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教学反思 篇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在课上让学生欣赏各种颜色的葡萄图片,体会葡萄的多和美。通过欣赏各个地方水果丰收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好像去葡萄沟游览了一番,从整体上感受到葡萄沟水果多、景色美、人热情。
在文本的赏析中,一个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汇“五光十色”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把握好的话,学生的.情感将被充分调动。“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写出了这些葡萄很有光泽,甚至可以联想到这些晶莹剔透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通过该词的学习孩子们对葡萄的美感受更深了。
本课的遗憾之处是:文本解析的`不够透彻。在本堂课中,老师说的太多,以致学生留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时间少了一点,在以后教学中,要多留时间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展示热情。
另外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力求问题设计的简洁。让课堂教学思路能够更加清晰明了,问题设计更有层次性,和启发性。
《葡萄沟》教学反思 篇2
1、知识点教授: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及好在什么地方。
2、技能运用:利用多媒体教具进行优化教学,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听、想、说、写的综合能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段。
3、激发情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增强学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师:“听过这首歌吗?知道吐鲁番吗?”出示地图,找出新疆、吐鲁番和葡萄沟的位置,并让学生大声读出这三个地方的名字。师:“谁还能把这三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既认清了地理位置,又认读了生词,还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播放课文教学录像带,激发学生情感。
1、师:“看完了录象,你最想说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2、“老师把大家的发言总结为一句话: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指导学生读出喜爱、赞叹的语气。
3、师:“有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出示“要是秋天你到葡萄沟去……让你吃个够”一段话,师范读。
4、创设不同的情境,指导学生分别面对小伙伴、老师和听课老师时不同的读法。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你想吃葡萄吗?如果你能清楚、正确地读出来,老师就奖励你一串葡萄!(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认字,尽量避免枯燥、单调)
四、细读课文,感悟重点。
1、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想一想为什么喜欢,然后读一读,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2、重点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分析发现其写法。
3、出示几种水果的图片,有意识指导学生写法迁移。(如有时间,让学生进行仿说话练习)
五、品尝葡萄干,说它的来历。
六、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师生共读。
师:“文章写得很美,可是它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文章在你手上,老师相信,如果有一天你去了仙境一般的葡萄沟,肯定会写出更好的文章!”
七、实践活动。
话说新疆。搜集有关新疆的资料:新疆的人,新疆的物产,新疆的自然风光和新疆的风俗习惯。
【教学反思】
《葡萄沟》是一篇老教材,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之下,如何能做到老课新上,上出新意?这是从接到做课任务后一直困绕在我脑海里的问题。在我最初的设计中,力图想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促进主体积极参与的重要前提保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创造性的安排教学方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适时适当地采用教学手段。
3、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
4、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评代讲。
5、重视课上读写的结合,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认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感到课堂上仍存在几点不足:
1、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遗憾的是我没有很好地让学生的读书,达到第三种境界,稍显粗糙、匆忙了点。
2、在课堂上没有更充分地面对全体。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读、说、写等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课上应注意学生小组中的合作学习,使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小组内有读书的机会,交流感受的机会,而这也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
此外,在把握课堂机制上,课堂每一环节再紧凑方面尚需努力。
我还觉得每个人的课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只要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活动中学习,去领悟知识的真谛,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一句话,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也许给了孩子感悟这个支点,孩子就能撬起语文这个地球。
《葡萄沟》教学反思 篇3
《葡萄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出产水果,尤其是葡萄最受人们的喜爱,那里的葡萄干也很有名。
新疆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既遥远又陌生,同时又充满着好奇和向往。对于诸如“葡萄沟在哪里?”,“梯田是什么样的?”, “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等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解说就能解决的。在让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对帮助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本节课中,我主要抓的重点词句有:
1、品读美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描写的语句中了解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学习葡萄沟好在哪些方面。我引导学生试着抓住重点的词句,来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如:(1)“葡萄沟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一句,出示葡萄沟水果图片,充分体会“盛产”的意思并想象出葡萄沟水果真是又多又好。(2)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3)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阴房)里制成(葡萄干)。这里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2、在语境中识字,联系生活识字。如:
(1)葡萄种在山坡的梯田上。认识“梯田”的“梯”。(启发学生编字谜:如,弟弟站在木头边。你见过哪些 “梯”?如电梯、木梯、阶梯、梯田等。)什么是梯田呢?一起来看图片。(出示图片,同时讲解)梯田是在山坡上开辟的农田,样子像楼梯,一级一级的,边缘筑有田埂,以防止水土流失。
(3)学习“蜜桃”的“蜜”时,通过课件启发学生识记,帮助认识“蜜”与“密”。 出示蜜蜂采蜜,人们酿的蜂蜜等,让学生知道“蜜”与虫有关,表示“甜”的意思。“密”表示多而拢,像山上的树林一样多。组词比较,读一读。指导书写:“蜜”与“密”。
3、借助相关知识理解词语的妙用。如:课文中为什么用“五光十色” ,不用“五颜六色”呢?在比较中悟出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感悟“五光十色”。(看图上的玛瑙与珍珠,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个“光”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葡萄长的颜色多,质量好,一个一个颗粒大,水灵灵的,阳光一照,像珍珠、玛瑙那样晶莹剔透,闪闪发亮。(添上“质量好”“有光泽”)学生大多知道为什么用“五光十色”来形容葡萄的颜色了。
《葡萄沟》教学反思 篇4
成功之处:
就本课的教学来说,我认为以下两点把握得比较好:
1、通过课件,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了“茂密”一词的意思。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体验枝叶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才算做“茂密”,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对词义进行总结。这样的方法比较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加入了句型训练。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每个特殊的句型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例如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不仅让学生了解句子的内容,还将“……就像……”提出来让学生回忆比喻句的相关知识以达到最终运用的目的。还有将“……有的……有的……”句型让学生自己练习造句,学习应用。
不足之处:
课文的朗读有些少了些,讲解理解多了些。
《葡萄沟》教学反思 篇5
提问──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恰当的提问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之,它会成为一种负担。
在《葡萄沟》这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葡萄沟里的葡萄的与众不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怎样?记得我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时,是这样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葡萄沟的葡萄的?同样是一个问题,第一种提法学生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意见,加以说明,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而第二种提法呆板,学生只能从课文找出相关的词语。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是不是能够启发思维,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另外,提出的问题还要注意具体,有代表性,有针对性,。真的做到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在备课时,要多下功夫,在实践中多积累一些经验。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葡萄沟》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我观看了由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的视频,感受颇多:
1、窦老师的情境创设恰到好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窦老师设计了领着学生到新疆旅游,参观葡萄园,尝葡萄干,戴新疆帽,听新疆歌,跳新疆舞,采访新疆老乡等情景一次次将学生带入文本中来,让学生始终置身于丰收的新疆情景中,在情感的世界里深深感受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
2、窦老师的板书设计非常巧妙,突出了本课的重点。窦老师在课堂上随机画地山坡、凉棚、枝叶的简笔画,配上一串串五光十色的葡萄,加上几个关键的词语,凑成了本文的主线,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板书实在是独具匠心,值得学习。
3、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无处不在。在本节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渠道之中,都有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这也给我们一个向导,口语交际训练随时都在,不一定要专门设置交际课,真正做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4、理解词语也是形式多样,感悟透彻。用比赛画枝叶来体会“茂密”;用词语对比来理解“五光十色”;用结合生活来领悟“吃个够”。做到了词不离句,为学生理解词语找到了捷径。
5、朗读教学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在课堂上窦老师多次鼓励学生这样读书,并且在评价中肯定了有些个性化的朗读。虽然本堂课上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但是因为窦老师的充分肯定让学生鼓起了读书的自信。
学窦老师的教学精髓,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我以后要多多学习。
《葡萄沟》教学反思 篇7
教材分析:
全文共分6段,第一段介绍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的原因。第二段写竟如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石砌的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第三段写一路颠簸,我终于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第四段具体介绍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第五段写我们参观了农舍,解开了“葡萄晾房”的秘密。第六段讲我种的葡萄与葡萄沟的葡萄有着天壤之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
2、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理解葡萄沟美好在哪里,它有哪些独特之处。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新疆有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2、你们想去吐鲁番的.葡萄沟品尝美味的葡萄吗?想去,事先就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才行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葡萄沟的。
3、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4、绕题质疑:对于吐鲁番的葡萄沟你想了解些什么?
预设:吐鲁番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葡萄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吐鲁番的葡萄什么样?葡萄干是如何制成的?
5、(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时标出容易读错的词语,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6、指读提示。
7、学生自学。 师提示:请同学们先完成第一项任务。 这项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下面请完成第二项任务。
二、解疑合探
1、你认为在读课文时,哪些词语容易读错?请你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读。 呵护 玛瑙 赫赫有名 颠簸 尘埃
2、这篇课文到底讲了关于葡萄沟的哪些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吐鲁番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葡萄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2、文中是怎样写的?
3、文中是这样写的;
写吐鲁番:吐鲁番是一个盆地,低于海平面,气候干燥炎热,常年酷暑难耐,但紫外线不强。千百年来,吐鲁番靠着著名的坎儿井饮水工程,将天山上融化的雪水从几十千米外的天山脚引到吐鲁番。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的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吐鲁番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 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吐鲁番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地理位置)
4、吐鲁番的葡萄沟又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所画的句子;
☆进入吐鲁番,公路两旁农家庄园的葡萄架上爬满了葡萄藤。
☆这真是一个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除了葡萄还是葡萄。
☆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呀!
☆天啊这实在是太壮观啦!“
这一段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联系上下文理解。 (这些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无比惊喜。)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由此可知,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之多。)
☆葡萄沟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赫赫有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从“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可见葡萄园之大。由此知道,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其间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 沿途还可以看到许多砖砌的房子,形状是标准的长方形,各侧面从屋顶的位置到墙根都开了排得整整齐齐的的小洞。(这就是葡萄晾房。)
过渡:葡萄是吐鲁番的特产,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
1、交流画出的作者描写葡萄藤的句子。
它们张开嫩绿的销售,轻轻地呵护着一串串的“绿玛瑙”。 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葡萄藤对葡萄的爱护。)玛瑙:一种玉石,“绿玛瑙”代指什么?(代指像玉石一样的绿葡萄。) 新疆的葡萄大多是绿色的,葡萄长廊里的葡萄更是清一色的优质绿葡萄,什么“无核白”呀,“马奶”呀,一颗颗都晶莹发亮,玲珑玉润,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吃上一颗。 (板书:绿葡萄)
2、过渡:新疆的葡萄真是让人一见就馋涎欲滴,可每一个种葡萄的人家建的小屋与这些可爱的葡萄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交流制作葡萄干的过程,了解晾房的作用。 (板书:葡萄干)
3、参观了吐鲁番的葡萄沟,看了葡萄沟的葡萄,作者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想法”——出示最后一段,引领学生齐读。 看了作者的体会,我们肯定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参观感受,大 家来谈一谈。(学生自由交流感受,表达对葡萄沟的喜爱 赞美。) (四)总结: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机会去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尝那里出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老乡的热情好客。
三、质疑再探
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大家回忆吐鲁番的葡萄沟的独特之处,想象对于文章还有哪些疑问?
1、文中提到的“坎儿井”指什么?
2、第二段提到了晾房,可为什么不在此说明晾房的作用,导游为何笑而不答?
四、拓展运用
1、学了本课,你想给自己设计什么样的作业?
2、同学们,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我们的家乡也是个好地方,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去问一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请同学们像介绍葡萄沟一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好吗?
《葡萄沟》教学反思 篇8
成功之处:
1、这节课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不同颜色的葡萄,品尝葡萄,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看到的,吃到的是什么样子的葡萄。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黄山奇石》和《日月潭》的基础上来学习这一课程。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通过重点语句诠释文章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节课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通过提炼重点语句来诠释“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样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通过重点语句理解课文主题的能力。
3、这堂课通过反复的朗读感悟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教师的课堂生成能力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设有所差异时,通过板书让学生发现葡萄架上缺少叶子,葡萄光有葡萄没有叶子是不行的,进而找到第二自然段对葡萄叶子的描写。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不足之处:
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考虑的还是不太全面。
改进措施:
应该再设置一些提示性的词语或者图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找到答案。