难。
这时我让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结果,然后追问:解决这个问题要看两个统计图,你觉得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要细心、仔细,有的预习同学则说:看起来不方便,可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这样看起来直观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但这是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追问:如果你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你会怎样合起来?这是学生引出了两条折线不能一样,可以用实线和虚线区别开来,然后我在追问横轴和纵轴分别是什么,改变吗?学生很清楚地回答后,我觉得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个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时我再出示统计图。学生很快判断出前两个问题。效果还不错,特别在第三个问题,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更是积极。朱详甚至把这个月的降水量是另一个月降水量的几倍给找出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但出现了不足:一是整节课的容量不大,在照顾后进生复习以前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花的时间多了,还有在让学生回答“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时,很多学生想说,花的时间稍多了。二是本节课我只是局限于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以及去认识和分析统计图,没有意识到学生统计观念的情感培养,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很把统计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6
古语常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这样,即使在没有人给他鱼的情况下,他也会有鱼吃,而不再依靠别人。拜师学艺,师傅传授给徒弟的是方法、步骤和技巧,学徒学到的是师傅的本领。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怎样去做,如何去做,最终能摆脱师傅独立去支撑门户。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老渔翁,传授技艺的老师傅,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产品。因此,我校进行了“共备学导”的教学改革(即课前老师与学生一起备课),下面是我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案例:
一、学生交流(时间约5分钟)
在备课中遇到的问题(小组内交流本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二、师生共同解决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时间约15分钟)
生1:复式折线统计图能不能画成两个单式的折线统计图?
生2:我认为能,因为我们已经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图方法,没必要把画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3:我认为不能,画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太麻烦,画起来很浪费时间。
生4:我认为不能,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种量间的变化情况,而画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利于进行比较。
师:你们同意哪位同学的看法?随后一起打开课本看例题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得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比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更便于比较,继续下一个问题。
生5:为什么横轴上间隔不相同呢?
生6:我认为横轴上的时间不是连续的,中间有空年,所以间隔不一样。
生7:1992年到1995年中间还有1993年、1994年,所以要占3个间隔
……
三、根据学生备课情况,学生代表讲解例题,怎样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适时点拨)
四、强调:
你认为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些什么?(学生回答)
五、练习,制作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
六、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本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从我校进行“共备学导”教学改革后,上课爱发言的学生多了,爱动脑的学生多了,想当小老师的学生多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在提问题的同时已经把本节课的重点掌握,老师只须点拨即可以。原来一节课重点内容老师强调的教多,现在学生通过备课自己就能解决一些重点知识,如本节课学生最后强调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应注意的问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7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课教学因为有上一节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在统计图的情境里,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统计观念。
在第一环节观察统计图说信息时,学生观察的很认真、思考很认真。小组讨论中也很积极,把看到的,想到的,是不是数学信息都一股脑都说了,加上教师的适当补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画统计图时,学生有了第一环节观察的基础,在小组的认真激烈讨论中,学生逐渐由了怎么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思路,确定坐标、先画点、再连线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基本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的知识的过程中,即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经历了独立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23~24页例题、“练一练”,练习四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具准备: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复合投影片,例题的纵轴、横轴方格图每人一张。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单元教学难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以例题中的数据为素材,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提问:你是怎样看出同一年份中两个直条各是哪一个门市部的呢?(根据图例表示的门市部来区别)说明:在复式统计图上,为了区分不同的数量,都要先用图例来说明每种数量各是用哪种图来表示的,才能使人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